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严上树(心平如願《无门关》)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6-01-08

 

  【公案】

  香严和尚云:「如人上树,口[-+]树枝,手不攀枝,脚不踏树。树下有人,问西来意?不对即违他所问,若对又丧身失命。正恁么时,作么生对?」

  【语译】

  香严和尚问:「当一个人在树上,口衔着树枝,手不攀枝,脚不踏树。这时树下有人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不回答他,即违背他发问求知的一片苦心。

  若回答他,自己顿时即将丧身失命,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应该怎么应付?」

 

  【评唱】

  无门曰:「纵有悬河之辩,总用不着。说得一大藏教,亦用不着。若向者里对得着,活却从前死路头,死却从前活路头,其或未然,直待当来,问弥勒。

  【语译】

  无门说:「纵使你有口若悬河的辩才,这时也派不上用场。纵使你能解说三藏十二部教法,也都用不着。

  倘若你于这里有所领悟,前方的死路头,将被你激活;前方的活路头,将被你堵死。

  如果你还是不明白,留待将来弥勒下生后,去问他吧!」

 

  【颂曰】

  香严真杜撰 恶毒无尽限 哑却衲僧口 通身迸鬼眼

  【语译】

  香严和尚真会臆造、杜撰,真是恶毒到了极点,毒哑了我的口,令我全身都长满了鬼眼。

 

  【附参资料】

  一、香严上树

  禅宗公案名。依无门关第五则(大四八?二九三下):「香严和尚云:『如人上树,口衔树枝,手不攀枝,脚不踏树。树下有人,问西来意。不对即违他所问,若对又丧身失命。正恁么时,作么生对?』」此为譬喻之公案。

  言人上树,口衔树枝,树下人问其「何谓祖师西来意」,此时树上人虽有手脚,却全无用处。以此比喻自己本来之姿态,即无说之说,无作之作。

  故无门曰:「纵有悬河之辨,总用不着。说得一大藏教,亦用不着。若向者里对得着,活却从前死路头,死却从前活路头。」〔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五灯会元卷九〕

  二、香严智闲

  香严智闲是百丈怀海的弟子,百丈死后,香严到大师兄沩山灵佑处学禅。

  沩山对他说:「听说你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是你的聪明的地方。但是光凭这些,必会产生理智和概念的把握,这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现在我且问你,父母未生前你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

  香严百思不知所答,回到房里,翻遍了所有的参考书和先师的语录笔记,仍找不到答案。

  他只好再到沩山那里,请他点破。

  但沩山只是说:「我实在无可奉告。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给你的话,那是我的东西而不是你的东西。」

  香严很是失望,觉得大师兄有意在隐瞒自己。

  伤心之下,香严一把火把自己身边所有的文字都烧掉,并且打算过一种依照佛徒戒行的简单生活,不再为禅道的事伤脑筋。

  他颓丧地说:「既然佛法这样难于领会,而又不能向别人请教,学佛法有什么用呢?今后我要做一个行脚僧,免得劳形损神。」

  于是他辞别沩山,云游天下。

  路过南阳国师慧忠禅师的墓时,就筑庐定居了下来。

  有一天,在他除草扫地的时候,偶然抛出一块瓦砾,击中了竹子。清脆的一声,使得香严顿然大悟!

  当香严听到无心的清脆的击竹声时,他突然感到在这瞬间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跨过了物我的界限,与对象凝为一体,和声音合而为一,一下子走入了存在深处,融进了宇宙的万有,他当时就是声音,就是翠竹,就是万事万物,就是真正的本体自身了,也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汗如雨下的香严登时向沩山所在地方跪下礼拜:「师父,你对我恩逾父母。如果你当时为我说破,又哪有今天的顿悟呢?」

  于是他作了一首偈子来表达他的悟境: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坠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一击忘所知」

  香严一旦大悟之后,他从前所学的一切佛学知识,就对他没有什么重要性可言了。待你一旦达到悟境之后,你就没有必要死死记住它们而将它们忘去了。

  「更不假修持」

  大凡刚刚开始习禅的人,都以为他们必须改变他们的平常心态。他们认为他们不是要进入某种出神或恍惚的状态,就是要经过佛经里面时常描写的各种禅定阶段。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习性,是不需要也是不可能改变的。

  「动容扬古路,不坠悄然机!」

  自古以来,不少的人抱持这样一种观点:大悟的境界必须进入山洞,闭起眼睛坐在那里冬眠,想象进入「空」的境界。而香严却以活泼的动作显示了古教的真义。尤其可贵的是,尽管他已进入真空的悟境,并且还以那里作为他的住处,但他却没有采取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在真空的境界之中,是没有一法可以称为动的。你既没有待在某一个处所,更没有待在任何一个地方。尽管你每天从早活动到晚,成天说话,扬眉瞬目,行住坐卧,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发生。

  「诸方达诸者,咸言上上机!」

  这两句充满了对自己悟境的自信和骄傲。香严果然得到了沩山的印可说:「此子彻也!」

  香严鉴于他击竹悟道的经历,开堂后对大众说:「如果说起明心见性一事,就像有一个人爬到树上,用嘴咬着树枝。这时有人问他说:『请问什么是佛法最精的大意?』这时他如果不回答,便是无视了问者之意;但他如果回答,便会摔死。你们说,这个人怎样才能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当时有一位招上座应声而答:「我不问他在树上怎么办,我问,他没上树之前是怎么样?」

  香严呵呵大笑,予以印可。

  后来,宋代无门慧开禅师评论说:

  纵有悬河之辩,总用不着;说得一大藏数,亦用不着。

  若向者(这)里对得着,活却从前死路头,死却从前活路头。

  香严上树,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言默两丧,反映了禅宗注重内心验证的悟境。

  「未上树时」即沩山所问「父母未生时」,亦即香严当时「一击忘所知」的超悟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已经不存在作为「生死根本」的「意解识想」了,他从前所学的一切佛学知识,对他已纯属多余,正如乘船过河,一旦到达彼岸,那只船对你就没有用处了,这就是「死却从前活路头」。

  同时禅宗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是被妄想所遮蔽了,成为「死路头」。

  而参禅的目的,就是要拨开妄念的浮云以见慧日,使埋藏在烦恼之下的纯真人性得以重现,这就是「活却从前死路头。」

  僧问香严:「如何是道?」

  香严说:「枯木里龙吟。」

  僧又问:「如何是道中人?」

  香严说:「骷髅里眼睛。」

  在妄想息灭之后,佛性就能显示其活泼泼的妙用了。

 

  (心平如願《无门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