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薏苡附子败酱散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薏苡附子败酱散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薏苡仁30克 附子6克 败酱15克 加减; 1.若腹中有肿块,为气血郁滞较甚,加桃仁、丹皮、当归、枳壳、橘核。 2.若见神疲体倦,食少,舌淡,脉弱者,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 3.若外有发热者加金银花、蒲公英、连翘。 4.腹痛甚者,加白芍,、元胡。 5.若右少腹时有灼痛者,为湿热瘀滞过甚,加黄连、黄芩、赤芍、丹皮,并重用败酱草。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脓已成,或局限性腹膜炎已 形成脓疡者,化脓性附件炎、痔漏等,亦可用于化脓性的腹股沟淋巴结炎、肠结核、结 核性腹膜炎、局限性硬皮症、蛇皮症(肌肤甲错)等。 1.阑尾脓肿 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3.手术后窦道不愈 4.克隆病 5.下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 1.慢性阑尾炎 2.慢性胆囊炎 3.慢性盆腔炎 [主治] 肠痈,脓已成证。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脉数。 本方为治疗肠痈脓已成的有效方剂。临床以腹皮急,按之濡,身无 热,舌苔薄腻,脉数为证治要点。近年来有人将本方的应用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慢 性肠痈,病程较长。②痈脓未见溃破,亦未见消散,右少腹痞肿,按之濡软,触之疼痛 不显。③身热不甚,或伴色白肢冷,身无热,舌淡苔白,口渴不显或不渴,脉虚小数 等。可资临床参考。 薏苡附子败酱散 (《金匮要略》) [异名] 附子汤(《圣济总录》卷129)、败酱散(《校注妇人良方》卷24)、薏苡附子 散(《证治准绳.疡医》卷2)、薏苡败酱汤(《张氏医通》卷14)。 [组成] 薏苡仁十分(30g) 附子二分(6g) 败酱五分(15g) [用法]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现代 用法:水煎服)。 [功用] 排脓消痈,温阳散结。 [主治] 肠痈,脓已成证。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脉数。 [病机分析] 本方主治的肠痈,多由寒湿瘀血互结,或湿热郁蒸, 日久成脓,结 聚不消,损及阳气所致。肠痈成脓,营血受累,肌肤失于濡养,故身见甲错,即皮 肤粗糙如鳞甲交错之状;痈脓结于肠间,腑气不通,但肠内无燥屎,故见腹皮急, 按之濡,如肿状;脓成日久不溃,耗气伤阴,气损及阳,故身无热;肠间脓毒蕴 结,邪正相搏,故脉数。上述诸证表明,肠痈成脓,日久不消,损及阳气是其病理特点。 [配伍意义] 本方为肠痈脓成,日久不消,损及阳气之证而设。盖痈脓不消,热毒 难以清解;阳气受损,痈脓不得消散。此时,纯用清热则阳气更伤,单用温阳则热毒愈 甚,故治宜排脓消肿,温阳散结,两者兼顾。方中重用薏苡仁味甘淡而性微寒,归脾 胃、肺经,清热利湿排脓,为“治肺痈、肠痈”之要药,故为本方君药。败酱草味辛苦 而性微寒,归胃、大肠、肝经,排脓破血, 《神农本草经》卷3谓其“主暴热火疮”, 《名医别录》卷2谓其:“除痈肿”,是为臣药。君臣相配,排脓解毒,消痈之功极佳。尤 妙在少佐辛甘大热之附子,辛热散结,振奋阳气, 《神农本草经》卷4谓其“主温中、 金疮,破症坚积聚”,既能助薏苡仁温散寒湿,又制约薏苡仁、败酱草苦寒之性伤阳, 并藉其辛散开郁之性,以利于气机的通调与痈疮的消散。魏念庭云:“附子微用,意在直 走肠中,屈曲之处可达”(《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中)。故附子又兼使药之用。三药组 方,共奏排脓消痈,温阳散结之功。为肠痈脓成证治的有效方剂。 