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译文】 打扮完了之后低声问丈夫,我画眉的深浅是否符合时尚很时髦? 【出典】 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 注: 1、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2、注释: 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 洞房:新婚卧室。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留置。 舅姑:公婆。 深浅:浓淡。 入时无:是否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3、译文1: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译文2: 新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清早起身到堂前向公婆问安。梳妆打扮后低声探问夫婿,眉画得深浅公婆能否喜欢? 译文3: 昨夜洞房里红烛高烧,等待明天往堂前拜见公公婆婆。梳妆打扮完了低声询问丈夫:画眉深浅与新的样式相合么? 4、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字庆馀,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唐代诗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 在唐代,大凡参加进士考试的,有一个虽不成文但却颇为实用的风行性做法,那就是考生在试前往往凭着某位很有声望的人士引荐,致使他很快地便被主考官关注,从而顺利取得功名。当时流行着的所谓行卷,①亦即考生用自身的作品先行通过有关得力人士的揄扬并提高其知名度的做法,就是一个并不怎么好的社会风气下的产物;虽然其中真正有水平的才子,却也不在少数。这里要讲述的主人公委实是有真才实学的,他的诗作还被收入著名的诗歌选本《唐诗三百首》,然而,这作者的名字却是一个令人惶惑的谜。有说他名朱庆余,字可久的;②有说他名可久,字庆余,且以字行的;③当然,也有称“《唐书》作朱庆”的。④如今,我们就根据通行说法,称他“名朱可久,字庆余,以字行”当为可靠些——本文就以此来行文吧。另外,他的籍贯也有多种说法,有说他是浙江人,也有说他是福建人的;但我们从跟朱氏同时的诗人张籍、姚合等人的诗里看出,他当属浙江人无疑。 5、《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玩味。 此诗于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7)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此诗便是行卷之作。 《近试上张水部》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一十五。下面是当代女文学家、著名学者沈祖棻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如今看来,读者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6、眉,古时候是女子最看重的妆容部分,一个女人能否画出美妙动人的眉毛,是能否迷倒男子的重要指标之一。 眉眼盈盈 东方风韵 西方人惯来不讲究眉,他们眼窝太深,更喜欢突出深邃的眼眸。乔叟时代的英格兰时髦女性,通常将眉毛拔得一干二净,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更是如此,达·芬奇画笔下的蒙娜丽莎,只有两道光秃秃的眉脊。在那个时代的西方,没有眉毛的少妇风情万种,撂在同时代的中国便成了懒惰,她们也习惯把眉毛剃光,但一定要精心画上各种眉型。要是长安哪天忽然出现了一位没有画眉毛的少妇,要么就是家里实在是穷得揭不开锅了,要么就是神经紊乱连脸面都不要了。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单眼皮的天下,唐代的仕女图、佛像图里,通常看不见“双眼皮”这种异物,而眼大如铜铃的,都是与动物有关的描述。画中女子那细长的眼眸,仿佛飞入鬓角,也绝不会有眼眸深邃的一丝征兆。女人们各式各样的眉型,最是叫人难忘,眉开眼笑、眉飞色舞、低眉顺眼、眉目传情、愁眉苦脸……中国人许多相貌形容都与眉有关,女人不需要太多动用脸部肌肉,只需要画上不同形状的眉毛,便将胸中心事倾诉得一干二净。 