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苍南县(浙江·温州6)

 陈世万相 2015-12-27
苍南县(浙江·温州6)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的最南端,濒临东海,南连福建,1981年从平阳析出独立建县,因地处玉苍山之南,取县名为苍南。全县陆域面积1261平方公里,内海及领海面积378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8.8公里,辖20个镇,16个乡,875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24万,是浙江省第一人口大县。除汉族外,还聚居着畲、回等少数民族3万多人,是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苍南也是浙江省的海洋大县,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苍南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县,县城在灵溪镇。
  苍南平原占三分之一,山区、半山区各占三分之一。其中平原地区河道密布,古树、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四季分明。苍南是农林牧渔的综合产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名特优稀产品有四季柚、荔枝、甜橙、梭子蟹、对虾、石斑鱼等,许多产品远销海外。“世界矾都”矾山明矾储存量占全世界的60%。水陆交通方便,沿海有7个港口,公路通达全县每一个角落。
  苍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新石器时代,灵溪镇的渡龙山上就有人类活动,并留下了石器和古陶碎片。至今,钱库镇桐桥村还遗留着7座商周时期石棚墓。它是当时浙南沿海地区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墓葬形制,这种巨石墓葬文化在国内极为罕见,现已被列为“国保”单位。武科进士154人。佛教“玉苍派”宜山八岱村的夹缬印染工艺有“印染业活化石”之称,它采用纯棉土布作原料,用天然植物板蓝根提炼的靛青作颜料,是最环保的印染工艺,现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唐宋盛行一时,如今已在世界上失传的摩尼教也在苍南留下了踪迹,括山乡下汤村(古称鹏山)的选真寺留有乡人孔克表撰写的《选真事记》碑刻,是研究摩尼教的珍贵资料。
  苍南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县份,一个经济社会情况非常有特点的县域;又是浙江省25个欠发达地区之一(主要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来核算),36个乡镇中欠发达乡镇占25个。全县海岸线长达252.1公里,其中陆地海岸线168.8公里;还是一个林地县,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的61%,县内大体呈东部沿海、中部平原、西部山区阶梯状发展。是一个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根据地县,虽然不是海岛县,但渔区人口超过一些海岛县的总人口,目前渔区人口达20多万人,专业渔民达到7.6万人。虽然不是少数民族自治县,但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居浙江省首位,县内有畲、回等少数民族33个,少数民族人口达3.1万人。虽然陆域资源比较贫乏,境内只有明矾一种矿藏资源(目前已探明的明矾储量占全世界的60%以上);但县内海洋资源比较丰富,拥有大渔湾、沿浦湾省内两个著名港湾和多个深水良港,可利用滩涂资源14.6万亩。


  苍南山海形胜,旅游资源丰富。金色沙滩、五彩岛礁、玉苍石海、渔村古寨,构成了苍南独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全县景区总面积210.5平方公里。其中“滨海――玉苍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达160.85平方公里,由渔寮、炎亭、玉龙湖、玉苍山、莒溪五个景区和蒲壮所城景点组成。渔寮、玉苍山为国家AAA级旅游区,另有市、县级风景名胜区石聚堂和燕窠硐,可做山水游、人文游和商务游。目前,苍南县的旅游业已形成相互呼应、各具特色的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以玉苍山、碗窑、莒溪为轴线,具有“石奇、谷幽、湖秀、林茂、村古”特色的山岳旅游区;第二板块以渔寮、炎亭两大沙滩以核心,依托沿海滩涂岛礁,形成了水上运动、沙滩体育、品尝海鲜的滨海度假旅游区;第三板块以灵溪、龙港两镇为基础,石聚堂、燕窠硐等景点为纽带的休闲购物旅游区。
  苍南先后获得“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塑编之都”等三张国字号工业金名片,“中国台挂历生产基地”、“中国包装印刷材料交易中心”、“中国箱包市场生产基地”、“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等四张国字号商贸金名片,“中国蘑菇之乡”、“中国四季柚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席草之乡”、“中国梭子蟹之乡” 等五张国字号农业金名片。
  
一、渔寮景区
1、渔寮大沙滩(音乐石的传说)
  渔寮景区是集避暑、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AAA旅游区,是温州的黄金海岸。
  位于苍南南部,距县城60多公里。景区面积2.3平方公里,具有山青、水碧、沙净、海阔、浪缓、石奇等特点。渔寮大沙滩长2000米,宽800米,呈新月形,是我国东南沿海大陆架上最大、最平的沙滩之一,可供万人同时入徜徉戏浪,是理想的海滨浴场和沙滩、海上运动场所。
  清朝雍正元年,柯、杨两姓祖先从福建泉州迁居此地搭寮捕鱼,故名渔寮。
  由于外面有顶草屿、大丽关岛、孝屿、笔架屿作为天然屏障,沙滩外虽然海面辽阔,但平时海面风平浪静,碧波荡漾,最适宜人们游泳。即使向沙滩外走出上百米,海水也只是淹到你的胸部。渔寮沙滩平坦宽广,就像一条平铺着的地毯,走在上面柔滑而硬实。看起来沙面似乎总是积着一层浅水,但人走在上面连鞋底都不湿。
  宽阔平坦的沙滩上养有“天下第一鲜”——文蛤,因没有污染,出产的文蛤是日本指定进口的海产品。潮水退后,沙滩上便出现大量菊花状、冰裂状花纹小洞,里面不时有小蟹们进出,这些花纹是它们的杰作。在沙滩上追赶四处横行的小蟹是一个乐趣。如果运气好,还能在沙滩上捡到五光十色的贝壳。
  沙滩的中部,有堆重重叠叠、大小不等、内部空空的石头叫音乐石,用石头叩击不同的部位,能发出大鼓、小鼓、小锣等五音七律,或铿锵洪亮,或低沉悠扬。
  石头为什么能发出美妙的音乐声呢?据说古时候,沿浦木林有一名叫黄阿洋的,他家左侧有一口古井,井深不过一人。有一天,他忽然看到井水汹涌,想探个究竟,就往井里跳,到井底后发现一条宽广的道路直通吕山。后来他被吕山老母收为门徒,学法三年,吕山老母送他一副法乐器,派一只大神龟送他回家,为本地方降妖避。因他在兄弟之中排行第九,人们就称他为黄九师公。有一年,黄九师公从木林运送法乐器到渔寮沙滩,上岸时将他的乐器放在这堆礁石上,石头受符法感应,便发出五音七律。
  
  渔寮大沙滩对面800米处有个海岛状似大乌龟,圆圆的脑袋,半圆形的外壳,就象一只海龟遨游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上。它很想爬上沙滩做一次日光浴,但又怕惊扰了游客,只好远远地躲在一边,注视着沙滩上游人的一举一动。据说,它就是吕山老母派来送黄九师公回家的大神龟,因迷恋渔寮的美景,也就不愿回去了,从此永远留在了渔寮。
  渔寮的吃也与众不同,尽是些生猛海鲜,龟脚、海葵、辣螺、箭尾蟹(鲎,与恐同龙时代的古老海生动物,有活化石之称)等品种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这些海产品即鲜活,价格也便宜。
  虾皮是当地的名产,鲜晒的中国毛虾称生皮或淡皮,含水份少,含盐量低;焯熟的毛蟹称熟皮或炊虾,两者自古以来都被称为“蒲门炊”。芒种时节晒制的虾皮因毛虾将要产卵,肉质坚实,色泽鲜亮,体形完整,味道鲜美,为上品。尾尾象小镰刀的渔寮虾皮不但味极鲜美,也耐存放,不易变质。由于每百克含钙1000毫克,并含有丰富的碘和肝糖,营养价值很高,小儿经常食用可防佝偻病,老人经常使用可防止骨质疏松。
  每年端午“观海节”这天,举办沙滩体育比赛和沙滩文化活动,盛况空前,游客多达数万人。
  渔寮大沙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最高气温为30摄氏度,最低气温在零度以上,年平均气温在17摄氏度。你能看到浙江省唯有此地能够种植的荔枝、香蕉等亚热带作物。
  
2、奇礁怪洞
  渔寮大沙滩近旁的南山,有石笋洞,妈祖洞、水帘洞、观音洞、蝙蝠洞、金沙洞、潮声洞、象鼻洞等奇礁怪洞,各具特色。澳左“风隔鼻”(入水山岬称鼻)右侧,汇聚着人形的奇礁,被合称为“十八罗汉”,或坐、或蹲、或走、或立,礁石紫赤色,与碧水交相辉映。毗邻还有诸多大小洞穴,高耸的象鼻岩如同大象垂鼻吸水,鼻下有洞直通海底,每当潮涨至六七分之际时,海水由石隙向半空喷射出高达10米的冲天水柱,在阳光下幻现出七彩霓虹,被称为“一浪冲天”。
  水帘洞前水帘似幕,洞顶草色葱茏。
  蝙蝠洞终年昏暗,内有大蝙蝠聚居,夏日黄昏簇拥而出,四处纷飞,入夜便倒悬洞顶休息,潮落至五分时人可进入。
  龟洞是一个长28米、宽3米、最高处五米的不规则方体岩洞,经过几亿年的地质演变和海水的长期冲刷,于海滩石壁中形成这么一个天然石洞。此洞狭长浪高,极为险峻,涨潮时,骁勇船夫可驾小船通过。
  千洞周围怪石林立,其中师头岩和鹰嘴岩恰好立于洞的两侧。
  
3、五龙潭
  五龙潭位于雾城澳的沟谷之中,前靠雾城沙滩,西邻渔寮大沙滩,是一处以水景观赏为主的山水游览区。
  五龙潭顾名思义,有龙潭五个。何谓龙潭?因其潭水清如明镜却深不见底,潭壁光滑坚硬却又形似月圆,灵气无所不现,无处不显,故谓龙潭。
  龙潭五潭相互辉映,串连成珠,又生三折飞瀑于其上,高竟百米,总长200余米,瀑布雄隽却又不失飘逸与嫩滑,淡淡的,像银河的水在静静的夏夜向人间柔柔地、无声地倾泄。
  
4、雾城澳(雾城的传说)
  雾城澳位于渔寮大沙滩以北一公里许,呈半月形的澳口两边有凤山、龙山遥相呼应,俗称“龙凤呈祥”。澳中沙滩长800米,宽200米。沙滩景致特别,时常被雾裹绕,若隐若现,如同仙境一般,是理想的避暑胜地。西岸有雾城,传说旧时每早必有浓雾笼罩,故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于此设立级别和兵力与蒲城相当的“壮士所城”,用以抵御倭寇入侵。
   “壮士所城”城墙周长1580米,略呈方形,北依李子山坡而建,城内面积约0.14平方公里,规模比蒲城稍小。城墙底宽8米,残高3.5—7.5米,顶宽3.5米,城墙内外都用块石垒砌,内充碎石,用土夯实。除北边未设门外,其余三边都设护城门、瓮城和城楼等,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后因地形而不利防御,于正统八年(1443年)并入蒲门所,合称蒲壮所城。由于年久失修,现城楼和城堞都已塌毁无存,仅存城隍庙和3口水井。看到坍废的城垣残基,肯定可回想起当年的金戈铁马。
  “壮士所城”后来改名为雾城。相传城造好后,每天从傍晚起就被浓雾笼罩着,直到第二天晌午雾才散去。当地人洗好的衣服经常晒不干,就把这城改名为雾城。一天,来了个倭寇头目扮的风水先生,他早就想抢劫“壮士所城”,但每次船只过来,海口的两座山都合拢着,船就是进不了海口,便来探听虚实。他上岸一看,发现这山上盘着一条龙,歇着一只凤。原来,在天庭上的龙和凤因相爱怕被玉皇大帝责备,见“壮士所城”好风水,便躲在这里修炼。白天他们分开,晚上,又合在一起谈情说爱,为掩人耳目,每次相会,龙都要吐出浓雾来掩护。为除掉这一障碍物,这倭寇来到城内,对当地居名说:“‘壮士所城’整天罩着雾,是因为这里有妖怪,这妖不除,全城人恐怕都要被它们所害。”当地居民信以为真,就请教对策。倭寇唆使当地居民用狗血、羊血等龙最怕的污秽之物杀死了龙。龙死后,变成了雾城右边的龙山,从此雾城的雾就很少见了。凤见了龙死后,哭哑了嗓子,哭干了眼泪,躯体也化成了雾城左边的凤山。
  雾城澳左面的石坡上有一处石鱼,横卧于相连的大石盂中。鱼体表泥沙色,扁平无鳞,状如蝙蝠,细小的尾巴拖至盂沿在海中游动似鸟儿在空中飞翔的鱼为当地常见的海产品,可鲜煎下饭。渔家常把它切块、蒸熟、撕细、晒干,民间称为“鱼炊”。用时再泡煎,味甚鲜美。
  
5、烟墩山烽火台
  位于渔寮南山头顶峰的烟墩山烽火台系明朝初年建造,由于建在高山制高点上,视野非常开阔。呈方形,外砌块石,内夯以碎石与泥土,一侧设台阶数级,造型规则,上面竖立石梁棚架,搭寮驻军。立于烽火台上了望,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一旦发现海面敌情,烽火台耳目便燃起烽火,相互通报,顷刻间,敌情便传至卫所城指挥部。如今,战争虽然离我们而去,但登台远眺,海涛风帆和山峦树海历历在目,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6、马站魁里四季柚和荔枝基地(四季柚的来历)
  魁里是“仙家名果”四季柚的主产区,四季柚因一年四季都能开花结果得名,其中第一次开花结果是在5月份,花量最多,所结果实品质最优。第二次开花所结果实品质稍逊。第三次、第四次开花所结的果实小而无食用价值,仅作药用。四季柚习性独特,果味酸甜适口,从深秋蕴藏至第二年清明不腐,是果中珍品,曾多次被平为全国柚类金奖。现马站片区种植面积2万多亩。
  据考证,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原籍魁里坑内周的四川中军副府周之德回乡探望病中的父亲时,从四川带回几只当地柚果给他父亲品尝,很合老人口味。老人时常一点一点地吃,加上汤药调理,逐渐热退咳止,脾开食进,病况好转,家属视为妙药。嗣后之德任满回乡,带回当地幼树苗两棵,分植于庭前两侧,等长大结果,果形比四川原产还要大,而且肉满汁多,酸甜适度,跟胜于土种“红心抛”。乡人看它品种好,争相取枝嫁接,很快繁衍到邻近村庄。后经不断选育,品质越来越好,清朝中叶曾被列为贡品。
  四季柚不仅味美,用途也十分广泛。果肉加少许冰糖蒸食,具有清肺退热,化痰止咳等功效,能治小孩感冒发热,当地群众称它为“赛仙丹”。果皮去青切成细条,晒干制成柚皮糖蜜饯,更是老幼皆喜的食品。此外,从果皮中可以提取香精,海绵层可以加工成果胶、果冻等产品。
  魁里千亩荔枝林是我国最北的荔枝林,也是浙江省唯一的荔枝基地。荔枝是果中珍品,曹学栓说:“海内如推百果王,鲜食荔枝终第一。”近代美术大师齐白石也说:“荔枝为果之先”。他们都高度称赞荔枝。当年唐明皇李隆基为让宠妃杨贵妃吃到鲜荔枝,不惜派快马站站接力,用竹筒装上鲜荔枝,昼夜兼程、不远千里送到长安。其为了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由此酿成了“安史之乱”,盛唐从此走向衰落。魁里依山近海,土层深厚肥沃,日照、雨量充足,且霜雪,十分适合发展水果等经济林。
  
