分享

学用伤寒感悟

 清茶清清 2015-12-24
学用伤寒感悟
——浅谈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脾胃病

章浩军+一.范文东林麟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脾胃痛《伤寒论》源出于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书
于东汉末年(约为公元200~210年)。它是一部现存最早、理法方药俱备、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古典医书,历代医家将其奉为“圭臬”。该书的主要学术成就为:(1)创立较为完整的六经病辨证体系;(2)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3)创制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剂;(4)开创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方式。现笔者结合二十余年运用六经辨证治疗消化系疾病的经验,谈谈如何治伤寒之学亦即学好伤寒、用活伤寒。

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文史通义》强调了记诵的目的和重要性。吴考磐认为:“《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字数不多,我认为最好全部或大部背熟,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陈鼎三认为:“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
的道理。此类条文论中甚多,读时应一隅三反。不然会读不通。
1.1.2
“倒装法”亦称“倒装
句”。论中的原文多数是按主证、主脉、主方,或提示病机、转归、治疗、禁忌等依次排列,这是顺叙,可以一读便通。但有的条文则不然,不一定是按上述主次顺序排列的,如“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本条文小青龙汤主之句,应移在“发热不渴”的句下,与全文才能衔接,论中此类条文,在理解时应将倒叙文句,按文理原理,换回顺叙的意思。
1.1.3“插叙法”是在叙述中插入其他脉证,或插叙病机,或带有鉴别诊断的作用等。如“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本条是叙述蓄血发黄的证治,与上下文三条并列,都提出小便利与不利,以兹鉴别蓄血证。这类条文六经皆有,应当明辨。
1.1.4
心裁。”我们认为《伤寒论》中方证
的条文和方剂最好能熟记。1.1常见文法要掌握
1.1.1“省略法”论中不少原文是采用省略的笔法写成的。例如只提一症一脉,以概其余,这就应当前后文联系地读,领悟原文精神。如“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为什么脉数者,还可以发汗?而且宜用麻黄汤呢?这条原文必须与第一条太阳病提纲,第三条“……名为伤寒”的提纲,以及第三十五条麻黄汤证的主文相互对照,才能搞清楚“脉浮数宜麻黄汤”

学伤寒重熟读强理解
熟读原文,是学好《伤寒论》的
基本功。对主要条文必须熟读,最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些条文。学习的目的在于力求精通,而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而要精通必须熟读,熟读可以帮助理解,俗谓“文章不厌千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清?章学城说:“学问之始,非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
“举宾略主”亦属“省
文”之类。论中六经辨证,提纲中
宰作者简介章浩军,男,主任医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主要从事中医脾胃病临床研究。
叙述之主证、主脉,在其后的条文中则多有省略,例如“太阳之为病,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3㈣)


;0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尔后凡提
万方数据
1/6页
“太阳病”三字,则包含本条的脉症。再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原文中心意思是讨论太阴病的治法。因而“属太阴”三字,则寓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主证,其“自利不渴者”,即省略了主证。这种条文必须参合太阴病提纲认识。
1.2明了伤寒论特点陈亦人在
《伤寒论求是》中指出《伤寒论》的
特点有五个方面:一是“变”,论中内容言变多而言常少,对于常规的如六经病的主证主方论述不多,绝大部分是探讨非典型的、证情疑似的、病势不定的复杂证候。通过对这些复杂病情的讨论,从而提示诊察的规律和方法。二是“辨”,每个病篇都以“辨”字冠首,如“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全书皆贯穿着“辨”的精神,不但要辨病在何经,而且要辨病性的阴阳,辨病位的表里,辨病情的寒热,辨邪正的虚实(即八纲辨证);不但要能辨简单的证候,而且要能辨复杂的疑似的证候。三是“严”,方药配伍极其严谨,其中一两味药的变动,或仅是药量的增减,作用就显著不同,而且皆有一定的规律,药味少而功效高,充分体现了经方的优越。四是“活”,辨证上很少固定证型,强调具体分析;治疗上不是刻板呆法,主张“随证治之”;方药上反对执方治病,重视加减化裁。五是“简”,《伤寒论》六经病篇同霍乱、劳复等篇在内398条条文,只有13404个字(赵开美复刻本),的确十分简要,有些条文只提出一个症状或一种脉象,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这是举主略次,举变略常,举证略脉,切不可孤立看待。掌握《伤寒论》的特点,有助于对其条文的理解,也有助于理顺《伤寒论》与其他中
万方数据
中医药通报?经典研究
医基础学科的关系。例如:小柴胡少阴。表寒实证多向阳明发展,即汤证的四大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表寒郁阳一表寒郁热一表寒化热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只一纯热证;与此相反,太阳表寒虚有一条条文中述及,这是其常,而证则易陷少阴。因为寒能伤阳,阳在具体运用中则提出了“有柴胡气损伤,又可招致水邪内停。所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的原以,表寒虚证之演变,一则为卫阳则,且有“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不足,在表之阳气虚,如桂枝加附之”的实例,这就是言其变,从这一子汤;一则为阳虚停水,如苓桂术特点出发,对于白虎汤证的“四甘汤证;以及真武汤证等。由此可大”i承气汤证的“痞满燥实”等就知,太阳经的兼变证之所以繁杂,可以正确的加以理解,对于后世医正是仲景据六经生理病理,以及误家提出的不符其常的所谓错简也治失治,反复议论,洞悉常中之变,就可以正确对待了。示人以规范。

