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應天順人,鞭撻四方,汴宋一役,振古鑠今。自來戰伐,必乘衰微,宋當靖康,猶稱極盛。我軍所至,如摧枯拉朽,匪宋之微翳;我兵力實冠三古,國雖備武孰克。當斯幕府,仰體聖意,不屋其社,頓兵城闉,冀得悔禍。彼昏闇昧,寡信輕諾,父子君臣,若合一轍。五千萬金,信口漫承,實負富強,謂可踐諾。不計財力,致質妻孥。猶有姦奄,騰說幕府,標其艷冶,獻媚居功。坐令宮闈,辱甚石晉。是雖人事,亦有天道。翳彼太祖,上欺孤寡,得國之始,已非正道。繼以太宗,勘平十國,陽示寬厚,不俘妻孥。時假內朝,盡遭淫辱。居心刻惡,歷古所無。天鑒不遠,禍延後嗣。授人以柄,使括其囊。盡室偕行,實相為報。用紀其詳,為世金鑑。有國家者,庸有取焉。可恭撰。 ▲天會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既平趙宋,俘其妻孥三千餘人,宗室男、婦四千餘人,貴戚男、婦五千餘人,諸色目三千餘人,教坊三千餘人,都由開封府列冊津送,諸可攷索。入寨後喪逸二千人,遣釋二千人,廑行萬四千人。北行之際,分道分期,逮至燕、雲,男十存四,婦十存七。孰存孰亡,瞢莫復知。追溯臨憘,貫分六道,闍母、穀神兩道,紀載猶缺,餘雖詳略不同,要有筆札可推。刪繁紀要,以存其人,凡分宮眷、宗室、戚里、臣民四捲。 △金史卷三太宗紀:天會四年「閏月壬辰朔,宋出兵拒戰,宗望等擊敗之。癸巳,宗翰至汴。丙辰,克汴城。」按以朔推之,丙辰為二十五日。 宋史卷二三欽宗紀:靖康元年「閏月……丙辰,妖人郭京用六甲法,盡令守禦人下城,大啟宣化門,出攻金人,兵大敗……金兵登城……京城陷。」 按宋、金二史所記陷汴日期同,則「天會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云云,「年」下當脫「閏」字。 ▲首起:宗室貴戚男丁二千二百餘人、婦女三千四百餘人,濮王,晉康、平原、和義、永寧四郡王皆預焉,都統闍母(即多昂木)押解。 天會五年(宋建炎元年)三月二十七日,自青城國相寨起程,四月二十七日抵燕山。存婦女一千九百餘人,男丁無攷。居甘露寺。 △南征錄彙:靖康二年三月「二十六日,遣多昂幟烈率兵二萬,押送宗室、駙馬家屬三千餘人及金銀表緞車北歸見武功記。 」按「多昂幟烈」當是「多昂木」之同名異譯。蓋二十六日下令,二十七日啟程也。 三朝北盟會編卷九八趙子砥燕雲錄:「東京去取宗室嗣濮王仲理以下姨?命宗女等千八百餘口至燕山仙露寺養膳……」 又同書卷二一0紹興十二年八月十日引王若仲北狩行錄亦雲「宗室自濮王仲理以下別居仙露僧舍。」呻吟語:宗室濮王仲理等一千八百餘人,仍留燕山仙露寺……」似作「仙露」是。 ▲六年七月,遷通塞州。十二月,遷韓州,存男、婦九百餘人。 △呻吟語:建炎二年七月:「謀洩,疑及二帝,又請北行,並遷宗室至通塞州,去燕京一千五百里。」是年「十月二十六日,虜徙二帝、諸王、駙馬、內侍、宮眷於韓州。」又云諸宗室,「及是,轉輾流徙,存者九百餘人,虜酋令徙韓州,給田四十五頃,種蒔自給。」 ▲八年七月,遷咸州,四郡王別從昏德行。 △呻吟語:建炎四年「七月,又徙二帝於胡里改路五國城。舟行至東路,都統孛堇習古傳虜主命,減去隨從宗室仲瑅等五百人、內侍黎安國等三百人,流離咸州道中。惟和義郡王有奕,永寧郡王有恭,燕王府節使有章、有亮,越王府節使有忠。有德六人從。」 ▲九年十一月,存五百餘人,遷上京,編充兵役,婢媼守把宮院。 △金史卷三太宗紀:天會九年「十一月己未,遷趙氏疏屬於上京。」 呻吟語:紹興元年「十一月,虜遷咸州道中近支宗室仲恭、仲瑥五百餘人至上京。」 ▲二起:昏德妻韋氏,相國、建安兩子,鄆、康兩王妻妾,富金、嬛嬛兩帝姬,鄆、康兩王女,共三十五人,真珠大王設野母(粘沒喝長子)、蓋天大王賽里(名宗賢)、千戶國祿、千戶阿替計押解。 天會五年三月二十八日,自壽聖院劉家寺皇子寨起程,五月二十三日入上京洗衣院。 △青宮譯語:「天會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午,國相左副元帥(名粘沒罕)、皇子右副元帥(名斡離不)命成棣隨珍珠大王(名設野馬,國相長子)、千戶國祿、千戶阿替紀押宋韋妃(康王之母),邢妃(康王之妻),朱妃(鄆王之妻)富金、嬛嬛兩帝姬(康王之妹),相國王(趙梴)、建安王(趙楧)等先至上京……」五月「二十三日抵上京,仍宿毳帳。」 ▲三起:重昏妻妾、珠珠帝姬、柔嘉公主,共三十七人,寶山大王斜保 粘沒喝次子、蓋天大王賽里押解。 天會五年四月初一日,自齋宮起程,十八日抵燕山,居愍忠祠。十月,與昏德會。 △南征錄彙:天會五年「四月一日,國相退師,分五起,寶山大王押朱後一起,固新押貢女三千人二起……」 呻吟語:靖康二年「四月朔,宿胙城界,朱后車亦至,斡離不令與韋后同行,護送者粘罕次子寶山大王,宮女三千,別有虜酋固新嚴兵押送。」又云:「聞朱後以下三十餘人四月十八日到此,居愍忠祠。韋后以下二十餘人同日過此,即赴上京……」又云:「七月初十日,靖康帝、祁王太子至自雲中,館愍忠祠。」 三朝北盟會編卷九八趙子砥燕雲錄:「七月初,淵聖至自雲中,駐蹕燕山愍忠寺,朱皇後、太子祁王、三郡王,聖眷同處,侍帝側,金人供奉如道君之禮。二聖兩寺居處,七月上旬,於昊天寺相見……」按「十月與昏德會」云云,疑「十」是「七」字之誤。 ▲四起:昏德公,燕、越、鄆、肅、景、濟、益、莘、徐、沂、和、信十一王,安康、廣平二郡王,瀛、嘉、溫、英、儀、昌、潤、韓八國公,諸皇孫,駙馬,昏德妻妾、奴婢共一千九百四十餘人,萬戶額魯觀(名宗雋)、左司蕭慶、孛堇葛思美押解。 天會五年三月二十七日夜,自齋宮及青城國相寨移至劉家寺皇子寨。二十九日起程,五月十三日抵燕山,居延壽寺。十月,遷中京,居相國院。 △宋史卷二三欽宗紀:靖康二年三月「丁巳,金人脅上皇北行。」按是月辛卯朔,丁巳為二十七日,此日上皇離齋宮至劉家寺。 呻吟語:「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九日黎明,太上啟蹕,共車八百六十餘兩,發自劉家寺。」