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浙江·杭州3) 余杭,地处浙江省北部,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全区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辖14个镇、1个乡、4个街道,总人口82.69万。列全国县城经济综合发展百强县(市、区)第15位。余杭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六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先民就在余杭这片热土上生息劳作,使这里成为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余杭大地上更是孕育出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代表。余杭之名,春秋时已见诸史籍,属吴、越领地,战国中期属楚;南宋时期,余杭作为京畿之地,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一、旅游景点 山沟沟景区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山沟沟旅游区地处杭州西北四十公里的“浙江省蜜梨之乡” 余杭区鸬鸟镇,山沟沟景区内拥有杭城第一峰——海拔1095米的窑头山和次高峰海拔1025米的红桃山,是太湖的重要源头之一。旅游区内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动植物种类丰富,有国家珍稀植物千年红豆杉群,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等。四周峰峦叠嶂,群山苍翠,植被覆盖率95%,形成了与周边环境不同的独特的“康乐型”气候环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还有汤坑茅塘。山沟沟旅游区由“汤坑”和“茅塘”两大景区组成的。 汤坑为峡谷型生态旅游区,峡谷全长2公里,落差380多米,这里跌宕生姿,激流飞泉,共有大小瀑布18个,号称“连天十八瀑”,更有清潭无数,地表形胜奇秀,是探险观光的绝佳去处。景点有:翠屏迎客、天生龙骨、梅花三弄、双龙戏珠、五女拜寿、再续前缘、孔雀开屏、汤坑猿人等。 茅塘为高山平台型休闲观光度假景区,主要以农居休闲为主,茅塘村口的石壁坡流蔚为壮观,丰水时气势澎湃,声震四邻;枯水时蜿蜒曲折,如细歌慢语,整条坡流景观价值一流,可谓是“浙西第一坡流”,大石壁上面还有“三生石”和“远古石”4块巨石为世人留下千古之谜;此外,更有亿万年前地壳运动留下罕见的花岗岩流“千羊石”。这里除秀美的自然风光外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保存完好的新四军被服厂旧址、古私塾旧址,让游人追溯山村旧时农家的生产生活场景。游人可以尽情地在这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一回山里人。 径山风景名胜区 径山,位于余杭区径山镇境内,系天目山脉东北峰,因径通天目而得名,总面积26.9平方公里。 山上有唐代古刹,建于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相传法钦和尚来此结茅传教,被赐封为“国一禅师”;至南宋, 宋孝宗亲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嘉定间又被列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鼎盛时,殿宇楼阁林立,僧众达3千,被誉为“东南第一禅寺”。 旅游区内,古木参天,修竹叠翠,泉水淙淙,云雾缭绕,幽雅雄伟,为旅游避暑胜地。主要景点有:松源天风、 灵岩喝石、吊桥溪歌、龙鼻喷泉、龙呤垂钓等。古迹有唐代龙井、宋代御碑、元代古塔、明代铜钟、陆羽泉等。陆羽泉又称陆家井,位于双溪凉亭头,井深不盈尺,大旱不湄,相传为陆羽汲泉烹茗之处。陆羽曾一度在此撰写《茶经》。名茶、良泉、水煮笋,是径山三宝。径山云雾茶为全国名茶,享誉中外。径山与日本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史,是日本临济宗的祖庭,日本"茶道”也源于径山”茶宴。 径山东南有余杭古镇,已有二千余历史,镇上有双塔、水城门、通济桥、安乐山等景点。镇西新建京航乐园,人称“小西湖”,景色宜人,其内有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资料陈列室。杨乃武墓、小白菜墓及出家处均在镇境。镇东仓前镇有章太炎故居陈列室。 径山东北双溪亦产茶,质佳,相传唐茶神陆羽曾在此了解茶情,撰写茶经,现留有陆羽泉。 陆羽泉 陆羽泉景点在杭州西北三十多公里的径山镇,位于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径山寺所在的径山古道旁,与江南第一漂一双溪竹海漂流隔溪相望。这里万顷淡竹簇拥,两溪叠月而流,满山竹林,遍地茶园,风景秀丽,野趣盎然。 陆羽泉是一处占地十六亩的人文景观。清流汇碧池,曲桥接亭阁,卵石曲径,草皮茶苗,是一处园林化的茶文化圣地。陆羽古泉位于园林内侧,我国唐代茶圣陆羽隐居双溪撰写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时,在此汲泉品茗。泉名由书坛泰斗沙孟海题写。嘉靖县志称此泉“中冷惠泉而下”,故被誉为天下第三泉,著名画家曾宓为此题额。梁平波题写“羽仙茶圣”。被列为中国古典文化巨著的《茶经》碑廊与茶文化展示厅琳琅满目。另有苕溪草堂、鸿渐阁、第一壶、陆羽茶庄等游览、休闲好去处。 双溪竹海漂流 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最佳漂流胜地,全国消费者满意景区--江南第一漂:双溪竹海漂流,位于杭州西北三十多公里处的双溪。这里交通便利,可以东去西湖,南登径山,西攀天目山,北往莫干山。这里的风景秀美,满山茶园,遍地竹林,苍翠欲滴,四季如春;清流潺潺,竹回路转,清凉逼人,妙趣横生;这里的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为91.9%。 双溪竹海漂流,可以洗手濯足,悠哉闲哉;可以冲漂过坝,有惊无险;可以坐老牛车,乡村怀古;可以坐大篷车,观赏竹海。若有兴趣,可以在漂流终点露天嬉水区游泳,在千步滩休闲区休息,在沙滩排球场打排球;还可以在娱乐区踩水车、荡秋千、听山歌对唱、跳竹竿舞、吃烧烤、品尝农家菜、竹筒饭、住竹海山庄,参加篝火晚会……不失为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主要项目有: 竹筏漂流:全长水路3.5公里,历时一小时左右,由专业筏工点篙撑筏,顺莫干山、天目山支流汇合双溪而下,每筏限坐游客八人,每人配备救生衣1件。溪水清澈明净,水面时有翠鸟、鸭子、白鹭等出没,两岸茶山葱笼,淡竹林绵延不绝,溪边有“苎翁垂钓”、“村姑捣衣”,实属一幅天然水墨风情画,都市喧嚣在此荡然无存,人在画中游,置身于秀美山水之间,使人悠然自得,心旷神怡。 乡间小道牛车行:坐上牛拉大蓬车,沿竹径通幽的弯弯小道缓缓而行,其感觉与坐轿车截然不同。朴实憨厚的老牛公牵着他心爱的老牛热情地为你服务,两旁竹林散发出阵阵清香,一声吆喝,老牛甩着尾巴拉着你颠簸几下,让人感到亲切而快乐,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 橡皮堰坝:增设橡皮堰坝一座,高出溪面2米,竹筏至此,突然急涌而下,惊险刺激。 夹堰险漂:漂流至下游又有夹堰一座,高3米,为全国漂流行业之罕见。 双龙戏水:此项目由民间传说“双龙游双溪”演化而来,结合现代科技、电脑监控,两注水流自黄龙、青龙口中喷涌而出,化作二道彩虹,其景蔚为壮观,使游客在戏水时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竹竿舞:景区免费游乐项目,配备专业舞蹈演员示范,随着竹杆敲击的“叭叭、咵咵”声,游客会情不自禁闻声起舞。 沙滩排球:“千步沙滩”位于漂流终点,在松软的沙滩上架起排球网,打一场排球,出一身汗,其乐无穷。 水车房:我国传统的农田灌溉工具——水车,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销声匿迹。人们只能从电视中看到的神奇而又古老的水车架设在双溪水车房,有兴趣可以上去踏几圈,亲身体验古老水车的神奇。 