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出版的《真赏红山》一书第100~101页,发表一件私人收藏的猪首形玉器(如图1),长5厘,宽3.6厘米,高3.4厘米。灰绿色玉料,局部泛白。整器造型风格近似猪龙的头部,尤其圆眼和面部褶皱纹与猪龙无异。吻部前端有左右一对扁凹形鼻孔,鼻孔下正面是一圆孔,应代表猪嘴。额头上刻有网格纹。底部平整,从耳朵后面中间至前端做一长槽,槽跟前端圆孔嘴相通连。

图1
凹槽的功能可能与塞插木质的柄把有关,所以笔者认为这很可能就是一件玉杖首,是极位人物使用的权杖头。该器虽然有了猪龙圆眼睛的抽象风格,但整体造型还是仿照具象的猪首特征设计的,具有早期风貌。网格纹装饰最早见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器物,在一件石刻人物造像的额头刻有细网格纹(如图2)。

继兴隆洼文化之后,距今约7000年的赵宝沟文化,也用网格纹做装饰艺术。在赵宝沟小山遗址出土的灵物纹陶尊上,用网格底纹装饰出鹿、野猪等灵物的图案(如图3)。

在红山文化的标志性器物——C形玉雕龙的头顶或下颌也有网格纹装饰(如图4),但在红山文化出土重要玉器上还没有发现网格纹装饰。所以有的学者基于以上认识,认为饰有网格纹的C形玉雕龙有可能属于早于红山文化的器物。

在中国北方史前文化谱系中,有关猪崇拜的历史绵延了约4000年。从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到距今4000年的夏家店文化,猪崇拜现象可以说连绵不绝。这是中国北方史前文化的最大特色。
兴隆洼居室墓葬是兴隆洼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它应与当时人类的祭祀活动有关。在一个典型墓葬中,墓主人与雌雄两头野猪同穴并列埋葬(图5)。从而可以看出,墓主因生前的地位特殊而被埋入室内,应是聚落“首领”式的人物。两头整猪与人穴埋葬表明,当时的祭祖活动与祭祀猎物的活动已经结合在一起,而且兴隆洼先民们对猪灵的祭祀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

图5
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在挖掘兴隆洼文化中期大型聚落(距今约8000~7500年)遗址时,发现相对摆置的2个猪头骨,头骨后面用陶片、残石器和自然石块摆放成S形躯体,这代表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猪龙形象,具有鲜明的宗教意义,这也是中国目前所能确认的最早猪首龙形象。[图6]这具猪首龙的出土明确了“龙”的来源,一是龙是一种合体动物,它有着猪的头颅和卷曲如蛇的身体,二是龙是一种人文动物,它是由人设计出来的。龙首就是野猪头,所以猪头就是龙头。野猪首之所以被兴隆洼先民选作崇拜图腾的龙首,与野猪的特性有关。野猪喜水,雄性勇猛刚烈,雌性多产幼崽。还可以驯化饲养食肉。
赵宝沟文化灵物纹陶尊上的猪首网格纹,明显是野猪形象。细长的柳叶形眼睛和突出的獠牙更接近于写实。
C形玉龙的头部原型也应是野猪,梭形眼、圆鼻孔也近于写实,飘逸的鬣就是野猪的竖起的鬃毛(如图7、8)。
红山文化晚期牛河梁出土的玉猪龙的头部眼睛变圆,没有了鬃鬣,造型渐变得抽象。
 
图7 图8
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仍然传承了猪崇拜这种宗教观念。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墓地中,用整猪随葬的现象随处可见。
城子山遗址位于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与玛尼罕乡交界处,距今4000年至3500年。它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祭坛数量最多的祭祀遗址。是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心祭祀遗址。在遗址南区南侧外围主墙中部发现一巨型石雕猪首形象。猪首长9.3米、吻部宽2.1米、额头宽7.5米、额头顶部距地面高5米,与主区祭坛和远方的鸭鸡山处在一条直线上。猪首系用原有的一块巨型晶屑熔岩石体雕琢而成,技法简洁流畅,棱线分明,吻部及双目特征突出,神态逼真。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猪的图腾形象。【图9】

图9
从猪崇拜400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猪首早在8000年前的初始时就被兴隆洼先民作为一个符号元素选出来设计为龙头,在接下来的4000年漫长历史岁月中,猪首就一直作为龙图腾的重要文化符号元素,被先民传承下来,把它作为神圣、尊贵的文化象征来敬仰和崇拜。
网格纹装饰手法也最早见诸兴隆洼文化时期,并延续到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早期。晚期的红山文化重器及正式考古发掘资料中还未见有装饰网格纹的玉器。
本文赏析的这件猪首形玉器,整器造型有具象的猪首特征,额部装饰有网格纹;而面部的局部造型工艺尤其眼睛的特征与红山文化晚期猪龙的特征基本一致。基于以上特征判断,这件饰有网格纹的猪首形玉器,应是介于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晚期之间这个环节,属于红山文化早期的重要器物,也是红山文化传承兴隆洼、赵宝沟文化因素的重要物证。同时也是一件十分难得并且珍罕的收藏品。
2011年7月于三燕龙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