  
二、玉苍山景区
1、玉苍山


  玉苍山原名白云山,因八面朝向,又称八面山。它东通浦亭,南达桥墩,西至腾垟,东西跨9公里,南北越8公里,总面积74平方公里,主峰大玉苍海拔921.5米,被誉为苍南县西部的“众山之祖”。
  玉苍山距苍南县城32公里,景区面积23.5平方公里。这里山势高峻,林木茂密,以石海奇石、山顶平湖为特色,集奇、幽、秀、野于一体,是一个与其他风景区风格迥然不同的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旅游胜地,2000年被评为温州市十大名胜景点之一。
  玉苍山古名“寿山”,传说此山是王母娘娘做寿的地方,众神仙每年向王母娘娘献宝祝寿,因而宝玉堆满山岗,整座山成了宝玉的仓库,故名“玉仓山”。解放后,这里办起了林场,满地苍翠,因此又改名为“玉苍山”。苍南县因位于玉苍山之南,就起名叫苍南。
  玉苍山森林公园面积97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4.9%,森林蓄积量6.8万立方米。明朝郑思恭写道:“昔时古杉弥谷,老松蒙笼,攒云簇霞,不雨滴翠,最号名胜,游屐相错。”可见那时已游人众多。
  玉苍山还是一处超尘脱俗的隐居场所,古代不少隐士曾经隐居于此潜心学习,如编过明初《平阳县志》的龙港镇白沙人方燧。乾隆本《平阳县志》就保留这么一段轶事:“张氏(忘其名)尝隐于玉苍山,数年不出。一日,乡人偶于山中遇之,引至一处,见境界迥异,艳葩妙果,俱非人间所有。宿留数日,归,语其家,迹旧道寻之,第见峰峦辏列,白云杳霭而已。”味道有点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2、法云寺
  法云寺是苍南第一禅林,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是佛教“玉苍派”的创建寺,已有将近800年历史。“玉苍派”是我国重要的佛教学派之一,至今在东南亚一带仍有较高的地位。
  法云寺开山鼻祖为“三段祖师”,他因临终前吩咐弟子把他遗体锯为三段,一段喂鸟、一段喂龟、一段喂鱼,所以后人就叫他“三段祖师”。这个和尚死后连尸骨都拿去喂了鸟兽,真是好事做到底了。拿今天的标准来看,他是领先世界潮流的。玉苍山之所以很少见到坟墓,可能跟他带的好头有关。后人虽然不知道他的真名,但很多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流芳百世的“环保”和尚,可见做好事的人是不会被后人遗忘的。
  法云寺曾经在元大德,明正德、崇祯,清康熙年间和民国三年重建,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83年,党和人民政府落实了宗教政策,清退了寺产,中国佛学院泉山分院首届毕业生觉专和尚来住持此寺,并筹资重建。法云寺大雄宝殿五开间,面宽14.6米,进深12米。法云寺除大雄宝殿外,还有天王殿、藏经殿、观音阁及左右配殿,占地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请大家看这三对柱子的青石基础,它上面雕刻有精致的人物、花卉、云纹等图案,刻工精细,是南宋法云寺创建初期留下来的遗物。
  
3、奉宪勒禁碑、大铜钟
  (1)奉宪勒禁碑
  位于法云寺大雄宝殿前的大石碑叫《奉宪勒禁》碑,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六月由平阳知县何子祥撰文,法云寺和尚慧松和尚募刻。“奉”是奉告的意思,“宪”是宪民的意思,“勒禁”是禁止的意思。这块碑文经历200多年风吹雨打,文字有些模糊。除个别文字无法辨认之外,大多数还能看的出。其中有“三十六都大玉苍山乃平邑(平阳)之名山,其山有玉,古名玉仓”等字。碑文上还有平阳知县何子祥为玉苍山主林氏与法云寺和尚判的一场官司记载。
  何子祥(1707—1771年),福建云霄县人,1751年中进士。他博学多才,断案有方。他断的这个案子是当时全国同类案件中的典型,他因此官职连升三级。这个案子说起来话长。宋代圣僧“三段祖师”来玉苍山建法云寺时,居住在这里的林氏正要建祠堂。三段祖师说:“这玉苍山是风水宝,龙头出圣僧,龙尾出人丁。你们若把龙头让给我们建寺院,我帮你们到龙尾——泰顺泗溪去建祠堂。”林氏同意了,并欣然把大片山地、水田赠送给法云寺。到了清乾隆年间,林氏一名后裔名叫林正候,他因家道中落,要求法云寺归还部分山地水田,和尚不给,双方互不退让。最后何子祥这样断案:“林氏后代一点也不能分享。”理由是:“林正候的祖宗已经把这份财产送给别人,这份财产不在属于林正候及其他林氏后裔所有,做子孙的无权把已经赠送出去的财产拿一部分回来。”
  (2)大铜钟
  铸造于清代,高1.6米,直径0.9米,重1300斤,与众不同的是它全部用铜钱铸造,上面铸有2200多个捐资者的名字。据说,铸钟师傅在铸此钟时,一连铸了三次,敲起来的声音都像破碗一样。铸钟师傅感到很奇怪,便提醒当家和尚,请他向所有参加化缘的和尚了解一下,大家在化缘时有没有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老人、小孩说些什么。仔细寻思,有一个和尚终于想起了一件小事:某日,有一个放牛的小孩送给化缘和尚一个小铜片,因达不到一个铜钱的分量,他忘记了问这个放牛娃的名字。法云寺和尚赶紧向他认错,并在捐资者名单中补上了他的名字,铸钟师傅第四次铸钟时一次就成功了。故事向世人说明了一个道理:做好事的人不管捐献多少钱,人们不应该把捐钱少的人遗忘掉。
  
4、“皇朝寿山”石、仙人晒被、好汉摩天岭、玉兔石
  (1)“皇朝寿山”:石高3.6米,似石笋破土而出,又像寿桃,人们便称它为“寿山石”。它上面刻有“皇朝寿山”四个楷体字,传说是明朝正德皇帝游江南时到玉苍山所书,可惜没有落款。正德皇帝名叫朱厚照,他的确到过江南,目的是挑选江南美女供自己享用。正德十四年(1519年),他要到江南选美,遭到群臣的坚决反对,荒淫无度的他一怒之下,在紫禁城午门廷杖了舒芬、黄巩等130名大臣,打死11人。有一次,正在江南游玩的正德皇帝听说玉苍山风景不错,附近美女也不少,就打扮成书生密访玉苍山。他来到法云寺后门,看到这块寿山石很有灵气,就爬上石头,从上面向寺院正殿一看,竟是满朝的文武百官和宫娥彩女。他赶紧下了寿山石,跪在地上就拜。法云寺的石头哪经起皇帝一拜,只见它猛一倾身,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了。正德皇帝感叹这块寿山石有灵气,离开法云寺前,在这块石头上题写了“皇朝寿山”四个字。这“皇”是皇帝的意思,“朝”是到的意思,“寿山”是玉苍山的老名,全文的意思是皇帝到过玉苍山。
  (2)仙人晒被:好汉摩天岭右侧有块大岩石像被子一样齐刷刷晒在另一块岩石上,这就是“仙人晒被”。说来也怪,这条由天上织女进贡给王母娘娘的被子可大可小,一个人盖正好,一万个人盖也正好,这样众神仙来给王母娘娘祝寿时就不需要自带铺盖了。据说它是王母娘娘在这里做寿时拿出去晒太阳、驱潮气时遗忘在这里的。
  (3)好汉摩天岭:玉苍山的“好汉摩天岭”属天工造化。山坡由三条并列的巨石组成,两边面临山谷,倾斜度35度,只有好汉才能上。这石头表面看起来很光滑,其实磨擦系数很大,攀登起来有惊无险。登“好汉摩天岭”是有窍门的,赤脚者上得最快。上了好汉坡,能看到神仙在玉苍山宴会时留下的丰盛宴品。
  (4)玉兔石:古时候玉苍山叫做“寿山”,王母娘娘曾经在这里开过“蟠桃会”,众神仙都带着自己最得意的宝贝来给王母娘娘祝寿,月宫上的嫦娥也带着心爱的玉兔前来朝圣。这只玉兔因骄傲自满,而在与金龟的比赛中败下阵来,所以就被在众神面前失了面子的嫦娥遗弃在玉苍山上了。
  
  5、剑洞、双仙桃、玉苍山绝顶
  (1)剑洞:好汉摩天岭中间有个剑洞。相传是王母娘娘生气时拔出头上法力无边的玉簪抛在八卦巷上的一块石头上劈出来的,石洞因酷似宝剑,故名“剑洞”。
  (2)双仙桃:山上有两个直径2米多的仙桃是王母娘娘享用的仙桃,1000年开花,1000年结果,2000年也就结那么两个。不知道什么缘故,王母娘娘偏偏不吃,却把它们留在这儿。然而想吃仙桃的人有的是。王母娘娘每500年来玉苍山做一次寿,上次王母娘娘来此做寿时,吃荤的济公也来了。他本来就不讨吃素的王母娘娘喜欢,来时又带了烤鸡过来。刚刚吃了鸡腿的济公也想吃仙桃,被讨厌他的护卫神仙看见后,遭到驱逐,不但没吃成,急急忙忙逃跑时,把脚上一只破烂鞋子和头上戴的破僧帽都丢在玉苍山半山腰“石海”附近。旁边有关公青龙刀长2米,宽半米,看上去十分锋利,相传是神仙护卫仙桃的武器。
  (3)玉苍山绝顶:玉苍山海拔921.5米的绝顶叫望远坪。《平阳县志》记载:“望远坪方圆数百亩,天地广阔居高岭上,极目远眺数十里。”是早晨观日出、中午观云海、傍晚看夕阳的最佳之处。观日出会体会到“丛林尽染,漫天红遍”的意境,观云海会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感觉,观夕阳又会有“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感觉。明代著名诗人和旅游专家何白在游玉苍山时,曾经写下了一首长约300 字的长诗,诗中提到:“欲览桑郦篇,志欲穷九洲。兹山拔昆壤,秀出东南陬。”对玉苍山给予高度的评价。
  
  6、仙女浴池、摇动岩、回音石、仙人碇步
  (1)仙女浴池:玉苍山的浴池,传说是千百万年前仙女们洗澡的地方。“仙女浴池”长近3米,宽1米,深半米,形状像大浴缸。它虽然地处海拔九百多米的玉苍山绝顶,又没有水源,水池里却终年碧水盈盈,盛夏不涸,连续降雨也不见溢出。水池之水冬暖夏凉,十分奇特。特别是在夏天,玉苍山上的每一道彩虹,几乎都连接在这个水池附近,这更为“仙女浴池”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据说,如果彩虹连接到“仙女浴池”,仙女就会来到这里洗澡。如果来得是时候,说不定还能碰到仙女呢!附近200米处有一只神龟已在那里潜伏了上千年,它此行的目的就是想要偷看仙女洗澡。
  (2)摇动岩:摇动岩这块石头足足有几十吨重。它虽然巨大,而且几乎成方形,却能用人力推动。人坐在被摇动的岩石上,仿佛坐在“神舟”号宇宙飞船直上云霄,进入神奇的梦幻世界。
  (3)回音石:摇动岩边有高5米、宽4米的回音石,俗称“响岩”。在回音石上方讲话,下方能听到声响由回音石传来,而且具有扩音效果;人在下方讲话,上方也感觉到声音由回声石传来,非常奇特。人站在上面高呼,四山皆应。
  (3)仙人碇步:“仙人碇步”这五块巨石就是玉苍山的代表性景点之一。它们一字排列在山脊之上,就像溪流中的碇步,是仙人们到此开“蟠桃会”时下凡和上天用的。那只大蜥蜴看到众神仙一个个从这里上天了,也探出头来想去试一试,遗憾的是,蜥蜴的脚实在太短了,无法跨过仙人碇步,至今还成不了仙。但它就是不但它就是不愿意离开这里,它相信总有一天会有哪位神仙突发慈悲带它上天。离仙人碇步不远处有一块象群岩,6头成年大象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草呢。
  
7、老鹰石
  在仙人碇步东侧的有块高6米的巨石面朝东,翅膀微抬,好象在等待什么,这块巨石就叫“老鹰石”。关于这块石头,还有一个凄凉的故事。相传很早以前,三段祖师带领弟子来玉苍山开山建成了法云寺。他看到住在玉苍山顶“玉窟云礁”里的一对老鹰夫妻每天捕杀一些小鸟小兽,心里很难过,就跟老鹰夫妻说:“众生平等,你们这样残杀弱小生灵,心里怎么过意得去?”老鹰说:“不杀生,怎么生活?”三段祖师说:“我每天分些斋粮给你们,可以吗?”老鹰夫妻答应了。三段祖师看到溪中乌鳢每天吃小鱼,心里又很难过。他对众乌鳢说:“众生平等,你们这样残杀弱小生灵,心里怎么过意得去?”乌鳢说:“不杀生,怎么生活?”三段祖师说:“我每天分些斋粮给你们,可以吗?”乌鳢也答应了。从此,三段祖师每次吃饭,都要大家省些口粮,放在岩背给老鹰充饥;又放些在寺前的溪里,给乌鳢果腹。日子一长,这老鹰、乌鳢都成了他的信徒,听到寺院撞钟擂鼓,就聚集在寺院门外听和尚念经。三段祖师圆寂后,无人来布施了,弟子们无饭吃,就各奔东西。寺院都坍塌了,还有谁给老鹰、乌鳢送口粮呢?乌鳢已经接受教诫,不忍心再吞食小鱼,只好在溪中活活饿死,死后化成石块,头还朝向寺门。这就是玉蟹洞下的“八鳢投溪”景点。
  再说那老鹰,它们生活也没有了来源,又不忍心再去杀生,肚子饿得受不了。于是雄鹰决定到普陀洛伽山去向观音菩萨学道。雄鹰带着儿女送丈夫出发,一直送到海边。看着雄鹰越飞越远,两个儿女对雌鹰说:“妈妈,我们看不到了。”雌鹰说:“那你们就站在妈妈的肩膀上看吧。”于是一肩一个,三个鹰头一齐向东方看着。雌鹰意志十分坚定:就是等到海枯石烂,也要等雄鹰回来。时间一长,那只雌鹰就连同肩头上的两个儿女一起化成了岩石,这就是现在赤溪信智外海的“老鹰山”,也就是五彩奇石岛。后来,雄鹰从普陀洛伽山学道回来后,遍地寻找雌鹰和一对子女,但都没有找到,便飞回家门口,整天以泪洗脸,天长日久,也变成了化石,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老鹰石”。
  
