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镜小考及题铜镜诗四首

 率我真 2015-12-28
《铜镜小考及题铜镜诗四首》   

    伴香斋赵建峰兄雅好金石拓片,收藏甚富,蔚然大观。我深知其好,且兄喜迁新居在即,故数日前持鉴斋冯宝麟师书铁线篆对联相赠,文曰:“五鳯磚長命富贵;雙鱼鑑和合吉祥”。与此联意相近者有三,分别为:

名磚珎五鳯
古洗寶雙鱼

五鳯磚長命富贵
雙鱼鑑和合吉祥

漢五鳯磚長命富贵
唐雙鱼鑑和合吉祥

    赵兄礼尚往来,赠我其宝藏多时的五凤砖、双鱼洗、汉铭文铜镜等拓片,于是有了监、鉴、鑑、镜、洗等字意之争论,赵兄治学严谨我亦当仁不让,故颇考据一番,记叙如下:

    “监”,《说文解字》释为“监,临下也”,段注曰:“监,视也,监,临下也,监与鉴互相假”。由此可见,“监”是一种往下看的动作。郭沫若先生在《三门峡出土铜器二三事》中提到:“古人以水为监。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既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为鉴。而鑑是鉴的的另外一种写法,从字形看都是青铜器出现后才形成文字的。监字即象一人立于水盆旁俯视之形。 ”同时《说文》中又说“监”是大盆的意思,“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形,故用以为镜。 ”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镜”《说文》释为“镜,景也”,段注曰:“景,光也。金有光可以照物谓之镜。此以迭韵为训也。镜亦曰鉴,双声字也。”《释名》曰:“镜,景也,言有光景也。”如朱熹曾有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即此意。《广雅》云“鉴谓之镜”,可见“镜”本为一后起形声字,与“监”、“鉴”可以互相借用,但略有区别。而水盆发展到唐宋时期出现了铜、瓷等材质,并且功用从鉴人转化为浴洗,故有了洗的概念。所以以上几个字均是从监字而来,因材质功用发生了变化,故用字也变多了,即古字少而义赅,今字多而义别。

    铜镜产生之初是巫觋作法的道具,是巫祝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因镜可鉴影,故在古人意识中铜镜就具有了某种通灵的功能。于是逐渐就有人用镜殉葬,世代沿袭成为风气,因此古代的镜大多入土。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冶铜业发达起来。统治阶级把铜质的生活器物转化为礼器,以显示自家族系和官职的高贵,并利用政权和宗教的力量把祖先神话。铜制器物成为他们的传家宝,铜器铭文中也多有“子子孙孙永宝用”和“子孙永宝用勿坠”之类的字迹。原始巫祝文化衰落与礼乐文明的兴起和发展,扩大了宗法的范围,美仑美奂的古代宫庭贵族文化应运而生。礼器发展成为权利及氏族等级地位的标识,礼乐变为氏族贵族专有,并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器以礼藏”、“政之大节”,礼器是王公贵族地位与权力的象征。商代的大型青铜器是商王和奴隶主贵族用来举行宴会、祭祀等重大仪式的器物,这类器物便称为“礼器”,标志奴隶主的身份、等级和权利的特殊意义,是礼制的具体体现。礼器是青铜器中最大量、最复杂、最豪华者。铜镜作为礼器的一种,主要用于祭祀和殉葬。在安阳妇好墓中出土了四面铜镜,圆形,背面有半环形钮,周围有一圈乳钉纹,饰叶脉纹或弦纹兼密布的竖直短道。

    西周和东周是奴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可知,周礼中有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舞队,诸侯舞队应该为六佾,大夫的舞队用四佾,四佾才是季氏家庙庭中应有的乐舞队列。这种礼乐制度直接为加强宗法等级而服务,为使君臣父子各就其位。用鼎等礼器随葬的规定在文献记载中最为清楚,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士大夫五鼎,元士三鼎。铜镜并未在这一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大量出现,“物以稀为贵”,可以推测,铜镜也作为礼器被贵族所独有,像鼎一样成为礼制的物质形式。“器以藏礼”在这一时期表现的最为显著。