山歌对唱:漂流途中,游客亦可一展歌喉,与“山里妹子”对上山歌一曲,你会发现“刘三姐”仿佛又回到了身边。 村姑捣衣:静静的河埠头,耳闻棒槌的敲打声,眼前呈现的是一幅几千年来农村妇女洗衣的情景。 小白菜外婆家: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路人皆知,而小白菜跟随外婆颠沛流离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您来双溪漂流,就可亲眼目睹小白菜童年的故事。 陆羽泉文化主题公园:占地二十亩,清流碧池,曲桥亭阁,卵石幽径,是一处园林化的茶文化圣地,陆羽泉是茶圣陆羽隐居于此著《茶经》时用以汲水煮茶的一口古泉。《陆羽泉》三字由书法泰斗沙孟海题写。园中有茶经碑廊、陆羽铜像、第一壶、苕溪草堂、羽泉亭、鸿渐阁、茶文化陈列室、陆羽茶庄、陆羽泉等。 高空气球:乘上高空气球,览万顷竹海,观双溪全景。 飞天蹦极:在橡皮筋弹力的作用下,刹那间人被抛向空中,来回数次,既刺激又安全,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沙塘橡皮筏漂流:橡皮筏自划漂流极具挑战性,坐进橡皮筏,顺流而下3000米,半途刺激不断,冲下一个堰坝又遇一个旋涡,磕磕碰碰、手忙脚乱,考验你的反应是否机敏,考验你的意志是否坚定,但安全绝对有保证。 大篷车:乘大篷车观赏绵延竹海,享受天然氧吧。 杭州东明山森林公园 位于杭州北郊世界文明的“良渚文化”发源地余杭区良渚镇东明山、距杭州市中心20公里,距104国道仅5公里,交通便捷。公园占地面积6000亩,境内群山环绕,森林茂密,登高远眺,重叠的山峦,郁郁葱葱的翠竹尽收眼底,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4.8℃—15.7℃,夏无酷署,冬无严寒,吸引着人们纷至沓来。公园内名胜古迹,量多史久,著名的东明寺始建于明朝,极盛于清康熙年间,传说原名古道寺,因明朝建文帝遁迹至此,时旭日始旦,题日东明,后改为东明寺,寺庙毁于日寇之手。目前传为遗迹的有建文帝所植的金银桂,古树仅靠一方残皮维持生命,却依旧金粟飘香。东明寺遗址现被开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此相应的还有建文帝的忠臣程济与群仙馆的传说以及望君边的遗址。公园休闲娱乐设有民俗风情苑、戏水乐园、山塘垂钓等娱乐项目以及风格独特的森林狩猎场、自助烧烤区以及浓厚民族特色的小竹楼和棋牌屋,足以使您怡情悦性、游兴盎然、令君留连忘返。 良渚文化博物馆 座落于浙江省杭州市北郊良渚镇,是一座综合反映良渚文化考古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 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一支优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余杭区良渚镇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良渚遗址已成为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 为了向世人展示中国文明史上这辉煌的一页,1994年,由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馆名的良渚文化博物馆落成开放。博物馆占地12.88亩,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兼具古文化的古老气息与现代建筑的恢宏气势。主楼前矗立一座高13米的玉琮模型。博物馆内设一个序厅三个展厅,共展出良渚文化器物400余件(组)。序厅以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文明曙光”点题,概要性地介绍了良渚文化在史前文化与三代文明间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第一展厅以良渚文化时期各种别具形态的文物为主体,并衬以生动的原始生态环境,将良渚文化先进的犁耕稻作农业、制陶业、丝织业、制玉业尽情地展示在大家的眼前,使人恍若置身于四、五千年前良渚先民的生活中。而瑶山祭坛与墓葬复合遗址的神秘莫测、大观山城址的壮观、恢宏,又不禁使人浮想连翩。第二展厅让你跨越到良渚文化一个新的境界。从精美、繁多的玉器中,你可以窥视到良渚人神秘而奇异的文化信息;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陶器群,展示了原始先民的独创性和多姿多色的生活情趣;令人惊奇的是,各种器物上的刻划符号,透露着良渚人不凡的思想。第三展厅让你与良渚人的最高层进行最直接的交流。它以复原陈列的方式再现了良渚文化瑶山遗址上的一座大墓,并且通过大小墓葬在各方面的巨大差异,生动说明了当时贫富的两极分化,揭示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本质。整个博物馆的陈列,从背景到器物、从形式到内容,由浅而深、由表及里再现了良渚文明进程中所创造的壮丽篇章。开馆以来,已接待青少年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20余万人次。 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资料陈列馆 在清末四大奇案中,杨乃武与小白菜是最曲折离奇和催人泪下的。正因如此,当主人公还活着的时候,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就流布于大街小巷。本馆占地二十余亩,建筑面积为4685平方米。仿江南民居建筑,粉墙黛瓦,松窗竹户,外观古朴,幽雅别致。馆内收集了大量有关冤案的珍贵资料,以场景式展示形式真实地再现了清代同治十二年到光绪三年间震惊朝野的这一奇案。将杨毕奇案设置成三十组场景,使观众身临其境;九十几尊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仿真雕塑,几可乱真,创下全国之最,并用艺术的手法(以声光电)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整个冤案的始末。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展示馆是余杭区法制教育基地,浙江省影视拍摄基地。 超山风景区 省级风景名胜区超山位于杭州市东北29公里处,连接104国道和320国道的09省道(乔莫线)从景区经过。距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的余杭区塘栖镇只有6公里之遥,是杭州市风景名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超山风景区景区面积为5平方公里,主峰超山,海拔260米,因超然突立于皋亭,黄鹤之外故名。以观赏“古、广、奇”三绝的梅花而著名。每当初春二月,花蕾爆发,白花平铺散玉,十余里遥天映白,如飞雪漫空,天花乱出,故有“十里香雪海”之美誉,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中国有五大古梅,超山就有其二——唐梅和宋梅。 超山景点,以大明堂为中心,前有仿造千里京杭大运河硕果仅存的广济桥的大门楼、仿塘栖古街原貌的长廊、具有乡村公园特色的“四季花海”,附近有宋梅亭、浮香阁、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之墓及纪念馆等古建筑。山上有妙喜寺、玉喜寺,途中有翠筠亭、疏影亭、云岩奇泉、虎岩等多处名胜。在超峰绝顶处,有石林,如猛虎,如巨人,如翠屏,如春笋,令人遐想万千。超山东南的星桥,距临平仅5公里,五代时有佛寺建筑群,寺庙数十处。住寺名净慧,又名佛日,建筑宏伟,可与灵隐、净慈相媲,现正在复建。镇境黄鹤、桐扣、佛日诸山,历来为旅游胜地,旧有苏轼读书处、元画家王蒙隐居地、南宋班荆馆(为当时接待北国来使的国宾馆)、黄鹤楼、石鼓湖、黄鹤洞、龙藏泉、隐居石、天衣塔、悟道松等名胜。 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位于余杭区南苑街道人民广场北侧。2002年建成,总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建筑外观仿良渚文化玉琮,具有鲜明的造型特点。进入博物馆,宽敞的大厅,精美的装饰,把你带入历史的空间。