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骆冬青:美是历经沧桑的新生感|情性人生

 汉青的马甲 2016-01-08


书 名:情性人生

作 者:骆冬青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定 价:40.00元

作者简介:

骆冬青,1964 年出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著作包括《文艺之敌》《形而放学 :美学新解》《心有天游:明清小说美学》《毒蛇》《新闻眼》《青江引》(与吴新江合著)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以艺术作品来考察我们的人生,以永恒的感性来考察我们短暂多变的感性,以丰富无穷的人生来考察我们只有一次、注定偶然单调的人生,是美学的重要价值所在。所以,我们才能够在短暂的此在之中,感悟到“在”,获得所谓的“存在感”。

歌德的《浮士德》,就是用魔鬼的“时间机器”,把人生此在的过程,重新来过,用老人的智慧,重过青春以及以后的生活。我们不妨把它当作一个美学的寓言。

德语版《浮士德》

浮士德的名字总是和“博士”连在一起,颇有意味,让我们想到他是一个知识人。浮士德是一个老博士了,皓首穷经,他天天读书,学了很多东西,也研究了很多东西,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我想,歌德在他的《浮士德》里面表达了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某些看法。德国古典哲学想把世界上的一切统统找出规律。浮士德探索了大半辈子,突然感觉到没有意思:我把什么东西都弄懂了又有什么意思呢?人生很快结束了!他在学问的探求中已经过了大半生,发现所有的学问都不足以使他对人生感到满足,觉得还要回归到人生里。作为一个寓言,我觉得非常好,我们高等学府里的很多人在象牙塔里度日,与真实的人生有了隔膜。在浮士德的时代,在一个高耸入云的象牙塔里面,这位博士不断地往上攀登,达到了他们的时代所能达到的精神的最高峰。这时候,他想把自然界所有的奥秘统统地解开。在那个时代的知识体系中,要想把自然界的所有的奥秘全解开必须借助宗教与巫术,所以《浮士德》的开始,写了他在书斋中研究巫术和宗教。浮士德翻译《圣经新约》里的一句话:“太初有道”,他觉得应当翻译成“太初有为”。我们总得“为”,总得“做”些什么,我们一定要投入到生活当中。浮士德在探索中耗完了一生,才发现,原来,世界的开头是“做”出来的。不“做”,就打不破“太初”的浑沌。所以他要投入到生活本身当中去。这个时候,魔鬼出现了,魔鬼来帮助浮士德重生,重新获得青春。用中国话来说是“着了魔了”,魔鬼作伴好还“乡”,回归到人生之中。所以说,对于西方哲学来说,对于一种寻求确定性的学问来说,对于一种“是”学来说,美学,是具有“魔性”的一种学问,她把我们拉回到感性生存之中。

浮士德“着魔”之前的人生,是“知识悲剧”。这位博士,象征了我们一个人追求学问,用知识的方式探索世界,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世界。浮士德获得了好多知识,却发现自己一无所知。这不是说知识越多,知道的越少;而是说,纸上得来的内容,与实际的人生之间存在着鸿沟。浮士德对此感到不满足,但是省悟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悲剧啊!这时,我们通常都会有的“重生”、“重过”人生的愿望,在这个博士身上应当更加强烈:因为,已经具有了知识和智慧,他要重新来过;他要用获得的智慧反过来重新观照、反省自己的生命历程,用学问来反省人生。一般来说,我们作为个体不可能获得这种机遇,我们需要用艺术的、美学的方式来完成这样的“心愿”。《浮士德》是一个假设,如果获得了学问、智慧,重新度过人生,那么,会是怎样?我们无法用尽一生的时间追求知识和智慧,然后再用知识和智慧重新过一个人生。也就是说,用一个积聚了人类智慧的心灵,安排、感悟、完成人生的全部历程,是不可能的。以“老人”的心灵,过青春的生活。浮士德博士的心灵已经饱经沧桑,是一个储备了当时的全部的知识宝库的心灵,智慧、沧桑、文化等等,他都具备;然后,反过来重新度过、省察人生。那么,我们试想,这样的一个知识老人——老人的智慧,青年的身体!他再重新经历爱情,重新经历政治,重新追求美,重新追求永恒的事业……这是一种特别的梦想,一个我们普通人无法做到,但是梦寐以求的重生。但是作为寓言,正好符合我们刚才说的“美学”,为什么呢?他有了一颗理智的心灵,有了一种特殊的智慧,用这样的智慧反过来考察自己的复杂的人生。就是说,他是用学问来省察感性生存,那么,这就是“美学”。为什么我们说它是不可能呢?就是我们很难像浮士德那样首先获得了一切知识和智慧,以知识和智慧来省察人生。我们说,假如他一切都弄“清楚”、“明白”了,再来观照人生,那么就可以用“超感觉”来审视“感觉”,用“超人生”来审视“人生”。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智慧观察我们的感觉、观察我们的情感、观察我们复杂的人生和人生当中的喜、怒、哀、乐,这样一种观照和沉思,就具有了“美学”的意蕴。