四月「三十日,斡酋令太上、鄭后、貢女三起先行,五月十三日抵燕山。計程五百三十里。」十八日,「斡酋請太上看毬射,旋送太上、鄭后以下九百餘人館延壽寺,供張甚厚。」「虜以康王兵盛,又請二帝北徙,九月十三日出燕山東門……十月十八日抵中京,計程九百五十里。地即霫郡古奚國(改大定府),在燕山北,館於相國院,故契丹相國第。」 金史卷三太宗紀:天會五年「冬十月……宋二帝自燕徙居於中京。」 ▲六年八月,遷上京,居元帥甲第。十二月,遷韓州。 △金史卷三太宗紀:天會六年七月,「以宋二庶人赴上京。」八月「丁丑,以宋二庶人素服見太祖廟,遂入見於乾元殿。封其父昏德公、子重昏侯。」十月「戊寅,徙昏德公、重昏侯於韓州。」 呻吟語:天會六年八月「二十一日,二帝抵上京行幄。」「十二月二十六日,二帝抵韓州,和王薨於途。」 ▲八年七月,遷五國城。 △金史卷三太宗紀:天會八年七月,「徙昏德公、重昏侯於鶻里改路。」 呻吟語:建炎四年「七月,又徙二帝於胡里改路五國城。」 ▲五起:帝姬、王妃等一百有三人,侍女一百四十二人,二皇子元帥斡離不 名宗望押解。 天會五年三月二十九日,自劉家寺皇子寨壽聖院起程,五月十九日抵燕山,居皇子寨府。 △南征錄彙:「三鼓起程,分作七軍,從官、貲重在二軍,太上、諸王、駙馬在三軍,鄭後宮屬在四軍,王妃、帝姬在五軍,額魯觀、蕭慶為都押使,車八百六十輛(見劄記、閒談、隨筆)。」按「三鼓」上有大段脫文,然此「三鼓」在三月「二十八日」後,「四月一日」前,則必三月二十九日無疑。 呻吟語:「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九日黎明,太上啟蹕,共車八百六十餘兩,發自劉家寺。夜宿封邱界,太上以下及虜酋毳帳二,布棚四十八為一圍;鄭后以下及虜酋蕭慶毳帳三,布棚八十八為一圍,皆有館伴朝夕起居;帝姬以下及虜酋斡離不毳帳五,布棚十二為一圍。」然則帝姬、鄭後宮屬與太上分軍同行則明矣,可証諸帝姬等確三月二十九日於劉家寺北行。 又同書:「五月初一日,真定萬戶宴斡酋,帝姬、王夫人等,坐騎以從,番人聚觀如潮湧。屯駐四日,候諸軍盡發,初五日起程,十七抵燕山……帝姬等館帥府。此作「十九日抵燕山」,未知孰是。 ▲六起:貢女三千一百八十人、諸色目三千四百十二人,右監軍固新(即穀神,名布尹(按當作希尹))、左監軍達賚(即撻嬾,名昌)押解。 天會五年四月初一日,自青城國相寨起程,五月二十七日抵燕山,實存貢女二千九百人,諸色目一千八百人,分其半至上京。 △南征錄彙:靖康二年「四月一日,國相退師,分作五起,寶山大王押朱後一起,固新押貢女三千人二起,達賚押工役三千家三起,高慶裔押少主四起,從河東路進發(見秘錄)。」 呻吟語:靖康二年五月「十九日……聞貢女三千人、吏役三千家,器物二千五十車,是日始至,點驗後,半解上京,半充分賞……」按此作「五月十九」,不作「五月二十七」,未知孰是。 ▲七起:重昏侯、太子、祁王、纓絡帝姬及從官十二人、侍女一百四十四人,國相元帥粘沒喝(即粘罕,名宗翰)、右司高慶裔、都統餘覩(即伊都)押解。 天會五年四月一日,自青城國相寨起程,六月二日抵雲中,七月初十日,還燕山,與昏德會。 △宋史卷二三欽宗紀:靖康二年「夏四月康申朔……金人以帝及皇後、皇太子北歸。」 呻吟語:靖康二年「七月初十日,靖康帝、祁王、太子至自雲中,館愍忠祠。」 三朝北盟會編卷九八趙子砥燕雲錄:「二聖之北狩也,道君由滑、濬至燕山,淵聖由淮陽至雲中……七月初,淵聖至自雲中,駐蹕燕山愍忠寺……二聖兩寺居處,七月上旬,於昊天寺相見……」 ○宮眷 ▲昏德公趙佶,宋為道宗。 △宋史卷一九徽宗紀:徽宗「諱佶,神宗第十一子也。」 又同書卷二二徽宗紀:宣和七年十二月「庚申,詔內禪,皇太子即皇帝位。尊帝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居龍德宮……」 按金史卷三太宗紀,「昏德公」乃天會六年八月金人於太祖廟獻俘之後所降封,此處「昏德」云云,似作者追記時所用,此時尚無此名。 ▲二月初七日入齋宮。 △宋史卷二三欽宗紀:靖康二年二月「丁卯,金人要上皇如青城。」按是月辛酉朔,丁卯乃七日。 ▲三月二十八日,封天水郡王。 △南征錄彙:靖康二年三月二十八日「黎明,宋太上等抵劉家寨,國相馳馬至雲,有詔,見立張邦昌為楚帝。古無不亡之國,想宜領會。趙佶與太祖皇帝先立盟好,今知悔禍,可封為天水郡王,趙桓可封為天水郡公。妻子相隨,服飾不改,用示厚恩。」按金史捲四熙宗紀,「天水郡王」、「天水郡公」之封,乃在皇統元年。然以理考之,金人既廢趙氏,另立張邦昌,則必有降封之事,或皇統乃復封乎? ▲四起北行,五月十三日抵燕山,館延壽寺。十月,遷中京,館相國院。 六年八月,遷上京,羈元帥甲第。二十四日,獻廟,降今封。 十二月,安置韓州。 八年七月,流五國城。 △按以上所述,皆與上文「四起昏德公」所述同,箋證見上文。 ▲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亡。 △宋史卷二二徽宗紀:「紹興五年四月甲子,崩於五國城,年五十有四。」 呻吟語:紹興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甲子,太上薨於五國,遺命葬內地。虜主徇宮中意,欲許之,廷議不可。」 按金史卷四熙宗紀、呻吟語所引燕人麈,皆雲徽宗死於是年「四月丙寅」,未詳孰是。 ▲先有子二十七人,七康王構,未獲;八邠王材;十一儀王樸,先歿。女二十三人,均詳後記。 △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徽宗三十一子: 長欽宗, 次鄆王栱,(早亡) 次兗□□,(早亡) 次和王栻, 次鄆王楷, 次信王榛, 次荊王楫,(早亡) 次漢王椿,(早亡) 次肅王樞, 次安康郡王楃, 次景王杞, 次廣平郡王楗, 次濟王栩, 次陳國公機,(早亡) 次益王棫, 次相國公梴, 次高宗, 次瀛國公樾, 次邠王材,(早亡) 次建安郡王楧, 次祁王模, 次嘉國公椅, 次莘王植, 次溫國公棟, 次儀王樸,(早亡) 次英國公橞, 次徐王棣, 次儀國公桐, 次沂王(木咢), 次昌國公柄, 次潤國公樅。 