在中国人的传统里,画眉的最高境界,并非衬托眼睛,并非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模样,而是传情达意。风情女子将眉眼一挑,其中深意让无数多情才子赴汤蹈火。“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风流的舞姬光顾着与情郎含情脉脉,连舞错了样子都浑然不知。徐士俊的《十眉谣》中咏道:“春山虽小,能起云头;双眉如许,能载闲愁。山若欲语,眉亦应语。”他赞的是小山眉,如雾中远山,朦胧充满韵味,将柔情诉尽。 盛唐最IN时尚风向标 都说张艺谋欠缺风雅的审美,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女人们的确叫人崩溃。生生将女人的胸挤得变了形不说,那时女人最注重的“眉型”更没有丁点表现。为了表现巩俐“艳后”的形象,非叫人家顶着两道上挑的凶眉,衣服换了好几套,眉毛却日复一日没啥变化,一看就是现代人的杰作。 先秦时候流行蛾眉,细长而弯;西汉流行广眉,浓重如卧蚕(蜡笔小新那种);东汉流行愁眉(八字眉),后人们甚至将汉末大动乱归罪于这种不祥的眉型;三国时期曹操好长眉,宫女们个个长眉连心。 在唐朝,画眉之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女子们个个将眉毛剃秃,依据时尚潮流画上风情各异的眉毛。唐朝女子对于时尚的追求甚至不亚于如今,中国最绚烂的时尚文化非唐代女子莫属。《后汉书》中有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当时的长安是名副其实的时尚之都,后来日本女人将眉毛剃秃,在额头画上两团小蝴蝶般的东西,就是当时长安时尚的一种,虽然中国马上不流行了,日本人还当作宝贝一样延续了好几百年。 唐代诗人朱庆馀描写新嫁娘,“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在当时有教养的人家里,闺秀们不懂得流行眉妆,就根本不配当一个美女。当时一名风流名妓“莹姐”,画眉能够“日作一样”,引得文人才子们趋之若鹜,更戏称要为她“作百眉图、修眉史”。 帝王好眉妆 古时候的时尚,大多是名媛贵妇们流行起来的。名媛贵妇们以什么为标准呢?自然是宫中后妃们。《后汉书》中描写的“城中好广眉”,意思就是长安皇城里的嫔妃娘娘正在流行广眉。风流天子李隆基患有“眉癖”,甚至命人作了“十眉图”,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垂珠眉、月棱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是为“十眉”。想来古时候的人们真是风骚,眉都有这么多雅致韵味的名称,难怪我泱泱中华。到了苏东坡的宋代,坊间女子“百日内眉式无一重复”。 六朝时期盛行绿眉,“双眉本翠色”的风气一直延续到唐代,“眉黛夺将萱草色”,后来杨贵妃作了“白妆黑眉”,风气才峰回路转,“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杨贵妃才是当时的美丽教主。 唐太宗灭掉的那个隋炀帝,正史中被描写得暴戾无比,却真是个多情种。他的贵妃吴绛仙本是民女,因“善画长蛾眉”,尽使得暴帝神魂颠倒,召入宫中,每每看她画眉时“倚帘顾之,移时不去”。他还对别人说,古人言秀色可餐,我原来不明白,看见了我家绛仙画眉才觉得真能充饥!当时吴绛仙画眉用的是波斯来的螺子黛,每颗指“十金”,隋炀帝面临国破家亡的窘迫境地,却还必须力保吴绛仙用螺子黛画眉。 后来,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写:“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就是说冷宫中的可怜女人,几十年过去了人世不知,还画着天宝末年流行的眉妆,外人见了要笑她过时了。 日渐式微的眉文化 如今中国女人的妆容潮流,永远跟着欧美日本,喜欢在眼睛、脸颊、嘴唇上做文章,却忘记了曾经最重要的眉妆。睫毛要长长长,眼影更必不可少。时髦女孩谁都拥有好几支睫毛膏、眼线笔、眼影,无数支唇膏,谁又拥有一堆眉笔、眉粉、染眉膏呢? 几年前,中国大地曾经叫人崩溃地流行过“文眉”,将眉毛刺上文身,浓黑蓝黑,粗笨无法变化。后来人们才开始洗眉,不再执著于“不用画眉”的感觉。如今,美人儿们喜欢根据自己原本的眉型修眉,大多修出一个合适的弧度就完事,不够浓密的时候才描上几笔。 还有些爱美的女孩,整日变换发色,染发染个不停,却忘了染眉,金黄酒红的头发,看起来是比较轻盈,却配上黑黑的眉毛,怎么看怎么别扭。其实现在有专门的染眉膏,长效短效都有,短效的染眉膏可以瞬时改变你的眉色,一卸妆就没了,相当好用。 宋词中,曾经描写过女人的“眉印”,和现在流行的唇印一样,都是传情达意之物。“黛眉曾把春衫印,后期无定,断肠香销尽。”