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八城经68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住在韦沙离城的木橘村。 那个时候,八城的居士第十69因办某事到达巴嗒厘子城。当时,八城的居士第十来到鸡园70一位比库之处。来到之后,顶礼该比库,坐在一边。坐在一边的八城居士第十对该比库如此说: “尊者,具寿阿难现今住在哪里?我想谒见具寿阿难。” “居士,具寿阿难住在韦沙离城的木橘村。”
于是,八城的居士第十在巴嗒厘子城办完事后,来到韦沙离城木橘村具寿阿难之处。来到之后,顶礼具寿阿难,坐在一边。坐在一边的八城居士第十对具寿阿难如此说: “阿难尊者,是否有一法为那位跋格瓦、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71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呢?” “居士,有一法为那位跋格瓦、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阿难尊者,有哪一法为那位跋格瓦、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呢?” “居士,在此,比库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初禅是造作、思念72。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73,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74,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75。居士,这即是一法为那位跋格瓦、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 68 八城经(Ahakanāgarasutta):译自M.52 八城的居士第十请教阿难尊者:跋格瓦是否说了一法,能使比库们通过精进获得解脱、断尽烦恼?阿难尊者连续回答了十一种修习止观的方法:先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慈心解脱、悲心解脱、喜心解脱、捨心解脱、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和无所有处定;从这些定出定后再修观,能得漏尽,证阿拉汉果;即使不能,也可证不来果。 69 八城(Ahakanāgaro):住在八城。第十(Dasamo):是该居士的家姓。 70 鸡园(Kukkuārāmo):鸡长者所建造的僧园。 71 跋格瓦在圆满了三十种巴拉密后,摧毁了一切烦恼,证正觉于无上正自觉。以跋格瓦能了知不同有情的意乐随眠故为知者;对一切所知之法如观放在手掌上的余甘子,故为见者。又清楚宿住等为知者,拥有天眼为见者;拥有三明、六通为知者,以无障碍的普眼见一切处为见者;以强力的智慧识知一切法为知者,以极清净的肉眼能见一切有情视域之外、户外等之色为见者;以增长自己利益的、定为足处的通达慧为知者,以增长他人利益的、辈为足处的教说慧为见者。以已杀敌及有资格接受资具等为阿拉汉;正确地及自己觉悟诸圣谛为正自觉者;或知障碍法为知者,见出离法为见者,已杀烦恼敌为阿拉汉,自己觉悟一切法为正自觉者。如此以四无畏、四所行来称赞跋格瓦。 72 造作(abhisakhata):经造作而生。思念(abhisacetayita):思念分别。 73 他住于其处(so tattha hito):他住立于该止观法。 74 法贪、法喜(dhammaragena dhammanandiya):这两句是指对止观的欲贪。止观的确能令所有一切的欲贪灭尽,能够成就阿拉汉,不能则成不来者。他尚未捨断对止观的欲贪故,以第四禅之思投生于净居天。这是论师们的一致说法。对止观的欲贪属很微细的欲求,即“欲”(nikanti)。 75 义注提到:就如这篇经,《大马伦迦经》《大念处经》《身至念经》等也教导止观。在这篇经中,既教导修止又教导修观,并侧重于指导修止,《大马伦迦经》则侧重指导修观;《大念处经》称为教导修观为主之经,而《身至念经》则以修止为主。 跋格瓦在《大马伦迦经》(M.64)中说:“阿难,哪种道、哪种行道能捨断五下分结呢?阿难,在此,比库远离依、捨断不善法,止息一切身的粗恶,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然而其处还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他观照那些法为无常、苦、病、疮、箭、恶、疾、敌、毁、空、无我。他使心脱离那些法。他使心脱离那些法后,心集中于不死界:‘此为寂静,此为殊胜,即一切行的止息,一切依的捨谴,爱尽、离、灭、涅槃。’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阿难,这就是捨断五下分结的道、行道。”接着佛陀继续教导了依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定修观的方法。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