按宗室傳只云「檉、楫、材、栱、椿、機六王早薨」,此則云儀王樸亦「先歿」。又,依上列順序,康王構即高宗乃徽宗第九子。宋史捲二四高宗紀云:「諱構,字德基,徽宗第九子……」正與之合,則此處云「七」誤。又邠王材乃第十子,儀王樸乃第十三子。宋史捲二四八公主傳:「徽宗三十四女。」與此處「二十三女」不合。 ▲入國後,又生六子八女: 極,五年四月,途中小王婕妤出。 柱,八年四月二十七日,閻婉容出。 △呻吟語:建炎四年(即金天會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太上生子柱,閻婉容出。」 ▲檀,九年五月二十二日,鄭媚娘出。 △呻吟語:紹興元年(即金天會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太上生子檀,鄭昭媛出。」 ▲餘失攷。別有子女五人,具六年春生,非昏德胤。皇統元年二月,贈復天水郡王。 △呻吟語:建炎二年(即金天會六年)「二月十九日,太上生女,邵才人出;二十七日,太上生子,閻婉容出;三月十二日,太上生子,狄才人出。」「六年春生」云云,蓋指此。 ▲妻五人:鄭皇后、喬貴妃、崔淑妃、王貴妃、韋賢妃,隨入齋宮。 △宋史卷二四三后妃傳:「鄭皇后,開封人也……政和元年,立為皇后……汴京破,從上皇幸青城。北遷,留五年,崩於五國城,年五十二。」 又同卷:「喬貴妃,初與高宗母韋妃俱侍鄭皇后……二帝北遷,貴妃與韋氏俱。」 又同卷:「韋賢妃,開封人,高宗母也……進封龍德宮賢妃。從上皇北遷……(紹興)十二年四月,次燕山……八月,至臨安,入居慈寧宮……二十九年,太后壽登八十……九月,得疾……俄崩於慈寧宮……」 又同卷劉貴妃傳:「妃天資警悟……宣和三年薨……帝甚悼之,後宮皆往唁,帝相與啜泣。崔妃獨左視無戚容,帝悲怒,疑其為厭蠱……遂廢崔妃為庶人。崔生漢王椿及帝姬五人云。」按此即崔淑妃。按王貴妃無傳,據開封府狀:「王德妃三十五歲,已封貴妃。」 ▲韋二起北行,入洗衣院。十三年,遣至五國。 △按韋妃北行及入洗衣院事,見上文「二起昏德妻韋氏」條箋證。 呻吟語:紹興五年(即金天會十三年)「二月,韋后等七人出洗衣院……韋后至五國。」 ▲餘四起北行。王六月初四日歿燕山,鄭八年九月初五日歿五國,喬、崔流五國。 呻吟語:靖康二年六月「初四日。王貴妃薨。」建炎四年 即金天會八年「九月初五日,鄭皇后薨於五國城,年五十二。」 △宋史卷二四三后妃傳:「二帝北遷,(喬)貴妃與韋氏俱。至是,韋妃將還,貴妃以金五十兩贈高居安……復舉酒酌韋氏曰:『姊善重保護,歸即為皇太后;妹無還期,終死於朔漠矣。』遂大慟以別。」按崔氏無載,蓋已廢為庶人之故。 ▲妾三十一人,先入青城寨: 金弄玉、陳嬌子、月裏嫦娥、申觀音,移居額魯觀寨。 △開封府狀:「金淑儀二十歲,名弄玉。」「裴淑容十九歲,名月裏嫦娥。」「申充儀十九歲,名觀音。」按陳嬌子疑即陳淑容,十九歲。 ▲金秋月、朱素輝、左寶琴、新劉娘,移居蕭慶寨。 △開封府狀:「金貴儀十九歲,名秋月。」「朱昭儀十八歲,名素輝。」「劉充容二十歲,名新劉娘。」按左寶琴疑即左充儀,年二十一歲。 ▲李珠媛、蕭金奴、席珠球,移居葛思美寨。 △開封府狀:「蕭修媛十九歲,名金奴。」「席充媛十八歲,名珠珠,即席美人。」按李珠媛疑即李昭容,年十九歲。又「席珠珠」,此處作「席珠球」,疑誤。 ▲朱桂林、曹柔、周鏡秋、徐散花、林月姊、王月宮、閻寶瑟、任金奴、林菱香、餘羞花、王三寶奴、鄭媚娘、蔣敬身、陸嬌奴、毛朱英、黃寶琴、陳大和、秦懷珊、奚巧芳、江南春,均四起北行。 △開封府狀:「徐順容二十一歲,名散花。」「林婉儀二十三歲,名月姊,即林美人。」「王婉容二十九歲,名月宮。」「任婉容二十一歲,名金奴。」「林昭容二十歲,名菱香。」「餘昭容二十五歲,名羞花。」「王昭容二十四歲,名三寶奴。」「鄭昭媛二十一歲,名媚娘。」「陸修儀二十一歲,名嬌奴。」「黃修容二十歲,名寶琴,即琅琊夫人。」「江充媛二十歲,名南春。」按朱桂林疑即「朱貴儀,三十九歲。」曹柔疑即「曹順儀,三十二歲。」周鏡秋疑即「周順容,二十五歲。」蔣敬身疑即「蔣修儀,四十一歲」。毛朱英疑即「毛修容,三十二歲」。陳大和疑即「陳修媛,二十八歲」。秦懷珊疑即「秦充容,二十九歲」。奚巧芳疑即「奚充媛,二十四歲」。 ▲至五國後,任金奴生一子;閻寶瑟十一年九月初四日歿,生一子;鄭媚娘生子檀。 △呻吟語:建炎三年(即金天會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太上生子柱,閻婉容出。」「紹興三年 即金天會十一年九月初四日,閻婉容薨。」紹興元年 即金天會九年 「五月二十二日,太上生子檀,鄭昭媛出。」 ▲寵婢封婕妤、才人、貴人、美人者四十一人,先入青城寨,隨行入劉家寺寨,五起北行。 曹小佛奴,移居葛思美寨。 △呻吟語:靖康二年四月「初七日,次湯陰,館伴阿林葛思美盜後宮曹氏……」 ▲至燕山後,新王婕妤、小王婕妤、周春桃、狄金奴、邵元奴歸昏德。新王、周、狄、邵六年春各生子女一,均隨至五國。 △開封府狀:「新王婕妤二十歲。小王婕妤二十歲……周才人二十二歲,名春桃……狄才人十九歲,名金奴。邵才人十八歲,名元奴。」 呻吟語:建炎二年 即金天會六年「二月十九日,太上生女,邵才人出……三月十二日,太上生子,狄才人出。」餘不詳。 ▲餘三十五人居燕山御寨,八月,至上京。 后,奚拂拂、裴寶卿、管芸香、謝吟絮、江鳳羽、劉蜂腰、劉菊山、閻月娟、朱柳腰、俞小蓮入洗衣院。 △開封府狀:「奚婕妤十七歲,名拂拂。裴婕妤十八歲,名寶卿,即奉國夫人。管婕妤十九歲,名芸香。謝婕妤十九歲,名詠絮(按與此作「吟絮」異)。江婕妤十九歲,名鳳羽……劉婕妤十八歲,名蜂腰,即劉美人……劉婕妤十九歲,名菊仙(按與此作「菊山」異),即平國夫人。閻婕妤十九歲,名月媚(按與此作「月娟」異),即三水夫人。朱才人十八歲,名柳腰……俞美人十七歲,名小蓮。」 ▲莫青蓮、葉小紅、李鐵笛、邢心香、姚小嬌、羅醉楊妃、程雲仙、高曉雲、小金雞、邢小金、盧嫋嫋、周河南、景櫻桃、何羞金、辛香奴、徐癸癸、朱鳳雲、馮寶玉兒、芮春雲、曾串珠、顧貓兒,入斜也、訛里朵、達賚、闍母、希尹、兀朮及諸郎君寨。 △開封府狀:「莫才人十八歲,名青蓮。」葉才人十九歲,名小紅……李才人二十八歲,名鐵笛……邢才人十八歲,名心香,即邢夫人。姚才人二十歲,名小嬌奴,即姚夫人。羅才人二十歲,名醉楊妃,即羅夫人。程才人十八歲,名雲仙,即程夫人。高才人二十一歲,名曉雲,即南徐夫人。金才人二十一歲,名小金雞。邢貴人二十二歲,名小金。盧貴人十九歲,名嫋嫋。周貴人十八歲,名河南。景貴人十七歲,名櫻桃。何貴人二十四歲,名羞金。辛貴人十九歲,名香奴……徐美人十九歲,名癸癸。朱美人二十一歲,名鳳雲。馮美人十九歲,名寶玉兒。芮美人二十歲,名春雲。曹美人二十二歲,名串珠(按與作「曾串珠」者必有一誤)。顧美人二十一歲,名貓兒。」 ▲邱巧雲、郭小奴、方朝雲、衞佛面道歿。 △開封府狀:「郭婕妤十九歲,名小奴,即郭夫人……方纔人二十歲,名朝雲……衞貴人十七歲,名佛面,即衞美人。」按其歿無考。 ▲婢封夫人者六十七人,先入青城寨。 李春燕歸張邦昌為後。 △開封府狀:「華國李夫人二十一歲,名春燕。」 宋史卷四七五張邦昌傳:「初,邦昌僭居內庭,華國靖恭夫人李氏數以果實奉邦昌,邦昌亦厚答之。一夕,邦昌被酒,李氏擁之曰:『大家,事已至此,尚何言?』因以赭色半臂加邦昌身,掖入福寧殿,夜飾養女陳氏以進。及邦昌還東府,李氏私送之,語斥乘輿。帝聞,下李氏獄,詞服。」 南征錄彙:天會五年宋靖康二年、建炎元年三月 「帥府以宋華國靖獻夫人李氏及宮人十輩賜邦昌為后…… 見劄記 」 ▲陳桃花、楊春鶯、郭佛逃、曹大姑歸真珠大王寨。 △開封府狀:「巨集農楊夫人十九歲,名春鶯……曹夫人十九歲,名大姑。」按開封府狀無「郭佛逃」其名,然「福國邢夫人十八歲,名佛迷」,疑即其人。蓋「郭」「邢」、「迷」「逃」皆形近而訛。 ▲鄭佛保、謝三奴、任玉桃、吳阿奴歸寶山大王寨。 △開封府狀:「河內鄭夫人十六歲,名佛保佑……會稽謝夫人十七歲,名三奴……榆林任夫人十六歲,名玉桃。陳留吳夫人十七歲,名阿奴。」 ▲霍小鳳、何青鳳入高慶裔寨。 △開封府狀:「霍夫人二十一歲,名小鳳……何夫人二十歲,名青鳳。」 ▲鄭巧巧、張小花入俞覩寨。 △開封府狀:「鄭夫人十九歲,名巧巧……景國張夫人二十四歲,名小花。」按「俞覩」即「餘覩」,同名異譯。 ▲王貓兒、劉百古、章好郎、孫心奴入兀室寨。 △開封府狀:「南陽王夫人十九歲,名貓兒……章夫人二十一歲,名好郎。」按開封府狀無作「百古」「心奴」者,然「益國劉夫人二十一歲,名百哥……孫夫人十九歲,名星奴。」疑即其人。 ▲費蘭姑、吳富奴、朱燕姑、劉夗央入婁宿寨。 △開封府狀:「費夫人十九歲,名蘭姑……鄒國吳夫人二十三歲,名富奴……鉅鹿朱夫人二十二歲,名燕姑……許國劉夫人二十一歲,名鴛鴦。」按「婁宿」即「婁室」,同名異譯。 ▲沈金男、馬蘭瘦入劉思寨。 △開封府狀:「沈夫人十九歲,名金男。」按開封府狀無名「蘭瘦」者,然「馬夫人十八歲,名蘭秀。」疑即其人。蓋「瘦」「秀」音近而訛。 ▲韋月姑、張貝姑、衞福雲、劉阿奴、文楊妃、王賽蓮、劉月奴、喬瑞芳、黃朱紅、張月仙、向袖雲、彭佛哥、梁溫和、王翦雲、吳端姑、鍾大寶、王月奴、楊吉保、葉金姑、惲花雲、張花媚、王金姑、李巧郎、黃觀音、李雙飛、薑銀鈴、徐春羅、曾四面、田倩雲,李仙桃、苟玉虎、顧小郎、褚觀音、潘玉兒、任蕙卿、劉春芳、王紅奴、芮二南、王杏林、紀男郎、湯三姑、邢(柳)柳姊、汪和姑、於一翦紅,均七起北行,道歿十一人,餘入雲中御寨。 △開封府狀:「榮國韋夫人二十四歲,名月姑。」「張夫人二十四歲,名貝姑。」「衞國顧夫人二十三歲,名福雲。」按依例,「衞福雲」當作「顧福雲」。「劉夫人二十一歲,名阿奴。」「文夫人二十二歲,名楊妃。」「三原王夫人二十二歲,名賽蓮花。」「河間劉夫人二十二歲,名月奴。」「喬夫人二十二歲,名瑞芳。」「黃夫人二十一歲,名朱紅。」「清河張夫人二十一歲,名月仙。」「向夫人二十一歲,名岫雲。」按「岫雲」是,「袖雲」非。「彭夫人二十一歲,名佛哥。」「梁夫人二十一歲,名溫和。」「王夫人二十歲,名翦雲。」「承國吳夫人二十歲,名端姑。」「鍾夫人二十歲,名大寶佛。」「王夫人十九歲,名月奴。」「楊夫人十九歲,名吉保。」「葉夫人十九歲,名金姑。」「惲夫人十九歲,名花雲。」「榮陽張夫人十九歲,名花媚。」「康平王夫人十九歲,名金姑。」「壽陽李夫人十九歲,名巧郎。」「江夏黃夫人十九歲,名觀音奴。」「李夫人十九歲,名雙飛。」「薑夫人十九歲,名銀鈴。」「魯國徐夫人十九歲,名春羅。」「曾夫人十九歲,名四面笑。」「田夫人十九歲,名倩雲。」「定國李夫人十八歲,名醉仙桃。」「荀夫人十八歲,名玉虎兒。」按「荀玉虎」文作「苟玉虎」,異。「紀國顧夫人十八歲,名小郎。」「褚夫人十八歲,名醉觀音。」「潘夫人十八歲,名玉兒。」「慎國任夫人十八歲,名蕙卿。」「平原劉夫人十八歲,名春芳。」「太原王夫人十七歲,名紅奴。」「芮夫人十七歲,名二南。」「順國王夫人十七歲,名杏林。」「紀夫人十七歲,名男郎。」「陽夫人十七歲,名三姑。」按「陽」疑文作「湯」是。「徐國邢夫人十七歲,名柳姊。」按「柳姊」,文作「柳柳姊」,衍一「柳」字,今刪。「江夫人十七歲,名和姑。」按「江」文作「汪」。「於夫人十七歲,名一翦紅。」 ▲長子重昏侯趙桓,即靖康帝。 △宋史卷二三欽宗紀:「諱桓,徽宗皇帝長子……初名亶……崇寧元年二月甲午,更名烜,十一月丁亥,又改今名。」 金史卷三太宗紀:天會六年八月「丁丑……封其父昏德公,子重昏侯。」此處「重昏侯」似追記時所用。 ▲正月初十日入齋宮。 △宋史卷二三欽宗紀:靖康二年正月「庚子,金人索金銀急,何鑑、李若水勸帝親至軍中,從之,以太子監國而行。」按是月辛卯朔,庚子為十日。 ▲二月二十八日封天水郡公,七起北行,六月初二日抵雲中。 △按「封天水郡公」事,參見上文「三月二十八日封天水郡王」條箋證。此作「二月二十八日」,在張邦昌稱楚帝之前,疑誤。「抵雲中」事,參見上文「七起」之箋證。 ▲七月初十日,抵燕山,館愍忠祠,與三起會。 △按此條已參見上文「七起」之箋證。 ▲十月,隨昏德流徙至五國城。 六年八月,獻廟時降今封。 △按以上見上文「四起」之有關箋證。 ▲先有子諶、女柔嘉。 △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欽宗皇太子諶,朱皇后子也。政和七年生……靖康元年……四月,詔立為皇太子。」 按宋史卷二四八公主傳不載欽宗女,然開封府狀皇孫女三十人,首列柔嘉公主,時年七歲。 ▲入國後,生二子: 謹,五年九月,朱慎德妃出。 △呻吟語:靖康二年(即金天會五年)「九月初六日,靖康帝生子謹,慎德妃出。」 ▲訓,七年七月初六日,鄭慶雲出。 △呻吟語:建炎三年(即金天會七年)「七月初六日,少帝生子訓,鄭夫人出。」 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訓乃北地所生……後有自北至者,曰:『淵聖小大王訓,見居五國城』。」 ▲女二: 七年四月、十年六月生,皆狄玉輝出。 △呻吟語:建炎二年(即金天會八年)「正月十七日,少帝生女,鄭夫人出。」建炎四年 即金天會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少帝生女,慎德妃出。」「紹興二年(即金天會十年)六月,少帝生女,狄夫人出。」則北遷後,欽宗實生三女,其一為狄玉輝出,與此處所記不同。 ▲妻二:朱后、朱慎德妃,先入齋宮。 △宋史卷二四三后妃傳:「欽宗朱皇后,開封祥符人……欽宗在東宮,徽宗臨軒備禮,冊為皇太子妃。欽宗即位,立為皇后。」按宋史后妃傳不載朱慎德妃事,然開封府狀少帝妃嬪三十八人,首列即朱慎德妃,時年十八歲。 ▲三起北行,四月十八日抵燕山,館愍忠祠。 七月,與重昏會。 △按以上見上文「三起」箋證。 ▲十月,隨昏德流徙。 △按「流徙」事,參上文「四起」箋證。 ▲後六年八月二十四日歿上京。八年七月,封貞節夫人。妃隨流五國。 △呻吟語:建炎二年(即金天會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虜主以二帝見祖廟……朱后歸第自縊,甦,仍投水薨。」 又引燕人麈云:「是夜,少后朱氏自縊,救免,仍死於水。」 又同書建炎四年(即金天會八年)七月「又詔,趙佶妻朱氏,懷清履潔,得一以貞。眾醉獨醒,不屈其節。永垂軫卹,宜予嘉名,可封為靖康郡貞節夫人。典重激揚,共喻朕意。」 ▲妾封才人、夫人者十人,先入青城寨: 劉月娥、何鳳齡、鄭月娥、薛長金入真珠大王寨。 △開封府狀:「劉才人十五歲,名月娥。」「何才人十六歲,名鳳齡。」「鄭夫人十九歲,名月宮。」按此作「月娥」,有異。「蔣夫人十六歲,名長金。」按此作「薛長金」,未知孰姓。 ▲盧順淑、戚小玉、韓靜觀、鮑春蝶入寶山大王寨。 △開封府狀:「盧才人十七歲,名順淑。」「戚夫人二十歲,名玉。」按此作「小玉」,略異。「韓才人十八歲,名靜。」按此作「靜觀」。「鮑夫人十九歲,名春蝶。」 ▲鄭慶雲、狄玉輝三起北行,至燕山,歸重昏,隨流五國。 △按參上文欽宗北遷生子二、女二之箋證,可證其二人確歸欽宗,並隨之流徙。 ▲婢封內職者二十七人,先入青城寨: 曹妙婉、卜女孟、席進士、程巧、俞玩月、黃勤歿於水。 △開封府狀:「曹內史十九歲,名妙婉。」「卜內史十九歲,名女孟。」「席內史十六歲,名進士。」「程內史十七歲,名巧。」「俞內史十八歲,名玩月。」「黃內史十六歲,名勤。」 ▲衞貓兒自刎。 △開封府狀:「衞使令十三歲,名貓兒。」 ▲徐寶蓮、薑田田病歿。 △開封府狀:「徐尚服十八歲,名寶蓮。」「薑使令十四歲,名田田。」 ▲顧頑童、芮秀、嚴鶯簧入寶山大王寨。 △開封府狀:「顧使令十五歲,名頑童。」「芮使令十五歲,名秀。」「嚴使令十四歲,名鶯簧。」 ▲楊調兒、陳文婉敕賜真珠大王。 △開封府狀:「楊尚食十六歲,名調兒。」「陳尚寢十七歲,名文婉。」 ▲朱淑媛、田芸秀、徐鈺、許春雲、周南、何紅梅、方芳香、沈知禮、葉壽心、華正儀、呂吉祥、褚月奴、駱蝶兒,三起北行,入洗衣院。 △開封府狀:「朱內宰二十一歲,名淑媛。」「田副宰十九歲,名芸芳。」按此作「芸秀」,未知孰是。「徐尚儀二十一歲,名金玉。」按此處作「鈺」,未知孰是。「許尚儀十六歲,名春雲。」「周尚服十六歲,名男兒。」按此作「南」,未知孰是。「何尚食十九歲,名紅梅。」「方尚寢十七歲,名芳香。」「沈尚功十九歲,名知禮。」「葉尚功十八歲,名壽星。」按此作「壽心」,未知孰是。「華宮正二十四歲,名正儀。」「呂使令十八歲,名吉祥。」「褚使令十七歲,名月奴。」「駱使令十五歲,名蝶兒。」 ▲子諶即太子,女柔嘉即公主,先入齋宮。 諶七起北行,柔嘉三起北行,均隨至五國。皇統元年二月,復封天水郡公。 △按以上見上文「長子重昏侯趙桓」「先有子諶、女柔嘉」之箋證及「七起」、「三起」之箋證。又按,皇統二年封欽宗為天水郡公見金史卷四熙宗紀。 ▲次子趙楷,即鄆王。 △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鄆王楷,帝第三子,初名煥……靖康初,與諸王皆北遷。」按此作「次子」,疑誤。 ▲三子趙樞,即肅王。 △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肅王樞,帝第五子……靖康初……遣宰臣張邦昌從樞使斡離不軍,為金人所留,約俟割地畢遣還,而挾以北去。」 ▲四子趙(木巳),即景王。 △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景王杞……靖康元年……遷太傅。二年,遣詣金營充賀正旦使。既歸,又從上幸青城……及北行,鬚髮盡白。」按杞乃徽宗第六子。 ▲五子趙栩,即濟王。 △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濟王栩……靖康元年……遷太傅。同景王杞為賀金人正旦使……及索諸王家屬,栩夫人曹氏避難他出,徐秉哲捕而拘之,遂同北去。」按栩乃徽宗第七子。 ▲六子趙棫,即益王。 △開封府狀:「益王棫,二十一歲,已貶庶人。」按宋史宗室傳其人當行八。 ▲十子趙植,即莘王。 △開封府狀:「莘王植,二十歲。」按宋史宗室傳,其人當行十二。 ▲十二子趙棣,即徐王。 △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徐王棣……宣和中,改鎮南軍節度使……進封徐王,後從淵聖北去。」