那么这有没有意义和价值呢?我想,假如有可能的话,我们就处在一种大彻大悟或者说“临终的状态”,从人生的边缘,来观照人生的全程。清醒而留恋,理性而深情。无限眷恋人生,无限地感觉到生命的有限。可是,这时候我们未必变得更聪明,甚至可能变得更蠢。老年是不是就是智慧的象征?浮士德是一种寓言,是一种假设,假定一种最高智慧最高精神的人,反过来,让他重新度过人生,重新体验人生的滋味,他会怎么样?他会反省,他会用他的智慧探讨他的感觉,重新追求一下人生。所以说,什么是美学呢?是关于我们的感觉的智慧,对感觉的思考,对感觉的领悟,对感觉的探讨,对感觉的追求以及对感觉的追求本身的思考。或许,我们最终想到的是,人生短暂啊,达到一种最快乐的境界就好了。什么是最快乐的境界?有人在吸毒的时候达到一种最快乐的境界。有记者采访吸毒者:吸毒的时候为什么感到最快乐?他们说很“美”啊!吸毒后想什么就得到什么,想怎么样就立刻怎么样。所想即所得。如此说来,吸毒也是一种特别的感觉的体验,如果仅仅是想体验一下“这一刻真美啊!”的感觉,那就吸毒好了。“审美”不是吸毒,尽管有人把两者混淆起来,以为审美创造可以用吸毒激发,审美可以用吸毒代替。美学更不是感悟吸毒。