8、木鱼石、玉腾门(南天门)、石海(沧海遗珠)

  (1)木鱼石:木鱼石实在太妙了。好象盘古开天以来,注定玉苍山就是佛家修身养性的宝地。玉苍山出圣僧,法云寺的开山鼻祖“三段祖师”大概从这块石头上得到启示才来的吧。

  (2)玉腾门(南天门):玉苍山有不少两头相通、形象拱门的石洞,分布在景区东南西北四个入口通道处的分别被称为东天门、南天门、西天门和北天门。玉腾门是玉苍山最雄伟的天然石门,由八块巨大的岩石支撑而成,石门顶上有“大鹏展翅”,西面有“海狮顶球”,旁边还有“合掌岩”。“ 玉腾门”向西可通腾垟山,门边有三涧可望“石海”,有“隔门风惊竹,开门云满山”之说。玉腾门还有“神龟护门”、“鲨鱼出洞”等景点。右侧坡上的“群蛙听经”中,一只癞蛤蟆听和尚念经听得如痴如醉。

  (3)石海(沧海遗珠):玉苍山以石见胜。这里无石不奇、无石不美,古来传说就有72景之称。在花岗岩地貌的大片石海中,唯妙唯肖的奇石似龟,似蛇,似马,似蟹,似鸟,似南瓜,似大象,似天桥,似和尚,相互挨着,如波浪翻滚,汪洋恣肆。大的有三间三层楼这么大,小的也有箩筐这么大。怪就怪在这么多的石头中居然找不出一块带棱角的,几乎所以的石头看上去都象面团捏起来似的。尽管它们被沧桑的岁月逐渐磨去了棱角,但仍然显示出各自不同的性格:有力求向上伸张的,也有自甘雌伏的;有谦虚的,也有傲慢的;有相互依偎的,也有彼此抗拒的;有三五成群凑热闹的,也有独处沉思的,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俨然是一部大自然造物者写成的“石头记”。一些对玉苍胜景情有独钟者发出感叹:“桂林山水甲天下,玉苍石海冠神州!”有专家称:“此山花岗岩地貌为全省之冠,不亚于福建太姥山景观。”据专家介绍,玉苍山花岗岩地貌形成至今已有一亿年左右的历史,为燕山晚期第三次侵入岩。由于地壳的隆起,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峭壁、山峰和山洞。又经千万年的风雨剥蚀和流水冲刷,就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兀突奇峰和满地怪石。
  
9、石海覆舟、玉蟹洞(玉蟹与石狗的传说)
  (1)石海覆舟:在石海之中,有一块巨石形似翻覆的船底,船头插水,船尾朝天,船底龙骨都历历在目,极似海船遇难情景,名叫“石海覆舟”。相传,王母娘娘做寿那天,众神仙从银河下来给王母娘娘祝寿。一位仙女因羡慕人间红尘而迟迟才到,让众神仙等了很久。王母娘娘非常生气,就施展法力,把仙女乘坐的小船掀翻了来惩罚她,至今那覆舟下面还压着仙女呢。
  (2)玉蟹洞(玉蟹与石狗的传说):玉苍山的“玉蟹洞”至今还留有古人舂米用的石臼等工具。相传由东海龙王进贡给王母娘娘、背上长有夜明珠的雌雄玉蟹原来就穴居在这个洞中。每到夜晚,玉蟹洞内就会射出一束奇怪的亮光,把周围照得象白天一样。玉苍山的居民就在这里安装水碓,夜间借玉蟹发出的光芒舂米,法云寺的和尚也在此抄写经书。山外人知道了玉蟹洞内有两只能在夜间发光的玉蟹,都想来抓,但都没有成功。原来玉蟹洞旁边有一个坑涧,坑涧上驾着一块长一丈、宽五尺、厚三尺的大石板,是进玉蟹洞的必经之桥。其实这座石桥就是一条修炼了千年的石狗,它是玉蟹的好朋友,专门在此守护玉蟹。若有人从石狗背上经过,石狗就会发出声响,告诉玉蟹现在有危险,玉蟹便躲藏到洞穴深处。后来,这件事传到地方官的耳朵里,他想:如果把玉蟹捉来献给皇帝,自己就可以升官发财了,于是他强迫当地老百姓去捉蟹,害得老百姓连地也不能种,日子更加难过了。一天,一群上山捉蟹的老人碰到一位青年人。青年人见他们满面愁容,便问:“各位老伯,你们碰到什么难事啦?”老人们把事情照实告诉他后,青年人骂道:“这个狗官,不为国家出力,反而折磨老百姓,实在该死!”他对老人们说:“你们回去准备十斤猪肉、猪骨头,让我帮你们去捉。”当天半夜,这位青年人手提大块猪肉、猪骨头轻手轻脚走近石狗。当石狗张口要叫时,他马上把大块猪骨头塞进狗嘴。见利忘义的石狗最爱吃猪骨头,它只顾自己吃,也就顾不上告诉玉蟹洞外有危险了。此时玉蟹正好到洞外水碓边吃米粒,雄蟹被潜伏在边上的青年人抓获,雌蟹逃回洞中,从此玉蟹洞夜间再也不会发光了。地方官拿到玉蟹,马上亲自送到京城献给皇帝。皇帝伸手去接,没想到被玉蟹狠狠咬了一口,手一松,玉蟹掉到地上不见了。皇帝大怒,判这个地方官欺君之罪,命卫兵把他拉出去砍头了。后来,有人说雄蟹逃了回来,便和雌蟹一起搬家了。也有人说那个替老百姓抓玉蟹的青年人是神仙,是他把玉蟹带走的。还有人说雌蟹看到雄蟹没有回来,就出去四处打听他的下落。
  
10、三个和尚无水喝、玉玺石、红军玉苍山战斗纪念碑、十方普同塔
  (1)三个和尚无水喝:(站在玉蟹洞外数十米处的一块大岩石上往西看对面山头)那里有三块整齐排列在一起的大石头,高的是大和尚,他别过头去,似乎对眼前的一切不屑一顾;胖的是老和尚,他低着脑袋,装模作样的念着经;矮的是小和尚,他眼看前方,恭恭敬敬地站着,若无其事。脚下还有几只被打翻了的水桶。这几个和尚因私心杂念太重,谁都想占别人便宜,谁也不带头去挑水,于是每天站着这里祈求天公下雨,一年365天只能是饱一顿、渴一顿。
  (2)玉玺石:方正光滑、纹理清晰的巨大玉玺石是玉皇大帝到玉苍山办事遗忘在这里的。谁要是能盖上这颗大印,到众神仙那里办事就能通行无阻了。
  (3)红军玉苍山战斗纪念碑:该碑为纪念1937年2月的一场战斗而立。当年,著名的泰顺峰文大战后,刘英带领的临时中共浙江省委经一昼夜急行军来到玉苍山,准备休整一天后再转移。敌人发觉后紧紧跟踪,战斗在此展开。由于敌众我寡,经3小时激战,刘英率部突围到桥墩凤岭,又折回昌禅高垟山,翻越鹤顶山,历时五昼夜,在矾山、赤溪、南宋、福鼎等敌人据点中穿插行进100公里,最后越过分水关敌人封锁线到达泰顺董家坪。
  (4)十方普同塔:这座和尚墓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墓旁石碑刻有“清本山中兴玉云和尚”九字。全国知名的晓柔法师也葬在这里。这座墓是不同时期建造的,时间跨度200年,墓中葬的都是法云寺比较有名的和尚。墓前这座青石砌筑的单层小舍利塔上刻有“十方普同(塔)”五字,这种塔是和尚墓的标志,塔里都藏有舍利子。佛塔是佛教建筑物,起源于印度,亦称“浮图”。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七级浮图就是七层宝塔,它主要用于收藏经书和安葬佛骨(舍利子)。
  
11、龙船湖(玉苍山顶划龙船)、龙船湖健身道、算盘石
  (1)龙船湖(玉苍山顶划龙船):玉苍山顶划龙船,这听起来象是天方夜谭。然而我们边上的龙船湖有没有划过龙舟,因史书没有记载,谁也不清楚。但江南发大水却确有其事。相传很早以前玉苍山上很热闹,诗人、画家、名士、游客往来不绝。有一年,玉苍山的和尚跟江南(宜山、钱库、金乡、龙港一带)信徒说:“今年端午,玉苍山要划龙舟,你们全家都来看吧。”端午节划龙舟在江南是很平常的事情,一点也不会让人感到奇怪,而玉苍山顶划龙舟却是天下奇闻,大家都要上山看划龙舟,江南一下子就去了几十家人。可和尚根本没打算划龙舟,只叫大家不要焦急,先在山上等几天。一些性急的人以为和尚骗人,在和尚背后偷偷骂了几句后就回家了,最后山上只剩下十八户人家。到了端午节,这一带大雨一直下个不停,山洪暴发,山下一片汪洋。江南山少,人畜无处躲藏,全被大水冲走,从此江南只剩下留在玉苍山上的十八户人家。如今江南一带仍留下一句古话:“水漫炎亭丫,江南只剩十八家。”历史上江南一带经常发大水,史书记载,元大德元年(1279年)7月14日,该地遭遇台风暴雨,又遇海浸,当地居民淹死数千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5月,飓风暴雨三日夜,江南山崩屋坏,平地水满五六尺,田禾无收,淹死许多人;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飓风暴雨,江南洪水暴涨,漂庐舍,溺人畜,水逾月不下,田禾尽淹,人食腐米;明万历三十五年(1619年)6月28日起,连续五天大雨不止,水暴溢,江南淹死许多人。可见这个传说并非全无依据。直到1973年桥墩水库竣工蓄水,江南一带经常遭遇水灾的状况才逐渐结束。

  (2)龙船湖健身道:龙船湖健身道根据古代皇宫贵族养身之法和现代医学原理而设计建造,它由规则铺就的按摩道、梅花桩、平衡木三部分组成,赤脚步入该健身道,能起到按摩穴位、舒筋活络、预防疾病等功效,让你延年益寿。

  (3)算盘石:位于后山的石算盘与人间算盘不同,算盘珠有三组,一组三颗,一组二颗,一组一颗,竖着让人拨打。这个算盘可能是天下第一大算盘了,每颗算盘珠就重达几吨。它是玉皇大帝命铁神仙人采玉苍之石制作而成的,目的是拨石作珠,以推算天上人间大事。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12、石梁九里滩、通天壁栈道、黛玉葬花、金龟上山
  (1)石梁九里滩:石梁九里滩有数百亩面积,仙人在这里种有不少石南瓜。由于生态良好,南瓜园里石青蛙多得数不清。因食物充裕,这里的石蛇也特别多,它们中有眼镜蛇,有五步蛇,有菜花蛇……一条7米多长的五步蛇正试图绕过大南瓜,偷袭前面的大青蛙。可这只青蛙实在太大了,小小的蛇能吞下这只重达数百吨的大青蛙吗?这条蛇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一条眼镜王蛇,它正从一块大石头上面直扑下来,捕杀正在石头边上觅食的小青蛙。那里还有一条3米多长、半掩于土中的石蛇,它的脊梁中部已被神仙用神力劈断了,躯体痛苦挣扎时扭动的景况还历历在目。去石梁九里滩的路边有一顶师公帽。据说,有个神仙看到蛇天天在残杀比它弱小的动物,便警告蛇不要再杀生。蛇不听,就发出神力杀死了它。因犯了杀生之大忌,从此,那位神仙也就躲在人间,再也不敢上天了,把师公帽都扔在路边了。死石蛇边上的草地上还有牛角岩,两牛角各长两米多,弧度相等,牛头隐伏于土中看不见。眼镜蛇、眼镜王蛇、五步蛇都是世界上最毒的毒蛇之一,任何一条这样的毒蛇毒液都足以杀死两只大水牛。看来这只牛角是一只大水牛在吃草时不慎被一条大毒蛇咬死后留下来的遗骸。




  (2)通天壁栈道:位于高达百米悬崖峭壁之上的摩天栈道绕石壁而建,它长500米,外宽1米,建于2002年。足下奇林怪石蔚为壮观。



  (3)黛玉葬花:通天壁的左边有一块肖人的岩石,状如黛玉葬花。《红楼梦》中的主人公林黛玉正低着头、弯着腰,一边伤心地葬花,一边吟唱:“侬(我)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真是悲怆!
  (4)金龟上山:王母娘娘每五百年来玉苍山做一次寿。为丰富前来祝贺的众神仙们的文娱生活,她命玉兔和金龟进行登山比赛。玉兔生性好动,一听发令便跑得飞快,不一会儿就登上了好汉摩天岭。而金龟则生性稳重,只见它一步一摇,慢吞吞地爬着爬着,速度不知比玉兔慢了多少。玉兔回头看看金龟还不见踪影,便趴在一块巨石上打起盹来。金龟见状另找捷径,不慌不忙地向山顶爬去。等到玉兔发觉时,金龟已经朝天了。众神仙讥笑玉兔,嫦娥因它偷懒倒了她的霉,就罚玉兔永远留在玉苍山思过。而金龟因在这次斗智斗法中取胜,王母娘娘奖给它一部真经,要它每天好好学习。经过千万年的勤学苦练,这只金龟终于得道成仙。
  
13、石海参、鸳鸯戏水、飞来石、石象洞

  (1)石海参:长16米、充满褶皱的石海参正晾在对面山头的石壁上,它是东海龙王送给王母娘娘生日用的贡品。王母娘娘平时吃素,并不吃荤,就把它留在这里作为永远的纪念。
  (2)鸳鸯戏水:北天门虽然没有南天门那么雄伟,边上却有两只巨大的鸳鸯正在石海边上戏水,母鸳鸯回过头来深情地用喙给紧跟她的小鸳鸯梳理羽毛。这两只石鸳鸯不会鸣叫,但周边树林里却是鸟声此伏彼起。它们中有画眉、杜鹃、山雀等,鸣叫声悦耳动听。但它们都躲在丛林中,我们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影。“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山鸟的鸣叫,更衬托出玉苍山的幽静。
  (3)飞来石:玉苍山的景物移步换景。游人回头看,刚才看到的“金龟上山”现已变成了“飞来石”。有句名诗是这样描写“飞来石”的:“策杖游兹峰,怕上最高处。知尔是飞来,恐尔又飞去。”意思是说到了这里,不敢登上最高的地方,因为知道这块石头是从天外飞来的,怕惊动它后,它又飞向天外。《红楼梦》一书曾有贾宝玉出世时口含一块宝玉的描写,这玉石后来就挂在他的脖子上,成了他的命根子。这玉石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在洪荒时期,女娲炼石补天多了两块石头,一块就落在青埂峰下,还有一块就落到玉苍山上。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后来投胎贾府,就变成了《红楼梦》书中的贾宝玉。其实这块“飞来石”与它的基座岩石原是一块石头,由于山体在亿万年抬升过程中受到风化、剥蚀,加上水流侵蚀和重力崩塌,使周围岩块逐渐剥离脱落,与基座平台上的接触面越来越小,最终就形成了这座兀立于高座平台上的“飞来石”。