该馆首次以中国文化地理区为单位设馆和组织展览,是一座既反映余杭历史,又以闻名于世的良渚文化为切入点展示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博物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会长费孝通题写馆名。 馆内设7个展厅,4个单元展览。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余杭历史文化展”,重点反映自7000多年前马家浜文化开始至现代余杭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各地名胜、自然资源等;第二单元“文明曙光——馆藏良渚文化精品陈列”,展示良渚遗址出土的各种精美玉器,以及黑陶器和石器;第三单元“江南水乡文化展览”,主要介绍江南水乡的形成和发展、地理景观特征、对文化形成的意义及在中国文明史中的地位;第四单元为临时展厅。该博物馆的陈列布展工程分别被评为2003杭州市和浙江省年度优秀建筑装饰工程奖,并被推荐申报全国优秀建筑装饰工程。2003年底对外开放。 天都城·欢乐四季公园 天都城·欢乐四季公园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星桥街道,距杭州市中心20公里,距余杭区政府所在地临平3公里。占地1000亩,投资3.2亿元,是一座依托天都城而生的主题公园。“克隆”了法国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黎的城市建筑风貌。优雅的喷泉,艳丽的花坛,宽阔的林荫大道,还有气势辉宏、震撼人心的叠泉广场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宫廷花园、法国小镇……到处洋溢着浪漫的气息。集观赏性、参与性、趣味性为一体,具有艺术公园、运动公园、婚庆公园特色。既可看到由1亿5千万年前树木形成的化石;也可以在儿童乐园尽情享受运动的快乐,还可以在圣·皮埃尔教堂举行充满宗教色彩的神父证婚仪式。依托拥有悠久历史的杭州名山——黄鹤山,融贯古今,中西和壁,既洋溢欧美现代气息,又令人发恩古之幽情。 阆苑石海 距桐庐县城五公里,是目前桐庐所有景点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具特色的天然石海景色。 石中有林、林中有石、林石相映、泉水叮咚,不似云南石林,胜比云南石景。 “一生必游,终生必受”。被古人称为“阆苑山水为一邑之冠”。宋明石刻,洞室神雕,江南无双。百米龙瀑,腾空飞舞,邑内一家。一路流泉、穿插翻腾,声声夺人,至全景却是层层叠叠山、高高低低峰、弯弯曲曲涧、叮叮咚咚泉、郁郁葱葱林、潇潇洒洒竹、奇奇怪怪石、形形色色洞、巍巍峨峨寺、清清静静庵。 景区内的活动项目有:龙泄湖水上飘游;古驿道、燕青夜过黑峰岭;阆仙洞、观石刻、历史再现;戏猴坪——观生态猕猴;特色帐篷露营地;千年古塔(骨塔);高山草地趣味烧烤;阆苑石景天地。 二、自然遗产品牌 西溪湿地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卫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作为杭州城附近的湿地,西溪湿地的人文历史悠久。现在说的西溪有一千多年历史并不确切,西溪湿地的形成,可以追溯列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它是杭州最早的文明发源地。对于西溪湿地的历史,概括地说,归纳为远古雏形、汉唐形成、宋元发展、明清昌盛、民国萎缩与现今新生六个阶段。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文人雅上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深谭门百年老樟树下的古戏台,据说还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 余杭区闲林、五常为杭州主区西部门户,距杭州主城区10分钟车程, 是都市拓和旅游西进的第一站。在这里,芦荡白鹭,风竹野趣,港汊纵横,舟径万变,群山起伏, 林木葱郁,尤其极富生物多样性的余杭和睦水乡湿地,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占地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和睦水乡涉及五常、闲林、仓前等地,水网、河道、水塘等湿地罗密布,风光旖旎,人文荟萃,构成了“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独特水乡田园画卷。 “和睦水乡” 地处余杭、闲林、仓前、五常等四大片区的中心地带,是余杭组团的生态“绿心”,其保护与建设对于推进余杭组团的可持续发展、体现杭州市城市布局的规划构思、完善杭州城市绿地体系均有积极的意义。用地主要由河港、池塘、农田、林地等多种要素组成,富含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景观资源。 “和睦水乡”位于浙西南河谷丘陵与浙东北水网平原的交接地带,在第四纪地质作用下,逐步演化为河流纵横、具有生物活性的沼泽平原。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介入,自然湿地逐步转化为次生湿地。尽管其中的一些原生态因素仍被保留下来, 但原始的微地形破坏严重。地处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 分布有85科182属221种植物,其中被子植物207种、蕨类植物9种、裸子植物5种。河岸多枫杨、垂柳、早竹、构、柿,还有乌桕、泡桐、香樟、榆、木芙蓉、桃、栀子等。河滩多芦苇、芦竹、荻。水域多凤眼莲、喜旱莲子草、莲、菱、浮萍、菖蒲等。植被群落主要分为水生植被型组、沼泽植被型组、草甸植被型组、草原植被型组、灌从植被型组以及农田杂草群落、栽培植物(农作物、林地、行道树)等。水生植被型组含挺水植被业型、浮水植被亚型、沉水植被亚型。现存乔木群落主要有早园竹群落、早园竹斗盐肤木群落、柿群落、河柳群落、垂柳群落、栾树群落、枫杨群落等。草木及灌木群落主要行芦苇群落、荻草从、白茅群落、荻+寥+喜旱莲子草丛等。 “和睦水乡”地带分布有湿地鸟类、平原鸟类、山地鸟类、农出鸟类和城郊鸟类12目26科89种,兽类3目6科,爬行类3目6科。鸟类主要有苍鹭、白鹭、绿鹭、绿翅鸭、斑嘴鸭、白额雁、翠鸟、啄木鸟、家燕、画眉、山雀等,兽类有兔、鼬等,两栖类有蟾蜍、泽蛙、黑斑蛙、金钱蛙、虎纹蛙等,地块内还有多种爬行类与多种鱼类资源。 国内外的绿心建设实践对和睦水乡的建设具有积极指导意义,包括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西溪湿地一期工程在内的大型类似项目的建设对于和睦水乡区块的规划、建设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可以使规划更加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同样,这些项目的建设成功对于社会环境的引导作用将更加明显,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降低实施难度。对和睦水乡进行准确的定位是科学规划的前提。根据余杭组闭的分区规划及和睦水乡的现状特点,对和睦水乡作出以下定位:余杭组团的生态核心区、生态教育中心:城巾旅游观光农业的示范区;城市居民的休闲中心:以湿地景观、乡土田园为风景特征,以水乡文化为内涵,生态农业、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生态系统的开放型绿色空间,是余杭组团的生态绿心。 苕溪 苕溪,横贯余杭西境,清澈的溪水灌溉滋养着余杭大地上的万物,维护余杭生命的新陈代谢。 苕溪分为东苕溪、中苕溪、北苕溪、西苕溪。东苕溪源出临安东天目山海拔1271米高的马尖岗,一路向东,流经临安、余杭镇,在瓶窑镇境内汤湾渡接纳中苕溪,在龙舌嘴接纳北苕溪,三水合一,浩浩荡荡,经瓶窑、德清至湖州市区与西苕溪会合注入太湖。全个长158.36公里,流域面积3276平方公里。余杭在苕溪中段,自中泰乡南头村至仁和镇劳家陡门,流程45公里。古时,溪流两岸遍长芦苇。夏秋开花,花名又叫苕花, 一阵秋风吹来,白色的花飘散水面如飞雪漫天,因此得名叫苕溪。宋诗人程以南就有《苕溪晚泊》诗云:“一笑苕溪上,微茫驻日曛。鹭沙行个字,鱼浪出圆纹。晚色三家市,秋容几树云。行藏知有分,莫诵北山文。” 但是,苕溪并不总是那么温柔的。如果是连门暴雨不止, 黑风翻江,那就洪水泛滥成灾了。