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十全大补汤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十全大补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人参6克(焗服)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 酒当归9克 熟地12克 白芍9克 川芎6克 生姜5片 红枣5枚 黄芪12克 肉桂3克(研粉焗服) 加减; 1.心悸怔忡者,加五味子、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 2.自汗不止者,加煅龙骨、煅牡蛎等以敛汗固表。 [功用] 温补气血。 [主治] 气血两虚证。面色萎黄倦怠食少头晕目眩,神疲气短,心悸怔忡,自 汗盗汗,四肢不温,舌淡,脉细弱,以及妇女崩漏,月经不调,疮疡不敛等。 本方为大补气血的代表方,临床运用时应以神疲气短,头晕目眩, 四肢不温,舌淡,脉细弱为使用要点 十全大补汤(十全散) (《传信适用方》卷2) [异名] 十补汤(《易简方》)、十全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5续添诸局经验秘 方)、大补十全散(《医垒元戎》)、千金散(《丹溪心法附余》.卷21)、十全大补散(《证治 准绳.类方》卷1)、加味八珍汤(《罗氏会约医镜》卷14)。 [组成] 人参去芦(6g) 白术 白芍药 白茯苓(各9g) 黄芪(12g) 川芎(6g) 干熟地黄(12g) 当归去芦(9g) 桂去皮 甘草炒(各3g)各等分 、 [用法] 上哎咀。每服三钱(9g),加生姜3片,大枣2个擘破,水一盏半,煎至 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功用] 温补气血。 [主治] 气血两虚证。面色萎黄,倦怠食少,头晕目眩,神疲气短,心悸怔忡,自 汗盗汗,四肢不温,舌淡,脉细弱,以及妇女崩漏,月经不调,疮疡不敛等。 [病机分析]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虚四肢百骸失于温养,则见倦怠气短,四肢 不温,自汗神疲;血虚脏腑经络失于濡养,则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冲任 气血不足,或血失统摄而为崩中漏下,或血海失充而为经少经闭;肌肉筋骨无以为养, 则疮疡溃而久不收口。 [配伍意义] 以上诸种见证,均由气血两虚而致,故治宜益气养血为法。本方乃四 君子汤合四物汤再加黄芪、肉桂而成。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分别为补气与补血之要方,二 方相伍,共奏气血双补之功。黄芪甘温,为补气要药,《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 谷,谷人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即肺所吸人的自然之清气与脾所吸收 的水谷之精气合而成为后天之气,由于黄芪归经脾肺,大补后天之气,又兼具升阳、固 表、托疮等多方面作用,故《本草求真》卷5云其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 称……秉性纯阳,而阴气绝少”,与四君子相伍,则本方补气之力益著;肉桂辛甘大热, 补火助阳,温通血脉,与诸益气养血之品同用,可温通阳气,鼓舞气血生长,从而增强 本方补益虚损之功,正如张秉成所云:“各药得温养之力,则补性愈足,.见效愈多,非惟 阳虚可温,即阴虚者亦可温,以无阳则阴无以生”。诸药配伍,补气之中有升阳之力, 养血之中有温通之能,共收大补气血之效。 本方配伍特点为,在诸益气养血药中配伍辛热之肉桂,寓温阳于补养之中,以收阳生阴长之功。 本方由十味药组成,功能大补气血,故以“十全大补”名之。 [类方比较] 本方与八珍汤均为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方,但本方又多黄芪、肉桂, 由于黄芪擅补后天之气,肉桂可鼓舞气血生长,故补益气血之力优于八珍汤;而且黄芪 甘温纯阻,肉桂大辛大热,因此本方偏于温补气血。八珍汤为治气血两虚证的基本方, 本方则为治疗气血两虚之重证的代表方,对于兼有畏寒、四肢不温等虚寒之征者尤为适宜。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大补气血的代表方,临床运用时应以神疲气短,头晕目眩, 四肢不温,舌淡,脉细弱为使用要点。 , 2.加减法 心悸怔忡者,加五味子、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自汗不止者,加煅龙 骨、煅牡蛎等以敛汗固表。 3.本方现代常用于各种贫血,痿证,神经衰弱,慢性荨麻疹,妇女月经不调,疮 疡溃后久不愈合等辨证属气血大虚者,以及外科手术后,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见上证候者。 [源流发展] 本方原名“十全散”,出自《传信适用方》卷2,以之“补诸虚不足, 养荣卫三焦,五脏六腑”。追溯其源,乃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加黄芪、肉桂而成;若再上 溯其源,早在南朝《刘涓子鬼遗方)中已有关于以益气养血药与黄芪、肉桂配伍治疗气 血虚损证候的记载,.其中的内补黄芪汤与本方相比,仅少白术而多远志、麦冬二味,组 成极为相似;而问世更早的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薯蓣丸”中,亦已包含了本方大部 分组成药物(仅无黄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本方时更名为“十全大补汤”,用治 “男子、妇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 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忧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 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由此确定了本方作为大补气血主方的地位。此后,历代 医家对本方的临床运用又不断有所发展,如《外科发挥》卷2根据本方有双补气血之 功,将本方用于溃疡气血两虚,久不成脓,或脓成不溃,溃后不敛之证。《济阴纲目》 卷8又以本方治疗妇人胎前产后诸疾,《杂病源流犀烛》卷2以及卷9载用治疹子、诸 厥、诸痫等,逐渐使本方的应用范围扩大到内、外、妇、儿各科的多种疾病属气血两虚证候者。 。 .’’ 本方原为煮散剂,后世有些医家将其改为丸剂或膏剂,分别名为“十全大补丸” (见'《麻疹全书》)及“十全大补膏。(见《中药成方配本》),现代又将其制成口服液等 剂型,如此则更便于长期服用。 ’ , [疑难阐释] 关于本方组成之渊源。本方历来被认为是由八珍汤加黄芪、肉桂而 成。如张秉成说:“八珍并补气血之功,固无论矣。而又加黄芪助正气以益卫,肉桂温血 脉而和营。”考八珍汤首见于元代沙图穆苏之《瑞竹堂经验方》(刊于1326年),而十全 大补汤则早在南宋吴彦夔的《传信适用方》(刊于1180年)中已有记载,故十全大补汤 至少较八珍汤早140余年问世,因此本方源于八珍汤之说显然不妥。如上所述,早在 《刘涓子鬼遗方》(刊于499年)中已载有与十全大补汤药物组成非常相似的内补黄芪汤, 特别是以益气养血药配伍黄芪、肉桂之法如出一辙。由于《刘涓子鬼遗方》是一部较有 影响的方书,故可以推测本方之组方配伍很可能脱胎于内补黄芪汤。 [方论选录] 1.王好古:“桂、芍药、甘草,小建中汤也;黄芪与此三物,即黄芪建中汤也;人 参、茯苓、白术、甘草,四君子汤也;川芎、芍药、当归、熟地黄,四物汤也。以其气 血俱衰,阴阳并弱,天得地之成数,故名曰十全散。”(《医垒元戎》)。 2.吴昆:“肉极由于阴火久灼者,难治,宜别主六味地黄丸。若因饮食劳倦伤脾而 致肉极者,宜大补气血以充之。