  (4)石象洞:仙叠岩上方100米处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形状如大象,人称之为石象,它是天竺之神来给王母娘娘做寿时留下来的坐骑。玉苍山形如动物的怪石很多,石象洞奇就奇在石象下有洞。此洞虽然入口很小,仅容一人通过,里面却很大。它以幽、静、凉、深而见长,长约15米,里面可容20多人,洞中还有一条小溪穿流而过,在洞内形成一个小潭,潭水清凉甘甜,一点也不比矿泉水逊色。水潭边还可见到珍贵动物石蛙。“山无水则不活”,有这样一股清泉穿洞而过,给这石象洞增添了不少景致。

  
14、仙叠岩(石宝塔)、石瀑布、红军洞、白龙马、仙女照镜、天湖、玉苍山道观


  (1)仙叠岩(石宝塔):六层石宝塔是由每块重达几十吨重的巨大方形岩石叠成,它是天上众神仙为祝贺王母娘娘千岁寿辰而筹资建造的。因非人为所为,人们就给它起名叫“仙叠岩”,意思是仙人堆叠起来的石头。由于形状像宝塔,也有人称他为“石宝塔”。




  (2)石瀑布:瀑布全世界很多,可你们见过石瀑布吗?玉苍山就有好几个,这也是举世无双的景观。玉苍山最大的石瀑布高约4米,宽约9米,面积30多平方米,它上面没有任何水流,看起来却像银河飞泻,动感强烈。

  (3)红军洞:红军洞是由巨大的岩石构成,外能遮风挡雨,内可容纳百人。战争年代,红军曾在这里生活过。上世纪七十年代,林场工人植树造林时也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过。
  (4)白龙马:玉苍山东边山头上站着一匹高头大马,它是铁拐李的坐骑。据说,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成仙后得意忘形,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到处游玩,不务正业,不为百姓办事。玉皇大帝对他非常生气,便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正在玉苍山游玩的铁拐李赶紧逃跑,把自己的坐骑都丢在这里了。但这匹高头大马对主人却十分忠诚,头一回不回地站立在玉苍山东方,时刻等候主人的到来。
  (5)仙女照镜:玉苍山顶站着位面朝东方的仙女,她是来“仙女浴池”洗澡后到这里梳妆打扮时留下来的。她因羡慕人间的美好生活而不愿意回到天上去,也就永远留在玉苍山与我们为伴了。
  (6)天湖:天湖水库坝高15米,面积50多亩,库容20多万立方米,2001年夏动工兴建,造价100万元。水资源是风景区中不可缺少的风景因素,玉苍山高峡出平湖后,山因水活,水有林清,林有水茂。在这地处高山深壑幽谷之中的人工湖上,你们可以泛舟,可以游泳,也可以垂钓。
  (7)玉苍山道观:天下名山僧占多,其中道观也占一席之地。玉苍山道观2000年2月始建,占地十多亩,一期投资400万元。由于广大善男信女的大力支持,该道观仅用一年时间就筹资300多万元。它的建设,为玉苍山又增添了一道人文景观。如果心烦的话,置身于这清静之地,便能忘却人间的一切喧嚣与烦恼。
  
15、玉指戏珠、东天门、阳刚石、蘑菇岩、月牙湖


  (1)玉指戏珠:玉苍山上有东海小龙女的玉指,她拇指和食指紧紧捏着一颗其父东海龙王送给王母娘娘夜间在玉苍山游玩时照明专用的夜明珠,唯恐被人家夺走。仔细看,10米长的小龙女玉指看起来仍然是纤细如葱,修长细嫩,连拇指指甲都清晰可见。大自然的造化真是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2)东天门:王母娘娘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十分尊贵,因而很怕不法之徒谋害她。故此,她在来玉苍山之前,就命令掌管后勤保卫的神仙在玉苍山的四个入口修建城门,并派天兵天将守卫,以保卫她的安全。东天门并不高大,却十分隐蔽,让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其实路就在脚下,从脚下的石洞中钻过去,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


  (3)阳刚石:阳刚石虽然只有4米多高,与其他岩石比起来只能算小弟弟,却是刚劲挺拔。


  (4)蘑菇岩:位于玉苍山森林公园的最东边,号称玉苍第一景。它由两块岩石巧妙组合而成,总高9米,蘑菇伞面积达40多平方米,这朵重达几百吨的石蘑菇可能是天下第一大蘑菇了。其蘑菇柄虽然那么细小,却能支持住如此巨大的蘑菇帽,历经千万年风吹雨打,依然屹立在玉苍山的东方。由于蘑菇岩伞大能遮挡风雨,以往人们劳作时就在这里躲避风雨,当地人也称它为“雨伞石”。因外形象华盖,古时此石被称为“华盖石”。蘑菇岩周围绿树如荫,其中挺拔俊秀的黄山松为蘑菇岩增添了不少光彩。这个树种30年前从黄山引进,只能在海拔700米以上的高山生活。春天杜鹃花盛开时节,蘑菇岩周围万山红遍,它在红花绿树的衬托下更显得飘逸、洒脱。



  (5)月牙湖:原来是山顶湖,样子象月牙,故名。因泥土泥泞,又名烂田湖,面积约三亩多。这个地处林海幽谷之中的山顶湖经过历史的变迁,现已变成了田园,但仍终年流水潺潺,永不干涸。
  
16、林海(林荫道)、瞭望台
  (1)林海(林荫道):观林海是玉苍山风景区的一绝。玉苍山森林公园面积一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94.9%,森林蓄积量6.8万立方米,这是全省名山所罕见。这里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6个植被类型15个群系,单树木就有130多种,其中又以柳杉为最多。玉苍山的柳杉形如雄伟的宝塔,郁郁葱葱,茁壮而又漂亮。凡长有大片柳杉林的地方,山地被它包裹得严严实实。漫步于这清凉幽静的柳杉林中,宛如遨游于绿色的海洋之中,令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若是阳春三月,则更有昂首怒放的各色花朵点缀于林海之中,向你致意。密集的柳杉林中夹杂这小片名为四季青的小竹林,此竹生命力极强,不管在路面还是石缝中,只要有土,它就能破土而出。所产之笋从五月起一直供应到九月,为所有竹类中供笋时间最长的竹种。它虽然吃起来有点苦味,但吃后则清味可口,是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菜肴。
  (2)瞭望台:玉苍山旅游有三绝,那就是看日出、观云海和赏林海。位于海拔864.4米的山顶瞭望台,周边视野开阔,既是森林防火的瞭望哨,又是看日出、观云海、赏林海的最佳去处。玉苍山云海随着季节的变换不断展现其迷人的魅力。冬天,云海铺天盖地,群峰大多隐藏于茫茫云海之中,只有几个高耸的云峰露出“海面”,如同大海上的几个孤岛。一到夏季,流动的云团随着阵阵山风从山谷扑面而来,又顺着山坡奔泻而下。它们来时遮天蔽地,带来阵阵清凉,去时又晴空万里,人们宛如进入了仙界。站在瞭望台上向东看,较近处是苍南县城灵溪镇;远处是东海之滨,鳌江两岸尽收眼底,中国第一农民城—龙港镇就在那里。在天气好的日子里向南看,全国四大风力发电站之一—鹤顶山顶直径50米的风车叶片转动的情景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7、小天池、半月照葫芦、庵井岭脚
  (1)小天池:天下名山众多,但有青山又有绿水的并不多。相比之下,分布在海拔700-800米山间缓坡盆地的众多天顶湖,则构成了玉苍山在国内森林公园中独一无二的天下奇观。相传玉苍山有十八天湖,史书记载的有龙船湖、水鸭湖、烂田湖、米桶湖、长坑头湖、玉湖等。明代诗人何白在他的《玉苍山诗》里这样描写玉苍山顶湖:“金光闪乱藻,朱鱼跃千头”,可见当时玉苍山顶湖里的鱼儿还真不少。玉苍山现存八个山顶湖,面积大的有数万平方米,小的也有几百平方米。在山顶附近能够形成如此众多的大面积湖面,且不干涸,实在难得,而且里面都有鱼类活动。这么高的山顶湖有些并没有和溪流相通,里面居然都有鲤鱼活动,也证实了民间“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周长百余米的小天池与众不同,它水岸线边的天然叠石如同我国古典园林中的岸石布置,巧夺天工。山得水而灵活,水因山而秀发,山水在玉苍山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如果在清明节前后来此旅游,小天池周围如火如荼的杜鹃花四处盛开,蓝天白云再倒映湖中,这里就形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那才叫美呢。
  (2)半月照葫芦:玉苍山有块岩石象葫芦,名叫“金印葫芦”。它与另一块相距10余米、外形象半个月亮的岩石一起组成“半月照葫芦”景点。据说它是铁拐李留下的,谁要是能把它带回家,他就是铁拐李的徒弟,就能骑上那匹白马升入仙界了。民间传说:当“金印葫芦”口对准半个月亮时,你想要什么,葫芦口就跳出什么东西给你。当地童谣说:“半边月,照葫芦,葫芦里面一锅粥。庵井岭前有刻字,过路客人认得呒?”童谣传世已久,但至今无人能给以合理的解释,不知道你们能否破解这个谜?这附近还有一块上截刻有隶书“大宋”两字、下截埋于土中看不见的古石刻。
  (3)庵井岭脚:这里有猴面鸟、卧牛石、飞鸽岩、水獭岩等,宛如一个动物园。这么多的怪石聚在一起,就像一个粗心汉在搬家时半途丢失的一堆古董。个别看去,它们只是浑浑噩噩、顽固不化的一些石头,从它们的象形和架势上看,却有一股天真的情趣。出村二里许,最后一景是“玉女望月”:一个少女翘首的形象倚在两块巨石之间,如送别,又如望远,给我们带来无限遐想,这就是玉苍山风景区的尾声。
  
  
三、炎亭景区
1、金沙滩(蛮话由来)
  炎亭金沙滩位于炎亭镇南面的海湾中,长1000多米,宽200多米,水深1至3米,近岸处纯系焦黄色石英细沙,纯净如面粉,举步如履天鹅绒毯,不温不粘,是天然的海滨浴场。关于炎亭的来历,史籍有如下记载:五代时,僧愿齐来南雁荡山开山后,吴越王钱镠为他建立普照道场和18个寺院,以江南平原赋税收入来赡养百余僧徒。炎亭旧名盐亭,就是南监场征收盐税之处,居民一向靠捕鱼、晒盐、种田过生活。
  关于炎亭沙滩有一个传说。从前,炎亭海边的破庙里住着母子两人,后生叫满仓,是位捕鱼能手。有一次出海,他捕到了一条由东海龙王独生女变成的鳗鱼,但刀下留情。龙女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变成一位美丽活泼的姑娘陪伴在他身边,并给他家送钱送物,还送药救了他患有重病的母亲,夫妻恩恩爱爱,日子过得比蜜甜。半年后,龙女要回宫了。夫妻分别,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会。龙女决定送点东西给满仓做纪念,便与满仓约定每逢涨潮的时候送贝壳上沙滩。从那时起,每天涨潮时分,龙女就送贝壳到炎亭沙滩,一年到头从不间断。天长地久,沙滩越来越大,贝壳也越积越多。如今,我们在沙滩上捡到的五光十彩的贝壳,说不定也是龙女送来的呢。
  位于炎亭沙滩东面的防波堤是一段180米的斜坡实心式堤坝,工程投资543万元,堤坝两侧的一排排鱼鳞状扭工字混凝土块,每块重1吨多,造价上千元,它是用来消减波浪能量、防止给堤坝和停泊在港湾里面的渔船造成损害的。不管风浪多大,它最多只是翻一个身,决不会离大坝而去。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的炎亭三疣梭子蟹名闻海内外,是梭子蟹中的上品,也是出口日本的免检产品。它小的有六七两重,大的有两斤多重,冬季捕获的又为上品,只只个大体肥,膏满肉美。或蒸,或煎,或腌,或醉,它都是下酒佐餐的佳肴,梭子蟹炒年糕是这里的一道著名点心。史籍记载,早在明嘉靖法三十四年(1555年),这里就屯扎人员,利用该蟹昼夜垂直移动、又有明显趋光性和混水浮、清水伏、风天浮、晴天伏的特性,用苎麻制的流网捕蟹专供御用。炎亭是苍南县最大的梭子蟹生产基地,渔民捕蟹、脱蟹、养蟹技术都堪称一流,如今捕获的梭子蟹基本上以活蟹的形式出售,经济效益倍增。2007年它还被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特批为“中国梭子蟹之乡”。
  (梭子蟹:肉多,脂膏肥满,味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蟹肉含蛋白质14克、脂肪2.6克。鲜食以蒸食为主还可盐渍加工“枪蟹”、蟹酱,蟹卵经漂洗晒干即成为“蟹籽”,均是海味品中之上品。产季,3~5月和9~10月为生产旺季,养殖品种,春节边为收获旺季。地方名包括梭子蟹、枪蟹、海螃蟹、海蟹、三点蟹、海虫、水蟹、门蟹、小门子、盖鱼、童蟹、飞蟹等。)
  炎亭还有许多民间故事,其中蛮话的来历就与炎亭有关。据传,宋朝年间,炎亭海外,从北高尾到南高山下,是个很可怕的海域,经常翻船死人。当时人们流传着“南不过北,北不过南”的口头禅。
  原来,南高山的海底有个白蛇精,在它北面的北高尾有个泥鳅洞,洞里有条泥鳅精。这两条妖精都修炼了一千年,吸了月华水成精,只要每个妖精再吃一千个人,就能得道升天了。所以,这两个妖精养了二十个小妖,专门害老百姓。从南边开过来的船经过这里,就被白蛇精吃掉;从北边开来的船,就被泥鳅精害掉。这样一来,打鱼的,做生意的,都不敢坐船经过这里。南来的货物,只好在大渔起埠,经过金乡,由陆路运到巴艚下船,再运往北方;北来的货物,只好在巴艚起埠,从陆路运到大渔下船,再运到南方。当地渔民请和尚、道士收妖,都不顶用。由于不敢下海,渔民们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有的只好流落他乡。后来,有人写了奏章到京都,仁宗皇帝命令杨家将出兵收妖,为民除害。于是杨老令婆便带着杨文广来到炎亭,在附近一座山顶安营扎寨,这座山后来就叫杨家尖山。他们在山顶筑起了六座瞭望台,每天观测海上动静。果真,不明情况经过这里的渔船、商船都被这里的妖精害掉了。杨文广经过七天的观测,开始行动了。两个妖精听说有人前来收妖,早就派出两个小妖前来探听情报。杨文广用福建话安排的计划,都被他们听懂了;用温州话安排的计谋,也被他们听懂了;用官话安排的计谋,还是被他们听懂了。杨文广来了一个月,始终无法对付他们,他因为此终日闷闷不乐。杨老令婆生日这天,杨文广多喝了几杯,喝醉了,一味胡言乱语,谁也听不懂。杨老令婆心里在想:“我们就这样编话,妖精肯定听不懂!”他以杨文广的醉话为参考,编造了一种叫闽话的新语言,等自己的手下学好了,就去收妖。结果,探听情报的小妖果然听不懂。第二天,杨文广摆好阵势,杨老令婆念起咒语,海上出现了许多渔船。两个妖精因长久没吃到人了,见海上来了这么多渔船,很快就带着众妖来到海面上。杨文广见时机到了,令旗一挥,海上岸上突然出现大批神兵神将,箭象雨点一般射向妖精,白蛇精被当场射死。泥鳅精一看形势不队,拼命往洞里逃去,杨老令婆把手一指,“轰”的一声,南高山的犁头石腾空而起,“嘣”的一声插进泥鳅洞,泥鳅精被活活插死在洞里。如今,我们还能看到这块犁石头呢。从此以后,蛮话就在这一带慢慢传开了。
  
