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王四十一年(前328),熊槐接过他父亲楚威王的大印,成为楚国称王以来的第18位国王,是为楚怀王。楚怀王的爷爷、父亲都是具有超强能力的牛人,给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他用武力拼凑起来的庞大帝国迅即瓦解。由此,楚国就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了。”(张正明:《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302) 然而,在楚怀王的折腾下,国家从极盛而顿衰,他本人也成为战国“笨蛋”的形象代言人。哲人说,一个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也就是一个人不应犯同样的错误。而楚怀王就不信这邪,他在同一个政治陷阱里连续跌倒,被同一对象连续欺骗而不知悔改。 第一次跌倒本来可以避免,只要想一下俗话说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也许当时没有这句话,但我们家乡属楚国,有句老人传下来的话说,“不早点起来,露水沫儿都吃不到”,意思都是说,靠自己的勤劳才能有收获。 当时有三大强国:秦、楚、齐三足鼎立,而楚威王确立与齐结盟的政策,对经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又觊觎天子位子的秦国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公元前311年,正当秦惠王为此烦恼的时候,丞相张仪献出了“给楚王送馅饼”的计策。 张仪是这样给楚怀王描述这个“馅饼”的:“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90)张仪真是楚怀王肚子里的蛔虫,投其所好,知道作为国王的楚怀王肯定喜欢土地“馅饼”,作为男人的楚怀王喜欢女人“馅饼”,知道两颗“糖衣馅饼炮弹”会击中怀王。于是,“楚王说而许之”。交易在一片欢乐声中完成,楚怀王高兴地答应张仪与齐绝交。 一群愚蠢的大臣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吊。楚王恼怒地问,寡人一兵未发就得到六百里土地,大家都很高兴,你一个人嚎什么丧,像死了人一样?陈轸回答说,我是为楚国的前途哭啊。如果您听张仪的,那就会鸡得不到反会蚀把米,商於的土地肯定得不到,齐、秦两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大祸临头了。楚王问,怎么会这样,你什么意思?陈轸解释说,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1+1>1,秦国就怕我们。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陈轸预言,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陈轸说有一个两全其美的计策,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闭嘴!你让我当搞两面派的小人?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P91)楚怀王不但没听进良言,反而给了张仪相印,还有很多的物质赏赐,随即关闭了与齐国的关口。另外,白日做梦,派一个将军随张仪接受土地。 如果说第一次跌倒是张仪施了一个绊马腿,那么第二次则是自己摔倒自己。 张仪赚得个钵满盆满,高高兴兴地回秦国,楚国去接受土地的那个将军也随之而去。“张仪详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P91)张仪三个月不上朝,把那个楚将军晾在那儿,有点脑子的都会怀疑出了什么问题。可是,楚怀王就是个正人君子,满眼都是正能量,尽往好的想,听到有人向他报告情况后,他认真开展自我批评,觉得自己和齐国断交还做得不够绝。 于是,“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以事秦,齐、秦之交合。”(P91)楚怀王对待敌人像春天般温暖,对待朋友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他立即派勇士宋遗借上宋国的符节去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看到时机成熟,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明白人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更大损失! 楚王不听陈轸的劝告,第三次被自己愚昧的愤怒跌倒。于是,“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P92) 公元前312年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圭(楚国自己封侯的一种)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输得很不服气,立即拼下老本,全部兵力倾巢出动,袭击秦国。