    历史发展到被孔老夫子斥为“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楚庄王问鼎中原,欲取周王室而代之,诸侯卿“僭越”,用鼎数目逐步升级,出现“九鼎诸侯”。战国时铜镜得到广泛地制造和应用,特别是南方楚国更为普及。战国铜镜的特征是:通体质薄,北面中间有小桥形或三弦纹钮,边缘上卷或窄平。纹饰,除素面外,多流行蟠螭纹、钩连雷纹、菱形纹、山字纹、羽状纹、四叶纹。纹饰的布局,有的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不同花纹,运用细线条做稠密的布置;有的用一种花纹,作四分法或环绕式布置。此外还有错金银和镶嵌松绿石的铜镜。这一时期,作为铜镜最本质的“照面”功能才初步被较多的人运用起来,其社会功能呈现多样化。据西晋葛洪所著《西京杂记》记载: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进驻秦朝都城咸阳,在皇宫里,他看到无数珍宝奇物,大开眼界。其中有一块方镜,长四尺,宽六尺,明艳异常。人若照镜子,里面就出现倒着的人影;用手按着心,就会看见人的五脏六腑;如果有疾病,就能看到生病的部位。秦始皇常用这块镜子照手下的大臣和宫里的宫女太监。后来,公堂上高悬起“秦镜高悬”的匾额,逐渐的演变为“明镜高悬”,比喻官吏精明机智,善于断案。《封神演义》中终南山云中子的照妖镜一使,就立即可以看到狐兔犬豕的原型,许仲林这一创作灵感估计来源于此。

    汉代经过高祖的“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及文景二帝的轻徭薄赋,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铜镜制造特别发达,制作精巧、纹饰丰富,在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汉镜畅销国外,在日本、朝鲜、及俄罗斯境内的匈奴墓葬中都有发现。汉镜质地厚实,纹饰精致,镜面多呈微凸的弧面,可以摄取更多的景象,有的有纪年,有的还有制作地点和技师的姓名,这些是断定墓葬时代的重要依据。汉初镜铭多为三字一句,如“长相思,勿相忘,常富贵,乐未央”。宣帝时的日光镜铭文增为四字“见日之光,长勿相忘”。这些词句分明是青年男女爱情心迹的表白。与早期的“子孙永宝用勿坠”相比,汉代铜镜铭文的生活气息更浓,也可以体现出铜镜所谓的“器以礼藏”功能几乎消失殆尽,铜镜已走出祭坛,脱离神权统治,摘掉神秘而又尊贵的面纱,走进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里,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铜镜因其能“照面”被历代传承下来。隋唐时期,铜镜制造业在魏晋南北朝中衰之后又兴盛起来,在形式、花纹和铭文等方面都与汉式镜不同,呈现全新的面貌。浑厚富丽而不失精巧玲珑,除圆形外,多有方形、葵花形、菱花形、荷花形,偶尔也有钟形、盾形,并开始出现有柄铜镜,这是铜镜在形状方面的一次大变化。镜上花纹多样,主要有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贴金贴银镜,精致的唐镜常采用这类特种工艺。“器以藏礼”已然彻底消失,铜镜除了照面,另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装饰。然而,到宋元明末,铜镜制造业江河日下,逐渐被实用又制作简单的玻璃镜取代。

    现在,铜镜或作为装饰品被收藏或被当作文物供金石家研究,尽管又被少数人拥有,但已不是“藏礼”而是一种爱好或投资。铜镜的神韵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相反,因其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有了以上说明,相信大家对铜镜有了很系统,有脉络的了解。赵君所赠铜镜拓片,均为汉镜,根据铭文来看应为西汉文、宣时期的制作,工艺细腻,菱花清晰,字体规整、刚劲有力,体现了西汉国力的强盛和手工艺的蓬勃发展。根据铭文内容,以闺声做诗四首,虽初次涉此题材却亦倍感自得,似颇有汉民歌之风。现录之如下,望方家教正。

妾作菱花镜,相思明月光。
妆成颜色好,白首莫相忘。

郎情同妾意,铭刻越千年。
濡纸传其愿,相思付枕边。

持照菱花镜,侬颜映日鲜。
郎情如解意,容易亦相怜。

妾意同郎意,相思日日欢。
此情何处达,铭识托青鸾。

[转载]铜镜小考及题铜镜诗四首

[转载]铜镜小考及题铜镜诗四首

[转载]铜镜小考及题铜镜诗四首

[转载]铜镜小考及题铜镜诗四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