《经》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故用人参、白术、黄 芪、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以补气,气盛则能充实于肌肉矣;用当归、川芎、芍药、地 黄、肉桂味厚之品以补血,血生则能润泽其枯矣。”(《医方考》卷3) 3.喻昌:“此方合黄芪建中汤、四君子汤、四物汤三方,共得十味,合天地之成数, 名曰十全大补,以治气血俱衰,阴阳并弱之候,诚足贵也。但肉桂之辛热,未可为君。 审其肾虚腰腹痛,少用肉桂;若营卫之虚,须少用桂枝调之,取为佐使可也。”(《医门法律》卷6) 4.王子接:“四君、四物加黄芪、肉桂,是刚柔复法。盖脾为柔脏,制以四君刚药, 恐过刚损柔,乃复黄芪维持柔气;肝为刚脏,制以四物柔药,恐过柔损刚,乃复肉桂回 护刚气。调剂周密,是谓十全。独补肝脾而曰大者,《太阴阳明论》云:脾脏者,常著 胃土之精者也,生万物而法天地,为后天立命之本。肝虽牡脏而位卑,不使其有虚实乘 胜之患,故必补益之中仍寓刚柔互制之法,俾肝和脾健,中宫生化不息,一如天地位而 万物育,故曰大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5.张秉成:“八珍并补气血之功,固无论矣。而又加黄芪助正气以益卫,肉桂温血 脉而和营。且各药得温养之力,则补性愈足,见效愈多,非惟阳虚可温,即阴虚者亦可 温,以无阳则阴无以生,故一切有形之物,皆属于阴,莫不生于春夏而杀于秋冬也。凡 遇人之真阴亏损,欲成痨瘵等证,总宜以甘温之品收效。或虚之盛者,即炮姜、肉桂, 亦可加于大队补药之中,自有神效。若仅以苦寒柔静,一切滋润之药,久久服之,不特 阴不能生,而阳和生气,日渐丧亡,不至阳气同归于尽不止耳。每记为人治阴虚内热一 证,屡用甘寒润静之剂,而热仍不退,于原方中加入炮姜五分,其热顿退,神乎其神, 因录之以助学者之参悟。”(《成方便读》卷1) [评议] 本方之组成,诸家皆认为乃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方。而加黄芪、肉桂之 理,王好古、喻昌认为有黄芪建中汤及小建中汤之意。虽然十全大补汤方中包含了二首 建中汤的多数药物,但二方建中之功的核心在于重用饴糖以甘温补中,缓急止痛,且为 方中之君药,故无饴糖而称黄芪建中抑或小建中似有不妥。而张氏从阳生阴长原理进行 阐述颇有独到之处,其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故一切有形之物,皆属于阴,莫不生于春 夏而杀于秋冬也。凡遇人之真阴亏损,欲成痨瘵等证,总宜以甘温之品收效。或虚之盛 者,即炮姜、肉桂,亦可加于大队补药之中,自有神效。若仅以苦寒柔静,一切滋润之 药,久久服之,不特阴不能生,而阳和生气,日渐丧亡,不至阳气同归于尽不止耳”。 本方之肉桂原书组成中为“桂,去皮”,可见为桂心,现代多用肉桂,喻氏提出若有营 卫失和之象者,可改用桂枝,此说亦可供临床运用本方之参考。 [验案举例] 1。卒然晕倒 《杏苑生春》卷7:有一证,卒然晕倒,冷汗自出,气定复醒,不时 举作,似乎中风,乃气虚阳衰之故,不可用治风治气之药。以十全大补汤主之。甚则加黑附子。 2.疟疾 《石山医案》卷1:一人年近三十,形瘦淡紫,八月间病疟。予诊之,左 脉颇和而快,右脉弱而无力。令用清暑益气汤加减服之,觉胸膈痞闷,遂畏人参。更医 作疟治,而疟或进或退,服截药病稍增。延至十月,复邀予诊,脉皆浮小而濡带数,右 则尤近不足。曰:正气久虚,邪留不出,疟尚不止也,宜用十全大补汤减桂加芩倍参,服之渐愈。 3。痿证 《芷园臆草存案》:织造刘大监,病痿一年,欲求速效,人亦咸以旦暮效 药应之。二月,予诊之,六脉细弱,血气大虚,用十全大补汤,药将百帖而能起矣。 按语:案1之晕厥,乃气血亏虚,清窍失养,神志失宁所致,故用十全大补汤大补 气血而效。案2之疟疾,得之夏暑炎热之时,诊为暑热耗伤气津,投清暑益气汤治之, 然患者疑其方而改服截疟之剂,以致正气益损,无力却邪,邪气留连而渐成劳疟,对此 正气大虚而兼夹实邪之证,当以补虚培本为主,参以截疟祛邪,遂予十全大补汤减肉桂 之辛热助邪,加黄芩以清泄少阳,再倍人参大补元气,俟元气复而正气抗邪有力,则邪 气去而寒热诸症自除。