情人将画眉之墨膏印在了对方衣襟上,香气隐隐,随着时间流逝才一点点消失,果真是风花雪月之极。 只是如今,传统文化遇到了西方文明便一败如山倒,印度人还懂得贴眉心亮片,画指甲花,中国女人却一路颓败,总拿白女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削肩”也不再代表美,长长的腰肢也被强求的“翘臀”所取代。眉妆,那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怀旧之物罢。 话题评说 或许有一天,眉妆将在西方流行,反正毛发生长容易,再怎么折腾也能好好地长出来,在人的脸上最适合做文章。或许有一天,我们不再一味跟随洋人的妆容,那些风流的眉妆名称能再度盛行,颦笑间眉眼盈盈的女人层出不穷,眉头眉尾还粘贴上小小的晶钻,繁华丰盈。 7、 钱穆说,要对本国的历史保持温情与敬意。 作为中国人很荣幸有一段长长的历史,当我们对当今满世界制定规则,推行列强现代文明牛哄哄的家伙们无话可说时。想想历史吧。当李白高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时;当杜甫咏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当朱庆馀低吟‘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那些西牛(西方牛人)的祖先不少还围着皮裙在欧罗巴的群山中用石矛石斧群殴野牛。 唐诗对于唐代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社会风尚,集中地表现出了唐人---中国人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在别的国家,别的时代,最伟大、最自豪的时代精神可以是英雄的征战,华丽的建筑来体现的,而唐代却找到了一种审美形式,向世界和历史宣告:中国人曾经有过的生命最为勃发的形态---唐诗。 这是人类文明史的奇迹,有一段时期世界上居然有一个地方,人们都在写诗,一个民族都在为诗而疯狂,这是个诗的时代,意气勃发的时代,青春洋溢的时代,充满诗情的时代。诗,不仅仅是文学创作,它是一个社会风尚,上至皇帝后妃、公主王孙、大臣将相、官员大夫、乡绅地主,下至贩夫走卒、贫下中农、渔民樵夫、工人兵士、和尚尼姑、道士隐者、妓女歌姬、土匪强盗、黄口孺儿、家庭妇女,身份到了就是完全难以想象的地步,真正是全民总动员。而且写诗写得都不错,到了这个程度。它不是文联或翰林院管的事了,它范围太大太大,成为一个全国、全民行为了。 到底有多少诗呢?《全唐诗》里边大概收了四万九千首,那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编的《全唐诗》,但这肯定是遗漏很多因为清代和唐代距离是很远了,好多诗都流失流失了,四万多首肯定不止。有一个材料,安史之乱以后有一个人在编诗集的时候说,在安史之乱以后的20年里边唐代的名诗人就有3000多家,大家知道整个唐代诗歌都很繁荣,整个唐代的时间,安史之乱以前100多年,安史之乱以后100多年,不知道有多少20年,所以你如果总结一下的话,唐代的诗人的总体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如果加上随手写随手丢的无名氏的诗那数字----海了。 后来中国写诗写得最多的诗人是谁?统计上是乾隆皇帝。他一生写了四万两千首,快比上《全唐诗》四万九千首了。可是乾隆这样的写诗,在《全唐诗》里是一首都选不上的,现在谁能记得乾隆的哪怕是一句诗呢?有个大臣不知道是纪晓岚、刘罗锅还是何坤就劝他,说:皇上,不要太露才,您的才华,已经在国家治理上大大的显露了?您要注意身体,不要太累了。实在无聊哥几个陪您出去微服私访体察一番民情也好。其实那个臣子是知道他写得太难看了,完全是无用功。 唐诗是空前绝后的,是人类文学史上一座不可再次企及的顶峰。只要是中国人,不管你流落到哪个地方,心里边总会有几首唐诗,在情景相宜的时间地点就会不知不觉的漂浮在脑海中,唐诗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遗传基因。 8、清人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中,有首很著名的《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很有些意味在唇齿之间游荡。最初这首诗名之曰《闺意》,为越州人朱庆馀所写。越州,就是今天的绍兴,老朱还是鲁迅先生的老乡来。 唐时的士子应举子试,不啻时下的公务员考试了,也是决定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重要考试,也是独木桥了。据说,当时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期其称扬。