用伤寒重六经熟方证
2.2方证规律宜通晓临床上运用伤寒方,要一个一个方去摸索,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落实在一
掌握每一个方的病机和适应证,才个“用”字上,这是学习《伤寒论》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例如:“手的最终目的。日本学者浅井侦庵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在指导门人时说:“学习《伤寒论》主之。”据此,“手足厥寒,脉细欲时,要把它看成是病人,病人就是
绝”的脉证,其病机是“血虚肝《伤寒论》,把《伤寒论》同病人看寒”,常用于冻疮。但从“血虚肝成一体来学。”丰浦元侦强调,要在
寒”的病机推论,笔者用本方治痛病人基础上读《伤寒论》。日本人经,无脉症,以及脱疽等都取得较对《伤寒论》的学习,务求落在临床好的疗效。本方之所以用于各种实处。这实际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不同病例均能获效,病证虽殊,而陈修园主张白天看病,夜晚读书,“血虚肝寒”的病机则是一致的,故也是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运能异病同治。
用伤寒论首先要注重六经辨证、其在实践运用中,对论中之方还次应熟知方证,临证方可自如。要一类一类比较,找出一类方中的2.1六经辨证贵圆活六经辨证代表方。如苓桂剂类方中有茯苓的基本规律归纳有二:一为六经的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五主证,二是六经的兼变证。
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此类方共同2.1.1
六经病主证太阳病的表
都能温阳利水,补脾渗湿。而在具寒证;阳明病的里热证;少阳病的体运用时,应将每一方的药物组半表半里证;太阴病的脾阳虚证;成,主治功用,结合临床重复验证,少阴病的心肾阳虚;厥阴病的寒热取得理论与实践相印证的资料,进虚实错杂证。此六经病证,必须从
而在类方中挑选出代表方。这一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各
类方中,苓桂术甘汤可以推为苓桂方面详细弄清楚。主证既明,理解剂的首方,用其治脑积水,可配固兼变证就有了基础。
肾药,或加泻水药;治肺心病可合2.1.2六经兼变证六经兼变证二陈汤,或配真武汤;治胃液潴留,亦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太阳病
可配六君子汤;治疗肠炎,可加健的转变,实证多传阳明,虚证易陷
脾固涩药等。若从其组方原则来
Tradition“Chinese
MedicineJournal
15
2/6页