案3之痿证,亦属气血两虚,筋脉失养之证,因久病痼疾,且气 血大虚,难求速效,故服十全大补汤百帖而愈。 [临床报道] 1。癌症患者白细胞减少症 以本方制成口服液,每次10ml,1日2次,工0天为1 疗程,连服3个疗程,治疗经放、化疗或手术后引起白细胞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68例, 其中男性47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者为8岁,最大为69岁,白细胞数均低于4000/ 1mn3。经治有55例患者的白细胞回升至正常,起效时间在第1疗程结束时者46例,在 第2疗程结束时者9例,服完3个疗程仍无效者13例uj。 2.对术后患者血浆蛋白等恢复的影响 十全大补汤水煎服,每日工剂,口服或从胃 管注入,手术损伤程度在中度以上的4l例患者经服本药,结果术后第10天,血浆白蛋 白(A)、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血红蛋白(Hb)、血红细胞(I泛C)、血小板 (P丁)值均较服药前增高(P<O.05、<0.01);血浆总蛋白(SP)虽也较服药前增高, 但P>O.05,球蛋白(G)较服药前降低。而对照组(除不服中药外,其它治疗与服药 组相同)39例患者术后第10天SP、G增高,户<O.05;A、Hb、RBC也增高,但户> o.05;A/G比值、PT降低,但户>0.05。另外,服中药对改善症状、体征、舌苔、脉 象似有一定帮助。服本药后未见明显副作用L2j。 3.减少手术中和手术后出血 应用本方每日7。5g,饭前服。治疗食管癌行右开胸 开腹,胸部食管全摘,颈、纵隔、腹部淋巴结扩大清扫的患者9例。并以同样条件实行 同样手术的9例为对照组。手术前一天用药,投与时间为19—76日。手术当天测量术 中的出血量、输血量,术后逐日测定胸腔内引流管的排液量。结果:术中出血量,十全 大补汤组为290 1530ml,平均893.3ml;对照组556—1564ml,平均1051.0ml;输血 量的平均值,十全大补汤组为633.3ml,对照组为1011.1ml。术后胸腔引流管的排液 量,至术后第5天其平均值十全大补汤组为低。提示术后应用本方可减少术中出血和术 后渗出性出血的效果L3j。 4.顽固性荨麻疹 顽固性荨麻疹迁延日久,屡治不愈,往往因体质虚弱,气血两 亏之故,以十全大补汤加活血祛风止痒之药,治疗本病22例,均获痊愈L4j。 [实验研究]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十全大补汤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效果,能明显促进特异性 抗体生成。当用绵羊红细胞子体外一次免疫小鼠脾细胞后,发现脾脏溶血空斑数 (PFC)明显增多,且与剂量有关。其热水浸出物按O.5、1.0、2.0g/kg剂量连续灌服7 天,PFC分别增加20%、40%、80%,2.0g/kg即达最大效果。用绵羊红细胞静脉注射 免疫小鼠,如在免疫前或免疫后给予,十全大补汤均可使PFC有所增加,于免疫前后 连续给药,可使PFC增多70%,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本方可促进抗体 生成(53。十全大补汤对F丁-207所致的白细胞下降能起到保护作用,与叮一2 07组相比 可升提20.6%(尸<0.05),能明显对抗F丁-207所致免疫器官萎缩,与叮一207组相 比,胸腺提高30%。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与F了-207组相比吞噬率提高 80%(P<o.01),吞噬指数提高72%(P<0.01),表明本品有一定的增强非特异免疫力的作用[6j。 2.抗肿瘤作用 十全大补汤具有抗癌活性,采用双重软琼脂培养基,以克隆形成 细胞检测法研究表明,本方热水提取物与人乳癌细胞体外培养于37℃作用1小时,对 雌激素受体ER及雄激素受体PgR均阳性的MCF-7株及两种受体均阴性的ES79.1株克 隆形成率均无明显影响;时间延长两周,则可显著抑制两株细胞之克隆形成,于0.8. 