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rd去大理,阳光灿烂的地方(南诏德化碑)

 kunzhu 2016-01-06
3rd去大理,阳光灿烂的地方(南诏德化碑)

   离开观音塘前往下一景点——太和城遗址
   唐开元25年公园737年,蒙舍诏皮罗阁在唐朝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739年建都太和城至779年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太和城作为南诏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40年之久。
   太和城就是南诏的都城,龙首关和龙尾关便是南诏的北门南门。
   太和城遗址的标识很大很清晰,可是却只看到了南诏德化碑,一点遗址的影子都没有。
3rd去大理,阳光灿烂的地方(南诏德化碑)
    南诏德化碑立于太和城“国门”处,被誉为“云南第一碑”。碑高3.97米,宽2.27米,厚0.58米。正面刻碑文40行,约三千八百余字,目前仅存残破碑文256字。碑阴刻书41行,详列南诏清平官、大将军、六曹长等职衔和姓名。
    德化碑是南诏群众歌颂阁逻凤的文治武功的功德碑,碑文叙述了南诏和唐朝原来的密切联系及双方交恶的经过,双方3次兵戎相见,最后南诏归吐蕃的过程,着重表明南诏不得已而叛唐的曲衷。唐朝与南诏的两次战争,都发生在唐玄宗天保年间,史称“天宝战争”。
    大唐扶持皮罗阁建立南诏,抵抗吐蕃,以为就控制住南边。
    皮逻阁死后阁罗凤袭云南王位,对大唐的感情本来就没父辈强烈。而当时唐玄宗沉湎声色,不理朝政,杨国忠专权,朝政腐败。一方面恐其强大,政府想以皮罗阁另一子于诚节取代阁罗凤,并加倍征取粮税以削弱南诏;一方面姚州都督张虔陀侮辱阁罗凤的妻子,勒索钱财,又奏阁罗凤背叛,导致唐王朝派兵征伐南诏。
    阁罗凤当然气愤,乘大军未到,即攻下姚州、安宁。但并不想反叛大唐,阁罗凤向鲜于仲通遣使求和谢罪,表明冲突系由张虔陀造成,南诏愿意赔偿一切,再置姚州、安宁以谢罪,并声言不让自新,只有降于吐蕃,“云南恐非唐有”。但鲜于仲通不允,大军直逼大理,南诏求救于吐蕃,大败唐军,仅鲜于仲通一人逃脱。
    第一次天宝战争可谓唐军全军覆没,可是杨国忠虚报军情,大摆庆功宴,将阁罗凤被逼作战诬告成勾结吐蕃反唐。已经昏庸的唐玄宗却不知真相,认为央央天朝一定要给南诏蛮夷承重打击,收回失地,又责令杨国忠积极备战,再战南诏。
    第二次天宝战争唐玄宗任命前云南都督兼侍御史李宓为主帅,李宓虽说对云南有些了解,可杨国征兵不是就近从剑南节度征调,而是从北方征集,不从者铐送征兵所,闹得人心惶惶,不愿作战,杜甫的《兵车行》正事描述当时的情形。加之强龙斗不过地头蛇,还有吐蕃的援军,第二次天宝战争又以巨大的失败告终。
    天宝战争使举国骚动.民心不稳,也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战事结束后,阁罗凤认为“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忘大礼”,下令收唐军将土筑“京观”祭而葬之,“以存旧恩”,在下关筑了“大唐天宝阵亡战士冢”(俗称万人冢),并在太和王都立大碑,刻石记述“叛唐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委,此碑便是南诏德化碑。
3rd去大理,阳光灿烂的地方(南诏德化碑)
公园内的茶马古道
3rd去大理,阳光灿烂的地方(南诏德化碑)

3rd去大理,阳光灿烂的地方(南诏德化碑)

3rd去大理,阳光灿烂的地方(南诏德化碑)
仅存文字
3rd去大理,阳光灿烂的地方(南诏德化碑)
   德化碑后有石墙围着,按理说应该是遗址吧,走到后院发现竟是菜地,问询保安,居然也不知晓遗址在何地,一个国重如此之落魄,应该是我国遗址保护的普遍现象。


南诏太和城遗址(含南诏德化碑)
1961年3月4日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