朱庆馀自然也很重视,临考试前,给一向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学的张籍行卷,这不是第一次,但肯定是很重要的一次,这种带有撒娇性质的试探,也是出位的一种方式吧。当然,张籍也是懂他的,呵呵一笑,在《酬朱庆馀》中唱和道:“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也还了一首似乎是恋人间的艳情之作,安抚他,既然有一肚子的才华,不需要有这些不必要的担心。 张籍是知道朱庆馀有一定才华的,但有人不是开始就有这样的幸运的。比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参加滕王阁诗会时,近似于出位的举动,就惹了阎公老大的不高兴,心想小子无知,也敢来此斗文,拂袖而走,令人传文以入。《新唐书·文艺传》记:“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唐末的王定保在《唐摭言》也记载有类似的故事。阎公见王勃提笔而作,不知客套,愤然离席,至配室更衣,专令人伺其下笔。初闻哂曰“老生常谈”,再闻则沈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方惊为天人,大呼:“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急匆匆从内室出来,邀王勃至宴所,尽欢方散。 试想,如果王勃没有这样的才情,这样的一种出位方式,是不是要自取其辱了呢。也许,这在王勃看来,并不是一种搏出位的方式,而是满腹锦绣的一次正常释放。试观今之周边,如王、朱之人亦有,阎、张也存于当世啊。文名不一,肯定也会有浅问画眉入时不入时的佳话吧。 惜乎王勃年少而殇,诗文集原有30卷,现仅存《王子安集》16卷,诗80余首,文90余篇,有千古名篇,让我们今日还时时捧读。当下,逐目之处,多是些浪荡于酒场,混迹于官场,迷失于情场的所谓操练文字之人。其实煎文煮字,不是嘴上功夫,而是心上功夫。也许,那些锦绣文字就来源于这样的生活,然后再高于这些平庸而热闹的生活,这些常人其实也无法日日消受的生活,就让他们在文字上体验吧。想来老百姓已然没有了这样的闲功夫。如果抛开几个可惜的文字,也许这样的生活会令人很是羡慕,却偏偏每次都做出些“滕王阁诗会”的架势,就让人感觉很分裂了。这个世界上肯定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情仇,只是少见到让人多怪罢了,当见多了的时候,其实心里也是怪怪的。于是,试着自问一下,25岁的年纪之前,是不是也能像王勃那样留下30卷的文字?即使岁月侵蚀,只剩下百八十篇首的文字,是不是能让千年之后,乃至之后更长时间的人读到呢?在面对文字的言语倾轧之中,是不是会淡淡一笑说:我原谅你,是因为你的后人要捧读我的诗文。 逝去的人,人们往往会记着他们的好,没有谁会变态到指责一个不存在的人。但对活着的人,人们似乎已经忘却了宽容两个字,只要你比我弱小,只要你比我老实,我不用欺凌这两个字眼,就已经是天使了。而对于与弱小和老实反之的人,则是无原则的捧臭脚,妄图一点利益和方便。在这个充满“杯具”的时代,似乎换位思考一下,也可以理解,但麻烦你不要以文学的名义。即使文学已经成为人尽可夫的“婊子”,也请你不要撕扯下她最后的遮羞布。 一篇文字写出来,似乎要体现价值,还是发表传播开来才好,这当然是好,传情播色,说理道玄,文字的一大功能也。但如果单纯是为了发表而迎合某些口味,纵你天花乱坠,也会显得有些恶劣和俗气。这些把文字的终极目标放在只是为了发表上,也许真的会丧失一些东西。退一步讲,容易被世事“潜规则”。这样,也就把自己定位在了学步的浅层次阶段。哪怕文字水平再高,境界未必能够随着高上去,只能用尚在学习阶段才可能解释过去。小学乃至中学都是被命题着,在别人的思索里完成一次思索,在别人的思想中完成一次接受而已。你自己呢?你的内在呢?你写的,未必是你想做的,或是能做出来的。一个极具反讽意味的悖论出现了,你用力褒扬的,也许正是你在内心着力贬损的;你极力压制的,也许正是你内心渴望蓬勃的;你刻意高调的,也许正是你最需低调的;你满口表示要用生命和尊严护卫的,也许正是你在肆意践踏的。 “画眉深浅入时无?”入时,似乎也是一个标准,当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尝试一次“大跨步撤退”时,有人也在努力地“入时”,出位的方式却后退到了唐宋那么辉煌的时期,并被当作了一种追随圣贤的方式,这也无可厚非,也算是一种生存方式,但是如果后退过了,整个人就会显得下作,就开始不好玩了。文字孬好不说,搏出位的方式下作后,肯定远远不及朱庆馀饶有趣味的“忐忑”了。 