500~g/ml浓度时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且以对ES79—1株为敏感,100t-tg/ml浓度时癌细 胞存活率约为40%,于500/zg/ml时为17%,而对MCF-7株于500mg/ml时存活率为 40%,本方作用较补中益气汤为强,较小柴胡汤更强门j。十全大补汤能提高对小鼠实 验肿瘤化疗和热疗的疗效及减轻免疫毒性的作用。实验证明,43℃、MMC或十全大补 汤三种方法对S180细胞均有抑制肿瘤增殖效果。而三者联用比其它方法疗效显著,与 MMC+43℃组比较户<O.05。对B 16黑色素瘤作了大致相同的实验,结果与上述基本 一致,且有统计学处理差异。ⅡMC肿瘤实验结果也基本相同。为观察宿主化疗后免疫 与肿瘤生长的关系,把从足部切除的S180细胞再移植到原小鼠腋窝下,看到MMC或 MMC+43℃组肿瘤增殖显著,而十全大补汤或十全大补汤并用组肿瘤生长均有不同程 度的抑制。在移植后第7天、20天,诸药并用组比MMC+43℃组肿瘤抑制显著(户<0.05或P<0.001)~8)。 3.对应激能力的影响 进行小鼠耐缺氧、耐寒、耐疲劳试验,并观察了对小鼠血 凝的影响,表明十全大补汤能极显著增强小鼠抗疲劳、耐缺氧、耐寒的能力,提示本方 能提高机体应激能力并促进血凝L6j。 综上所述,十全大补汤为大补气血之剂,用于治疗多种慢性虚弱之证,实验研究表 明,本方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并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与本方补虚培本 的功能颇为一致,特别是本方在抗肿瘤方面所显示的作用值得引起重视。今后可就此进 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揭示有关机制,为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切实可靠的方法。 [附方] 1.内补黄芪汤(《刘涓子鬼遗方》卷3) 黄芪盐水拌炒 麦门冬去心 熟地黄酒拌 人参 茯苓各一钱(各9g) 炙甘草 白芍药炒 远志去心,炒 川芎 官桂 当归酒拌各 五分(各5g) 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功用:补益气血,生肌收口。主治: 痈疽溃后,气血皆虚。溃处作痛,倦怠懒言,神疲寐少,自汗口干,间或发热,经久不 退,舌淡苔薄,脉细弱。 本方首见于南朝之《刘涓子鬼遗方》,是为“发背已溃,大脓汁,虚馁少气力”之 证而制。《外科发挥》卷1转载本方,以其治疗“溃疡作痛,倦怠少食,无睡自汗,口 干或发热,久不愈”,自此本方作为痈疡虚证专剂而始为医家广为传用,以至世人多误 认为本方乃薛己所创。是方之组成药物与十全大补汤相似,为治疗疮疡溃后,久不愈 合,气血皆虚之证的常用方。方中以十全大补益气补血,敛疮生肌;因无脾虚不运之 象,故不用白术之温燥;阴血不足,虚热内生,发热口干,故配麦门冬以养阴清热;血 虚心失其养,又伍远志宁心安神,并可消痈止痛。诸药相合,使气充血旺,四肢百骸皆 得其养而溃疡渐愈,诸症自除。《医宗金鉴》卷62曾谓:“内补黄芪汤于十全大补汤内去 白术,加远志、麦门冬,水煎服,治溃疡口干。去白术者,避其燥能亡津也;加远志、 麦冬者,以生血生津也”。虽然吴氏不辨本方与十全大补汤之源流,但其论述对于理解 本方方义犹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方与十全大补汤均为大补气血之剂,可治疮疡溃后不敛之证。然本方无白术故补 脾之力稍逊,有麦门冬、远志则又增养阴清热,宁心安神之功,临证之时可酌情选用。 再者,十全大补汤为治疗气血虚损之通用方,本方则为外科疮疡之专剂。 2.薯蓣丸(《金匮要略》) 薯蓣三十分(30g)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 十分(各10g) 甘草二十八分(28g) 人参七分(7g) 芎劳 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 仁各六分(各6g)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各5g) 阿胶七分(7g) 干姜三分(3g) 白蔹二分(2g) 防风六分(6g) 大枣一百枚(100个)为膏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 大。