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盐地碱蓬:它为半个中国铺上了“红地毯”

 林初寒 2015-12-27

辽宁盘锦市辽河入

撰文/沙爽、陈锋  摄影/赵振民 等

 一种名叫“盐地碱蓬”的盐生植物,因分布面积广又有着火红颜色,竟然在不知不觉间染“红”了近半个中国,形成了壮美的红色景观。不过很多人对盐地碱蓬还很陌生,这种植物的精彩并不为外界所熟知——它曾是很多人的“救命菜”,如今还很“高大上”,扮演着盐碱地“拯救者”和污染物“清洁工”的角色……

眼前辽河入海口的景观,与我过去的大脑记忆和知识储备完全无法对接:海边滩涂为何竟然出现了如此大面积的红色?它们究竟是什么?这种红色为什么会海天相接,无边无际?

辽宁盘锦市辽河入海

在初冬的黄河口湿地,盐地碱蓬营造出的“红地毯”美景,带来了一股热烈浓郁的生命活力。 山东东营市黄河入海口。

这是一种叫“盐地碱蓬”的盐生植物,它的出现,颠覆了我对北方海滩景观那种灰暗、单调的认识。在辽河三角洲面积达20余万亩的临海滩涂,盐地碱蓬这种外表红艳欲滴的奇异植物格外引人注目。它们肩挨着肩站立在黑黝黝的淤泥里,如造物主织就的壮丽锦缎,又恰似为海面铺上了一层“红地毯”。

“盐地碱蓬”(学名Suaeda salsa)是藜科碱蓬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海滨、湖边、荒漠低处盐碱地上,是一种典型的盐碱地指示植物。

它分布很广泛: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沿海地带,以及内陆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湖边和盐碱地上,都有盐地碱蓬火红的身姿可以说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分布密集并形成大面积“红地毯”景观的,还是要到中国的沿海地区才能看到,比如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到长江口1000多公里的海岸淤滩上,都有盐地碱蓬的身影。

 盐地碱蓬的分布图 资料提供:上海辰山植物园陈彬博

早在18世纪以前,人们就注意到有一些在盐碱土上也可以茁壮生长的耐盐植物盐地碱蓬的茎叶肉质多汁,贮存有大量水分,细胞原生质具有对盐分较高的抗性,可以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并积聚在细胞内,而细胞功能仍能正常运转,不受影响。

盐地碱蓬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从春到秋,盐地碱蓬从发芽到枯萎,很快就历经了它短暂的一生。长在海滩上的盐地碱蓬,基本集中在滩涂。这里的土壤每天都经潮水反复浸泡,避免了因水分蒸发而引起的土壤盐度过高,再加上地表浸泡水和自然降雨的淋溶作用,其土壤所含的盐分和水分,最适合盐地碱蓬植物群落的生长。

 在总面积达20余万亩的辽河三角洲湿地中,盐地碱蓬不要人撒种,也无需人耕耘。盐地碱蓬对光照和温度的要求较高,若长期光照不足会阻碍其光合作用;不过当温度达到31℃以上时,高温又会阻碍其新鲜嫩枝的正常生长。这也是在中国沿海地区,到了浙江以南的沿海,就再也见不到了盐地碱蓬的原因之一

并非所有的盐地碱蓬都是红色的,它既有红色,也有绿色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分类学博士刘冰说:“在潮间带靠近陆地、离海水较远、受海水浸泡较少的一侧,生长的盐地碱蓬一般为绿色;反之则多为红色。我推测,盐地碱蓬的色彩,很可能跟海水的盐碱度有关:土壤含盐量越高,叶片就越红。”

山东东营市黄河入海口 红色的盐地碱蓬  摄影/王霞

盐地碱蓬的生长,跟它所扎根的滩涂土壤的含盐量密切相关: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3%时,盐地碱蓬得以茁壮生长;当含盐量在0.4%1%时,盐地碱蓬的整个植株呈现黄绿、翠绿或深绿色,株体高大,最高者可达1米左右,分枝繁茂,形态蓬松,叶片细长有如针形;而当土壤含盐量达到1%1.6%时,盐地碱蓬的茎和叶片开始变为红色,植株也变得矮小,高度仅有20厘米甚至更低。