那么,堂堂的“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即便有心有力请缨投笔,面对的也只能是“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的虚空了。世事逝去,你早已逝去,曾经用文字铸就的“辉煌之塔”,甚至不及一截朽木长久了。 9、小昭、芷若、阿离,都是惹人心疼的女孩子,不是因为她们不幸,而是因为她们各有各的不得已。这里边我最敬重阿离,她爱上蝴蝶谷中带着狠劲的少年,而不是现实中这个畏首畏尾犹犹豫豫拖泥带水的张无忌,她的离开因这个理由而显得金光闪闪,但是我怎么都不能忽略文字背后的辛酸,与其在现实中做无谓的挣扎,不如去追寻幻想中的儿时的梦。这一点决绝,正如她的全名一般,清透而又凄凉。周芷若,虽然我不是个男人,但她的名字已然让我心动。“无限鲜飙吹芷若,汀洲。生羡鸳鸯得自由。”这个少女本是最纯粹的少女,若是父亲没有被杀,若是没有遇见张真人与张无忌,若是没有被张真人送入灭绝师太门下,她的故事都会变得简单幸福的多,也更配得上她的清灵与温婉,我犹记得那一段描写:“周芷若低目垂眉,并不回答,只微微点了点头,数滴珠泪,落如尘土。”尘归尘,土归土,似乎周芷若这样好性子的姑娘,就应该无声无息的走开,留下张无忌与赵敏兀自幸福,但是金庸先生妙笔,“无忌哥哥,你可也答允了我做一件事唉……哪一日你要和赵家妹子拜堂成亲,只怕我便想到了。”由于这个结局,我顿时决定给这本小说加颗星星,人性之软与硬,简单与复杂,在这里有了一个微调与延续,“张无忌回头向赵敏瞧了一眼,又回头向周芷若瞧了一眼,霎时之间百感交集,也不只是喜是忧,手一颤,一支笔掉在桌上。”呵呵,不知是喜是忧,绝妙一笔,张无忌还是张无忌,这是张无忌的性格悲剧,还是少女们的命运悲剧,我不愿意往后想,这已足够,留给他们纠结吧,这才有意思。 虽然我不喜欢张无忌,但是我羡慕赵敏,只因她嫣然一笑地对她所爱之人说出了所有少女都想对自己意中人所说一句话:“我的眉毛太淡,你给我画一画。”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0、记忆里,学过唐诗宋词的,忘了当初潜心古典是不是要为自己空空的皮囊增加一点风雅?只是如今想来,也就是那时的偶尔为之,记得了一些诗句。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代的诗人朱庆馀原把此诗命名为《闺意》,自是恋人对恋人的艳情之作。而自己当初少不更事的年龄能够记住此诗,或与艳情无关,那样的年龄,谁能想到情之一字也能害人一生。最喜欢的还是,这问后,等待回答的忐忑? 如何忐忑,这眉梢一点,含了多少的风情,我自是注重,你看到否,喜欢否? 如果一生已经付出,为你,去忍受种种的苦,你可知道,或者心痛? 而后来,明白。诗的另一个名字,叫做《近试上张水部》,名字改了,那种“和羞走,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青涩、娇羞境况全无,有的是功名,十年寒窗,今日展示君前,好与坏,君之朱砂笔一点,决定了我的一生。要不,继续寒窗,要不,从此后布衣不再,我尽享荣华富贵。 倒真是风花雪月不再,闺房的温柔迤逦变成了刀剑锋霜。也如何,就如年轻时的岁月,绝绝的从垄上走过,垄上月照着垄上水,去为所谓的理想抱负诀别窗内的红烛,红烛落泪,映照的是谁的忧伤的心思,谁的一弯忧愁的眉梢! 总之是题目改了,境况和内容已经差之千里。也曾为这前后的意思去和人争论过,那是因为一篇文字的缘故,一个熟识的人引一个在各方面造诣都是很深的人来看,想得到他的指点,就也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文章后面附会了这一首“画眉深浅入时无?”的诗句。当时的用意自是后一种意思,未想等了好久,这个人没有回复,再去问这个引见的人,她却说:他说了,无知小子特痴狂!然后和我引经据典,大概的意思,我所引用的诗是一首描写闺房儿女情长的诗,用在此处实在是小子无知。当时有心要与这个出身名牌大学中文系古汉语班研究生出身的她争个长短,但是后来还是以默然的方式冷眼对待。倒不全是因为自己的根基甚浅肚中无货怕与她争论相形见绌,更多的是自己的性格使然。一直以来,我以为不管经历如何的风吹雨打或是冷嘲热讽,我认定的,自是在心里如磐石,巍然不动。 就如,江流石不转,石能够不转的,也就因为石的隐忍、坚毅。 只是,此后文字相学的心是淡了,原本心情的沉淀或者放纵,我自己喜欢的就是。或者文字中藏一点自家的风花雪月;或者有如尺幅水墨,浓淡相宜,画里画外,我的心思能够在此中回旋轻舞;或者就是白云深处的一点空灵,如桂下老僧闲敲棋子棋无心震落满树的金色花蕊,如菩提树下的禅床,落座的已是红尘中的倦游客。我,已经知足,在落笔之前,种种的心思,收笔之后,自己看来,没有离题千里,也没有余味未尽。一切,皆在掌握之中。 若非文字,别的心是否业已淡了? 如不是你说,我自己真的不在意。 当无数此箫歌盛宴,散去后,留一人面对冷冷的月。不也是冷清?刚才的热闹成过眼烟云。