这时的苕溪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汹涌咆哮,冲坍堤塘,淹没田园村庄,把沃野阡陌变做水乡泽国。建国后,政府一方面加固加高西险大塘,方面疏浚南湖北湖两个分洪区,水灾逐年减少减弱。近几年来更是按百年一遇的抗洪要求修筑西险大塘。1999年“6·30”特大洪水,冲击苕溪全线,西险大塘安然无恙。苕溪,这条有时候野性勃发的苍龙终于被缚住了。今天, 苕溪静静地流淌,像一条玉带那样飘逸。风过处,杨柳轻拂,水面泛起一层涟漪;阳光一照,像万道金光撒落在河面上。她像—位慈祥的母亲,敞开胸怀,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余杭人。 径山 径山位于余杭径山镇境内,系天目山脉东北峰,因径通天目而得名。径山刺天而立的晏生、朝阳、天显、堆珠、鹏博、凌霄、御爱等七峰组成,以凌霄峰最高,海拔616米。山上行唐代古刹;至南宋,宋孝宗亲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清嘉定年间又被列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鼎盛时,殿宇楼阁林立,僧众达三十,被誉为“东南第一禅寺”。 这里古木参天,修竹叠翠,泉水淙淙,云雾缭绕,幽雅雄伟,为旅游避暑胜地。径山风景名胜很多,其中陆羽泉被誉为天下第三泉,相传为陆羽汲泉烹茗之处,陆羽曾一度在此撰写《茶经》。名茶、良泉、水煮笋,是径山三宝。径山云雾茶为全国名茶,享誉中外;径山与日本行着源远流长的友好史,是日本临济宗的祖庭,日本“茶道”也源于径山茶宴。余杭每年4月都要举行规模盛人的中国茶圣节。此外,径山还有龙潭喷泉、吊桥渔歌、松原天风、东坡洗砚池、灵岩褐石、望江亭和历代主持及日本僧人的墓塔等古迹和景观,新建成开放的径山度假村、径山六峡瀑布等已成为人们的游览探古的旅游胜地。 古代径山,就是一处游览胜地。现今的古道路,不仅留有历代善男信女、挂单和尚的足印,而且也留下了王公贵族、骚人墨客的遗迹。据传,宋室建都临安(今杭州)后,宋高宗和宋孝宗就常来径山。次宋高宗问当家和尚“何为王?”和尚忙答“大孝为王”。宋高宗却说“直者为王”。于是这里的古柏被封为“树土”。清代的康熙、乾隆也曾来这里游览,乾隆对山上的柳杉特别青睐,曾与别人合抱过粗大的柳杉。据史书记载,到过径山的还有唐朝宰相李吉甫、崔云亮以及主浙官员虞集、张羽、周忱等,至于那些文人雅士,更是径山的常客。《宋诗记事》中记载了黄庭坚、苏辙、苏轼、陆游、蔡襄、周必大等曾慕名登山,或作诗,或作游记。 超山梅花 超山为江南三大赏梅胜地之一,超山梅花以“古、广、奇”三绝而闻名于世,历史上素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美誉。 “古”——中国有晋、隋、唐、宋、元五大古梅,超山就占有其二——唐梅和宋梅。 “广”——超山梅花最兴盛时期浩浩十里梅海,素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美誉。现在,尚有数万株梅花,品种有骨里红、粉蝶、红梅、绿梅等十多个品种。梅花盛开时呈观十分壮观的梅花海洋。 “奇”——别处的梅花往往只有5个花瓣,而惟独超山梅花却有6个花瓣,甚是稀奇。 每当初春二月,花蕾绽放,白花平铺散玉,方圆十里遥天映白,如飞雪漫空,天花乱出,甚是壮观。已故金石书画大师、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吕硕先生生前就酷爱超山梅花,曾留下“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的千古佳句,并选择长眠于此。近年来,余杭区旅游部门、超山风景区每年举办超山梅花节。梅花节期间邀:三两好友,或携家带口到超山泡一壶绿茶,赏十里梅海,登千级石阶,那种久违—了的踏春郊游情趣将令您心旷神怡,难以忘怀。 东明山国家森林公园(见一) 南湖 南湖,位于余杭镇。从1986年、1987年南湖湖底出土的黑陶罐、双鼻壶、黑陶鼎、黑陶盆等国家二级文物的陶器和石钺、靴形刀等多件磨制石器,足以证明南湖的历史可定格在约万年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南湖湖底发掘的文物以黑陶居多。农业是制陶业产生的重要原因,凡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制陶业都相当发达。因此,有理由推测当时南湖的农业经济已比较发达。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较高工艺成就的灰陶和黑陶为特征,均缘于南湖先民的生活实践。 提到南湖,就得说陈浑、归珧、杨时三位余杭县令。陈浑,字子厚,桐庐人,富阳侯陈硕之子,封余杭侯。陈见苕溪承天日山系之巅,奔涌直下,水势汹涌,溪狭不能容,余杭及杭嘉湖常泛滥成灾。忧民为民的陈浑,于东汉熹平二年亲自察看地形,发动民众十万,于县城西南筑塘围湖,在湖面西北凿石门涵,导洪水入湖,分杀苕溪水势,使杭嘉湖免受洪涝之危害。陈浑最后的归宿是安息在嘉木清香的西湖龙井村十里琅挡山上。唐宝历元年,归珧出任余杭县令。当时南湖年久失修,湮塞严重,他循陈浑开南湖旧迹,浚湖修堤,恢复蓄泄之利。宋崇宁五年杨时任余杭县令,时权臣蔡京欲葬母于南湖之侧。杨不畏权势,为了有利南湖泄洪蓄水,竭力阻之。陈浑筑堤围湖,归珧浚湖修堤,杨时力阻权臣保湖,有口皆碑。鲜为人知的有功于治理南湖的还有户部尚书夏元吉、二品大员沈守廉、浙江巡抚刘秉璋、张曾扬、崧骏等。太炎之兄章炳森时任治理南湖董事局的董事,他筹划细致,分银不漏,精打细算。就连错办杨乃武案的余杭知县刘锡彤在清同治十年,也率民修过西涵陡门和皂荚塘。 随着杭州新西湖湖区整治工程奠基典礼的开始,古老的南湖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将谱写出璀璨的篇篇华章,也预示着占镇余杭依托南湖旅游开发将会变得兴旺。改造后,南湖滞洪区将增加分洪的面积,形成5.21平方公里的湖面,增加滞洪库区,还要建造高科技的“梦幻星球”主题公园、史努比欢乐世界、黄金湖岸影视大世界等15个旅游项目。到时候南湖必将成为杭州西湖错位发展的动感时尚的“新西湖”。“新西湖”将是集旅游、休闲和度假为一体,养生、娱乐、运动、刺激、体验、文化等多样性集合式的水上休闲动感之都。 三白潭 三白潭由头白、二白、三白三个潭(湖)连接而成,面积95.47万平方米,相当于半个西湖。三白潭北接德清县,东连大运河,西南面则通过小河叉港,连接塘栖、东塘、獐山、崇贤的村村镇镇,既有交通之便,更有灌溉之利。三白潭从何而来,当地还流传着两则动人的传说。一说,南海金鹤北迁途中,肚痛欲产,寻寻觅觅,见此处林木茂盛,白花竞开,宛如一片柔软的锦绣地毯,就一连下了三个蛋,变成了三个潭。 又有一说,古时,此地原是一片良田,百姓丰衣足食。有年大旱,田地龟裂,庄稼枯焦,玉帝却降旨不准下雨。东海小白龙同情民间疾苦,违旨降雨,被玉帝就地斩为三截,龙尸落卜之处就是头白、二白、三白三潭,龙头重,头白深;龙身长,二白长;龙尾落地时狠命一搅,就成了最大的三白潭。 三白潭周围,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田里是茁壮的禾苗,地上是连片的桑、竹、桃、梨、桔、枇杷等四季作物,池塘里养着鱼,种着莲藕;三门桃李报春,红白相映, 六月荷花盛开,寒冬腊梅含雪怒放。二月掘笋,三月尝梅,四月收茧,六月品桃、吃新米饭,七月掘藕,八月摘梨,九月柿黄,十月桔红, 十一月拔甘蔗,十二月宰猪杀羊网鱼打年糕。特别是五月枇杷熟,满树黄金果,叫人馋得口水直流,尤其是“软条白沙”最为名贵,皮薄肉厚,汁丰味美,堪称枇杷珍品。三白潭养殖着鲢、鳙、鲫、鲤、草、青、鳊等多种淡水鱼,风和日丽时,或在岸边或去湖中岛上找块水边石一坐,或划条小船徜徉在水上,垂竿钓鱼,或许还能钓起十多斤重的野生鱼呢。 三、余杭文化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生于距今5300年至4000年。是长江中下游太湖地区文化序列中的一个阶段,即由马家浜文化一崧泽文化一良渚文化的发展序列。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遗存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心址,主要分布在余杭区境内,实际跨度约东西11.5公里、南北7公里,面积约42平方公里,分布着135个遗址点,包括宫殿、墓地、祭坛、村落、大型礼制性建筑基址等各类遗存。 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已相当进步。稻谷有籼、粳稻之分,并普遍使用石犁、石镰。