2、前岛屿
  位于炎亭金沙滩正南面1000米处的海湾里,与炎亭东沙村和西沙村隔水相望,如同一个巨大的青螺浮现在碧波万顷、一望无际的东海上。岛上植物丰茂,全岛笼罩在绿树之中。从东沙码头登船,绕至屿西上岸,顺着码头石阶往上爬,可至海拔44.8米高的绝顶。
  站在峰顶远眺,但见海鸥飞翔,渔船来往,远近岛屿隐约于海天之间。
  泛舟前屿沿岸,可见“石佛观海”、“仙童击鼓”、“河马上岸”、“乌龟驮经”等景。南坡有一石洞,前后相通,退潮后洞底可行人;涨潮时,海水冲击山洞,汹涌澎湃,山鸣谷应。岛上有2处清泉,久旱而不涸,久涝亦不溢。山脚下有天然圆井与海水相通,平时宁静无波,涨潮时井水随之起伏,人称“应潮井”。岛南山坳里有座海潮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江南涌泉寺主持炎亭人昌定,俗称“炎亭师”,多年来坚持禁欲苦行,被信徒奉为“圣僧”膜拜纠缠不已,昌定深以为苦,便遁至此岛,结草为庐,躬耕自给。不久信徒也接踵而来,筹资为其建此寺。五十年代后期,昌定和尚圆寂,僧徒四散,寺亦废。1987年炎亭景区开发,寺重建。
  前屿的由来,也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位神仙云游到此,看见金沙滩上那金灿灿、软绵绵的细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不禁赞道:“好美丽的沙滩!我云游四海,还从未见过如此诱人的胜景。”一班凡夫俗子闻知神仙来到纷纷跪拜祈祷,恳求保佑。神仙觉得很奇怪:“你们居住在蓬莱仙境,还需保护什么?”众人说:“正因为金沙滩美丽无比,使得东海龙王垂涎三尺。近闻其女出嫁,欲派虾兵蟹将来搬取金沙给其女新房作地毯。”神仙听罢,十分气愤。他说:“这东海龙王真是贪得无厌!待我来教训他。”说罢,将手杖一扔,置于炎亭外海,变成前岛屿,挡住了虾兵蟹将去路,又略施小技,在前岛屿和炎亭海湾沿岸生出许多奇岩怪洞,把炎亭港点缀得风景如画。
  “三月三,海水退到前屿山”,这成了当地的一大胜景。炎亭镇政府借此时节举办“观潮节”,吸引各地游人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大大提高了炎亭的知名度。
  
3、崇家岙大小沙滩
  崇家岙沙滩由大沙滩和小沙滩组成,面积辽阔,一弯三折,中间以五彩岩为界。其中大沙滩长1500米,宽800米,滩前海面广阔,近岸处金沙细腻光滑,滩面平整柔软。边上的崇家岙小沙滩长600米,宽300米,金沙连绵,碧浪荡漾;奇石峻峭,千岩竞秀;洞礁交错,海光迷幻;潮音不绝,如闻丝竹;水质明净,未受污染,是良好的天然海滨浴场。位于沙滩之上的刺猬岩长10米,高8米,一根根刺状岩石清晰可见,宛如一只正在爬行的刺猬,人称刺猬岩。位于小沙滩上的五彩岩高6米,岩石五彩斑斓,折曲的方行花岗岩组成排状集合体,呈彩霞状,浑然天成。沙滩边上还有高5米、宽2米、深不可测的妈祖洞,洞中的妈祖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好运气。
  
4、海口度假村(惊雷劈石和蔡牵妈的传说)
  海口度假村是“滨海——玉苍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点,以独揽海空、天赐幽静而著称,有“千古化石”、“地裂遗浆”和“龙井绝壁”三大奇观。三面被苍翠欲滴的珠明岭环抱的沙滩面对东海,长300多米,宽200多米,平铺着匀净的细沙,天然美景边上点缀着欧式别墅,早有海角晨曦,晚有金沙夕照。周边山岙深广,坡地平缓,林木茂密,水源充足,是人们周末度假的好地方。真是“山海沙天融一色,游玩吃住集大成”。
  沙滩上的“惊雷劈石”,古称八卦岩。据说八卦岩原是一块完整的岩石,重达十多吨,古时人们在岩石上占卜都能应验。因它能断人间吉凶,大家便把它奉为神石,在其边上建起一座山神庙,逢年过节香火不断。后因山神心存邪念,不为民判断是非,于是周边民怨四起。雷公知道后大怒,发出一声惊雷将其一劈为二,让大家看到此石“心偏一方”,一昭示天下。
  沙滩东面有两条龙,其中黄龙长11米,宽0.7米,呈黄色;青龙长13米,宽0.25米,青灰色。它们日夜相伴,情意绵绵。黄龙久经风化,龙身与岩石已明显分离。青龙质地坚硬,青灰色一目了然。地质专家考证,黄龙是几百万年前一株古树的化石名为“千古化石”。青龙是地震时从地心溢出的高温岩浆冷凝而成,名为“地裂遗浆”。
   从“千古化石”和“地裂遗浆”再前行,便是“龙井古洞”,它直径50米,深度70米,洞内怪石嶙峋,底有龙眼清泉,是别具特色的“洞天幻境”,与前两者并称海口三大奇观。礁石密布的海边有一直径1米多、深50多米的岩洞不管潮涨潮落始终通海,海浪涌进退出,声若金鼓铜锣;又如水牛打鼾,鼾声如雷。因状似牛鼻,此洞也称牛鼻孔。边上悬崖峭壁上林木茂盛,山鸟众多,天气晴好时,鸟鸣声此起彼伏,与永不停息的“哗哗”潮水声一唱一和。如再往上走便是一线天,这是一个“人字”形的天然洞穴,洞深十多米,相对高度七八米,由火山岩构成,经过几千年的地质变迁而成。站在洞中,虽是盛夏酷暑,仍是凉风习习。过了一线天,沿石阶而上,便是无边无际的大海。1992年,苏渊雷在此口占一绝云:“天风海浪无穷碧,水色山光春意浓。到此披襟一长啸,人生如镜寸心同。”
  海口山中有一小石,镌有“泊码”两字,传为蔡牵妈墓地。福建同安人蔡牵为清嘉庆年间东南海上义军领袖,有众2万多人,被称为“镇海王”,纵横闽浙粤沿海十余年,还曾渡海攻占台湾年余,与本地渔民多有交往。他的妻子蔡牵妈(当地人尊称长辈妇女为妈)姓吕,大渔镇大岙心人(也有说炎亭镇人),美丽而放荡,据说婚后还经常与人“野宿”,拙纳的丈夫管不了她,便把她转卖给剃头匠为妻,但她旧习未改。一天,蔡牵入她理发店理发,见她眉宇间有英气,谈笑富有韬略,便以言辞挑逗,她慨然相许,于是,蔡牵便以数十两银子替她赎身,做了“压寨夫人”,从此使她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她指挥队伍井井有条,善于应付突发事件,发炮百发百中。有一天,经常带领水军围剿蔡牵的清军温州镇水师营参将项统又在海上与蔡牵夫妇相遇,他坐于船梢,由一侍从打着大伞,指挥队伍鼓噪呐喊,顺流东下。蔡牵夫妇也坐在船梢,张伞击鼓,逆流西上。相距不远时,蔡牵妈立即点火发炮,项统吃了一惊,手中旱烟管被震落甲板上,俯身去拾时,身后打伞的侍从已被击倒,项统狼狈逃窜。有说水师提督李长庚也是蔡牵妈点炮轰杀的。嘉庆十四年(1809年)8月,蔡牵夫妇率军在渔山外洋(一说黑水洋)与清军激战,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突围没有成功,夫妻都受重伤,裂船自沉于海,蔡牵妈尸体被人捞葬于此。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在海口建立了蔡牵妈纪念馆。刘绍宽《咏白桃花传奇》诗四首中也提到蔡牵妈:“毕竟夭桃薄命花,不教锦伞拥香车。横行海上蔡牵妇,亦是当年碧玉家。”
  
  
四、玉龙湖景区
1、玉龙湖
  岸上飞阁流丹,湖中碧波金鲤;远闻古刹钟声,近听杜鹃啼叫……这就是群山怀抱中的玉龙湖。玉龙湖由原籍苍南蒲城的建筑学家、画家华纫秋取名,因背靠玉苍山、其势如蜿蜒长龙而得名。它是桥墩水库蓄水后形成的人工湖,也是苍南最大、温州第二大人工湖,2.6平方公里的湖面一平如镜,11公里长的河谷蜿蜒起伏,连绵不断,湖岸曲折多姿,湖面窄处如瓶颈,宽处如瓢壶,似一条碧龙奋力前游。
  每到暮春,这里山青水秀,满山盈谷盛开各色杜鹃花;夏来则柳高蝉鸣,与拍岸的水声相对应;入秋两岸丹枫黄叶,点染湖光山色;深冬则群峰积雪,倒影入潭,如处冰壶之中。相同之处是一年四季水光涟漪,扁舟掠影,水鸟翩跹。泛舟湖上,浏览两岸田园风光,其味无穷。这里景色妩媚,气候宜人,阳春可以踏青,盛夏可以游泳,金秋可以登高,初冬可以垂钓,是难得的避暑胜地。但它的最大效益还在于防洪、灌溉,是苍南农业的命根子。
  玉龙湖位于仙堂村,下游的南港平原为苍南主要产粮区。因缺乏蓄水处,古来水旱灾害十分严重。民谣道:“江西垟(南港平原),乞丐垟,十年九无收,十亩一袋粮(50斤为一袋)。母亲娘,生女不嫁江西垟,未晴三天无水吃,未雨三天水漂垟。”百姓只好望水兴叹,听天由命。为彻底解除南港平原13万亩农田的旱涝灾害,水利部门于1958年开始修建桥墩水库,1960年,建设中的桥墩水库被洪水冲毁,下游桥墩镇被夷为平地,死难者达200多人;1969年水库重建,1973年竣工蓄水;1980年因大坝漏水而放空,之后用倒挂井式砼防渗墙、乌卡斯砼防渗墙、沥青砼防渗斜墙等先进技术对大坝进行加高加固。工程几经周折,历时31年,花费6000万元巨资,直至1989年6月27日才安全闭闸蓄水。
  这是高52米、长605米的水库大坝,给下游人民带来了福音,因为8420万立方米的库容不仅能抵御500年一遇的洪水,还能对付2个半月的连续大旱。从此,占苍南耕地总面积82%的江南、南港几十万亩农田将能旱涝保收。清洁的湖水,还改善了下游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条件。在大坝的底下还有一条长达650米的廊道,它是用来观测大坝的压力和漏水情况的。
  玉龙湖之水是酿酒的良好原料,用其酿出来的酒,酒味清醇,上世纪八十年代,仙堂酒即已闻名温州。玉龙湖之鱼也因肉质特别鲜美而出名,用胖头鱼制作的桥墩鱼头是当地的一道名菜。夏日夜晚,水库之下的溪流两岸灯火辉煌,这里的大排档生意十分红火。身处小桥流水境界之中,饮仙堂酒,吃水库鱼,比在酒家、饭馆对酌更有诗情画意。
  