这种热闹和冷清的强烈反差倒更是让心坚决,反复如此,不如一直的冷清下去。当孤独成为习惯,当冷漠的面具戴久,与心磨合,倒更成为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可以不舍不弃,也如此,无论在华庭还是寒舍,也无论是高朋满足还是落落寡欢,我心自是如长天一色秋水一抹。 如不是你,如不是你的一肩乌云似曾相识,如不是你的款款移动的金莲从唐诗宋词中走来肩一身远古的烟雨。我,更不复有着今日的冲动,风尘仆仆,只为去看你一眼。 就看到你刚刚画好的眉。也许在这之前,你的腮,有桃红如绯云两朵。但是那时清醒,情不为我归,女为悦己者容,这为的悦的更不是匆匆相逢的我。 如黛眉弯,更如远处的长天秋水,看一眼,已经足够,隔座轻笑,眉梢轻扬。点点,已是迷醉。 11、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但不是特权。人,无论男女,没有不爱美的。美是泛指,美的景色,美的山水,美的容貌,美的音乐,美的文字,都足以让人怦然心动,流连忘返,倾倒其间。只是女人对美,更敏感一些,更看重一些,尤其是美女对自己容貌的眷恋。美人迟暮大概比英雄暮年更加悲凉吧,据说张爱玲晚年家中无镜,且从不出门,大约就是这种心境的流泻了。 替父从军,驰骋疆场的花木兰,一旦还原女儿身,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可见任何一个女子,对美的向往何等的一往情深。 木讷迟钝、老实憨厚的董永表达对七仙女的深爱时,也知道“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女人是离不开花的,花是美的,美女也要花来衬;女人是离不开宠的,没有男人宠爱的女人是悲哀的。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即使新婚燕尔,举案齐眉,千般恩爱,万般缠绵的可人儿,对镜梳妆,也半是娇嗔半是忐忑,扭头轻问,得到赞许,方可放心。 男人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买一款古典雅致的梳妆台,应是最好的礼物了;男人对自己心爱女人的最高奖赏,无疑是发自肺腑的几句夸赞了。我不否认,物质居上的女人是有的,但我更相信,穿金戴银、佩环鸣奏,绝不是清丽脱俗女子的首选。 12、眉毛诗意地栖居在我们的脸上。它既不必眼观六路而黑少白多,也不必耳听八方或充耳不闻而劳累,更不必为生计如口鼻不停地吞咽吐纳。眉毛就象孔子所赞赏的“沐乎沂,风乎舞雩者”,脱俗地高居于我们的脸上,真可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人说它是眼睛的屋檐,为眼睛防沙遮雨,其实这不过是实用主义的附会。倒是宋人王观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说得巧妙。从某种意义上讲,眉毛的确就象启人心智的远山,使我们的眉宇意味深远。没有眉毛的脸,恐怕就象那首少了最后一句“飞入花中寻不见”的雪花诗一样,只留下“下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十片百片千万片”,会显得多么呆板、滑稽而丑陋。 或许,眉毛确是造物主在人脸上最后一笔,也是其最不经意的神来之笔了。眉毛是为美而存在的,就象有着无用之用的诗。因此,涉及美与眉的诗词不胜枚举,如《诗经》中有“螓首娥眉,巧笑倩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洛神赋》中“修眉联娟”,唐诗宋词中的“新月曲如眉”、“芙蓉如画柳如眉”等等。而曹公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简直把黛玉之美写得出神入化,令人击节。 眉毛之存在历来受人重视,国人以须眉指代男子,常以眉清目秀形容男子的清俊;以迫在眉睫、火烧眉毛、燃眉之急等词来比喻事情的紧急;还把做大事有了头绪与写文章这样的千古事的有条理叫做有眉目,而对那些无头绪与不分主次的,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至于爱美的女子对眉毛则更是煞费苦心,画眉自然是其必修课。即使是那个在冷宫中四十余年而不知时尚眉短的“上阳白发人”,依旧每天画个“外人不见见应笑”的“青黛点眉眉细长”。至于那个效颦的东施更为令人感喟,就是为了这小小的两撇眉毛而贻笑至今。唐朝绍兴的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尽管别人,但那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实在写尽了“为悦己者容”的新婚少女之温柔娇媚。 眉毛象诗,的确很能传情达意。