美学是什么?美学是用智慧解悟、反省我们的感觉。在《浮士德》当中,老博士回到青春,经历了一场爱情,他遇到了一位美女甘泪卿,他便大胆地追求。郭沫若的翻译是“甘泪卿”,很有诗情,甘甜的眼泪——爱情本身很美好,但这场爱情的结果却很悲惨。所以她是甜美与悲伤的结合。经过了一场大的快乐之后,浮士德也经过了大的痛苦。因为他的爱情导致了罪孽,还跟宗教发生了关系,尤其是基督教的观念,这种欢乐就变成了一种痛苦。所以从知识与智慧的角度来看,就不可能是吸毒的观点,就不仅仅是“这一刻真美”的观点。“这一刻真美”,不是简单的感觉问题。而是我们感觉的“美”与什么东西发生了关联。我们刚才说,与人生的智慧发生关联,与人对这种感觉本身的后果(后果很不好,是一场大的灾难)的思考,不是追求纯粹的感觉,而是追求与感觉相关的心灵的一切领悟和思考。这一切,我们总的来说,叫做:意义。就是说,从我们人来说,作为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反省能力、思考能力的人,他不仅仅只是感觉、感觉、不断地感觉,直到感觉到一种极致的感觉,极乐或者极痛、极苦,追求那一刻、一刹那,他总会想这样的感觉会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后果,这样的感觉从什么时候就埋藏在我们的感觉过程当中,这样的感觉有什么意义。这样的话,我们感觉美,就跟我们感觉当中的快适发生了分歧、区别,就跟我们人所对感觉的省察发生了关联,这就是“美学”。总结一下,这其中有两个意思:一方面,人是感觉的存在,我们寻找、追求着感觉,而且追求感觉的极致,追求“无以复加”这样一种感觉。艺术是我们追求、表达感觉的需要,所以,我们需要“梦工厂”,需要艺术给我们造梦。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那么多艺术、需要那么多的文学、乃至各种各样的文化的原因。另一方面,我们在宣泄、表达、舒展我们的感觉时,还省察、反思着感觉,这就是我们心灵的灵性对“人心都是肉长的”具有的肉体感性的反照。这就是美学。我们具有宣泄、表达、舒展某些感觉的需要,需要像狼那样嚎叫,像小鸟一样吟唱,但是,我们最需要的,还是人性情感的表达。例如,有时候我们的内心很难受,想找个人倾诉一下,能不能找到?不一定。但是我们无法憋屈在心里;找不着人说,甚至跟很多人我们无话可说。是不是就不要说了呢?《红楼梦》开头有诗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我的心灵语言很多人是看不懂的,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是难说之说,是不得不说,却又无法直接说的话。“一把辛酸泪”,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痛苦啊,有心酸啊,有泪水啊,要抒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你写了是干嘛呢?明知道从语言表达上,你说的就是荒唐之言,不是日常语言,你本身就不想让人家懂,设置了一种语言障碍,为什么还要说呢?因为有一把辛酸泪啊!我直截了当地跟谁说?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但是说出来是怎么样的后果呢?“都云作者痴”,大家都以为作者痴,没人懂。“谁解其中味”。我希望有个“谁”来解一下“其中味”。我们有很多体验,很多情感,很多种心思,很多经验,都想找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把“一把辛酸泪”显示出来,不需要为了大家,因为我知道也没有人懂我,我也不指望有人来懂我。同时又暗暗地希望有人来懂,这里用了一个否定的表达方式,反向召唤着:有“知音”来懂我就好了!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追求情感,表达情感。然而,我们这种表达的情感的方式却往往是“荒唐”的。因此,就有了“谁解其中味”的问题:需要“解”,它里面有“密码”。它需要我们“解码”。需要我们把“作者”这种“荒唐”的表达方式,把作者特别的表达,跟他自己的精神(心情、心灵)联系起来,把作者隐含的“味”(意义)解出来,这样就有了一种美学的需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作为人都有某种孤独,就像《红楼梦》中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块石头,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我们被“抛”入了这个世界,“抛”总是跟“抛弃”有联系。我们所有的人某些时候都有一种被抛感。我们考上大学第一天,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原来的老师、同学、家长通通都不再和我们在一起了,我们一个人走在小路上,“哦,天呐!我被抛到这么一个地方来了!”我们每个人在某些时刻不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吗?这样的异乡感、孤独感、陌生感、寂寞感……还有很多种哀愁或情意,都让我们就产生了一种需要,就是表达或者沟通的需要。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感”。我们不是在寻求感觉吗,我们还要寻求跟其他人、所有的人、凡是人的人,哪怕他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天涯海角,哪怕他不在地球上,哪怕还要再过几千年才会产生的某个人,我也希望与他隔着无穷的时间、无穷的空间,与他(她)达到某种沟通、某种共通的感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说是永恒感。在共通感里面,我想,就包含着某种永恒感。

