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阿申:郎红与祭红的外观区别

 天宇楼33 2016-01-11


人物介绍高阿申,男,山东蓬莱人,1949年生于上海。现为上海收藏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副会长,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央视寻宝栏目瓷器鉴定专家,,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浙江大学《艺术品鉴赏与投资高级研修班》讲师,北京大学资源学院客座教授,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艺术品鉴赏与投资》课程高级顾问,浙江影视《鉴宝》栏目核心专家。


1990年以来在《解放日报》《收藏家》《收藏》《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文物天地》《收藏快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研究文章及论文100余篇。著有《赏陶说瓷》《瓷器收藏实践 瓶与罐》《瓷器收藏实践 香炉、文房用品》《瓷器收藏实践 饮食器》《说罐论缸》等。


2011年获北京“龙腾榜全球华人2009-2010年度中国文化与艺术品百名收藏家”及中国收藏家协会授予的“陶瓷收藏鉴赏家”称号。2013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授予的“最受欢迎老师”称号。


郎红与祭红的外观区别



郎窑红,在1300℃以上的高火度还原焰中而成,是清康熙朝仿明宣德宝石红釉时所创烧的一种高温铜红釉。由于生产于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间,系江西巡撫郎廷极在景德镇兼理窑事时所烧,故以督陶官姓氏命名,称郎红。


祭红亦即霁红,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系以铜为着色剂,经1220-1280℃左右高温〔注1〕,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的红釉。烧成后的釉面呈失透状,釉、色深沉安定,色不脱口,釉不垂足,汁水均匀凝厚。以明初永乐、宣德的鲜红、宝石红最著,清代时谓“霁红”,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红釉品种。



郎窑红与祭红在外观上的各自特征为:(1) 朗红釉面玻璃光泽强烈,釉子清澈透明,光亮夺目;祭红的釉面凝厚莹润,釉子浓郁呈失透状。(2)郎红釉流动性大,口沿下因此显露出白色胎体,此“脱口”为郎红典型特征,再则,底足有一环深褐色的积釉,称“垂足”,但流釉一般不过足,故所以郎红瓷独具“脱口垂足郎不流”之风貌;祭红基本是色不脱口、釉不垂足,既使底足略微有积釉现象,由于积釉较薄、规整,亦明显有别于郎红。祭红的另一特征是器口与足根处,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灯草边”,而郎红器之口部要么没有“灯草边”,要么系“人为涂施的一层厚而含有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注2〕;(3)郎红的釉色鲜红艳丽,由于流动性大,通体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变化显得活泼、灵动、多姿:釉色浓处好似牛血初凝,而红釉稍薄便会出现如鸡血一般鲜红,非常美妙,其近底足处又常因积釉过厚呈暗红色或黑褐色,且出现一环呈羽翅状的黑色纹理〔俗称野鸡翅〕,又非常奇特;祭红则釉色通体匀净、少见变化,相对而言,典型永宣祭红釉呈鲜红色,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宽、在3-5mm之间,清代红釉大多色泽凝厚深沉,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窄、约1-2mm左右。(4)用放大镜可见到,郎红的釉内气泡既细小又稀疏;清代祭红的釉泡相对较大、较稠密,而永宣祭红釉的气泡分布,则介于两者之间,不太稠密,然而,气泡却个子大,大得凭肉眼便能一目了然。(5) 郎红的釉层内开有大小纹片,祭红则通体无纹。(6) 郎红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桔皮纹现象偶尔有之;祭红大部分有桔釉现象,对比之下可见,明代釉面之桔皮纹较清代大,而清雍正桔皮皱纹则较乾隆大。(7) 郎红的底足与器内,或呈米黄色或呈浅绿色,俗称米汤釉与苹果青釉,也有少数底为本色的红釉底;而祭红的器内器外,均无此特征。(8) 郎红器无款;祭红器通常署有官款。


另外,郎红釉的器型以瓶与尊为主,祭红釉习见壶、碗、盘、洗、缽和瓶,瓶多为梅瓶与玉壶春瓶。器型上的这一差异,在甄别时亦不能不察。(字1110)

〔注1〕:王伟明《祭红釉生产工艺中的一些体会》、1985年第2期《景德镇陶瓷》P20页

〔注2〕: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P64、P221页、紫金城出版社、1993年版

附图说明

图号

名称/说明

出处

收藏单位

图1

清 康熙郎窑红釉观音尊〔冯先铭等编纂《中国古陶瓷图典》“郎窑红釉”栏目之典型器〕

A

《中国古陶瓷图典》第257图

图2

清 康熙款祭红釉梅瓶及底部图

B

故宫博物院藏

图3

清 康熙郎窑红釉观音瓶及底部图


笔者藏

图4

明 宣德祭红釉标本〔灯草口与釉中气泡〕


笔者藏

出处A:冯先铭等编纂《中国古陶瓷图典》257图、(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出处B: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编《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上)》(紫金城出版社、2005年版)。

高阿申

2014年9月1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