按其行乃第十四。 ▲十三子趙(木咢),即沂王。 △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沂王(木咢)……宣和中……封河間郡王……遷太保,進封沂王。後從淵聖出郊,至北方,與駙馬劉彥文告上皇左右謀變,金遣人按問,上皇遣莘王植、駙馬蔡鞗等對辨,凡三日,(木咢)、彥文氣折,金人誅之。」按其行乃第十五。 ▲十四子趙栻,即和王。 △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和王栻……靖康元年,授瀛海、安化軍節度使,檢校太傅,追封和王,後從淵聖出郊。」按其人乃行十七。 ▲十五子趙榛,即信王。 △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信王榛……靖康元年……進封信王。後從淵聖出郊,北行至慶源,亡匿真定境中。時馬廣與趙邦傑聚兵保五馬山砦,陰迎榛歸,奉以為主,兩河遺民聞風響應。榛遣廣詣行在奏之……潛善、伯彥終疑之……會有言榛將渡河入京,朝廷因詔擇日還京,以伐其謀。金人恐廣以援兵至,急發兵攻諸砦,斷其汲道,諸砦道陷。榛亡,不知所在,或曰後與上皇同居五國城。」按其人乃行十八。 ▲十六子趙楃,即安康郡王。 △開封府狀:「安康郡王楃,十六歲。」又三朝北盟會編卷九九靖康皇族陷虜記見在親王條有安康郡王。按其人行二十。 ▲十七子趙楗,即廣平郡王。 △開封府狀:「廣平郡王楗,十五歲。」又三朝北盟會編卷九九靖康皇族陷虜記見在親王條有廣平郡王。按其人乃行二十一。 ▲十九子趙樾,即瀛國公。 △開封府狀:「瀛國公樾,十三歲。」又三朝北盟會編卷九九靖康皇族陷虜記歿故親王條有瀛國公,註云死於五國。按其人行二十四。 ▲二十一子趙椅,即嘉國公。 △開封府狀:「嘉國公椅,十歲。」又三朝北盟會編卷九九靖康皇族陷虜記歿故親王條有嘉國王,疑即「嘉國公」之誤,註雲死於五國。按其人行二十六。 ▲二十二子趙棟,即溫國公。 △開封府狀:「溫國公棟,九歲。」又三朝北盟會編卷九九靖康皇族陷虜記見在親王條有溫國王,疑即趙棟。按其人行二十七。 ▲二十三子趙橞,即英國公。 △開封府狀:「英國公橞,八歲。」按其人行二十八。 ▲二十四子趙桐,即儀國公。 △開封府狀:「儀國公桐,七歲。」又三朝北盟會編卷九九靖康皇族陷虜記見在親王條有儀國公。按其人行二十九。 ▲二十五子趙柄,即昌國公。 △開封府狀:「昌國公柄,六歲。」又三朝北盟會編卷九九歿故親王條有昌國公,註云死於五國。按其人行三十。 ▲二十六子趙樅,即潤國公。 △開封府狀:「潤國公樅,五歲。」按其人行三十一。 ▲二十七子趙相,即韓國公。 △開封府狀:「韓國公相,三歲,即小皇子。」按其人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未載,似當行三十二。 ▲均自齋宮四起北行。 九子趙模,即祁王,自齋宮七起北行。 △開封府狀:「祁王模,二十歲。」又三朝北盟會編卷九九靖康皇族陷虜記歿故親王條有祁王,註雲死於五國。按其人行十一。北行事見上文「七起」之正文。 ▲十八子趙梴,即相國公,以李浩為代。 △南征彙錄:天會五年[宋靖康二年、建炎元年]二月「十五日,建安郡王趙楧死,有李浩者,貌似相國,誤拘入齋宮。宋廢主謀遣相國脫□,以浩為代,無隙可走,遂秘建安喪,以相國代楧。見閒談。 」按趙梴行二十三。 ▲二十子趙楧,即建安郡王,二月十五日歿,以趙梴為代。 △按參見前條。 ▲均自齋宮二起北行。 楷八年六月二十六日歿韓州。 △呻吟語:建炎四年[即金天會八年]六月「二十六日,鄆王薨。」 ▲樞八年十月歿五國。 △呻吟語:建炎四年[即金天會八年]「十月,肅王薨。」 ▲杞九年九月生成章於五國。 △呻吟語:紹興元年[即金天會九年]「九月,景王生子成章。」 ▲栩八年九月生成咸於五國。 △呻吟語:建炎四年[即金天會八年]九月……「是月,濟王生成咸。」 ▲植八年十一月生成定於五國。 △呻吟語:建炎四年[即金天會八年]「十一月,莘王生子成定。」 ▲□十年七月控昏德左右叛,坐誣,伏誅於五國。 △呻吟語:紹興二年[即金天會十年]六月「二十四日,沂王(木咢)、駙馬劉文彥首告太上左右及信王謀叛,千戶孛堇按打曷即習古國王接其詞。七月,遣使詰問,太上遣莘王植、駙馬宋邦光渡河往辨。堅請太上自往,又遣少帝及信王榛、駙馬蔡鞗、內侍王若沖往議,始許在行宮引問。沂王、劉文彥承誣。使者請太上處置,卻之。使者宣命賜死。」參上文「十三子趙(木咢)即沂王」條箋證。按金史捲三太宗紀天會十一年八月「戊子,趙(木咢)誣告其父昏德公謀反,(木咢)及其壻劉文彥伏誅。」蓋其所記年月乃從五國報至上京之日。又「劉文彥」,宋史宗室傳作「劉彥文」。 ▲栻六年九月為趙(木咢)謀害。曾娶劉氏,是年十二月生女一。皇統元年嫁王安。 △呻吟語:建炎二年[即金天會六年]「八月二十九日,和王女生,劉氏出。」「十二月二十六日,二帝抵韓州,和王薨於途。」則趙栻死與生女的日期似正相反,疑有誤記。 ▲榛天眷二年六月十九日歿五國。曾娶田氏,天會六年、九年、十年、十二年、天眷元年歷生五女。燕人趙恭曾託榛名,號召山賊助宋,榛以疑獄收禁。事雪,敕賜汪氏女為妾。 △呻吟語:建炎二年[即金天會六年]八月「二十九日……信王長女生,田氏出。」九年「十二月,信王次女生。」十年「九月,信王三女生。」十一年九月「初五日,信王四女生。」十三年五月,「信王五女生。」天眷三年「六月十九日,信王薨。」所記時日略異,似皆傳寫之訛。按「助宋」事,參上文「十五子趙榛即信王」條箋證。 ▲楃曾娶林氏,八年生女於五國。 △呻吟語:建炎四年[即金天會八年]六月「二十八日,安康郡王女生,林氏出。」 ▲樾九年四月十八日自戕於五國。 △呻吟語:紹興元年[即金天會九年]「七月十八日,瀛國公薨。」月份有異。 ▲椅八年九月歿五國。 △呻吟語:建炎四年[即金天會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嘉國公薨。」稱「九月」,似概言之。 ▲棟天眷三年生女於五國。 △呻吟語:紹興十年[即金天眷三年、完顏亶六年]「五月,溫國公生女。」 ▲桐天眷元年五月生成茂於五國。 △呻吟語:紹興五年[即金天會十三年]「八月,相國公生子成茂。」年月有異。 ▲柄十年十月歿五國。 △呻吟語:紹興二年[即金天會十年]「十月二十八日,昌國公薨。」 ▲模天眷元年八月十一日歿五國。先於天會十三年六月生子成範。 △呻吟語:紹興五年[即金天會十三年]「六月,祁王生子成範。」 紹興八年[即金天眷元年、完顏亶四年]「八月十三日,祁王薨。」 ▲李浩十七歲娶耶律氏,生女於五國。八年,敕以梴聘妻韓氏配浩。十三年八月,生子成茂。 △呻吟語:靖康二年六月「初七日,相國公、建安郡王歸自上京,攜所娶耶律氏、陳氏,同居愍忠祠。耶律即契丹公主、陳實內夫人,虜主賜設野馬郎君,遂以配王。」建炎二年即金天會六年 「九月十六日,相國公長女生,耶律氏出。」紹興五年 即金天會十三年「八月,相國公生子成茂。」 ▲梴娶陳氏,六年五月生子成功。八年五月生子成式。敕以楧聘妻孔氏配梴。 △呻吟語:建炎四年[即金天會八年]「五月十二日,建安郡王子成式生,陳氏出。」 ▲長女趙玉盤、次女趙金奴、三女趙金羅、四女趙福金、五女趙瑚兒、七女趙巧雲,均已嫁。 開封府狀:「嘉德帝姬二十八歲,即玉盤。」「榮德帝姬二十五歲,即金奴。」「安德帝姬二十二歲。」「茂德帝姬二十二歲,即福金。」「成德帝姬十八歲。」「顯德帝姬十七歲。」 △宋史卷二四八公主傳:「嘉德帝姬……下嫁左衞將軍曾夤。」「榮德帝姬……下嫁左衞將軍曹晟。」「安德帝姬……下嫁左衞將軍宋邦光。」「茂德帝姬……下嫁宣和殿待制蔡鞗。」「成德帝姬……下嫁向子房。」「顯德帝姬……下嫁劉文彥。」 ▲九女趙圓珠、十四女趙佛寶、十六女趙串珠均未嫁。 △開封府狀:「儀福帝姬十七歲,即圓珠。」「永福帝姬十六歲。」「寧福帝姬十四歲,即串珠。」 ▲自劉家寺五起北行。 △參見上文「五起」箋證。 ▲玉盤入蒲魯虎寨,天眷二年沒入宮。三年十二月歿。 △呻吟語:「紹興十年[即金天眷三年、完顏亶六年]二月,金籍宋國王次婦嘉德帝姬……入宮。」「十二月,嘉德帝姬薨。」 按宋國王即宗磐,本名蒲魯虎,嘉德帝姬即玉盤。又沒入宮紀年適差一年。 ▲金奴入達賚寨,天眷二年沒入宮。 皇統二年封夫人。 △呻吟語:紹興九年[即金天眷二年、完顏亶五年]「八月,虜誅魯國王都元帥撻懶及其子斡帶、烏達補、翼王鶻懶及活離胡土。榮德帝姬沒入宮。」「紹興十二年即金皇統二年、完顏亶八年 三月,虜封……榮德帝姬夫人……」按榮德帝姬即金奴。 ▲金羅十月二十六日歿於多昂木寨。 △呻吟語:靖康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安德帝姬薨。」按安德帝姬即金羅。 ▲福金六年八月歿於兀室寨。 △開封府狀:「茂德帝姬二十二歲,即福金。」 ▲瑚兒、巧雲、佛保均六年八月入洗衣院。 △呻吟語:建炎二年[即金天會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虜主以二帝見祖廟,時宮親貴戚已發通塞州編管,家奴軍妓外,此皇子等三十人、妃主等一千三百人皆隨帝後居行幄……虜主升乾元殿,妻妾、諸酋旁侍,二帝以下皆跪。宣詔四赦,二帝受爵服出,與諸王坐候殿外小幄,後妃等入宮賜沐。有頃,宣鄭、朱二後歸第,已,易胡服出。婦女千人賜禁近,猶肉袒。韋、邢二後以下三百人留洗衣院。」 ▲圓珠入兀朮寨,串珠入額魯觀寨,均天眷二年沒入宮。皇統元年封夫人。 △開封府狀:「寧福帝姬十四歲,即串珠。」 呻吟語:「紹興十年[即金天眷三年、完顏亶六年]二月……兗國王次婦寧福帝姬入宮。」紹興十一年即金皇統元年、完顏亶七年「五月,虜封寧福帝姬為夫人。」按兗國王即宗雋,本名額魯觀。又其記寧福入宮之時,適差一年。再圓珠事未詳。 ▲六女趙富金已嫁,十女趙嬛嬛即多富未嫁,自真珠大王寨二起北行。富金敕為王妾,嬛嬛入洗衣院。十三年,入蓋天大王寨,遣嫁徐還。皇統元年亡。 △按北行事,見上文「二起」箋證。 青宮譯語:天會五年五月「二十三日,抵上京……二十四日……(王)乞富金帝姬為妾……六月初七……宣詔官口宣云,賜帝姬趙富金王妃……帝姬趙嬛嬛……洗衣院居住者。」 呻吟語:紹興五年[即金天會十三年]二月,「柔福帝姬歸蓋天大王賽里名完顏宗賢,後嫁徐還。」紹興十一年(即金皇統元年、完顏亶七年)「十月,柔福帝姬薨徐還家。」按柔福帝姬即環環。 ▲八女趙纓絡已嫁,自青城寨七起北行,入雲中御寨。十五年,歿於五國習古國王寨。 按北行事見上文「七起」箋證。 △呻吟語:紹興七年[即金天會十五年、完顏亶三年]「九月,順德帝姬至五國城,東路都統習古國王孛堇按打曷以其未奏虜廷,遽離粘沒喝寨,指為私逃,要留寨中。未幾,死。」 按順德帝姬即趙纓絡。 ▲十一女趙仙郎、十二女趙香雲、十五女趙金兒均未嫁,歿於劉家寺寨。 △南征錄彙:天會五年[宋靖康二年、建炎元年]二月「二十五日,仁福帝姬薨劉家寺。 見日錄。「二十八日,賢福帝姬薨劉家寺。 見日錄。 三月「二十四日,帥府歸香雲帝姬、金兒帝姬、仙郎帝姬三喪…… 見武功記。」按仁福帝姬即趙香雲,年十六。賢福帝姬即趙金兒,年十六。因有脫文,未知趙仙郎卒日,其為保福帝姬,年亦十六。 ▲十三女趙珠珠,未嫁,自寶山大王寨三起北行,為王妾。 △按北行事見上文「三起」箋證。 開封府狀雲:「惠福帝姬十六歲,即珠珠。」 ▲十七女趙金珠、十八女趙金印、十九女趙賽月、二十女趙金姑、二十一女趙金鈴均幼,自壽聖院四起北行,六年八月入洗衣院。賽月、金姑,皇統元年並封次妃。 △開封府狀:「和福帝姬十二歲」,即趙金珠。「令福帝姬十歲」,即趙金印。「華福帝姬九歲」,即趙賽月。「慶福帝姬七歲」,即趙金姑。「純福帝姬四歲」,即趙金鈴。 呻吟語:「紹興十一年即金皇統元年、完顏亶七年 二月……慶福帝姬封次妃……紹興十二年 即金皇統二年、完顏亶八年三月,虜封華福帝姬……次妃……」則賽月之封晚於金姑一年。 按其入洗衣院事,參上文「瑚兒、巧雲……入洗衣院」條。 ▲媳九人、聘媳十人、庶媳十五人。自盡劉家寨者一:王氏;歿於青城寨者一:羅大姑;二起北行者五。 △開封府狀:皇子妃三十四人: 「鄆府朱夫人十七歲,繼妃。 裘郡君二十一歲。 石郡君二十二歲。 劉郡君十九歲。 石郡君十八歲。 肅府任夫人二十四歲。 