良渚文化手工业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都达到较高水平。尤其是琢制的玉器,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美,均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玉器上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1936年,良渚文化被发现;1959年,被命名为“良渚文化”;1961年,良渚遗址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从1986年起,良渚文化不断有新的重大发现。其中,反山遗址、瑶山遗址均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汇观山遗址、莫角山遗址均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良渚遗址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初,国务院将《良渚遗址群的保护、开发的多位研究》项目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并将其列人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世界遗产名录》的预备清单。2006年12月,被列入重新设立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良渚遗址名列第13项(共35项)。 良渚遗址 余杭良渚、瓶窑两镇辖区是良渚文化范围内遗址最集中、最密集的地区。考古资料表明,这里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莫角山聚落群就是这个中心的核心遗址,其中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等遗址的发掘曾经轰动了世界。国家文物局称它是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遗址已被认为是良渚文化时期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莫角山遗址:莫角山遗址是一个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450米,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的长方形人工营建的人土堆,上面有3个小土墩,在东、北、南三方鼎足而立,分别叫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是一处罕见的规模宏大的良渚文化建筑群遗址。它的周围则是反山、瑶山、汇观山等大墓和祭坛,这种格局表明莫角山遗址在良渚遗址群的中心地位。整个遗址被考古界视为是良渚文化众部族共同的总祭坛,也是良渚文化古国的“首都”。 反山遗址:反山是一座小土山,它高出水田约7米,东西长90米、南北宽30米,而积约2700平方米,位于杭州大观山果园东北。1986年5月省考古所配合基建进行发掘,发现“显贵者”大墓11座,出土大量珍贵玉器,主要有玉琮、玉壁、玉钺,其中玉踪上刻着图象,这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神圣体现。 瑶山遗址:位于瑶山顶,高出附近水田38.2米,1987年5月发掘。该遗址为一座良渚文化祭坛和12座良渚文化大墓,面积为400平方米。整个祭坛可分为三,内为南北长6米,东西宽5米的红土台;台四周有宽2米、深1.3米的围沟,内填灰褐色土;围沟周围为砾石台面。祭坛四周原由砾石彻成的石坎扩坡,祭坛南半部有前后两行共12座排列有序的玉殓墓葬,墓中玉踪、玉璧、玉钺等玉器占随葬品的95%。 汇观山遗址:位于瓶窑镇外窑村西北一座高18米的小丘上,离安溪瑶山8公里。1991年考古发掘在1000平方米内有祭坛一座,祭坑3座,墓葬4座。出土玉踪、玉璧等玉器。其中一座不仅有木质葬具,还有双重外椁。 除良渚遗址外,分布在其他镇乡的良渚文化遗址遗存已发现30余处。 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余杭段全长31公里,两岸的旅游资源单体数达82个,主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是活着的、流动着的重要人类遗产。奔腾不息的大运河孕育了塘栖古镇文化、超山梅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丰子恺曾盛赞“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塘栖镇内现存古迹、古建筑颇多,最具特色的是八字桥明代古建筑群。塘栖古镇沿河筑街,过街楼、廊檐、美人靠、三十六座半桥、七十二条半弄,有着浓郁的吴越文化底蕴。“翁埠潮回千顷月,超山雪尽万株梅”。超山梅花以其“古、广、奇”三绝闻名于世,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先生生前十分钟爱,并选择身后与超山梅花相伴,使超山梅花与金石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运河人家几千年来傍河而生,依河而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文化。 禅茶文化 余杭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余杭径山被誉为“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相传一千二百多年前,茶圣陆羽在余杭径山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七百多年前,日本圣一国师圆尔辩圆从静冈县来到余杭,师从径山寺无准法师,回国后,将径山禅寺的宴茶方式传入日本,逐渐演变成日本茶道。径山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和渠道,而今仍在继续的往来,还将进一步为中日友谊增添光彩。 三、民间艺术 余杭区被列为浙江省首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综合试点单位。余杭区决定从2006年开始,每年农历五月为“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月”。列入第一批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代表作共有13件:余杭滚灯,鸬鸟鳌鱼灯,五常拳灯,亭趾高跷,大陆、石濑花灯,博陆敲鼓亭,良渚玉雕,径山镇的“径山茶宴”,闲林、仓前、五常一带的“龙舟胜会”,南苑街道的“元帅庙会”,塘栖镇的“轧蚕花”,仁和镇的“吃咸茶”,还有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 余杭滚灯 滚灯,属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钱塘江畔的余杭、海盐等地。滚灯有800余年历史,它用半公分厚的毛竹片编成,分大、中、小三种,大的直径1米多,一百余斤重;球的中心装一竹编球型小灯,内燃蜡烛,有红、黑之分,红心球称“文灯”,黑心球称“武灯”;它是一种融体育、舞蹈于一体,集力与美于一身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深受群众喜爱。经几代民间艺人和群文工作者的挖掘整理,余杭滚灯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时代风格,既有江南舞蹈的秀美俏丽,又有民间体育杂技的刚劲健美。 鸬鸟鳌鱼灯 此灯源十明代,在全城坞村和鸬鸟已流行150余年,经久不衰。每当逄年过节和喜庆丰收时,尤为春节、元宵,从正月初一到十八,乡民家门口总要燃起蜡烛,供上果糕,迎接鱼灯,以求年年有余(鱼),风调雨顺。鳌鱼灯很有特点,它用竹扎成骨架,以夸张手法绘制、装饰,灯头如龙,灯身如鱼,每盏长1.5米,装有一柄,整盏灯五颜六色、鲜艳绚丽,色彩上具有大对比的民间风格。此灯每年活跃于整个鸬鸟乃至周边的太平、双溪、安溪、百丈以及安吉县的前村等乡镇。 五常拳灯 余杭五常流传着一项民间艺术,村民都称作“拳灯”。