本方在配伍上,其一,针对湿热郁蒸,日久成脓之病机,重用薏苡仁配伍败酱草, 即祛湿与清热合用;其二,兼顾痈脓结聚不消,损及阳气的病理特点,少佐附子辛温散 结,振奋阳气,既助薏苡仁温散寒湿,又制约薏苡仁、败酱草苦寒伤阳,并藉以行郁滞 之气。故本方具有祛湿、清热、温散同用的配伍特点。 [类方比较] 本方与大黄牡丹汤均为《金匮要略》治疗肠痈的有效名方,但二者的 区别在于本方以祛湿清热,排脓消痈之薏苡仁、败酱草与辛温大热之附子配伍组方,旨 在祛湿、清热、温散同用,功专消痈排脓,温阳散结。用于寒湿瘀血互结,或湿热郁 蒸,Et久成脓,结聚不消,损及阳气所致肠痈,症见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 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者。现代用于急性阑尾炎脓肿已成,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 作,腹部柔软,痛不明显,并见面色苍白,里热不甚,湿盛于热,体虚脉弱者。大黄牡 丹汤以寒性泻下药大黄、芒硝与凉血活血药丹皮、桃仁,以及除湿清热,排脓散结药瓜 子(冬瓜仁)配伍组方,旨在攻下泻热与破瘀散结同用,是以泻热破瘀为主,用于肠痈 初起,湿热瘀滞于肠,症见右侧腹痛拒按,右足曲而不伸,舌苔薄腻而黄,脉迟紧者。 现代用于急性阑尾炎初期未化脓,腹痛阵作,按之加剧,腹皮微急,脘腹胀满,嗳气纳 呆,恶心欲吐,大便正常或秘结,稍有发热及恶寒,舌质暗红,舌苔薄腻而黄,脉弦紧,证属湿热瘀滞,结于肠腑者。 [临床运用] 工。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肠痈脓已成的有效方剂。临床以腹皮急,按之濡,身无 热,舌苔薄腻,脉数为证治要点。近年来有人将本方的应用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慢 性肠痈,病程较长。②痈脓未见溃破,亦未见消散,右少腹痞肿,按之濡软,触之疼痛 不显。③身热不甚,或伴色白肢冷,身无热,舌淡苔白,口渴不显或不渴,脉虚小数 等。可资临床参考。 2.加减法 若腹中有肿块,为气血郁滞较甚,加桃仁、丹皮、当归等,以化瘀消 肿,加枳壳、橘核等以行气散结;若见神疲体倦,食少,舌淡,脉弱者,为脾气虚弱, 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以健脾益气补虚;外有发热者,加金银花、蒲公英、连翘 等以清热解毒;腹痛甚者,加白芍、元胡以缓急止痛;右少腹时有灼痛者,为湿热瘀滞 过甚,加黄连、黄芩、赤芍、当归、丹皮之类,并重用败酱草,以增强清热解毒祛湿,凉血化瘀止痛之效。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脓已成,或局限性腹膜炎已 形成脓疡者,化脓性附件炎、痔漏等,亦可用于化脓性的腹股沟淋巴结炎、肠结核、结 核性腹膜炎、局限性硬皮症、蛇皮症(肌肤甲错)等。 [使用注意] 肠痈症见高热、脉紧、痛甚便秘者忌服。 [源流发展] 本方源于《金匮要略.疮疡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与书中大黄 牡丹汤同为治疗肠痈的代表方剂,一主寒湿,一主湿热,应用至今。历代医家治疗肠痈 多宗此方而有所发挥。如《备急千金要方》卷23之肠痈汤,为本方合大黄牡丹汤加减 而成,功专活血解毒,清热利湿,用于肠痈初起,尚未成脓,属湿热瘀滞未结而不可下 者。《外科发挥》卷4之薏苡仁汤,系本方去附子、败酱草,加瓜蒌仁、牡丹皮、桃仁 等润肠散结,活血止痛之品而成,功能利湿润肠,活血止痛;《外科正宗》卷3之薏苡 仁汤,又在此基础上加白芍,尤以活血定痛见长。两方均用于肠痈初起,尚未成脓,正 气未伤,湿滞血瘀而见腹中疼痛,或胀满不食,小便涩滞者。现代应用本方,更有发 展,临床以本方加冬瓜仁、忍冬藤、连翘等治慢性盆腔炎白带过多者。 [疑难阐释] 关于方后注:“小便当下”的理解 对此,少数医家认为恐有错简。魏 念庭指出:“服后以小便下为度者,小便者也,气化也,气通则痈脓结者可开,滞者可 行,而大便必泄污秽脓血,肠痈可已矣”(《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中)。说明痈脓内结, 壅滞气机,小便不得气化;若药后小便得下,标志着气机通畅,气化正常,痈脓随之消 散。