两军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真是墙倒众人推,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P92)楚国人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这两次战役的惨败是楚国顿衰的标志。 按照现在荆湘楚地的话讲,秦惠王是个搅屎棍,他派人告诉楚怀王,要用武关之外的秦国地方换取楚国的黔中地。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楚怀王被失败冻得冰冷的心开始被复仇激活。楚王愤愤地对秦使说,我们不愿换地,只要你把张仪那龟孙子交给我,我就把黔中地献给你。(“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P94) 张仪听到这一消息后就像猎狗闻到猎物的气味一样,兴奋得嗷嗷直叫,跑到秦惠王那儿去请战,要求去楚国换回黔中地。秦王说楚王对你恨之入骨,会要你命的,你不怕?张仪早就设计好让楚怀王第四次跌倒的计划,他给秦王说了确保他安然无事的两个原因:一是“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P94),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做基础;二是他和楚王好哥们靳尚是好朋友,同样靳尚也得宠于楚王的宠妃郑袖,好得能穿一条裤子,而楚王对郑袖言听计从。 于是,张仪若无其事地、唱着小曲来到了楚国。楚怀王将他打入死牢,准备处斩。于是欣然前往楚国。楚王把他下在狱中,准备处死。 靳尚急急忙忙找到郑袖,为了说明秦王十分宠爱张仪,假说秦王想用上庸等六个县及美女来赎回他,以便忽悠郑袖:大王既看重土地,又害怕秦国,更喜欢秦国的美女,秦女将被宠幸,您就会遭到冷落。于是郑袖日夜在楚王面前哭着哀求说,大王呀,当年的事,不过是各为其主。现在要是杀了张仪,秦国必定震怒讨伐我国。为了不成为秦国刀下的鱼肉,我请求让我们母子两人先迁居江南。楚王于是赦免了张仪,还以厚礼相待,敌人成为座上宾。 到此为止,张仪已被免死,应该早点逃之夭夭才是。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张仪了。他连哄带吓对楚王说,你们想搞什么合纵抗秦,简直是赶着羊群去进攻猛虎,明显无法相斗。现在大王您不肯听命秦国,秦国如果逼迫韩国、驱使魏国来联合攻楚,楚国可就危险了。他吓唬说:“秦国西部有巴、蜀两地,备船积粮,沿岷江而下,一天可行五百余里,不到十天就兵临捍关。捍关惊动,则由此以东的各城都要修治守备,黔中、巫郡便不再是大王您的了。秦国如果大举甲兵攻出武关,那么楚国的北部就成为绝地,秦兵再南攻楚国,楚国的存亡只在三个月以内,而楚国等待各国来救援要在半年以上。坐等那些弱国来救,而忘记了强秦的威胁,我可要为大王您现在的做法担心啊!大王如果能诚心诚意地听我的意见,我可以让楚国、秦国永久结为兄弟之邦,不再互相攻杀。”楚王虽然已经得到了张仪,却又舍不得拿黔中之地来交换,于是同意了张仪的建议,让他离开。(P94-95)一场杀张仪的闹剧,以楚国依附于秦国而告终。 13年后的公元前299年,楚怀王最后一次被秦王假借与怀王“盟于黄棘”而绊倒:这次他知道去秦国是危机重重,但他在去还是不去的争吵中左右摇摆,最后去了秦国,“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具西,至咸阳,朝章台,如潘臣礼。”(P112)最后死在秦国,可伶可叹。 楚怀王一生的最大亮点是“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时“为從长。”(《史记》,中华书局,1959,1722)不过也是挟他父亲之余威而为的,但最后还是联军散伙被打败。 楚国之所以从极盛而顿衰,有人说是张仪刚刚从学校毕业找工作游说诸侯时遭到了楚人的毒打与羞辱,得到的报复。《史记》记载:“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史记》,中华书局,1959,2279)这些不足为论。 其实,前面我们所讲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楚怀王是一个愚蠢至极的傻逼。然而,太史公说:“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史记》,中华书局,1959,2485)就是说人君没有什么愚蠢、聪明与贤、不肖之分,关键在于用人,要用忠臣贤士,而远小人,楚怀王就不是这样而断送了楚国。 在战国群雄逐鹿的形势下,楚怀王没有他父辈的危机感和国际视野。楚威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於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不见胜也;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县旌而无所终薄。(《史记》,中华书局,1959,22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