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鹿庆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冠脉介入过程中对导丝的熟练、有效应用是完成整个介入工作的基础。可以讲,没有导丝、就没有冠脉介入。如何使导丝顺利越过狭窄、弯曲的血管进入远端部位,正确选择特定性能的导丝是前提,然后进行有效的塑形是达到目的的关键,如何进行有效塑形本文做一综述。 每种导丝的物理特性不同,决定了其塑形方式相异,用什么样的钢丝及塑成什么样的形状取决于病变的形态。要掌握钢丝的塑形首先要掌握钢丝的基本结构。 导丝的基本结构:由远及近分为头端、中间段、支撑段或近端推动段。由内及外分核心钢丝和外部紧紧缠绕的弹簧圈。 核心钢丝称为轴丝,保证了导丝的硬度,其向尖端逐渐变细,使尖端较柔软。轴丝外部由不锈钢弹簧圈缠绕而成。通常在导丝表面涂上亲水性聚合物,如聚四氟乙烯以增加其光滑度。 头端反映的是导丝的扭控性,通过病变的能力,导丝远端随之扭动的能力,反映导丝尖端的操作性; 中间段反映的是导丝的支撑力,取决于导丝中心钢丝硬度及中间变细段方式;支撑段或 近端推送段反映的是导丝的推送性,导丝体部的硬度,与中心钢丝直径、材料有关。导丝的头部形状对其通过性能起主要作用,导丝头部可塑形为所需形状,塑形的头部使导丝易于进入分支血管。通过导丝塑形,使导丝顺利通过病变达到远端。 导丝的操控性与导丝头端设计有关, 也与中间段的支撑强度有关,没有塑形的导丝可以说没有操控性,合适的头端塑形才能体现出导丝的操控性,有力的支撑是保证导丝顺利到达目的地的重要条件,而适度的柔顺性又是保证导丝能够有效通过迂曲病变的前提。引导针是最常用的导丝头端塑形的器械,针头越细,塑形能力越强,塑形力度越大,弯曲度越高,弯曲角度一般45°左右。 导丝塑形的原则: 1. 常规方法是选择头端弯曲半径等于或略大于靶血管直径的导丝。但穿边支或支架网眼时选择头端弯曲半径大于靶血管直径的导丝. 2.CTO病变时选择头端弯曲半径小于靶血管直径的导丝。有时导丝尖端塑形的长度尽可能短,角度要小,此时只把头端1-2mm的地方折成小锐角。 3.主支血管直径越大,导丝前端弯曲部分也越长,反之亦然。如干预血管直径为3.0 mm,在导丝顶端3 mm处行45度弯曲塑形,是一般的塑形技巧。具体操作时应根据病变特殊情况,选择不同弯度的导丝塑形。 4.分支血管与主支血管之间的角度越大,导丝头端塑形角度应越大;分支-主支血管角度越小(趋于平行),导丝头端的弯曲度也就越小;主支血管直径越大,导丝前端弯曲部分也越长,反之亦然。 塑形的操作基本技术:首先要根据靶病变决定导丝操控技术。普通病变一般可用来回转动的方法;CTO病变需综合应用滑行、钻、穿刺方式操控导丝技术不同。“钻”法适应于CTO病变内钙化和纤维化、支架内再狭窄、长CTO病变等。“刺”法适用于刺穿近远端的纤维帽,在使用平行导丝技术时改变第二根导丝的方向。“滑”法适用于功能性闭塞或非常狭窄的病变。扭曲病变应以单方向转动为主。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导丝采用不同技术,弹簧保护套导丝可以来回转动,超滑涂层导丝尽量以单方向转动,可以结合来回转动,但来回转动不应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