2、碗窑古村落
  碗窑古村落是具有清代民居建筑与陶瓷烧制工艺及其作坊设施高度协调统一的古村落,是“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300多间连亘的吊脚楼、八角楼等屋宇层层叠叠,座落于莒溪边一处山峦的半山腰上。它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居民大多从福建连城迁入,最繁荣时,当地有4000人,42姓。
  据当地《巫氏宗谱》记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桥墩巫氏十五世由福建汀州连邑迁居桥墩蕉滩,见这里高岭土贮量丰富,且林木葱茏,燃料充足,加上交通通畅,发展陶瓷业得天独厚,遂重操旧业,以陶碗传家,初创了陶瓷工业。后迁于此,将此地称为碗窑。清末民初,陶瓷业最为鼎盛时,窑工多达四五百人。村民们引溪流穿村而过,流经家家户户门口,以水流冲力带动沉重的水碓研磨瓷土,又以瓷土制成碗、盆、壶、罐等器物的胚胎,晾干后装入炉窑,经过四五个小时的高温焙烧,然后涂上青花釉彩,运往温州、宁波和闽、沪、赣、粤、皖、鲁等地销售。最繁忙时40多个水碓、18条龙窑一齐开工,整村彻夜不眠,是当时温州地区最大的瓷器生产基地,其中又以荷花盖碗最负盛名。
  手工作坊里车盘是用原木制成,用手拽引旋转。几百年来,碗窑的陶瓷制作工艺一直保留着古老的生产方式,厂房矮小,工具简陋,借用水碓舂土。这座至今保存完整的13级龙窑于康熙年间由王氏建立,至今仍在使用。这里的龙窑用砖土砌就,拱形洞口高1.5米,进深7米,层层叠叠,沿坡而上,一般有八九级,因象龙,俗称“龙窑”,也称“阶级窑”。窑上盖有瓦棚,以蔽风雨。古窑从下端点水,往上端出烟,用的仍是原始的焙烧方法。碗窑的每件成品从舂土到出窑,必须要经过舂土、洗土、拌土、制胚、画花、舂釉、洗釉、刮脚、入窑、烧窑、出窑、分级等十几道工序,全凭手工操作,这在国内已十分罕见。随着科技的发展,鼎盛了近三百年的碗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停止生产。但从现存的最后一座依山而筑、用木柴作燃料的13节龙窑上,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明初商品经济萌芽时期的手工工场和生产工艺。
  碗窑的古建筑也是其他地方少见的。村中心一座清同治时留下来的台基高4米的古戏台,为木构斗拱结构,斗形与弓形横木相互卯榫嵌合衔接,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纵横交错,逐层挑出,共有16旋,高3米,最大直径4米。旋形边上的四个角还雕有四只翩翩起舞的大蝴蝶,造型典雅精致,不用一枚铁钉。藻井上面的木板用彩漆描绘出《红楼梦》、《白蛇传》等199幅戏曲人物故事,至少绘有12出当时盛行的戏曲,是研究“南戏”难得的实物资料。戏台立柱上刻有“情节新奇出人意料,机关巧妙娱我视听”的对联。戏台对面是一座富丽堂皇的三官大帝庙,它朱栏红柱,丹青重彩,中央大厅四根立柱支撑着庙宇的伞形屋顶,这是传统建筑中极为罕见的螺旋式藻井,共13旋。藻井层层描绘人物、花草,这种建筑样式通常只在宫廷中采用,在这偏僻的山村中居然能找到这种显示皇家气派的古建筑,实在令人惊讶。“三官庙”中供养的三官分别是天官、地官和水官,传说可分别给人赐福、赦罪和解厄。
  由于“三官庙”与古戏台对峙而立,通过厢房形成一个连体建筑群,可容纳1300多人同时看戏。不管刮风下雨,台上照演,台下照看。当年碗窑每月演戏2次,每年有20多次,福建、温州等地客商纷至沓来,锣鼓喧天,场面好不热闹。最热闹时,这个戏班还未开拔,下一个戏班已经到来。温州地区的戏班稍稍出色的,几乎都在碗窑献过艺。特别是遇到两个戏班斗台,空前活跃的气氛,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演技。有一个叫“天然舞台”的戏班在演《大补缸》时,甚至动用了真刀真枪。那边台上激烈打拼,这边台下直冒冷汗。最后一声怒喝,红缨枪刺去,一下子刺中了对方耳环。据史书记载,苍南县戏剧活动曾经盛行一时,古来就有“平阳(包括今苍南)出戏子”之说。清代同治年间,蒲城人叶良金和金乡人杨盛桃创建了著名的昆班“同福”,并分别以演生角和丑角而闻名。  碗窑古戏台位于碗窑乡碗窑村,系清代木构建筑。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各约3.50米,台基高约2米,顶歇山造,藻井有戏曲故事彩画。具有历史、艺术价值,引起南戏与古建筑研究者的重视。1988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戏台边上有座刻有“咸丰五年”字样的石墩,上插悬挂天灯的高高木杆,每晚点燃灯芯后,用绳索拉上,高高悬起,在没有电灯的时代可以作为夜间引路的照明光源,古人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碗窑的八角楼、吊脚楼也是其他地方难得见到的。
  碗窑水车为木质结构,用于当时制碗时利用水力粉碎泥土之用,在碗窑有多处此建筑。有碓杆,碓头,碓轮大杆,碓拔,监,小槽,闸门组成,这些水车建立明代,有的损坏,由地方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整修。现成为游客观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碗窑西200米处的石壁脚自然村,有座纯木结构的二层小楼,主楼居中,两翼伸出成为左右厢房。二楼出挑,悬出前廊,成为家人从事家务、晒衣、纳凉的处所。整座建筑造型轻巧、空透,衬以深深的庭院,铺以鹅卵石地面。屋后有浓密的树林,屋前有养红鲤鱼的鱼池,布局自然,富有野趣。
  
3、碗窑三折瀑、碇步头

  (1)碗窑三折瀑:这是由三个瀑布组成一个整体的悬瀑,水源出于玉苍山脉,分三级泻下。每级瀑布高40余米,均有碧潭承接,一层宽约5米,石壁外突,水流从上方泻下,与石壁相撞,水花四溅,下承圆潭约宽15米;二层略宽,石壁平整,水流泻下如白练,下有直径1米的圆柱深潭;三层宽6米,瀑布喷珠溅玉,瀑下有米筛潭。
  (2)碇步头:碇步头位于碗窑和莒溪之间的溪流上,这里有三溪交汇处的山间小村落,傍溪设街,别有神韵。这条长50米、宽1米、原有132级的碇步横卧溪间,每级碇步由两块竖石条拼合而成,一高一低,可供两人并行,古诗称之为“鱼鳞砌就不呼渡,雁齿排来不问津。”碇步一侧立有一块碑记,上书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碇步上游的三孔石拱大桥由一万块方石砌成,横跨莒溪两岸,如长虹卧波,十分壮观。
  
4、广昌大厝
  广昌大厝是谢氏祖宗于清道光年间建造的木结构四合院二层楼建筑群,由山门、前厅、后厅和厢房组成三进三落,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初建时共有99间房子,现存住房40间。
  广昌大厝四合院300多平方米的前厅天井地面用溪滩卵块石铺成花纹图案,古朴美观。墙壁上有描绘人们日常生活和历史人物故事的中国画,一幅幅栩栩如生。格子窗户内有梅、兰等图案,雕镂精致,为浙南闽东古民居的代表作。前厅堂上挂“椿萱长春”行书大匾,两侧有“鹤畀频添七旬清健,鹿车共挽百岁长生”楹联。正厅正堂悬挂清同治五年(1866年)制作的“英杰联芳”楷书大匾。两侧为住房。
  清道光年间,碇步头出了一位专做茶叶生意的谢祖,他出身贫寒,但品牌意识浓厚。他把自己经营的茶叶命名为“广昌”,这与今天当地的一般小商人相比,思想还是进步的。通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他赚到了不少钱。40岁那年,他一边继续做他的茶叶生意,一边请来风水先生和能工巧匠,在碇步头附近测了三天三夜,终于选址在三溪交汇处,先后建起两座大院,分别命名为顶广昌和下广昌,并在大院周围筑起了高5米、长360米的石围墙。他还亲自赴温州、宁波等地选购字画、陶瓷器皿等物来装点其间。由于建筑质量极高,历经180多年的战乱和火灾,虽无大规模翻修,这里的建筑风采依旧。
  
  
五、莒溪景区
1、壶穴溪潭
  从莒溪镇镇府所在地西行3公里,雄伟壮观的莒溪大峡谷便露出了冰山一角。踏上了这条通往深山的崎岖小路,一路上只见清澈的溪流欢快地从上游奔流而下。从大峡谷入口的溪口护林站开始,溪流每隔几百米就出现一个水潭,溪潭紧紧相连,有如翡翠串成一条彩带铺在弯弯曲曲的山间。
  由于植被茂密,又经过深潭的层层沉淀,溪水不含一丝杂质。潭水清澈碧绿,偶尔从石缝中钻出的小鱼的一举一动都能一览无遗。水太清就缺乏营养,故溪鱼总是长不大。一泓泓碧水润滑、甘甜、爽口,如果你试着品尝一口,相信你也会认为这水一定不比商店里买来的矿泉水差。这种一类的山泉水来自世外桃源,没有任何污染,是真正的绿色环保东西。
  莒溪大峡谷的水潭与众不同,很像水壶,口小底大,潭壁光滑,深不可测,大的有上百平方米,小的也有几十平方米,地质学称之为“壶穴”,也称“瓯穴”。这种水潭只存在于石灰岩或凝灰岩地貌,是水流涡动和下蚀作用溶解岩石后所形成的一种河底凹穴,常见于瀑布跌水基脚地段。这种景观在多是花岗岩地貌的浙南地区难得一见。水潭里的水能见度至少在十几米以上,由于从未干涸过,因而这些深不见底的水潭究竟有多深谁也没有认真测量过,谁也说不清,只知道经过瀑布长年累月冲击的深潭理论深度可达15米。如此多、如此深、如此大的水潭居然都是被水流冲刷而成,可见自然造化力之伟大,也验证了“柔可克刚”的说法。
  
2、彩虹三折瀑
  瀑布连着瀑布是莒溪大峡谷一大特色,其中又以三折瀑最为壮观。从溪口到三折瀑的道路,许多地方不到一米宽,而且修建在悬崖峭壁间。好在这里林木茂密,行走在高达几十米的悬崖峭壁间,因有树木遮挡,游人也觉得有惊无险。在上下土坡或者淌过溪流时你还得小心,长满苔藓的道路说不定就让你人仰马翻。翻越十几个小山坡,淌过18回溪流,在山间羊肠小道上跋涉二三个小时,才能来到三折瀑下。
  三折瀑名不虚传,500米距离内竟有三级瀑布,总落差近百米。其中第二级瀑布落差近40米,奔腾而下的强大水流在它脚下冲刷出一个很深的水潭。大概由于它深不见底,人们就称它龙潭,因而第二级瀑布也被人们称作龙潭瀑布。飞泻的水流在撞击悬崖、冲击水潭时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与周边宁静的大峡谷形成强烈的反差。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随风飞散,站在几十米远外的人仍能感到它带来的丝丝凉意。如果大晴天上午来到这里,由于太阳光的折射作用,瀑布边上雾气中还会挂起道道美丽的彩虹。
  龙潭瀑布崖边的石壁因受瀑布水流长期冲刷,露出了层积岩的真面目,一页页厚薄一模一样,叠压成一块就象千层糕,象三合板的木纹,也象一本厚厚的地球历史书,一页页记录了这里地质的变迁。七亿年前,莒溪大峡谷还是一片大海,沧海桑田,地质几经沉降,终于形成了这样的沉积岩石。在这种岩石里是比较容易发现古生物化石的。龙潭边上水潭中一堆堆拳头大小的卵形彩石由于水流的千万年冲刷打磨,圆滚滚的,从来就不长苔藓,在阳光、碧水的衬托下五彩斑斓,煞是好看。
  可惜大峡谷还没有开发,从第二级直接上第一级瀑布的道路还没有开通,可能一时难以看到与第二级瀑布同样气势恢宏的第一级瀑布,这只好待日后去见识它了。
  
3、通天洞
  三折瀑对面的山头上有一座海拔近900米的陡峭山峰,坡度近60度的山顶长着一个直径30米、深30多米的巨大岩洞,因生在高入云霄的山顶,人们就称它通天洞。站在通天洞口,天风阵阵,群峰尽收眼底。由于海拔高,且地处天气变幻无常的莒溪大峡谷里,通天洞经常笼罩在云雾中,平时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在天气好的日子里,则五六里外都可看到。通天洞与三折瀑虽然只有600多米的垂直高差,但在陡峭的山坡上要攀爬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大多数游人走到三折瀑已经精疲力竭,看着高入云天的通天洞只能望而却步了。
  如果想省力一点,不妨绕道从差不多高的泰顺山上下来。但必须穿过高及人头的密集草丛,跨越一座长5米、深200米的横跨悬崖独木桥,穿云破雾,行程同样惊险。望着独木桥边深深的崖底,必定会头晕目眩、不寒而栗。正因为通天洞山高路险,才游人罕至。
  
4、石岘瀑布群
  石岘是莒溪镇西南角的一个小山村,周边漫山遍野都是竹林,深碧如海,风起则碧浪翻滚。由此翻过悬崖峭壁,穿过深山密林,面前则出现一组奇险的瀑布群。最先见到的是吊藤坑瀑布,它高50米,宽12米,瀑下三溪合入一洞。再下800米,便是出名的角溪瀑。游人站在溪滩上,只见60米高的瀑布飞流直下,如白龙入潭,轰鸣如雷,激起一片水雾。旁有一条高5米的细瀑伴随而下,相映成趣。周围林茂石乱,山隈水曲,处处充满着原始情趣。
  沿着羊肠小道,翻越更加陡峭的险坡,曲折前行一小时许,可看到双折的险桥瀑,每折高80米,宽4米。第一折由悬崖飞泻而下,水花四散,溅沫喷珠。至第二折则腾空扑向谷底,如奔雷阵阵相续。潭中浪花飞卷,激成长达160米的银河。最后是由大小八级瀑布相接而成的八折瀑,每级高2至5米,如一群天马排空而下。其中一二级最为雄伟,三四级仍多气势,五六级开始曲折回旋,至七八级,两岸石坡由宽变窄,水流转为湍急。溪床被激流镂刻成种种图案,似花鸟鱼虫。溪涧中间还有数十块怪石伏卧,有如猛兽在伺机扑击,让人触目惊心。
  
5、奇石灵泉
  石岘三重瀑下的岩石长期受激流冲击,形成了甏形圆洞,洞口垂着水帘,洞内多圆形白石,被称为“甏孵卵”。石岘岭脚下又有一个瓢形水潭,中间有一石蛙浮于水面,憨态浑成,村人称之为“瓢掬蛙”。香炉潭潭形弯而长,潭口有龟蛇二石把守。下雨前,先有雾气升腾扩散。雨后,云雾徘徊入潭。潭边建有龙王庙。通天洞险峰下有矿泉,严寒时水温仍有摄氏30度,炎夏又转冷。村民用它来治中暑和慢性肠胃炎有奇效,遂取名为“圣泉”。村后山上两峰相对,每个峰顶都有两块猴形岩,或正面,或侧面,或仰首,或低头,宛如久别重逢,亲热无比。
  
6、刘基庙
  位于莒溪南山,明弘治七年(1494年)刘基六世孙刘启宪由文成南田迁居于此时所建,清代重修。庙占地170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山伴溪,仿南田刘基庙格式,由前厅、正厅、厢房等单位建筑组成,系二进两厢合院式建筑,外面筑上围墙,门前放置旗杆硖石,庙前走廊板壁描绘许多戏曲人物故事,1983年被列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重修时,重塑了刘基及其二子刘琏、刘璟塑像,正厅左右壁书刻了“忠孝廉洁”四个大字。庙后有花园,一颗铁树已有数百年树龄。还有怕痒树,用手轻挠树身,树便全身震颤起来。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文成县南田镇人,明初政治家和文学家,精通天文、兵法和诗文,帮助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和明初的各种典章制度,是明朝的开国元勋,著作有寓言《郁离子》等。因足智多谋,被朱元璋称为“帝师”,官至御史中臣兼太史令,封诚意伯。由于朱元璋的多疑和宰相胡惟庸的陷害,洪武四年刘基辞官回乡,但仍未被放过。他死后,其子孙随之蒙难,二儿子刘璟被召南京杀头,头颅还被下了油锅。其余子孙纷纷改名换姓四处避难,其中有一分支后来逃难到当时人迹罕至的莒溪。
  
7、蔚文桥(石拱廊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蔚文桥位于莒溪镇西厅村,为单孔石拱木廊桥,桥拱呈半圆形纵联券,用不规则石块叠砌,长14.5米,拱宽4.05米,高5.1米,桥面盖木构廊屋五间,桥中间为通道,塑有道光年间建造的关公像,两旁对联上联为“吴宫花草埋幽径”,下联为“魏国山河半夕阳”;桥沿有“大清乾隆己酉年(1789年)孟秋月建”题刻;桥两边设靠栏,为村民茶余饭后纳凉休闲场所;古桥配上周边的民居,加上桥下的潺潺流水,真有点“古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蔚文桥为古时去平阳、泰顺的必经之路,这种清朝早期建造的桥梁造型古朴,颇具浙南山区桥梁特色,在大多数地方已经很难见到了。