高兴时,眉开眼笑,眉飞色舞,喜上眉梢;忧愁时,愁眉紧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思虑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愤怒时,横眉冷对,柳眉倒竖。 诗歌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眉毛也是,画眉须淡扫娥眉,用眉也力求自然本真。那些眉来眉去、铺眉苫眼、挤眉弄眼或低眉折腰的小人,历来为国人所不耻。东汉名叫孙寿的贵妇,喜欢妖艳的打扮,常把眉毛画得十分浓黑细长,而且常作愁眉啼状,就象当今那些伪诗与粉领文学一样,终究令人侧目恶心。而诸如“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自然而高尚的“眉毛”,必然世世代代为人所敬仰。 正如明代李渔所说,眉毛秀与不秀,亦复关性情。在物欲横流的当今,面对种种功利得失,如何不愁眉苦脸呢?如何才扬眉吐气呢?在金钱休息、夜深人静时,卸下面具之后,摸摸自己的脸,看一看诗意地栖息着的眉毛,或许这问题会有一点眉目的。 13、当一种思念袭上心头,在这样的暮春时节,化成悠长的一声叹息,声声扣人心弦。氤氲心头的相思,不过是俗世里的风花雪月,心不老,情难绝,她只是平凡的女子,于这苍茫时分,独立,期盼。月圆,人却难圆。夜,忧柔得将心扉翻卷起哀叹的声音,举目望着长空,星光闪烁里,依然遍寻不到深情的眼眸。思念不肯停止泅渡。雕花刻凤的鸳鸯床,一直铺着绵绵的香软昵语,曾经的举案齐眉,曾经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曾经的花前月下两情相依,曾经横笛伴清歌,翩然双起舞,曾经的欢声笑语如在眼前,为什么片刻烟消云散,一切了无痕?海阔山遥,请给一个温柔的笑颜,便已心暖如春。请给一个凝定的眼神,便已心花灿烂。请给一个真实的誓言,别让伊人苦苦于雾中看花,情海中沉浮。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那最难解的结,是刻在骨子里的疼痛,相思还是绝望? 也许,了不断的新愁,忘不掉的情爱,唯有在人语寂寥的夜里,自己低唱清歌一曲,晓夜微寒,声声离散,将一切的情节看成镜中花水中月。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情断数沈园,泪洒钗头凤,自古多情伤离别,谁又能怜取菱花镜里红颜空瘦? 终于,簌簌清泪,淋湿了精致的红妆。 14、不知现在的世界,还有没有男人会痴心柔情的为伊画眉呢?也许有,化妆师。这个一切讲究效率的光怪陆离的时代,连爱情都是速食的,除了以化妆为业的化妆师,还会有什么男人会静下心来,细细的为心爱的女人真心的画一次眉呢?那种温柔的甜美,那种要满满的要溢出来的欲说还休的幸福,也许我今生都无法体会了。 但我一直坚信,或者说我一直都希望人是有前生的。那么,在前生,我也曾经历过那个眉目传情的年代,我也曾脉脉无语眉眼盈盈过。那么,在前生,有没有我爱的男子为我画过眉呢?想起那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也许,前世的我也曾坐在妆台前,梳洗妆罢,对君低头浅笑,悄问一声:画眉深浅入时无?也许,前世的我,确曾有心爱的男子为我细心画眉。那么,究竟,前世谁曾为我画过眉? 15、我是一个不喜欢脂粉香却喜欢纸墨香的女子,不知何故,却对于画眉有种偏执的喜欢。我眉很是姣好,向来不需要描画,也许,我只是很贪恋那种心爱的男子为自己画眉的美好感觉罢了。《汉书》里张敞为妻子画眉,成为举案齐眉的经典,千古流传。张潮说:“大丈夫苟不能干云直上,吐气扬眉,便须坐绿窗前,与诸美人共相眉语,当晓妆时,为染螺子黛,亦殊不恶。” 眉语传情,那是何等的情怀何等的浪漫?想起那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醉人的憧憬中,仿佛有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自己心爱的男子,静下心来,细细的为我真心的画眉,那份浪漫与温柔令我心驰神往。 清晰的记得《倚天屠龙记》里,在冰火岛上,赵敏偎依在张无忌的怀里,撒娇地提着她的第三个条件“我的眉毛太淡了,我要你天天给我画”,张无忌爱恋地应允着。那是多么浪漫和温馨的一幅画面。爱上张无忌,爱上他一生为赵敏画眉的承诺,那是一种相守终生的约定,它远比那些空泛的海枯石烂更加浪漫与温馨。“手托腮,似笑非笑的你,看着他,期期艾艾。什么时候,才走到是非之外,因为你,想和他谈爱。请摊开,曾握你脚趾的手,交给他,你的未来。到这一步才不管他好还是坏,因为你,想和他谈爱。让他一生为你画眉,先明白痛,再明白爱,享受爱痛之间的愉快,江湖的纷扰自有庸人担待;让他一生为你画眉,愿他的心,宽容似海,再不提你曾给他伤害,你要他身边再没别的女孩。” 