共有十二种古兵器,包括关刀、双刀(含两件)、金刀、崔阳刀、阴叉、阳义、金枪、门斧、齿轮耙、轮功耙、笔玉钻。这些用来表演的古兵器采用木质制成,均是长器,还配有三节棍、短棍、短刀等短器。表演时,十二种兵器轮番上阵,看得人眼花缭乱,整套拳灯表演下来要两个小时。 亭趾高跷 亭趾高跷始于清末,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亭趾附近的阮家湾、千户桥、余春桥、费庄、章家河等村庄均拥有自己的高跷队,其中又以余春桥村的高跷最负盛名,最高高度可达6米。余春桥高跷队现有108名“大将”,再加上每名“大将”身后都有一人扶助,所以当高跷队进行踩街表演时,216人的队伍浩浩荡荡。 石濑花灯 花灯产生于清朝年间,曲调和念白、腔调由江苏民间传入,它的鼎盛期是在抗日战争和抗战结束后一段时间,特别是抗战胜利后,人们,都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中,此时的花灯在现在的双桥、仓前、和山(原来的方山、孤山、和山)一带频繁地走场演出,广受当时老百姓的欢迎。 《花灯》整场演出需2个多小时,表演内容有“卖花线”、“闹五更”、“黄大娘补缸”、“花鼓”、轧儿”、“轧蝴蝶”等10多个小故事串联起来,可以从头到尾演,也可以选出其中1至2个小故事单独演出,表演山4男4女8个人担任,起初没有女性参加,就由其中4个男扮女装,有吹、拉、弹、伴唱等同时进行,很是热闹;每个小故事或每个片段的曲调、念白都各不相同。 博陆敲鼓亭 博陆敲鼓亨是一项音乐表演项目,器具分丝竹和打击两大类。丝竹有箫、笛、管、胡、弦、琴等,打击有鼓、锣、钹、板、铃、角等。当地老人对这些乐器怀有很深的感情。“表演时乐器相互配合,什么正八板啊、花八板啊、快乐板等,能奏出各类曲调,配上传统戏曲或民族歌曲,很清脆动听!这是其他地方没有的。” 良渚玉雕 良渚玉雕以琮、璧、钺最多,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入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成为当时南方玉雕水平的最高代表。与北方红山文化玉器相映生辉,共同写下新石器时代玉雕的灿烂篇章。归纳起来看,良渚文化玉器的显著特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玉料多来源本地,部分为软玉;其二,大型玉器多为与宗教、祭祀和象征财富有关。装饰玉器多为小件,缺少生产玉工具;其三,礼器玉器工艺考究,雕琢精细,打磨圆滑,出土玉器常出现“包浆壳”,也称“玻璃光”:其四,玉器纹饰多为浅浮雕和阴线刻,刻线呈细弧线和楔形,显然是用坚硬的器具刻划而成;其五,兽面纹、神人兽面纹饰尤其特殊,纹饰由简到繁、由粗到精,很注重对称美;其六,玉璧多为素。 径山茶宴 唐元宝元年(742年),径山开山祖师法钦大师“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寺里还以茶会友,以茶谈佛,以茶静心,逐渐形成了径山茶宴。后此种方式由前来径山寺学佛的日本僧人带回,逐渐发展成如今影响力较大的日本茶道。故径山茶由佛而生,因佛而名。饮水思源,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径山茶农由此想到了为径山茶带来福音的法钦、径山茶宴、日本茶道、还有一代茶圣陆羽。径山茶也正是因为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才得以畅销市场,为世人所青睐,同时给茶农带来无穷的财富。据悉,径山茶会由茶农自发形成,今后每年都将如期举行。 龙舟胜会 相传古时候,和睦桥(当时为何母桥)一带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大旱。农历五月正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豆麦要收,水稻要种,可是田地干枯,河道断流,连百姓喝水都成困难。当时,一条隐居在山间的小龙跃上天空呼风唤雨,终于下了一场大雨。小龙的举动拯救了当地的百姓,却触犯了天条,没多时就被玉帝斩于天际。五月初五那天,龙头掉在蒋村的深潭河中,屈死的小龙冤魂不散,龙尾借着风力在天上飘荡了八天,五月十三掉在和睦桥附近的河中。此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条小龙,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和五月十三,都要在蒋村的深潭口与和睦桥两地举办赛龙舟活动。 元帅庙会 盛行于南苑街道(原翁梅)的元帅庙会,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曾为临平、海宁一带最盛大的庙会。元帅庙会源于“忠靖王瘟元帅”庙的建造,“元帅庙”的前身为元帅殿,元帅殿位于南苑街道钱塘村(原翁梅乡人园村)境内。 轧蚕花 每年清明进香、行庙会之际,当地姑娘都会穿红戴绿,打扮得分外俏丽,并插上用彩色通草纸做的花, 名为“蚕花”。男人们则将蚕花插在自己的帽檐上。远远望去,成群结队的蚕农头上,一片五颜六色的蚕花。大家挤来轧去,热闹非凡,故而称“轧蚕花”。据说,轧蚕花会带来这年的蚕花丰收。事实上,轧蚕花也足青年男女表示爱恋的好机会。平时,青年女子—年到头都很少行机会抛头露面尽情玩耍,跟男性间更是“授受不亲”,搭个腔都难。可这一天,却格外解放,红男绿女叫以毫无顾忌地挤来思轧去。男青年更是热衷于此,寻找着自己爱恋的姑娘。轧蚕花的习俗,流传了不知多少年,渐渐地失落了。2005年,塘栖恢复了轧蚕花的活动。 吃咸茶 余杭仁和历来讲究吃茶,尤其讲究吃咸茶。咸茶是相对于淡茶来说的。吃咸茶专门有一种小碗,象酒盅那么大,叫茶盅。考究一点的人家,茶盅都是清一色的细瓷蓝花金边的。碗小,茶叶茶料多,因此,每次泡的茶水很少。吃茶好象北方人喝白酒,滋滋一下,只能喝一点点。泡茶的责任是家庭主妇的,开水要烧透,并现烧现泡。泡茶的动作是先往上拉,后往落。茶水不浅不溢,恰到好处。为了掌握好泡茶功夫,有的家庭主妇早在做姑娘时就开始学着练了。吃茶本是为了解渴,但仁和人吃咸茶,与其说足解渴,倒不如说是一种嗜好,一种生活。 中国茶圣节 由余杭区人民政府、杭州市旅游委员会主办,余杭区风景旅游局承办的中国茶圣节每年四月在风景秀美的余杭双溪举行,以其独特的魅力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佛茶爱好者和中外游客参加,逐渐成为我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因其境内的径山寺和陆羽泉而被誉为“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唐朝茶圣陆羽曾在径山作过专门考察,并在径山脚下、苕溪之畔创作了世界上首部茶书《茶经》。 在余杭径山镇,至今仍保存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陆羽泉”。建于唐天宝初年(公元742年)的径山万寿禅寺,曾被列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即日本嘉祯元年),日本国师圆尔辩圆(1202—1280)来到中国,师从径山寺无准法师。回国后,将径山寺的“茶宴”仪式传入日本,逐步演变成盛行至今的“日本茶道”。因此,径山寺又是日本茶道的发源地。凭着“日本茶道之源”和“茶圣著经之地”,余杭举办中国茶圣节可谓“师出有名”。 塘栖枇杷节 余杭区的塘栖镇盛产枇杷,以果大肉厚、汁多味甜、营养丰富而闻名,唐代就已被列为贡品,位居我国四大枇杷名产区之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余杭区风景旅游局发挥区域特色,以塘栖枇杷为载体,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把农业和旅游、文化和休闲有机结合,推出了“塘栖枇杷采摘游”。每年5至6月枇杷上市之际,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摘塘栖枇杷、看余杭新景,以旅促农,农旅结合,不仅进一步拓展了双溪竹海漂流、江南水乡博物馆、天都城欢乐四季公园等余杭新景的接待空间,而且,帮助农民增加枇杷的附加值,推动余杭乡村旅游业态的发展,实现农业、旅游双丰收。为进一步挖掘余杭旅游资源,做好、做大“采摘游”文章,在枇杷采摘游的基础上,又相继推出了7月超山杨梅采摘游、大观山和余杭镇仙宅生态农业基地采桃游、8月鸬鸟蜜梨采摘游、12月绿景塘栗子采摘游等系列活动,游客们不仅可以饱览余杭的好山好水,还可以品尝余杭的鲜果美味。 