8、白水漈


  位于刘基庙后的悬瀑白水漈高约30米,从树丛中飞泻而下,蜿蜒于森林茂密的山涧之间。瀑布之下水潭众多,潭水清澈甘洌;周边洞穴密布,石型各异,别有一番风味。




  
9、石洞景区

  位于日寮村的石洞景区由多处天然岩石洞穴组合而成,入精巧的三叠轩约行200米,便到显光洞,此洞深6米,宽4米,高3米多,洞口呈弧形,洞口筑有殿宇。
  沿石洞扶栏左行北上20米有清泉洞,洞深4米,宽3米,高2米。洞底石壁有一喷泉,水质甘甜,据说能清暑解毒,俗称圣泉。



  沿石洞南下,有一石室,室内幽雅天成,能容30余人,前人观光赏梅时留下墨迹至今依稀可辨。边上的三叠岩由三块岩石相叠而成,地势峻峭,从三叠岩上倾泻而下的三叠瀑高20米,宽3米,有大小两股水流组成,三折三叠,有如双层水珠,飞珠喷玉洒向梅潭。水流经梅潭下龙坑,一阶一潭汇入莒溪。
  三叠瀑右边的悬崖上有个狮子洞,洞内临渊而筑的观音阁系两层吊楼,半为石室,半为高阁,建在悬崖凹窟之中,险峻雄伟,琉璃瓦精巧玲珑。阁前二龙昂首张口,喷云吐雾。每到雨后天晴,彩虹悬空,虹脚连双潭,蔚为壮观。有时双虹回环,争妍斗艳,移步换景,令人叫绝。洞内常年有不枯的泉水从阁中观音手中的玉净瓶中涌出。

  
六、石聚堂景区
1、石聚堂
  石聚堂景区位于浦亭乡罗溪村白石坑山与岭头村渔池山之间,西接玉苍山,北接南雁荡山,东连岩下寺,距县城4公里。整个景区怪石累累,争奇斗艳,故山名石聚。又因山中心高处有堂,一为许真君祠,一为玉泉禅寺,故民间通称此处为石聚堂。该景区以奇岩、碧湖、幽洞、宗教文化见胜。景观分为“石聚天成”、“玉泉洞天”、“太宝观日”三部分,景点有单人巷、一线天、金龟驼子、九节龙、济公帽、蛤蟆岩、合掌岩等,人文景观有紫云道观、玉泉禅寺、观音阁等。
  传说天帝看到玉苍山石头生得奇崛,命令白鹤仙师把它们点化为飞禽走兽。白鹤仙师手捋拂尘,翩然而至,他在众多精美的石头上面呼出一口仙气,便把满山神态各异的石头变成了百兽,然后挥动拂尘赶它们上天庭。一位在山上砍柴归来的樵夫中途看到百兽顺着山路汹涌而来,一语道破了仙师的“天机”,那些有望登天造化的百兽顷刻露出原形,纷纷跌落在浦亭,形成了这一大堆奇特的石景。
  在景区入口处有只河马远远在那里迎接各位游客的到来。两块巨石前一块略小,有裂纹形似嘴、鼻,后一巨石呈椭圆形,似一笨拙的河马,憨态可掬。
  石聚堂中心地势平坦,有两堂相连,一为玉泉祥寺,一为玉清道观,都座北朝南,周边松竹交翠,杂树竞出。发迹于明初的玉泉祥寺俗称石聚堂,它由正堂和左右厢房三部分组成,为2层建筑。正堂高约8米,中间供着高3米的如来佛像。屋檐琉璃瓦金碧辉煌,屋顶左右两端塑有两条龙,屋顶正中有一座高一米半的八层小塔。玉泉祥寺重建于清康熙戊申年,1982年又进行改建。赵朴初先生据“玉泉石屋”之说,把石聚堂更名为“玉泉祥寺”,并亲笔题写了“大雄宝殿”的匾额。堂后沿坡聚集着许多奇石,形态各异,或伸或缩,或仰或俯,或卧或立,或互相攀附,或左右相倚,石色墨黑,顶部却又布满白纹,似水银灌顶而四处流散。堂东有玉兔岩、虾蟆岩等,堂后有鸳鸯岩、宰相盔、落帽岩、胎儿岩等。
  (双龟驮经石)这只静候在碧草中的乌龟,也许早已对仙师的诺言产生了动摇,不知什么时候偷情生了个龟崽。此刻,它正驮着心爱的宝贝和经书,一眼微睁,一眼微闭,好象在思念山下久别了的情人。站立在半山的银象也许是太渴了,把长鼻伸进石缝,企图从中汲取甘泉。这头长40米、高20米的犀牛庞大且皮肤光滑,虽饱经风霜而保养良好;其身上又有五彩云霞,雨过天晴,能叫你看了头晕目眩呢。这位母亲斜躺在石群之中,怀里抱着她的孩子,膝盖蜷缩着,正专心地喂奶,无私地奉献母爱。那位和尚正坐在那里诵经念佛,似乎在阐述佛理,超度众生。回头鹿好象发现后面有猎人追杀,它一边往前逃,一边回头观望,始终与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一只蟾蜍张开大嘴,伸出尖尖的长舌,正敏捷地捕食。雷劈石似乎被雷劈过一样,长8米、高3米的石头齐刷刷变成三截。雷劈石下那只窜出石洞的玉兔多天没吃没喝,早已对外面的青草垂涎三尺,但因惧怕守候在边上的老鹰捕杀,头望着蓝天,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雷劈石上的蛤蟆石则把身子隐藏在凌石阁外的一棵树下,抬头张嘴,静静地谛听阁内的晨钟暮鼓。一只石狐伏于山石上,头向上微微仰望,站在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疯和尚济公也赶热闹来了,他合掌拜佛的双手变成了合掌岩。得意总是与忘形相伴,这位做事丢三落四的乐天派和尚在山顶乘凉时又忘了把破僧帽带走,便成了山顶独当一面的“济公帽”……
  石聚堂广场上有一块长12米、宽3.5米、高2.5米的巨石伏地如蜥蜴上下起伏,斑节清晰,人称九折龙。石腹下有洞,过洞再上岗,便是六角“望苍亭”,它与东向的“迎宾亭”遥相呼应,站在其上可遥望南向村野河流,登临者大开眼界,心胸也能拓宽。“迎宾亭”后的道观旁有一巨石伫立如鸽,眼喙隐约可辨。旁有两个互相通透的洞,号称“连心洞”。
  石聚堂还有许多怪洞,有的口狭而腹广,里面幽深莫测,目力难极,人近前高声谈笑,便有低沉而又宏亮的回声传出。有的洞两头相通,在内呐喊数声,似有作答;侧耳静听,又寂然无应。有的洞内清泉来无源,去无踪。有的洞厅被作为居室和人们顶礼膜拜的场所。
  从右侧转上后山,越往上走,路边石形愈奇:高达15米的合掌岩岩体突兀,凌空相倚,气势逼人,游人不得不从它掌中穿过;合掌岩下有奇石石瓢,石瓢前呈凹面,后有石柄耸立;西行,又得从透天岩下石缝进入,侧身贴壁行“天梯”十余米,仰望“一线天”。“一线天”由两块高约37米的岩石组合而成,长约20米,刚好容一人通过。西向拾级下岩,便见到了观音洞上院。这个石洞曲折回环,上下前后玲珑通透。因洞建阁,阁侧建廊,花木扶疏,早晚除晨钟暮鼓之外,还有林荫中的鸟语啁啾,阁边还有“海豚出海”等奇景。
  西天门由三块巨石叠成,低石高6米,高石高8米,另有一块巨石横卧于这两块巨石之上,构成了西去石聚堂的迎宾门。经过西天门,从右侧下方的小石洞穿过去,月亮船石就在斜坡下等待游客的到来。5米长的月亮船石象弯弯的月牙儿,悠悠地挂在半山腰。坐在月亮船石上,可俯瞰四周山水风光。
  由此从一条500米小径回到堂前,路旁有一块扁平的“一片石”,下有“长生井”,井水甘冽异常,长年不涸不溢,夏天可供人们消渴解暑。山后西峡谷还有锦鲤湖,湖中碧水涟涟,池畔柳树成荫。湖东边悬崖峭壁上的那只金龟原本正往山上爬,当它看到山腰下的一泓碧水,终于抵挡不住诱惑,马上改变了初衷,掉头下山。但又怕仙师责备,尖尖的龟头欲伸又缩,充满着彷徨。
  石聚堂虽然没有玉苍山那样气势磅礴,却也小巧玲珑。它把最迷人的石禽石兽藏匿于悬崖峭壁,游人只能虔诚并付出汗水,才能尽情观赏这里的美景。
  
2、岩下寺

  岩下寺原名紫云道观,因地处凤池乡岩下后村,故有这俗名。这里的大宝图山为大玉苍东麓,主峰海拔392米。此地距石聚堂1.44公里,有石径相通,游人步行只需半个小时。景区以紫云道观为中心,占地1.3平方公里,两旁辅以两个湖泊:左侧为迷天紫云湖,右侧为人工开浚的五亩垅水库。道观朝南,居高临下,院宇不多,而建筑却十分典雅。观后山上奇石有“仙人脱靴”、“猴子观海”等。左右坡上都由花岗岩石垒积,石形圆滑,石色黛黑,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碎石英的光芒。石与石之间形成不规则的罅隙,奇形怪状,大者如斗室,游人可在里面直立行动;小者则需从中匍匐而过。小径上下左右交错,忽而出升岩背,忽而下落深谷。大小深窟共有18个,相互通透,易入易出。奇险处有“一线天”、“三低头”、“三折腰”等。各洞口石缝都丛生各种杂树,游人可借以遮荫或攀援。观前的院角有本地少见的紫方竹,枝叶纤细而强劲。

  更奇特的景色在大门外。从山脚上行进入山门时,陡然峰回路转,出现另一番天地: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壑。壑中另有一峰兀然而起,形圆,只有顶上簇拥着一簇草木,据说是桃、李、杏、龙眼、枇杷等果树,传说八仙借这里宴会,遗下许多果核,因此长成这一小块绿岛,就象盒盖上的钮子,此岩故名果盒岩。先下深壑,再上崖顶,便能看到周围平原上的村镇。
  岩下寺建于清道光年间,民国时期翻修过,文革中遭到破坏,1993年重修,现有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七、燕窠硐景区
1、燕窠硐


  “神燕古巢真洞天,色颜垒卵却高眠。一山之水清无曲,赊尽风花不用钱。”这是古人对燕窠硐的赞美。燕窠硐景区位于望里镇境内的大晰山(古称荪湖山)上,五代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后,原节度使林倪辞官归里,在山中结茅学道,并以武术传授乡民,开了江南乡民习武的先河。苍南县历史上出过7位武状元,其中大部分为宋代江南人氏,钱库镇项桥村还存有宋景定二年(1261年)皇帝给武状元项桂发亲笔题字的状元碑。直到今天,江南一带仍然习武成风,民风十分强悍。宋亡后,兴化司尹参军林任真也归隐于荪湖山修道,元泰定一年(1324年)春月,修斋于崇真观。后又有登仁郎林灵真(1239—1302年)潜身于此修炼,并施舍家宅为道观,称丹元,有弟子百余人。元末进士、本地诗人陈高(1315—1367年)多次来游,留下不少诗文。
  站在荪湖水库畔大石坡上四望,四周处处奇景:对面南山上独立中天的石宝剑和东山下孤峰挺耸的龙头岩,与西山顶双峰并立的“二仙奕棋”遥相呼应。二仙头大身小,如卡通片中的人物憨态可掬。还有仙人垒石、仙桃岩、老鹰岩、炊甑岩、香菇岩、石龟、石狗等等,不可胜数。
  荪湖水库位于两山夹峙之中,湖呈椭圆形,库容35万立方米,最深处17米,水清见底。周围花木组成一个大花环,秋冬季,丹枫、黄桷、翠竹、青松错杂相间,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春水初生时,水库波平如镜,映照出周围的重峦叠嶂和野树山花,又是一派好风光。荡舟湖中,但见亭台楼阁和青山绿树倒映水中,风景美不胜收。
  燕窠硐位于大晰山腹龙泉寺内,由九龙堡、清风门、合掌洞、洞中天、连环径、石里窟、观音洞、龙隐洞、一元洞等组成,它长不过百余米,却是洞中套洞,洞里有天,洞外又有洞,参差错落,十步九折。燕窠硐进口处称下洞,壁上有小洞如盘大,却深入1米多。传说此山古代为海中岛屿,曾有五只白燕来此衔泥做窝,因而得名。小洞侧有清乾隆五十四年摩崖石刻。由此石壁门进洞,曲折盘旋而上,要经过七个石室,才能到达顶上的大罗殿。阴凉的“清风门”,微明的“合掌洞”,露顶的“洞中天”,曲折的“连环径”,加盖的“石梁窟”,长方的“玉匮”。洞侧尚留有元代陈高的摩崖痕迹。由石门的上洞出来就能看到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玉虚道观,它始建于清朝,后被兵火所毁,1926年重建。现有观宇三进,分别为众妙门、大罗宝殿、灵霄宝殿和斋堂。道观依山而建,楼阁玲珑,黄墙黛瓦,一殿高过一殿,气势宏伟,并有回廊复道相连。走出众妙门,可见用花岗岩石料雕刻而成的云燕亭,登临此处,可鸟瞰望里镇全貌。“远望平川尽头处,登临别有一方天。”是对此处景点的最好描述。
  由上洞前门下山,燕窠硐沿路有许多怪石,大者如屋,小者如臼,各有名状。洞东有天冠岩、状元帽等,洞西有奶馍岩(宛如双乳并列),洞后有石羊、石马、笔岩、炒棵岩、老鼠偷桃等。
  
2、护法寺桥塔
  护法寺桥塔位于燕窠硐下面的东山脚下,这里原有一座始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60年)的护法院(后称护法寺),是苍南县境内原来最大的寺院,是文人雅集的胜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清剿大刀会时,放一把火把它烧成一片废墟,只留下寺前的桥和塔。现护法寺虽已重建,但规模远没有原来的大,废墟上仍存莲花尊和残留的门台。
  位于护法寺前的这座古塔是仿木构楼阁式六角平檐青砖塔,相传原有九座,现存宋代原物一座,塔顶已毁,残高4.2米,底层台基雕刻九山八海纹,上置两层须弥座。上层束腰,各面刻宝相花;下层雕饰莲瓣、花草纹;束腰每面浮雕狮兽;塔身瓜楞形,正面辟壶门。宝盖周围饰垂幔。塔檐由棱角牙子叠涩挑出,檐下以斗拱承托,简瓦屋面。砖塔小巧玲珑,造型精致,是研究浙南地区宋初砖塔建筑工艺的实物资料。现存完整的两座为后人仿建。
  古塔边上的石桥为三孔梁式桥,长约十米,宽两米,造型古朴大方,结构稳固,保存良好,中孔北首桥板一侧楷书横刻“大宋元右三年建”(1088年)字样。古塔和古桥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护法寺调节水库