临床使用本方发现,不仅可使患者小便通利,而且时有汗出,或汗出与小便利同时 并见。所以,“小便得下”四字不屑错简,魏氏之论,言之可信。 [方论选录] 1.赵以德:“血结于内,然后错甲于外,经所言也。……虽其患在肠胃间,究非腹 有积聚也。外无热而见数脉者,其为痈脓在里可知矣。然大肠与肺相表里,腑病而或上 移于脏,正可虞也,故以保肺而下走者,使不上乘。附子辛散,以逐结;败酱苦寒,以 祛毒而排脓,务令脓化为水,仍从水道而出,将血病解而气亦开,抑何神乎?”(《金匮 玉函经二注》卷18) 2.徐彬:“肠痈之病毒在肠,肠属阳明,阳明主肌肉,故其身甲错。腹为肠之腑, 故腹皮急,热毒之气上鼓也;气非有形,故按之濡。然皮之急虽如肿状,而实无积聚 也。病不在表,故身无热,热虽无而脉数。痈为血病,脉主血也,故曰此为肠痈。薏苡 寒能除热,兼下气胜湿,利肠胃,破毒肿,故以为君;败酱善排脓破血,利结热毒气, 故以为臣;附子导热行结,故为反佐。”(《金匮要略论注》卷18) 3。魏念庭:“内热生痈,痈在肠间必矣,主之以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下气,则能 泄脓;附子微用,意在直走肠中,屈曲之处可达;加以败酱之酸寒以清积热。服后以小 便下为度者,小便者,气化也,气通则脓结者可开,滞者可行,而大便必泄污秽脓血, 肠痈可已矣。顿服者,取其快捷之力也。”(《金匮要略本义》卷中) 4.尤怡:“甲错,肌肤干起,如鳞甲之交错,由荣泄于中,故血燥于外也。腹皮急, 按之濡,气虽外鼓而病不在皮间也。积聚为肿胀之根,脉数为身热之候。今腹如肿状而 中无积聚,身不发热而脉反见数,非肠内有痈,荣郁成热而何?薏苡破脓肿,利肠胃为 君;败酱一名苦莱,治暴热火疮,排脓破血为臣;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瘀滞之气尔。” (《金匮要略心典》卷下) 5。王子接:“小肠痈,仲景详言腹无积聚,昭然是气结而成,奈诸家以方中附子为 据,纷纷注释是小肠寒冷凝结成痈,抑何荒谬若此,余因悬内照之鉴以明之。盖心气抑 郁不舒,则气结于小肠之头,阻传道之去路,而为痈肿,即《内经》所谓脏不容邪,则 还之于腑也。故仲景重用薏苡开通心气,荣养心镜,佐以败酱化脓为水,使以附子一开 手太阳小肠之结,一化足太阳膀胱之气,务令所化之毒,仍从水道而出。精微之奥,岂 庸浅者所能推测耶?”(《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下) [评议] 历代医家对本方配伍意义的认识,见仁见智。对于方中薏苡仁为君,败 酱草为臣,认识比较一致,而对附子在本方中的用药意义认识有异。一是“反佐”用 药,如徐彬所言“附子导热行结,故为反佐”。二是作使药之用,如王子接曾谓“使以 附子一开手太阳小肠之结,一化足太阳膀胱之气,务令所化之毒,从水道而出”。以上 所论,颇有见地。然本方所治之肠痈,乃肠痈迁延日久,脓成难消,损及阳气使然。故 治宜泄热解毒,排脓消肿,辛热助阳以培不足。因此,附子为方中佐使药,更符合临床实际。 [验案举例] ' 1.阑尾脓肿 《四川中医》(1987,1:41):某男,60岁。1978年10月30日诊。患右 下腹痛已2年多,某医院诊为“阑尾脓肿”。8天前右下腹突然疼痛加剧,伴发热,恶 心欲吐,脉沉弦有力,舌苔黄。检查:右下腹有反跳痛,有包块。证属寒热壅结,血气 郁滞。治宜温清散结,化瘀通下。处方:薏苡仁30g,败酱草、冬瓜仁各15g,附子、 大黄、甘草各6g,防风、当归、赤芍、桃仁、丹皮各12g。水煎服。并忌食油腻生冷之 物。服药3剂,痛减大半,泻下黑漆样粘稠便。继服6剂,腹痛除,诸症消失,至今6年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凭证参脉,诊为寒热壅结,血气郁滞证,故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消 肿排脓,温阳散结;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并加入活血止痛之品而获效机。 笔者体会,凡慢性阑尾炎或慢性阑尾脓肿,宜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合用,疗效较佳。 