中医药通报2010年8月第9卷第4期
看,阳虚者加附子,气虚者加参、
芪,脾虚者重用术,湿甚者加利水药,随其证加减,这样以一方为中心,权宜应变,反复验证,方剂就用得活,用得精。3
消化病六经辨治体会
俗话说的好:“熟读王叔和,不
如临证多”。学习《伤寒论》应当
密切与临床结合,边学边用,学用
一致,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二十余年致力于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治疗消化系疾病的经验,谈谈个人体会。
3.1
溃疡性结肠炎注重“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不仅适用外感
疾病,而且同样也能运用于内伤杂病。我们运用六经辨证理论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六经辨治,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本病初发型或急性暴发型,多见于六经的三阳证;而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又以三阴证为常见,病在三阳,反映邪实正气不衰;病居三阴,则体现正虚邪恋不去。三阳热利证重心在阳明,邪在太阳、少阳均需内犯阳明方能导致泄利,三阴之利关键在太阴,少阳、厥阴之证都与太阴密切相关,病在太阴脾。若从寒化则易伤少阴肾之阳气而致太阴少阴寒利证,从热化又可内耗厥阴肝之血液。而成厥阴热利证;厥阴上热下寒,正虚邪实可以出现久利不止;太阴脾虚,又易招致厥阴肝气来犯,而见少阴痛利时作,因此,本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与六经传变理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相符,运用六经辨证可以执简驭繁,便于指导临床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复杂、病性虚实夹杂,运用六经辨证分型多出现二经或三经并病合病形式。三
阳热利治用黄芩汤合葛根汤,方中
16
Tradi60nalChinese
MedicineJoumal
万方数据
君以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于里,葛根解表祛邪于外为臣;佐以白芍柔肝敛阴,缓急止痛。太阴少阴寒利治以附子理中汤加减,方中附子、干姜温肾;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厥阴热利治以白头翁汤加减,方中白头翁、黄芩、黄连、黄柏、秦皮清热燥湿;生地凉血养阴。厥阴久利治用乌梅丸加减,方中重用乌梅酸涩,辅以干姜、细辛、附子辛热;黄连、黄柏苦寒;党参、当归甘温,共奏清上暖下,攻补兼施之功。少阴痛利方选四逆散加味,方中柴胡、枳壳、薤白疏肝理气;白芍、炙甘草平肝抑木以扶土。笔者认为为热中,末传寒中,最后导致脾肾“一定要截断寒中之传”。
病案例举
邱某,男,66岁。
1998年7月15日初诊。诉腹痛、日4次。守方继进5剂,7月23日按本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秦皮、生白芍之清利厥阴湿热的基础上加用干姜、白术、赤石脂、炙甘草健运太阴脾湿之品,清利与温涩并举,而能获效。
3.2老年性便秘治从“阳微结”
现代医学认为功能老年习惯性便秘,与肛管括约肌、直肠运动功能动力学改变有关,排便动力缺乏是其常见因素之一。因此,肠蠕动促进剂成为治疗顽固性便秘的重要手段之一。
便秘在中医古有“阳结”、“阴结”之称,前者系病在阳明,为热证、实证;后者系病在太阴,为寒
证、虚证。《伤寒论》148条日:“伤
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阳微结”之“结”字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从症状看,是指大便硬结;第二层从病机分析,道出气机抑郁不伸之内涵。“阳微”并非是“阳气微弱”,意在说明邪结程度尚轻,有别于“阳结”之热结阳明。
老年性便秘中医多责之为“阴结”,究其病因或为津液不足,或是气虚无力所致;其治大多从滋阴养血、润肠通便,或补益肺脾、行气通便入手。笔者据临床观察研究认为,老年性便秘主要病理机制是气机郁滞,并结合其临床症状、治疗用药等特点,与《伤寒论》“阳微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病机相符,即均由肝胆气机郁结不畅,进而影响肠胃运化功能,导致大便秘结。因此,我们认为老年性便秘若无津亏、气虚之征者,皆可从疏利肝胆着手,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方中柴、芩相伍舒畅气机,姜、夏相配辛散开结,参、草、枣益气补中,白芍和调肝脾,桔、枳调达升
降。诸药合用共奏和畅气机、开郁
散结之功,“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太阴脾虚阶段,正如王氏指出本病规律为“始虚寒”,并指出中间阶段是关键,解粘液脓血样便1月,大便每日10余次、量少,畏冷肢凉,尿清,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脓球(一)、红细胞少许。纤维结肠镜检查:溃疡性直肠炎。诊断:溃疡性结直肠炎。证属厥阴热利,太阴脾虚。方选白头翁汤合理中汤加减,处方:白头翁209、黄芩lOg、黄连29、秦皮lOg、白术209、生白芍309、炙甘草lOg、干姜159、赤石脂209。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7月18日二诊,患者诉腹痛里急后重减轻,大便次数减为一三诊,患者诸症均除,大便常规复查正常,守方再服一月,结肠镜复查直肠炎症消除。
病机重心已从病初的太阴湿热转为厥阴热利,兼有太阴脾虚。因此,治疗当在白头翁、黄芩、黄连、
3/6页