我更想做个眉眼盈盈的女子,有心爱的男子用一生一世为我画眉,用相濡以沫的心伴我慢慢变老,有满溢出来的欲说还休的幸福,让我脉脉无语里满是眉目传情,满是眉眼盈盈。 懒画眉,谁为我一生画眉?能让我坐在妆台前,梳洗妆罢,对你低头浅笑,悄问一声:画眉深浅入时无? 懒画眉,谁为我一生画眉?你是那个心甘情愿用一生为我画眉的人吗?我喜欢让心爱的你来为我画眉,被你宠着爱着,做你生命里唯一的女主角啊!不期然的想起你陪伴我的每一日,想起和你的欢笑和争执,想起我的隐约的心事也被你洞悉,想起柴米油盐的平凡里藏着你对我的太多的疼惜…… 阳光把种种爱意倾泻在我缕缕长发上,指尖点描美妙的心事,只想与你相守一生,演绎一场醉心的浪漫。 你吻去我脸上的泪珠儿,在我耳边轻声呢喃:“你可知道,我想做最疼爱你的人,陪你慢慢变老,为你画眉一生一世?”我的泪又喷涌而出,肆意的流个不停了,而幸福,也满溢。你可知道?你用眉笔一笔一笔勾勒的情感,画在眉头刻在了我的心上? 一个慵懒的女子,在别人的情人节的玫瑰都已凋谢的日子,因为自己心爱的男子一笔一笔为自己画眉,而一下变得幸福无比,任由那充满爱意的眉笔把自己的心情描画的比玫瑰更美丽…… 16、“打起黄莺儿,休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是少妇韵味; “妆罢低头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是少妇韵味; “惨红愁绿,芳心是事可可”是少妇韵味; “避行客,含羞相笑语。”是少妇韵味; “针线拈来共伊坐”是少妇韵味; “彩袖殷勤捧玉盅,当年拼却醉颜红”是少妇韵味;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少妇韵味; 那“寻寻觅觅”的是少妇韵味; 那“红袖添香伴郎读”的是少妇韵味…… 总之,少妇之情无限柔,却是情定一人。别个只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便愈令人心驰神往,欲醉情迷。叹少妇风韵,怎一个娇美了的! 16、钱钟书说,婚姻就像是围墙,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我站在围墙的外面,很想知道墙内的故事。古代的婚姻大多数是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几个大胆的,比如红绋文君,那也是红水猛兽。古人都是结婚之后谈恋爱。古人也有比较恩爱的夫妻,唐诗中有这样的描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爱情在作家和诗人的妙笔下开出朵朵娇艳的花,多少人为之神往。但有过婚姻经验的人大抵与六六女士的想法一致,六六女士在<蜗居>中说,这世界上有两大毒草,一是莎士比亚,另一个是琼瑶,这两人最坏的地方,就是将无知的少女误导了。男人若真的爱一个女人,别净完虚的,第一要给的,即不是你的心,也不是你的身体,而是拍上一摞子钱,让她不必担心未来。 但六六女士笔锋一转,多年的经验告诉她,凡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人这一辈子,有许多困扰无法用钱来解决,比如说生老病死,比如说众叛亲离,比如勾心斗角,比如不再相爱。 婚姻是什么,毕淑敏说,婚姻是鞋,穿起来合脚就是好婚姻。有人把婚姻比作火锅,先是猛火下料,然后慢火炖汤。 六六女士说,女人与女人之间,没有什么不同,每个女孩都想要一个芭比娃娃,每个姑娘都希望拥有一支口红,每个妇女都想占有一套房子和一男人。 女人过了三十,你就知道,根本不是几句好话就能哄倒的,听话而顺从的女人有了孩子就会变成母狼,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容你发表反对的意见,男人就是铜,女人就是锈,最终锈会将铜的颜色全部覆盖。 六六女士之言颇有些道理,女人上了年纪,就爱唠叨抱怨,这也不满意,那也不顺心,她们会说,人家XX日子过的多好,当初就不该嫁到这里来。女人抱怨你还不能反驳,一反驳就会火上加油。女人嫁给谁都得后悔。据说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个泼妇,他却是个真正的哲学家。 女人喜欢过嘴隐,但抱怨后还得过日子,太阳明天还要从东方升起,抱怨后还得煮饭。聪明的男人对于女人的抱怨总是左耳进右耳出。谁让我们生活在中国呢!人家美国也不一定中国好,亚伯拉罕林肯对老婆的狂风骤雨还全是恭维之声。 叔叔曾对于放羊孩子重复的命运评价道,放羊的孩子并不可笑,人生本是如此。婚姻只是人类为了社会的发展而确立的一种关系,也就是一男一女搭伙过日子。
|
|
来自: hjmhjmhjmm > 《唐诗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