 
辽宁盘锦市辽河入海口 绿色的盐地碱蓬

盐地碱蓬的叶片颜色之所以会从绿色变为红色,是因为盐地碱蓬叶片细胞中的液泡组织,在低盐环境中以叶绿素为主,而在盐度较强的环境中,则形成较多的甜菜红素,从而使叶片呈现出深浅不一的浅红、赤红和紫红等颜色。如此看来,盐地碱蓬的“红”,正是“盐”的功劳。一般植物不能生存的盐碱地,却是盐地碱蓬生存的“天堂”,并给了它最迷人的色彩,这也正是大自然“造化”的神奇之处。

当土壤的含盐量在1%1.6%时,盐地碱蓬叶片的形状由细长变为粗短,并伴随有强烈的肉质化。这些叶片看上去就像胖婴儿的手指,饱满鼓胀,汁液欲滴。

实际上,盐地碱蓬同时具备这种神奇的“变色”和“变形”的特性,在植物界实属罕见。不过,盐地碱蓬的抗盐能力并非没有限度。当土壤含盐量到达1.6%2%时,盐地碱蓬的生长开始受到影响,颜色变得枯黄;而一旦含盐量超过2%,盐地碱蓬就会死亡

 

沿海地区的干旱使得盐地碱蓬的正常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甚至会导致盐地碱蓬的死亡,出现“裸滩”现象。图为辽宁盘锦市辽河入海口。

其实,在老百姓眼里,盐地碱蓬不仅是一种野草、一道美景,它还是一道“菜”,一道美味可口而且曾在饥荒年代救过很多人性命的“野菜”。至今,在中国北方沿海很多地方,盐地碱蓬还有“碱蓬菜”、“海蓬菜”等许多带有“菜”名的称呼。其中,最霸气的一种称呼是叫“皇席菜”,据说是跟唐代名将薛仁贵征东有关传说薛仁贵当年路过沿海地区,军粮断绝,兵士们饥寒交迫,只好采食盐地碱蓬充饥。后来征东胜利,薛仁贵设宴庆功,命人将之采来摆上宴席,并命名为“皇席菜”。

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橚,在争夺皇位无望之后倾心医药学研究,编写出了我国历史上最早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植物学专著《救荒本草》,里面就有盐地碱蓬的记载,看来那时人们就注意到了盐地碱蓬的救灾功能。上世纪60年代初,这种生命力强悍的植物印证了500多年前朱橚的判断,以它的茎叶和籽实,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盘锦的大米早已名闻中国,金黄色的稻田也成为该地的一大标志。在上世纪60 年代,“红海滩”里的盐地碱蓬曾是很多人的“救命菜”,海岸边的村民采来盐地碱蓬的籽、叶和茎,掺着玉米面,蒸出“红草馍馍”,几乎拯救了一代人。不过,随着经济发展,人类对盐地碱蓬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海水污染加剧、修堤筑路等原因,造成了盐地碱蓬种群的退化甚至死亡。

除了美味可口之外,盐地碱蓬其实还大有用处:籽实榨出的油富含人体所需的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既可食用,又可作为肥皂、油漆、油墨等的原料;工业上,可用盐地碱蓬籽油提取共扼亚油酸和硬脂酸,其中共扼亚油酸可用来制药,硬脂酸可用来制作表面活性剂、肥皂、化妆品、涂料等。

盐地碱蓬的茎叶可用来提取叶绿素,应用于食品添加剂、日用化工产品和医药上;盐地碱蓬还富含钾盐,可用作工业原料或农用钾肥;同时,盐地碱蓬还能重建盐地生态环境,是盐碱地的“拯救者”和污染物的“清洁工”。科学家发现,盐地碱蓬能够修复受污染的盐碱土地,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和重金属,使土壤中盐分和重金属含量降低,进而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韩国仁川市永宗岛海岸


原文刊载于201511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责任编辑/雷东军  图片编辑/马宏杰  版式设计/崔晓琳

本文有删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