则便结自除。
病案例举刘某,女,70岁。1995年3月24日初诊。诉大便干结10余年,经常排便艰难,便出如羊粪样,腹中隐痛不适,尿色清。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诊断:老年性便秘。证属肝郁脾虚。方选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209、白术309、党参209、生白芍309、炙甘草lOg、黄芩lOg、半夏109、枳实159。水煎服,每日1剂,13服2次。3月27日二诊,患者大便得通,但初头较硬后软。守方继进10剂,4月7日三诊,患者大便质软成形,每日一次,腹痛消除。
按本例老年性便秘患者之大便难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气机郁结而成“阳微结”,进而影响肠道蠕动功能,食物糟粕停留大肠时间延长水分吸收增多以至大便硬排便难。治疗上一方面要以柴胡、黄芩疏利气机;另一方面应以半夏、生姜、枳实辛散郁结;党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诸药疏通之中寓有补气,符合老年患者的体质特点,不专通便而便自通。
3.3功能性消化不良关键在“郁”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饱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常见病证之一,多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笔者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较好效果,现代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以上腹痛,饱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并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超过1个月。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多认为胃肠道动力障碍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生理
万方数据
中医药通报?经典研究
基础。精神和应激因素与本病发胡汤加减,方中柴、芩相伍舒畅少病亦有密切关系。西药多潘立酮阳枢机,姜、夏相配辛散开结,参、改善胃运动功能,西米替丁抑酸从术、草、枣益气补中,桔、枳调达升而缓解症状,谷维素调整神经抗焦降气机。诸药合用共奏畅达少阳虑,摆脱思想紧张状态。
之郁,而使中焦气机畅通,则痞满、笔者据临床观察发现,功能性脘痛诸症自除。
消化不良发病常多与精神情绪因3.4肠易激综合征辨治首重“少素有关,临床若单纯从脾胃人手治阳”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是疗,往往疗效欠佳。因此认为该病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病理机制关键在于“气机”的功能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紊乱郁滞,常因外受邪气侵袭,内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的一组伤饮食、七情,均可引起肝胆气机综合征;而与IBS相关的抑郁症尚郁结不畅,进而影响肠胃纳运功有情绪抑郁、疲乏、不欲饮食等肠能,终致中焦气机不畅、胃失和降外症状。临床治疗IBS往往多注而发本病。因此,我们认为功能性重肠道症状的改善,对其肠外症状消化不良若无津亏、气虚之征者,特别是与之相关的抑郁症较少论皆可从疏利肝胆着手,采用小柴胡及。为此,我们采用《伤寒论》中的汤加减治疗。方中柴、芩相伍舒畅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与IBS气机,姜、夏相配辛散开结,参、术、有关的抑郁症,取得满意的疗效。草、枣益气补中,白芍和调肝脾,IBS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桔、枳调达升降。诸药合用共奏和目前病因尚未明确,大量研究表明畅气机、开郁散结之功,“上焦得其特征是对多种生理性和非生理通,津液得下”,中焦气机畅通,则性刺激的反应性增高,主要表现于痞满、脘痛诸症自除。
胃肠动力异常和内脏感觉过度敏病案例举
林某,男,65岁,
感以及结肠粘膜粘液分泌增多等。初诊:2002年lO月8日。主诉:脘而与IBS相关的抑郁症患者在IBS腹胀满、嗳气1个月。纳食不振,患者在占有很大比例,如章氏等报口苦,大便干结,尿色淡黄,舌质偏道IBS患者有精神病史者占54%,红,苔薄黄腻,脉细弦。
在有精神症状的IBS患者中,约中医辨证:痞满(肝火犯胃65%患者往往比肠道症状出现的型)。治以柴胡309、黄芩lOg、半为早。从中医角度分析病机,我们夏159、党参159、炙甘草lOg、白术认为肝胆气郁、少阳枢机不畅、气309、枳实159。每日1剂,水煎2机失调导致肠道气化不利,是与次,温服。共5剂。
IBS相关的抑郁症的主要病机。肝10月13日二诊,腹满、口苦已胆气郁,横逆犯脾,故见腹痛;少阳减,嗳气得除,大便转软。守上方胆木之郁,干犯胃腑,可见默默不又进十剂,诸症皆除,嘱按原方隔欲食、腹胀、便秘;肝郁日久而致脾日一剂,再服十剂以固疗效。随访虚,出现肠内外症状,如情志抑郁、半年未复作。
疲乏、腹泻等症;本病病变部位虽按是证患者以脘腹胀满为在肠胃,但与肝胆气机失疏泄关系主,兼见口苦、尿赤、便干、舌红、苔密切;正如黄氏提出:“从肝论治黄、脉弦。一派明显少阳胆火犯IBS,效果较佳”,并认为“对中枢神胃、气机郁滞之症状,故治用小柴
经功能的调整作用及对肠道运动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ournal
17
4/6页