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7,2:46):某男,32岁,1984年6 月23日就诊。患者1982年在某医院截肢后患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无效,病程2 年,医院建议再作截肢治疗。诊见体肿,面色晦暗,精神委靡,右大腿下1/3处截肢, 疮口稍肿,色紫暗,流出少量黄色稀水样物。舌体胖,舌尖淡红,苔薄白稍腻,脉沉细 而弱。治宜温散寒湿,活血散结,佐以解毒。处方:熟附子15g,赤芍lOg,法半夏 lOg,薏苡仁20g,鹿茸3g,生黄芪lOg,当归15g,赤小豆15g,桔梗15g,白术15g, 败酱草15g。上药煎煮2次,频频温服。再将药渣煎水,加少许食盐,并放o.3g冰片, 趁热反复清洗疮口。治疗14天后,脓液除,疮口愈。追访未见复发。 3.手术后窦道不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4:37):某女,54岁,1981年11 月23日就诊。2年前行子宫全切术,创口形成窦道一直不愈,微微隐痛,偶流脓性分 泌物或溃血水,时发时止。一周前因外感咳嗽频作,窦道疼痛加重呈撕裂状,脓血分泌 物增多,瘘口直径约lcm,位于手术瘢痕外1/3处,红肿不显,无寒热,肢冷,神疲乏 力,气短纳差,舌淡夹青,苔白,脉沉缓。证属营血虚寒,经脉瘀阻。处方:薏苡仁 30g,败酱草20g,附子30g,黄芪20g,肉桂6g,白芥子15g,当归lOg,鹿角霜15g。 煎服6剂,窦道基本愈合,以调补气血善后。 4.克隆病 《中医杂志》(1984,6:31):某女,工9岁,住院号14144,1982年6月28 日住院。患者右少腹间歇性疼痛,痛剧时局部有物隆起,掣及胁腰,伴见发热(T 39℃)痛时即便,便后痛减,腹泻日3—4次,夹脓血粘液,胃脘胀满欲呕,喜温喜按, 不思饮食,头昏(/悸,自汗气短,肢倦乏力,日渐消瘦,病已5年余。1978年在某医 院剖腹探查,取病理组织活检(病理号为344048),确诊为克隆病,手术后症状缓解。 1980年lO月1日旧症复发,该院作钡剂灌肠(X线号31189)示:右半结肠切除术后 残留之结肠、回肠及回肠末端充盈缺损;全消化道造影示:盲肠卵石样充盈缺损及右半 结肠缩短。考虑为克隆病复发。1982年初再次发作,诊见大骨枯槁,大肉陷下(体重 34公斤),面黄无泽,语言低微,屈膝抱腹,行动艰难,身体极度衰弱,舌质淡,苔白 腻,前半部剥脱,脉弦细数无力。曾先后用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6剂,痛泻要 方加减6剂,右少腹胀痛减轻,大便次数减少,精神渐佳,纳食增进,夜能安寐,但每 于就餐前后右少腹拘急胀痛,局部灼热有物聚起,按之濡软,重压痛甚,脉弦细数。证 属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治宜化湿清热行瘀,辅以扶正理气止痛。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 味:制附子6g(先煎),生薏苡仁30g,败酱草15g,党参12g,炒白术9g,川栋子6g, 延胡索6g,牡丹皮9g,赤白芍各9g,砂仁5g,生甘草6g。水煎服。药进6剂(配合中 心经脉高营养疗法),腹痛大减,纳食增加,精神转佳,渐能自理生活,唯大便日行2 次,伴有少许粘液。守法调治3月余,诸症基本消失,出院时体重已增至40公斤。 5.下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 《北京中医杂志》(1988,2:48):某男,16岁。3月前进 某医院进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半月下腹出现肿块,增长迅速,仅20余日即漫延至左下 腹部。1月前进行剖腹探查术,见其下腹腔、盆腔肿物自后腹膜至前腹壁均有浸润,呈 冰冻状态,肿块坚硬不光滑,无活动性和波动感;腹主动脉旁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大 小不一。腹膜后淋巴结及腹壁浸润块组织取活检,病理报告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肌 组织淋巴细胞浸润。