鸬鸟蜜梨节 “天堂鸟”牌蜜梨是蜜梨之乡——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的名牌产品。梨果形美观,肉质细腻,汁水丰盈,松脆甘醇,是水果中的佳品。 山清水秀的鸬鸟镇位于浙西北天目山与莫干山之间,境内千米以上的高山连绵不断,是太湖源头。适宜的土壤、气候,充足的光照、雨水,悬殊的日夜温差,为蜜梨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又使蜜梨品种不断优化,经过近20的努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享誉海内的名牌产品——“天堂鸟”。鸬鸟是蜜梨的原产地之一,虽栽种历史起于何时已无可考证 ,但从百年老梨树到处可见来看,至少已有百年以上栽种历史这是可以肯定的。平天堂山山脚有一棵沙梨树,已被列入浙江省古树名木行列,树龄确定为120年,是一个明证。目前,全镇蜜梨栽培面积已达8068亩,年产梨5000吨以上,产值1500余万元。蜜梨已成为鸬鸟镇的支柱产业,鸬鸟镇也因此而被命名为省级“蜜梨之乡”“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天堂鸟”牌蜜梨有翠冠、西子绿、新世纪、黄花、变异黄花等20余个优良品种。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采摘蜜梨的好时节。余杭区每年推出“鸬鸟蜜梨采摘游”活动,地点在余杭区鸬鸟镇蜜梨园区农庄内。除了到园区农庄采梨,农庄绿色的风光也很值得一看,而且还可以到北苕溪那儿感受一下农家生活。 超山梅花节(见二) 杨乃武与小白菜 19世纪70年代发生在余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故事,迄今约有120多年历史。由于案情曲折离奇,屡审屡履,历时三载,轰动朝野。卷入此案的下自平民,上至清廷皇帝、太后等各阶层人物,特别是经上海《申报》追踪报逼,扩大了社会影响面,成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家喻户晓。民间以评弹、戏曲、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各类文艺形式和载体,将杨案故事在海内外广泛传播,成为余杭的一笔文化财富和一张文化名片。 四、名胜古迹 章太炎故居 章太炎故居,系章太炎先生出生之地,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仓前镇。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大师。辛亥革命前用犀利的笔锋与保皇党展开论战,积极宣传革命。辛亥革命后,竭力反袁,置生死于度外,曾“七追捕,三入牢狱”,宁死不屈。晚年致力于讲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气节激昂,竭力宣传抗日。1936年病逝于苏州,享年69岁。墓移葬杭州南屏山荔枝峰下。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称誉先生是“一代儒宗、朴学大师,学问与革命业绩永垂史册,是浙江人民的骄傲”。故居坐北朝南,晚清木结构,临街建筑。三间四进一弄,总面积635平方米。太炎先生少年时在此度过了22个春秋,投身革命后也曾几次回家探亲、避难。199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昌硕墓 吴昌硕墓,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超山北麓大明堂西侧。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苦铁、大聋。安吉县彰吴村人,近代著名金石书画家,诗、书、画、印造诣甚深,咸称“四绝”,被誉为近代艺术大师。1903年创立西泠印社被推任第一任社长。先生生平酷爱梅花,常到超山探梅。1927年病故上海,遵其遗愿“身后埋骨超山香雪坞”,1932年移柩安葬超山大明堂西侧。墓东立有章炳麟篆额、冯君木撰文、于右任书丹的“吴昌硕先生墓表”,墓左侧为建于1986年的“吴昌硕先生纪念馆”,东南约70米有“宋梅”及“宋梅亭”。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 广济桥,一名碧天桥,又名通济桥,俗称长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西北,南北向架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为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此桥造型秀丽,拱券采用纵联并列分节砌置法,水平全长78.7米,宽6.12米,矢高7.75米。 据清光绪《唐栖志》卷三“桥梁”载:“通济长桥在唐栖镇,弘治二年(1489)建。”又“弘治间鄞人陈守清募建,桥计七洞。嘉靖庚寅(1530)桥裂,里人吕一素捐金修。丁酉(1537),复舍金重修。万历癸未(1583)、天启丁卯(1627)及清康熙乙巳(1655)屡圯屡葺,辛卯(1711)北堍又圯,吴山海会寺僧朱皈一与如意庵僧大生募建,甲午(1714)十月竣工”。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陆羽泉 陆羽泉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双溪,俗呼陆家井。 陆羽,字鸿渐,一名季疵,自称桑苎翁,又号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21岁起游历考察茶叶产地32州,毕生为研究茶叶种植、焙制、烹饮收集大量资料。唐上元初(760年),隐居苕溪,从事茶叶研究、著述,历时26年,写出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几经增补,五年后问世,声誉大振。他将当时只作为药用的“茶”,主张广泛饮用,影响所及,茶事大盛。贞元19年(803)病逝,葬湖州天杼山,享年71岁。被后人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隐居苕溪期间,访茶寻泉至天目山,其达北天目径山北麓“双溪”(双溪唐时隶属吴兴郡)时,见天目四岭之水常年流经两溪,汇成苕溪源头,溪水清沏见底,周围山青水秀,土壤肥沃,是植茶佳地。便就地采摘野生茶籽,教村叟播种,并在山下溪畔结庐著书,舍旁一泓清泉,汲来烹茶,细品各地名茶。 陆羽泉平面呈长方形,南宽2米,北宽1.1米,东西长3.5米。水质甘冽,不涸不溢。如今茅庐无存,泉清依旧。当时采籽播种的地方,当地称为“茶籽坞”。1986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土特名产 三家村藕粉 名列全国之最的三家村藕粉又名“西湖藕粉”,以余杭区崇贤镇三家村所产藕粉最出名,这里种植的藕具有孔小、肉厚、味甜、香醇的特点。加工制成的藕粉呈薄片状,色泽白里透红,取一点放在两指间捻之呈肉红色,而别处所产藕粉则为白色。这是识别三家村藕粉最简单方法。藕粉冲泡后,晶莹透明,香气四溢,清香可口,不仅能充饥,而且是一种滋补品,还有健脾、生津、开胃、润肺等功效。 余杭丝棉 唐代已有绯绫、纹绫等名贵品种,列为贡品。五代时,绢帛生产于民间。清初,塘栖、临平等地机部不断增多,成为全省著名的丝绸生产和集散市镇。余杭丝绵素以清水丝绵而负盛名。据传南宋康王赵构建都临安,慕余杭丝绵 质地优良,特谕将清水丝棉列入贡品。它以水净漂清得名。特色是色泽洁白,边道薄而匀称,无块状,无杂质,柔软,韧性强,放置长久不泛黄。 竹、竹藤制品 余杭竹林23.9万亩,百丈、长乐、双溪等地最集中,品种有毛竹、早竹、苦竹、石竹、浙江淡竹、浙江刚竹等32种。余杭的竹藤制品享誉海内外,南宋绍兴年间,余杭竹编的工艺品被列为贡品,品种繁多,做工精细,造型奇特。近年来竹制品加工开始从一般生活用品转向工艺品和高档生活用品,如屏风、书架、窗帘、竹席、鱼杆、玩具等。除国内销售外还出口创汇。 小林黄姜 余杭小林、乾元一带黄姜较为出名,其特点是姜块壮,辣香味强,质地致密,久煮不烂,有调味、药用等多种功能。早在宋康定年间(公元1040年)就负有盛名。主栽品种红爪姜,生长势强,地下基大。皮色淡黄,芽色淡红,肉色姜黄,纤维少;另一种黄爪姜,植株短,下地基小,但辣味强,每年清明前3—5天选种催芽,谷雨、立夏之间适期适量排姜。夏至、小满之间起“娘姜”,处暑后收“嫩姜”,立冬后收“老姜”。 