每服一丸,空腹酒送下,一百丸为剂。功用:益气养血,补虚祛风。主治:虚劳, 气血俱虚,外兼风邪。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气短,肌肉消瘦,不思饮食,微有寒 热,肢体沉重,骨节酸痛。 本方原为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之证而设,以气血俱虚,兼挟风邪为基本 病理。方中重用薯蓣(即山药)“补中益气力,长肌肉”(《神农本草经》卷1),补脾胃 而资气血生化之源;伍以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甘草、曲益气补 脾,当归、芎劳、白芍、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柴胡、桂枝、防风、白蔹祛风散 邪,杏仁、桔梗疏利气机。诸药相伍,补中寓散,补虚而不敛邪,祛邪而不伤正,共奏 补虚祛风,扶正祛邪之功。 本方与十全大补汤、内补黄芪汤均有气血双补之功,然本方重用山药和甘草,因而 补气之功大于补血,且扶正之中兼可祛风,故宜于诸虚不足,复感风邪之虚实挟杂证; 后二方则专事培补,益气养血并重,用于气血虚损而致的多种疾患,属纯虚无实之证。 内补黄芪汤 盐黄芪3克 麦门冬3克 酒熟地黄3克人参3克炙甘草1.5克 炒白芍1.5克 炒远志1.5克 川芎1.5克 官桂1.5克 生姜3片红枣1枚功用:补益气血,生肌收口。 主治: 痈疽溃后,气血皆虚。溃处作痛,倦怠懒言,神疲寐少,自汗口干,间或发热,经久不 退,舌淡苔薄,脉细弱。 内补黄芪汤(《刘涓子鬼遗方》卷3) 黄芪盐水拌炒 麦门冬去心 熟地黄酒拌 人参 茯苓各一钱(各9g) 炙甘草 白芍药炒 远志去心,炒 川芎 官桂 当归酒拌各 五分(各5g) 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功用:补益气血,生肌收口。主治: 痈疽溃后,气血皆虚。溃处作痛,倦怠懒言,神疲寐少,自汗口干,间或发热,经久不 退,舌淡苔薄,脉细弱 附方;薯蓣丸 山药90克 当归30克 桂枝30克 干地黄30克 豆黄卷30克 甘草84克 人参21克 川芎18克 白芍18克 白术18克 麦门冬18 克 杏仁18克 柴胡15克 桔梗15克 茯苓15克 阿胶21克 干姜9克 白蔹6克 防风18克 红枣100枚 神曲30克 用 功用:益气养血,补虚祛风。主治:虚劳, 气血俱虚,外兼风邪。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气短,肌肉消瘦,不思饮食,微有寒 热,肢体沉重,骨节酸痛 薯蓣丸(《金匮要略》) 薯蓣三十分(30g)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 十分(各10g) 甘草二十八分(28g) 人参七分(7g) 芎劳 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 仁各六分(各6g)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各5g) 阿胶七分(7g) 干姜三分(3g) 白蔹二分(2g) 防风六分(6g) 大枣一百枚(100个)为膏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 大。每服一丸,空腹酒送下,一百丸为剂。功用:益气养血,补虚祛风。主治:虚劳, 气血俱虚,外兼风邪。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气短,肌肉消瘦,不思饮食,微有寒 热,肢体沉重,骨节酸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