中医药通报2010年8月第9卷第4期
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IBS的药理基础之一”。本研究认为,应注重于少阳枢机的疏通,枢机通则诸郁、诸结皆能开散;运
机失调与IBS相关的抑郁症。
病案例举
王某,40岁,女,
剂,水煎2次,混匀后分2次温服。共5剂。服药后大便已成形,无粘液,日1—2次,腹痛消除。为巩固疗效再进15剂。随访2年未再发。
按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高级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结肠功能性障碍。中医六经辨证多与少阳有关,少阳枢机抑郁,影响肠道功能所致。故方取柴胡桂枝干姜汤,寒热互用,攻补兼施,各药合用协同拮抗双相调节,故诸症可除。
1996年5月6日初诊。腹痛、腹泻反复发作6年,大便日行3—4次,兼有粘液,常伴临圊腹痛、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在某市医院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阅前医多以健脾化湿等法治之,疗效不显。今处方:柴胡159,黄芩lOg,干姜109,桂枝109,炙甘草69,天花粉159,生牡蛎309,生姜109,大枣12枚。每日1
用《伤寒论》中柴胡桂枝干姜汤治
疗与IBS相关抑郁症,获得较好的效果。该方以柴芩合用,和解少阳为君药;臣以桂、姜、甘同用,辛散微结;天花粉润以生津,牡蛎咸以散结同为佐使。是方寒热并用,肝脾同治,既清肝胆之热,又温脾胃之寒,故特别适用于寒热错杂,气
擎罐§喀;娃撤i蓝瀚葫中医文化襞
蘸捧÷秘i0岐j嚣:?麒{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书目
目录,是指一书的篇章或群书经过整理,登记之书名。余嘉锡《目录学发挥》称:“目谓篇目,录则合篇目及叙言也”。在我国目录学史上,专科目录的产生,先于系统目录。最早的专科目录,除公元前二世纪杨朴《兵录》外,就是医学文献发展专科目录了。如:《隋志》著录的《四时采药及会目录》,宋?《秘书省四库阙书目录》著录的《医经目录》,《大宋本草目》,明?《李嵩诸医书目录》,清?王宏朝的《古今医籍考》,余鸿业的《医林书目》,董恂的《古今医籍备考》,邹澍的《医经书目》等。但这些书目,均已亡佚。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就是明末殷仲春的《医藏书目录》。又名《医藏目录》。
殷仲春,字方权,号东皋子.浙江秀水(嘉兴)人。生平主要活动在明万历至崇祯年间.博学多闻,尤精于医。省疾治病,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危重之疾,每能应手而愈。尝训子孙日:“医为司命,药若用兵.宁以儒贫,勿以医贱”。据《秀水县志》载:“殷仲春工歧黄,隐居教授,茅屋葭墙,不蔽风雨。生平落落寡合,惟与禾中高士高松声、姚士舜、王淑民、释智舷相过从,载酒问奇,刻烛分韵。著有《医藏目录》,《柄老堂集》,《疹子心法》”等,是一位精通医术,超凡脱俗的儒雅之士。
殷仲春之所以编撰《医藏书目》,他在自序中写道:“平生嗜医家书,恨不多见。仆在宁国,日暇无事,而江西朱纯宇先生处久识宁国诸医家并仕宦家。以饶道尊命,挟一刺借观,然后知医书之浩瀚也。今列为十数函,标为纲目,使仁人求其书。而广济于群生也……。按医藏录者,取诸如来法藏,权立其名,以救嗣厄”。全书目收书449种。分二十函,每函均以佛教用语命名,并于每函之前冠以小序,简明该类书划分之依据。计分:
无上函一内、难类18部,正法函伤寒39部,法流函一各科14部,结集函一各科36部,旁通函一各科28部,散圣函一各科34部,玄通函一各科6部,理窟函一脉学13部,机在函一眼科9部,秘密函一医学杂书13部,菩提函一本草30部,印证函一各科32部,诵法函一各科12部,声闻函一各科27部,化生函一妇产19部,杨肘浸假函一外科17部,妙窍函一
针灸17部,慈保函一儿科59部,指归函一医学基础10部,法真函养生16部。
此书分类命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很多地方牵强附会。如“无上函”杂入易经、洪范,“正法函”又附入《东垣十书》等,重出互见亦不少。但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籍专门目录书,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医藏书目》成书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清初,其孙殷观国在补刊《疹子心法》一书后刊印,流传较少。至乾隆中,邵懿辰之《增订四库简职目录标注》中,方有著录。后为丹波元胤载入《医籍考》。现存明崇祯刻本、抄本及1955年上海群联出版社据明崇祯刻本印影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