临平甘蔗 皮薄,肉脆,汁丰,味鲜甜,南宋时列为贡品。种植历史逾千年。甘蔗用柴火煨熟吃,能治小儿百日咳.临平甘蔗以颜色分,有青皮、紫皮二大类。前者杆长茎细,脆嫩鲜甜,后者杆粗皮薄,含糖分高,汁多,味甘甜。收获后贮藏地窖过冬来年清明开窖,其味更加鲜甜爽口。甘蔗属禾木本科植物,性喜高温多湿,忌干旱,土壤宜松散肥沃,临平气候温和,河汉密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加上传统栽培技术,故量多而质优。 超山青梅 主产区在超山周围的超山、崇贤等地区。五代后晋时开始种植,曾有"十里梅海"之称。超山青梅果实肥大,色泽青绿,味酸汁多,松脆爽口,是梅中上品,加工成梅干、陈皮梅、话梅、糖青梅颇受顾客青睐,部分出口港澳和东南亚地区。超山青梅有品种16个,以开箩底、软条红梅为优。 塘栖枇杷 塘栖枇杷是余杭乃至全国享有盛名的传统特色果品,其优良品种软条白沙和大红袍的品质与风味均为全国第一。塘栖枇杷有1400余年的栽培历史,因品种优良,品质上乘,风味独特,自唐代起被列为贡品,《唐书·地理志》中有“余杭郡岁贡枇杷”的记载。塘栖枇杷在塘栖镇形成了独特的枇杷经济、枇杷文化和枇杷生态。据史书记载,塘栖枇杷始种于隋,繁盛于唐,极盛于明末清初。塘栖在明清时名列江南十大名镇之首,有“江南佳丽地”之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塘栖枇杷胜于他乡,白为上,黄次之。”清光绪《塘栖志》中记载:“四五月时,金弹累累,各村皆是,筠筐千百,远返苏沪,岭南荔枝无以过之。” 塘栖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河湖池塘星罗棋布,土壤深厚肥沃,气候条件适宜,特别适合于枇杷生长发育;塘栖地区的果农,经过千百年来栽种培育枇杷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选育了一批优良品种。塘栖这方人文水土,孕育了品质超群、风味特佳、古今闻名的塘栖枇杷。近几年,政府、果农和科技人员都十分重视塘栖枇杷的保护与发展。塘栖枇杷现有面积25000余亩,优良品种18个,主栽品种5个:“软条白沙”、“大红袍”、“夹脚”、“杨墩”、“宝珠”,尤以“软条白沙”为最,属国宝级优质品种,堪称枇杷中的珍品。塘栖枇杷初冬开花,花极清香,五月果熟,色泽金黄,果形美观,皮薄肉厚,果圆核小,肉软多汁,甜酸适口,风味特佳,营养丰富,是初夏淡季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优良水果,最宜鲜食,又可加工成糖水罐头、果酒、果酱、果汁、果膏等,叶、花、果还可入药,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健胃利尿、滋肤美容等功效。 塘栖枇杷于1963年5月在北京首届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展示,在1980年全国首届枇杷品种评比中荣获鲜食、制罐两项第一名,1999年10月注册了“塘栖”牌商标,同年荣获杭州市优质农产品展销会金奖,2001年荣获中国浙江国际农博会银奖。2001年11月浙江省林水局命名塘栖镇为“浙江枇杷之乡”,2004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宣布塘栖枇杷已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同时,通过建立塘栖枇杷研究所,组建塘栖枇杷专业合作社和多次举办“塘栖枇杷节”,以及不断改进包装,进一步提升了塘栖枇杷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知名度。如今,塘栖枇杷千亩生态观光园已建成,“塘栖枇杷采摘游”已深受城乡居民和中外游客的喜爱。 径山茶 径山茶是余杭传统名茶,唐宋时已负盛名。南宋后期,日本佛教界名僧先后来径山参研佛学回国时带去径山茶叶和种茶、制茶技术,同时,还传去供佛、待客等饮茶仪式,演变成为今日日本的“茶道”。清代谷应泰著《博物纪要》还有“径山茶”的记载,以后逐渐失传。1978年,径山茶再现青春,先后推出“古钟”等系列品牌,并已建成名茶基地18.67公顷,都分布在海拔560米以上的山地,生态环境极佳。径山茶每年清明前开采,改传统的蒸研团茶、抹茶为级青绿茶、精采细制(制1公斤干茶需6.4~7万个茶芽),经杀青、回锅、揉捻、粗烘、复烘等程序,制成的茶叶,外形细嫩紧结显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馥;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甘醇爽口,栗香持久。径山茶在冲泡时有一个特点,可以先放水,后放茶,而且茶叶会象天女散花那样,很快沉落杯底,这是与其它名茶所明显不同的。先后获“最佳名茶”、“部优名茶”、“中国文化名茶”等称号。1998年,又获浙江省农产品博览会金奖。 红烧羊肉 余杭是全国湖羊主产区之一,临平红烧羊肉更是久享盛誉,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它选用稚口雄性湖羊肉为主料,天然植物为调料,以色泽深红、糯而不散、浓香悦目著称,具有益气补血,温中补虚,防病强身,清热解毒、滋补壮阳御寒之功能。 “天堂鸟蜜梨” “天堂鸟”牌蜜梨是产于我区鸬鸟镇的特色名优水果。鸬鸟镇四面环山,海拔800m以上的高山林立,山顶松,山腰竹, 山脚果(以梨为主),山青水秀,溪水潺潺,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植被丰富多样,生态环境优美,土壤为灰质壤土,周围方圆几十里无工业污染,很适宜蜜梨的生长发育,是砂梨的原产地之一。该镇历代产梨,上百年的梨树到处可见,自1985年始,不断引进国内外最优秀的蜜梨新品种,并十分注重示范和推广。经过20年的努力,该产区现有蜜梨7812亩,年产量3000多吨,年产值超1000万元,已被命名为浙江省“蜜梨之乡”。 “天堂鸟”蜜梨生产,在科研与技术上依托浙江大学,并聘请园艺专业高级农艺师,对蜜梨规模种植企业和广大果农进行技术辅导与技术培训,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蜜梨生产能手,形成了一整套蜜梨栽培技术标准,从而使“天堂鸟”牌蜜梨具有鲜明的特色:以新世纪梨为当家品种;成熟期较杭城郊区迟3~5天;果实呈正圆或略高圆形;个果重228~300克的优质果比率高;表面呈淡黄色,今年开始实施国际标准生产果面淡绿色果品,基本无果锈,外观很美;果肉洁白、嫩脆、汁多、味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2%以上;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栽培,是无公害果品。 “天堂鸟”蜜梨由专业合作社统一营销,实行机器自动分级,人工精致包装,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主销深圳、香港、温州、杭州等地,颇受消费者青睐,已荣获浙江省优质早熟梨金奖、浙江省农博会金奖、浙江省无公害蜜梨生产基地,多次获杭州市优质农产品金奖。今年,台商经多次实地考察认为,“天堂鸟”蜜梨内质已完全符合国际标准,消除果锈技术已基本成功,完全可以远销欧美。因此,鸬鸟将成为我国出口梨基地。 “天堂鸟”蜜梨集中连片的主产区,距04省道1.5公里,到杭城仅40分钟车程,是去红桃山山沟沟旅游区的必经之地,已成为中外游客赏梨、采梨、品梨、观光的好去处。 本牌甲鱼 本牌甲鱼由余杭区本牌中华鳖管理协会统一组织生产,其生产模式采用无公害、优质中华鳖仿生养殖技术,是在自然状态下将孵化后的稚鳖直接投放在露天池塘中饲养,投喂人工饲料并辅以螺蛳、青虾等天然饵料,通过2—3年的养殖达到商品规格。该模式摒弃了传统的控温养殖技术,恢复了甲鱼晒背、冬眠的自然习性,两龄甲鱼冬眠180天以上,三龄甲鱼冬眠360天以上,生产的甲鱼具有青背白肚,体色润泽,趾爪尖利,野劲十足,胶质丰富,清香鲜美等特点,保持了野生甲鱼的风味。2001年以来,本牌中华鳖先后荣获浙江省农业名牌产品、中国国际农博会金奖产品、省农产品展销金奖产品等称号;2003年,又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省级绿色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认证。本牌甲鱼除了在浙江与上海两地享有较高的声誉外,还远销日本东京、横滨、大阪等大都市中心市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