患者形体瘦削,面色咣白,肿物几乎占据整个下腹部,上至脐,下 至耻骨,旁近左右髂骨,边缘清楚,坚硬压痛,无活动感;十余日前脐中溃破,时时溢 出少量淡黄色脓液;无发热,食少,便溏日4—5次,小便频数量少,盗汗;舌偏红, 苔薄白,脉细无力。证属瘀血内结,蕴而成脓,脾胃虚弱,气血两亏。治宜滋化源,补 后天,消瘀散结,排脓托毒。拟异功散和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处方:生薏苡仁30g, 附子6g,败酱草15g,黄芪30g,党参15g,白术lOg,茯苓lOg,炙甘草6g,陈皮6g。 煎服30余剂,食增,便不溏,精神转佳,肿块变软,略有缩小,脐中脓液仍有少量溢 出。煎服50剂后,肿块明显缩小、变软,脐中溢脓同前,身体逐渐恢复,面色红润, 能食,小便频数转少。后一直以上方为主,加皂刺30g,渐减去异功散,共进药百余 剂,除切口周围按之略硬外,肿块全部消失,脐中脓孔愈合。追防至今,健康如常人。 按语:上述临床验案表明,本方的用途甚广,远远超越了《金匮要略》原书主治肠 痈成脓病证的范围,故凡属内痈已成,结聚不消,损及阳气者,均可以此方为基础加减 治疗,扩大其治疗范围。通过上述病案,即可视其临床运用之一斑。 [临床报道] 1.慢性阑尾炎 应用本方:薏苡仁60g,附子12g,败酱草30g。开水煎服,将药 渣敷右天枢穴附近。腹痛甚加川栋子、元胡、没药各lOg;发热恶寒,恶心欲吐, 大便秘结加半夏lOg,生大黄6g,银花30g;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加红藤30g,白 芍20g,甘草lOg;腹胀纳呆加桃仁lOg,夏枯草15g;孕妇加桑寄生、黄芩各 lOg,川断15g;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增高者加蒲公英40g,连翘lOg。治疗慢性阑 尾炎93例,结果:症状、体征消失为痊愈,共78例;症状消失,但右下腹仍有深 压痛,或可触及条索状肿块为好转,共11例;中途改为手术治疗者为无效,共4 例。总有效率为95。6%c”。 2.慢性胆囊炎 应用本方加味:薏苡仁60g,炮附子30g(先煎),败酱草30g,郁 金15g,赤芍30g,枳实15g,益母草30g。每日1剂,水煎2次混兑分服,每次服 400ml。脉数便干者加大黄15g(后下);上腹痛甚者加白芍30g,元胡15g;有结石者 加金钱草或海金沙30g;轻度发热者加银花30g。治疗慢性胆囊炎并积液患者48例,男 22例,女26例,均为40岁以上患者。疗效标准:自觉症状及腹部体征消失,胆囊体 积缩至正常,B超示胆囊积液消失者为痊愈;以右上腹仍有轻度深部触痛,胆囊体积缩 小一半以上,胆囊积液明显减少者为显效;以治疗15天自觉症状、体征、B超复查结 果无明显变化或有其他合并症出现者为无效。结果:治愈25例,显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1%。 3.慢性盆腔炎 应用本方加味:薏苡仁、败酱草、益母草各30g,制香附、白芍各 15g,熟附片lOg,当归6g,琥珀、山甲粉各1g。寒凝重者加乌药、肉桂、小茴香;湿 热重者加蒲公英、红藤、连翘;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输卵管积水加泽泻、茯苓 皮;腹痛甚者加玄胡索、川栋子。水煎2次,取汁400ml,分2次服。4周为1疗程, 可连服1--3个疗程。琥珀、山甲粉随汤吞服,经期勿用。治疗慢性盆腔炎56例,年龄 20--48岁;病程1年半至5年。均按1988年第7期《中西医结合杂志》中提出的慢性 盆腔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进行。重度患者8例,中度19例,轻度29例。按中医辨证 分型,属湿热者24例,寒凝者14例,气滞血瘀者18例。结果:痊愈3l例,显效12 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6%。其中湿热者治愈13例,显效5例,有效 4例,无效2例;寒凝者治愈8例,显效2例,有效4例;气滞血瘀者治愈10例,显效5例,有效2例,取效1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