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李玉双作品欣赏: 《桥》 33.5cmx43.5cm 油画 1988年 《山中小溪》 27cmx21.5cm 油画 1982年 《小路》 33.5cmx46cm 油画 1984年 《晴雪》 20cm×29cm 油画 1989年 《空山不见人,但闻扫叶声》 17.5cmx39cm 油画 1981年 《植物园花圃》 100cmx190cm 丙烯 水墨 宣纸 2011年-2012年 《竹海雨景》 76cmx146cm 丙烯 水墨 宣纸 2010年 《废墟(一)》 39.5cmx54cm 油画 1990年 《冰冻的龙潭湖》 37cmx51cm 油画 1997年 《植物园花圃洼地》 85cmx151cm 丙烯 水墨 宣纸 2009年 《二月兰》 68cmx138cm 丙烯 水墨 宣纸 2008年 《“荷”系列三》 70cmx137cm 丙烯 水墨 宣纸 2006年 《柳塘暮色》 49.5cmx99.5cm 丙烯 水墨 宣纸 2006年 《山桃花》 68cmx138cm 丙烯 水墨 宣纸 2008年 《雾灵山村》 80cmx196cm 丙烯 水墨 宣纸 2010年 《旮旯王村》 29cmx25cm 水彩 1950年代 《静物》 38cmx52cm 水彩 水粉 1988年 《南京淮清桥》 36cmx45cm 水彩 1993年 《开封高压阀门厂》 18.5cmx21.5cm 水彩 1973年 《上海外滩的轮船》 18.5cmx26.5cm 水彩 1975年 “荷”系列一》 70cmx138cm 水墨 宣纸 2005年 《墨荷》 50cmx100cm 水墨 宣纸 2006年 《五月泡桐花》 21.7cmx18.5cm 水彩 1976年 《绵山》 150cm×85cm 丙烯 水墨 宣纸 2008年 《泊》 27.5cmx39cm 水彩 1975年 《山中小水库》 80cm×196cm 丙烯 水墨 宣纸 2009年 焦墨风景 水墨
睡莲系列 水墨丙烯 作品局部特写: 艺术家李玉双先生简介: 这是一个人在六十年内不间断的进行写生的历程。时间积累到一定阶段,写生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简单的写生,而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相处。在六十年每日流连于自然的过程里,画家看到的自然就有了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李玉双是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之长子,这一特殊的身份使他的绘画之路不同寻常。李可染观看自然,描绘大好河山;李玉双依然投毕生精力于自然山水中,但认识到的内容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自二十世纪初期李可染诞生至今,已经一百年。在一百年间,人们观看自然的方式仍然在发生着多样的变化,描绘自然的方式也在延展着。这其中当然印证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交汇;我们观看整个世界,在东方与西方,这种自然观与自然叙述方式的不同,意味着不同文化的差异与殊途同归。如果选择一个横截面,那么在李可染与李玉双的艺术世界里,对自然的研究与表现正是这段历史的某种印证。 1935年,李玉双出生于江苏徐州,母亲苏娥为沪上戏曲名家苏少卿长女。李玉双幼年即随外祖父生活在上海,在三、四十年代中西方文化交融、充满传奇色彩的繁华城市,他不仅深受传统文化浸染,更获得了最初的西方艺术启蒙。 少年时期,李玉双与父亲李可染生活在中央美术学院宿舍大雅宝胡同二号。在这里,他接触到众多当时中国最具声望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创作之路,也始于此时。 但李玉双并没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按惯常的程序成长。他希望尝试一条不同于父辈的艺术之路,即使在他早期的素描作品中,也能看到这种独立不羁的追求。 1956年,毕业于北京机械制造学校的李玉双赴上海交大造船学院进修,之后分配到郑州机器制造学校教授工程力学。看似与艺术背道而驰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却造就了李玉双与自然、艺术的一生之缘。1958年,李玉双调至鲁山。在生活贫困但民风淳朴、景色静谧的大山里,他以隐居山林的心情,全身心沉浸于自然之美,创作了大量以自然风景为题材的水彩画和速写作品。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被艺术界人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 绘画革命往往始于新的观察方法的形成。1971年,理工出身的李玉双开始研究人类视觉与艺术的关系,制作相关模型并尝试视觉试验,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观察方法和绘画体系。李玉双称之为“光编码”画法。这是他不拘常规、独立探索的成果,成为贯穿他此后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 展览名称:“自然而来-光编码观照下的风景” Landscape in the Perspective of Light-Code 预展:2015.6.27 开幕式:2015.6.28 15:00 展览时间:2015.6.27—2015.7.12 出品:观画艺术中心 主办:今日美术馆 艺术公关:百纳艺术传播 艺术家:李玉双 策展人:魏星 艺术主持:尹吉男 费大为 展览地点:中国 北京 今日美术馆 1号馆 |
|
来自: jingshuiyun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