那么,大家反过头来明白《红楼梦》为什么是永恒的了吧?他就是在寻求某种特定的对象,他寻找的“谁”是一种不确定的,飘忽不定的,我们无法找到的,他自己也不指望找到的人。这样的人就可以是任何一个人。有人说西方人不可能懂得《红楼梦》,我不相信。西方人总会有人懂《红楼梦》的。因为人类在审美之中达到了“共通感”,从而也找到了永恒感。这就是宋代心学大家陆象山所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1]。无论你是西方的,东方的,乃至外星球的,都能够有“共通感”,都能够有一种通向永恒的感觉。这也就类似宗教上的神圣感了。何况,《红楼梦》中那块通灵的石头进入人世间“受享”温柔富贵,不也是和《浮士德》有着相同的精神结构,即美学的结构么?——用“灵性”已通的心灵感悟红尘之中的情感。所以,我们为什么需要美学呢?这是因为我们人是需要感觉,需要寻求感觉,并且需要分析我们向其他人表达的感觉,需要分析感觉的密码,需要解码,需要把解码之后的神圣的、共通的感觉找出来。这样的话,我们的感觉本身已经变成了超感觉,我们也就给人类的感觉找到原则或原理或某种最高准则或目标。那么,美学能做什么?中国话说的“心安理得”可以概括。美学就是“安心”的学问,是安妥我们灵魂之学。要把我们的情感放在某个安妥的位置上。“理得”而后“心安”。怎样才能“理得”呢?我们的感觉、情感,必须有合适的意义,才会“心安”。人类情感终极的追求,不是极致的感觉,而是用某种智慧来观察它、省察它、反省它,用智慧来反思我们的感觉,这样才能“理得”。就像浮士德博士那样,用老年的智慧来反省我们的幼年青年老年,庶几可以对我们人类情感的原理或终极目标进行反省。

这就是我们心目之中的美学,这样的美学必然是“心灵美学”。所以,我们应当把美学跟人生、生活、文化的各个方面来联系起来思考问题。比方说对我们的感觉的某个方面的解码。法国的罗兰·巴特尔写过一本书叫《符号帝国》,对日本文化的细节,做出了深刻的分析。他从日本人用筷子(其实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而西方人用刀叉,发现东西文化对待食物的方式之中,包含着不同的精神。西方人似乎把屠杀的过程搬到了饭桌上,切,割,插,叉,挑……蛮有血腥意味;用细细的木棍做成的筷子夹食物,需要更高的技巧,也需要更高的修养。所以,在食物的食用方式上,显示出来的野蛮与文明的分野,就从这样的细节之中显现了出来。真是“细节之中有魔鬼”啊!陌生的眼光,对视之后,就发现了“荒唐”。其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从某种意义来说,都是荒唐的,我们只有在特殊的情境中才领悟到其荒谬;但是在当时当地、此情此景中,我们没有人说他可笑,觉得他荒谬。甚至,没有人敢说他可笑,没有人敢说他荒谬,没有人敢不服从它,为什么呢?我想,这也是值得我们来研究的。美学,就与人的生存的一切方面相贯通,特别是我们心灵的各个方面相贯通。所以,我们采取像《浮士德》那样一种方法,把我们人类的生活从个体的角度,作心灵的探索。就像人类所有人成长的经历一样,我们每个人,被抛到这个世界之后,从童年到青年,然后进入到社会,进入某些特定的领域,具有共通的一些特点。所以,我们的探索,是从童年、少年、青年开始,对每一个人生阶段重要的情感特征和相应的情感表达,与之相关的艺术品联系在一起,把我们整个的心情的故事,当作美学分析的样本,进行省察、观察、分析。着力唤醒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感受和情感体验,努力探讨的心灵的美学历程。经过心灵的反省,或者说反省的体验,让我们的整个的人生历程的美学方面得到描述和分析。以往的美学注重艺术作品的研究,我想,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历程相关,因此,我们的分析,也离不开对相关艺术作品的探讨。所以,心灵美学,采取了生存论研究的方法,或者叫做生存哲学的方法,来探索整个人生的心灵历程。



[1]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83页。

(选自骆冬青《情性人生》,中华书局 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