  护法寺调节水库位于山青水秀的峡谷之中,高大挺拔的群山怀抱着一泓碧水,水库大坝高大雄伟,水面宽阔平静。丰水季节,多余库水从大坝中间的溢洪道中倾泻而下,形成一道银瀑,打破了山间的幽静。护法寺调节水库是江南平原引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隧道与江南各水厂相通,从大山中聚集起来的股股甘甜山泉通过隧道源源不断流向千家万户。

  
4、百步岭瀑布

  百步岭瀑布位于望里大港河的溪头之上约百步,瀑布高不过十多米,却玲珑秀巧,下有深潭,水极清冽。虽三伏酷暑,仍凉爽宜人。再沿山路盘旋而上四五百米,山谷上又有三折瀑布,扬扬洒洒、悬空而下,给山谷中的溪潭带来荡漾碧水和空谷回声,让人们登山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山路边时常有野鸡从草丛中滑翔而下,更添游趣。
  
  
八、蒲壮所城
1、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抗倭防御体系,于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城原系沿浦湾一角,因潮汐涨落,泥沙淤积,渐成菖蒲、芦苇丛生的海滩。1500多年前,来此搭寮垦荒的先辈取蒲叶编织为门而得名“蒲门”。为抵御倭寇侵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首任千户总驻守夏积在龙山脚下主持修建蒲城城墙,3年后竣工,此地便改名为“蒲城”。正统八年(1443年),雾城“壮士所”并入后,合称“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北依龙山,面向大海,城墙周长2公里,高4.5-7米,底宽8-12米,顶宽4-8米,分东南西三门,都筑有瓮城和城楼,另有敌台6座,城堞611口,城外有护城河、吊桥,当时有“千户等官十四员,旗兵一千二百三十二名”,归属金乡卫,下辖一批寨(城堡)堠(烽火台)。
  “蒲壮所城”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基础设施构造极为合理,建城时以奠基石为中心,向东延伸至十字街,经横街转到东城门为东城街,路长305米,宽4.5米;向南延伸至南城门为南门街,路长142米,宽4米;向西延伸至西城门为西门街,路长183,宽4米;向北延伸至龙山脚下的城隍庙止为仓前街,路长149米,宽2.4米。城内街巷围绕“田”字形设计,排列整齐,街街相贯,巷巷相通。其它小街巷在“田”字形方格内进行划分,并向四条街回形扩散,连通中心街与环城路,组成小城内的道路网络。狭窄而又幽深的道路用块石和卵石铺面,城内街巷至今几无变动。古谣称“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东南西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城内古迹有城隍庙、文昌阁、东林寺、西竺寺等。其中城西南角的社仓巷、铁械局、马房巷等,为当时后勤装备区域。紧依东南西城墙内侧修筑的跑马道是城内驻军往返各城门、城楼、敌台、瓮 城之间的主通道。
  “蒲壮所城”共有东、南、西三个城门,正门威远门1987年夏整修复原,明代齿形垛堞,形貌壮观,均由大小形状差不多的石块堆垒而成,两侧筑有敌台,构造十分突出。城楼前面三方围有墙体,面阔19.6米,进深26.9米,面积500多平方米,形成一正方形的瓮城,底部与右侧各开一扇城门,这是战时引狼入室、关门打狗用的。东门上面建有东城楼,也称迎阳楼。今天的城楼是后来重建的,里面陈列着当地自宋代以来名人史迹简介,城楼右侧立着三块石碑,记载着蒲城的建城历史。
  南城门又称正阳门,城门两壁用块石包砌,内夯以实土和碎石。它面阔2.26-3.2米,通井深11.8米,通高4.8米,上置城楼聚奎楼。内外两层拱券门原设门户,现已毁。
  西城门又称挹仙门,它面阔2.1米,进深5.55米,分内外两层。两层拱门之间并横两条石梁,其两端分别插入城墙体内。城外设有南堡岭烟墩,由北到南分列顶魁山、大尖山、对面山和霞关烟墩。
  这里是清代古民华宅,它系砖木混合结构,大宅高6.3米,其中大门高2.4米,进深8.9米,边墙具有防火功能。内设陈列馆,陈列晋陶、三寸金莲、清朝官帽等诸多文物。尤其是金光四射的圣旨盒,花色考究,做工极为精美。所装圣旨现已被国家文保单位收藏。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蒲城是浙闽之间交通要道中的一个重要驿站。从这里到达对岸的福建虽然只隔着一条狭长的沙埕港海湾,看看不远,走路却要花很多功夫。当地流转着这样一首歌谣:“远看对面山,近看在眼前。过渡两里远,走路得三天。”也就是说,绕道福鼎县城要走三天的路程,在这里渡海只需半个小时便能走完。因地势险要,唐代这里已成为戍守要地。1127—1279年,宋朝在此设置蒲门寨,由巡检领之。海上有巡船,可用于战斗。当时官府还在蒲城设立一些公馆,解决往来官兵、商民的食宿。尤其是明朝以后,蒲门城出现了“屯兵守寨,诗人络绎,巨商贩客,来往不绝”的繁华局面。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还是马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贸易中心。
  有趣的是,只有6000多人口的蒲城竟使用瓯语、闽南语、畲语三种方言,其中城内居民通用的瓯语,据说是来自温州一带的抗倭兵官所说的方言受当地闽南话影响后的产物。明代军制与现代不一样,开国皇帝朱元璋接受高参刘基的提议,实行了“军卫制”,官兵驻防时带着家属,军籍世袭,且很少流动,不象俗话所说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经过代代相传,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今天,这里的瓯语仍然能与苍南、平阳等地的瓯语交流,但已带有浓重的闽南语口音。600多年来,这个语言孤岛一直未受周边的闽南语同化,这也是个奇迹。
  蒲门虽处偏僻的半山区,几百年来却是人才辈出。宋代陈桷历事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世,子孙五代都为显宦。明代华一鹏父子,一为广东京卫,一为天津京卫。另有进士及第御前侍卫提督福建军务总兵甘为。清代总兵张琴住此,现故宅尚存。清嘉庆年间华文漪以诗文称世。咸丰年间名伶叶良金以饰演生角闻名温州,人称“蒲门生”。同治年间又有女诗人谢香塘由矾山来嫁当地金姓,早寡,著作有《红馀诗稿》,是当时全县女诗人中的佼佼者。光绪年间有熟悉东南地理的学者金东,著有《形滕存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还出了浙南第一任特委书记、烈士王国桢。
  清初皇朝为了对郑成功义军进行封锁,下令在当地沿海十里插木为界,进行迁界。蒲门人民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受祸最惨。到康熙九年(1670年)“展界”,让迁界居民回归本土,蒲门居民还不在其列。直到23年后,才恢复“蒲门界外地”。清朝张綦毋诗云:“樵兄渔弟兑开颜,诏下喧传展界宽”,写的就是当时蒲城居民悲喜交集的情景。
  
2、后英庙(陈老抗倭故事)
  在蒲城东门边,有位双手紧握柴刀者名叫陈老,是当地的一位抗倭英雄,后英庙是当地人民为纪念陈老捍卫乡里壮烈牺牲而立的。
  明代后期,倭寇经常骚扰东南沿海。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率领大军再度入闽,剿平久据在宁德和福清横屿等处的倭寇,剩余的倭寇流窜海上。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8月,因遇飓风,倭寇船随风北上,至沙埕港附近舍船登陆,进行抢劫。正在云亭山上砍柴的陈老见状心想:假如让倭寇翻山越岭过来抢劫,将势不可挡。于是他与同来的四位樵夫选了一处山路险要处,用石头筑成一堵小墙后,便要他们立即赶回蒲城通知大家做好抗倭准备,自己却藏身墙后。倭寇来了,看到山路受阻,十分恼怒。此时陈老举起斧头跳出杀贼,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倭寇半路受到阻击,锐气已失。到达蒲城后因对方已有防范,力攻不克,便撤退了,蒲城居民避免了一场灾难。
  事后,当地父老在城内东门附近的龙山南坡山脚建坟立庙来纪念陈老,取名“后英庙”,意即给后来的青年人树立光辉典范。庙后面的后英墓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7年),清嘉庆八年(1803年)重修,1987年重建。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到崇祯十五年的273年间,倭寇共26次侵扰蒲城,抗倭阵亡的官兵有副千户王三升、百户朱信、游击陈朝等人。
  
3、城隍庙
  城隍庙是一座典型的木构庙宇,系清代中期的古建筑,其枋额等饰以凤纹、龙纹、人物、故事浮雕等,雕饰极为精美。它系当地先民为祈求风调雨顺而建,几经风雨,仍巍然屹立,是人们考古旅游的一个好去处。它左靠的甘寺和后面的东西双寺,也是游客游玩蒲城的必到之处。
  
4、马云古道
  位于马站至蒲城的积岭山紫竹寺旁的马云古道,由于年久失修,现仅存30多米。这座房子曾是古驿站,是让路人休息和遮风避雨的地方。古人已去,石道犹存,真是世事沧桑啊。
  
5、拔五更
  拔五更是蒲城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春社活动。蒲城春社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每年正月初四至十七期间,蒲城人请出城内东西两庙的八尊晏公神,依次举行一系列仪式,如做道场、出巡、闹花灯、抬高阁、拔五更、抢杠、讨红等,以驱邪、娱神、祈福。整个活动直至正月十七吃毕“福酒”才算结束,前后历时半个月。拔五更原是其中一项驱邪纳福的重要仪式:半夜里晏公神们扒光袍服,大街小巷疾跑一圈,渐渐地就成了整个春社的代名词。


  居《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称,晏公神俗姓晏,名戌仔,元初江西临江府清江镇人,面如黑漆,浓眉络腮,疾恶如仇。远近的人们犯了错误第一个反应是:“晏公知道吗?”很怕被他知道。后应选为官,病逝于舟上,归葬时却棺中无尸。清江父老立庙祭祀,晏公遂显于江河湖海。凡遇波涛汹涌,叩求“晏公保佑”,必风平浪静。《余从考》卷三十五称,晏公神曾二度显圣求救明太祖朱元璋,受封为神宵玉府晏公都大元帅,又封平浪侯。由此可知晏公神原为江西水神,至明初受封后成为全国性的水神,沿海各地广为祭祀。
  蒲城人对晏公神则另有一番说法。元末明初,蒲城附近的李家井村一位渔民在打渔时,网上了一段樟木,丢落海中又数次被网上。渔民心知有异,许愿道:“如果你希望被我带回去,必须一头樟木,一头鲜鱼,好让我挑着上路。”接着一网就打满了一筐鱼,渔民挑着鱼和樟木段回家了。途中经过了蒲城西门的一座小神宫,担子突然变得沉重起来。渔民忙问:“你的意思是留在这儿吗?”樟木段果然不再移动,渔民就把它留在小神宫里。后来一位热心的木匠用这段樟木制成晏公坐像,放置在小神宫里供人们顶礼膜拜,并把小神宫改名为晏公庙。此后几度兴废,晏公庙位置略有迁移。直到现在,每年正月初四晏公下殿后出城巡游时,必须吹吹打打至李家井,谓之“晏公回娘家”。蒲城人称拔五更的头家为首事,首事通过公开选举产生,他们是这场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号召能力和办事能力,关键时刻要带头自掏腰包和冲锋陷阵。拔五更长达13个昼夜,加上事前准备,蒲城人倾城为之耗时近个把月,这可不是小事。在农业社会里,氏族必须利用“正月慢”的农闲季节来祭神、娱乐,并借助神的力量使整体得到净化和强化。蒲城由于明初倭寇的经常侵挠和清初的迁界,亟需一份乡土认同,那么在社会高度发达、小农经济全面崩溃的今天,究竟什么使蒲城人几百年来的旧俗年年继续下去,惟有让众多的旅游者来进一步思索了。
  
6、继光饼和水浸糕
  蒲壮所城有一种特色小吃叫继光饼,这饼的历史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一年初春,倭寇骚扰浙南沿海,见物抢,见屋烧,见人杀,戚继光带兵来抗倭。江南的春天雨水多,山上的柴草全湿透,在山上煮饭烧菜难。官兵多,有时煮饭烧菜的炊烟又怕被倭寇发觉,他们只好带着干粮打战。春天霉气重,干粮放两三天就发霉变坏,军队常断粮。
  这天,戚继光带兵来到蒲城,见东城门口的一株大榕树下有一位白发老伯在烙饼,手艺与别人不一样。他用一个大缸,在缸内放入红火炭,煽红火炭,热了缸壁,再将麦粉做成一个个小圆饼贴在缸上烤。烤至饼面金黄色,饼便熟了,又换上一批生饼。这样烙出来的麦饼香喷喷。戚继光禁不住饼香的诱惑,买了一个饼吃,发觉这饼又香又脆,特别好吃。他想:“这饼水份少,不易发霉,便于携带,多买些供兵士行军打仗时食用最好。”便叫那些老伯多做些,说是要包好。
  “我老了做不动了,今天收了摊就不做了。”老伯说。戚继光一听急了,连忙问:“你传不传这手艺?”老伯说:“别人我不传,你若拜我三拜,叫我一声师傅我就传。”戚继光赶紧照办。那老伯见他身为主帅还诚心学艺,就把做饼的工艺一五一十详详细细地传给戚继光,戚继光又把这手艺传给了伙头兵,每次要打仗,都让伙头兵做这饼,分给士兵做干粮,放半个月不发霉,士兵从此不再饿肚子。一次,要去远地打仗,士兵带的饼多,不好装着背,有个士兵在饼中间穿个小孔,用绳子一个个串起来,背在身上慢慢吃。戚继光看这办法好,便在做饼时在饼中间留个小孔,让兵士串好绳。这中间有小孔的饼,帮助戚继光赶走了倭寇,做这饼的技术也在民间流才传开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便把这饼叫做“继光饼”。
  戚继光打胜仗,赶走倭寇,说要回到蒲壮所城,城里的百姓家家户户备了好酒,舂了年糕,准备慰劳戚家军。等了一天又一天,戚家军还是没回来,舂好的年糕就要变坏了,大家非常焦急。有个做豆腐的人说:“豆腐干放着,过一天就发臭,浸在水里可以两三天不变味。把这年糕浸在水里试试看吧。”大家听了,觉得有道理,便纷纷把年糕浸泡在清水里,一直等了一个多月戚家军还是没来。后来,他们听说戚家军打了胜仗,皇帝怕掌了兵权的戚继光在江南造反,便把他召回京城去了。大家只好拿这年糕煮了自己吃,这年糕一点都没变味,和刚做好的一样好吃。这种保存年糕的办法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成了当地的一种习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