餘郡君十九歲。 餘郡君十七歲。 景府田夫人二十三歲。 馬郡君十六歲。 濟府曹夫人十九歲,繼妃。 王郡君十九歲。 符郡君十八歲。 馬郡君十八歲。 康府邢夫人二十二歲。 田郡君十九歲。 薑郡君十七歲。 益府周夫人二十二歲。 周郡君十七歲。 邠府徐夫人十八歲,聘定。 祁府曹夫人十九歲。 高郡君十七歲。 莘府嚴夫人二十歲。 褚郡君十八歲。 儀府陸夫人十九歲,聘定。 徐府王夫人十九歲。 沂府梁夫人十八歲。 和府李夫人十七歲,聘定。 信府羅夫人十六歲,聘定。 安康郡府田夫人十五歲,聘定。 康平郡府高夫人十四歲,聘定。 相國府韓夫人十四歲,聘定。 瀛國府朱夫人十四歲,聘定。 建安郡府孔夫人十四歲,聘定。」 按據上,媳當十人,聘媳九人,庶媳十五人。與「媳九人」、「聘媳十人」異,開封府狀似是。 南征錄彙:天會五年[宋靖康二年、建炎元年]二月「二十日,信王妃自盡於青城寨。」按信王妃即羅夫人,疑即羅大姑。又同書,三月「十三日,開封府申解……鄆王姬王氏至劉家寺,王氏自盡,年十六。」然上引開封府狀,鄆府妻妾無姓王者,疑或有誤記。 ▲朱鳳英十三年自洗衣院遣至五國。邢[秉]懿封建炎宋國夫人,天眷二年六月歿。 △青宮譯語:天會五年六月初七,「賜宋妃趙韋氏、鄆王妃朱鳳英、康王妃邢秉懿、薑醉媚,帝姬趙嬛嬛,王女肅大姬、肅四姬、康二姬,宮嬪朱淑媛、田芸芳……浣衣院居住者。」 呻吟語:紹興五年[即金天會十三年]「二月,韋后等七人出洗衣院……韋后至五國。」按此次出洗衣院之七人,只有柔福帝姬即嬛嬛嫁蓋天大王賽里,餘並遣五國,以青宮譯語前七名考之,自當有朱鳳英。 又同上書:紹興九年[即金天眷二年、完顏亶五年]「六月,邢後薨。」「詔云,建炎宋國夫人邢氏□□□□□□□□倏聞溘逝,彌用軫懷,其以一品禮祔葬……」 ▲□□□□□□□□田春羅六年四月歿洗衣院。 △按青宮譯語:天會五年六月初七,「賜道亡宋康王妃田春羅,王女肅二姬、肅三姬、康大姬,宮嬪徐金玉、沈知禮、褚月奴迄侍婢九人,妥為掩埋者。」則田春羅似死於天會五年北遷途中。未詳孰是。 ▲薑醉妹封紹興郡夫人,徐聖英勑賜真珠大王為妾。 △按「薑醉妹」,青宮譯語作「薑醉媚」。 青宮譯語:天會五年六月初七,「宣詔官口宣雲,賜……王妃徐聖英……侍設野馬郎君為妾。」按設野馬即真珠大王。 ▲三起北行者一:孔令則,入寶山大王寨。八年,敕配偽建安郡王趙梴。 ▲按上文「次子趙楷即鄆王」條云:「梴娶陳氏,六年五月生子成功,八年五月生子成式,敕以楧聘妻孔氏配梴。」 ▲自劉家寨五起北行者二十八: 田靜珠、周瑜、高仲賢、嚴善,均十三年自洗衣院遣至五國。 △按上文所引開封府狀,田靜珠似景府田夫人,或康府田郡君、安康郡府田夫人。因康王妃邢氏在五國城,疑康府者是。周瑜即益府周夫人或周郡君。高仲賢即祁府高郡君。嚴善即莘府嚴夫人。又據呻吟語,天會十三年正月,金太宗吳乞買歿,熙宗完顏亶即位,二月,即令韋後等七人出洗衣院,遣至五國。疑田氏等遣五國,亦在此前後。 ▲任二姑、曹三保、王延玉、田鳳儀、朱針仙均歿洗衣院。 △按上文所引開封府狀,任二姑,即肅府任夫人。曹三保即濟府曹夫人。王延玉即濟府王郡君或徐府王夫人。田鳳儀或景府田夫人,或康府田郡君,或安康郡府田夫人。朱針仙即瀛國府朱夫人。其歿年均不詳。 ▲餘英珠入闍母寨。 △按餘英珠,據上引開封府狀,即肅府二餘郡君,一十九歲,一十七歲。 ▲馬舞蝶入固新寨。 △按馬舞蝶,據上引開封府狀即景府馬郡君,或濟府馬郡君。 ▲符鶯奴入蒲蘆虎寨。 △按符鶯奴,據上引之開封府狀,即濟府符郡君。 ▲曹二姑入額魯觀寨。 △按曹二姑,據上引之開封府狀,即濟府曹夫人或祁府曹夫人。 ▲褚紅雲入阿嬾寨。 △按褚紅雲,據上引之開封府狀,即莘府褚郡君。 ▲陸正姑入斡本寨。 △按陸正姑,據上引之開封府狀,即儀府陸夫人。 ▲陶芳姿入達賚寨。 △按開封府狀皇子妃三十四人,無陶姓者,疑此處所記有誤。 ▲梁春先入都元帥斜也寨。 △按梁春先,據上所引之開封府狀,即沂府梁夫人。 ▲李舜英入兀室寨。 △按李舜英,據上所引之開封府狀,即和府李夫人。 ▲高巧姝入訛里朵寨。 △按高巧姝,據上引之開封府狀,或祁府高郡君,或康平郡府高夫人。 ▲韓氏敕配偽相國公李浩為妾。 △按此見上文「次子趙楷即鄆王」條,云:天會八年,「敕以梴聘妻韓氏配浩。」 ▲裘冶、石家奴、劉三福、石吉祥、曹千人愛、王金英、馬纓頭、周瑾均無攷。 △按上引之開封府狀,裘冶即鄆府裘郡君。石家奴、石吉祥即鄆府之二石郡君,一十八歲,一二十二歲。劉三福亦鄆府之劉郡君。曹千人愛或濟府曹夫人,或祁府曹夫人。然上文已有曹三保、曹二姑二人,皇子妃三十四人中無三曹姓者,疑有誤記。王金英即濟府王郡君或徐府王夫人。馬纓頭即濟府馬郡君。周瑾即益府周夫人或周郡君。 ▲孫十五人: 太郎,金、玉郎,元寶郎,佛郎,頑頑,金規,金男,菩薩保,寶郎,一郎,胡郎,黑郎,蝶哥,佛保,均自齋宮四起北行。寶郎道歿。今名成文、成規者在五國。 △開封府狀:「太郎十歲,鄆王長子。金郎七歲,鄆王三子。玉郎四歲,鄆王四子。元寶郎七歲,肅王長子。佛郎二歲,肅王次子。頑頑三歲,景王子。金規四歲,濟王三子。金男二歲,濟王四子。菩薩保三歲,益王子。寶郎四歲,邠王嗣鄆王五子。一郎三歲,莘王長子。胡郎二歲,莘王次子。黑郎九歲,儀王嗣鄆王次子。蝶哥郎六歲,儀王嗣濟王次子,即蝶古。佛保二歲,徐王子。」按開封府狀連同太子諶並計,故謂「皇孫十六人」。 三朝北盟會編卷九九靖康皇族陷虜記云:「見在諸王男女,成文 鄆王男、 成規 肅王男…… 」均在五國。 ▲孫女二十九人: 濟二、濟四、濟五、濟六、濟七、康三、康四、康五、祁一、祁二、莘一、莘二、徐一、徐二均歿於壽聖院及途次。 △開封府狀:「濟二宗姬五歲。」「濟四宗姬四歲。」「濟五宗姬三歲。」「濟六宗姬三歲。」「濟七宗姬二歲。」「康三宗姬三歲。」「康四宗姬二歲。」「康五宗姬二歲。」「祁大宗姬三歲。」「祁二宗姬一歲。」「莘大宗姬三歲。」「莘二宗姬二歲。」「徐大宗姬二歲。」「徐二宗姬一歲。」 ▲鄆一、鄆二、鄆三、鄆四、康一即佛佑、康二即神佑,均二起北行,入洗衣院。 △開封府狀:「鄆大宗姬八歲。」「鄆二宗姬七歲。」「鄆三宗姬七歲。」「鄆四宗姬六歲。」「康大宗姬四歲。」「康二宗姬四歲。」按其北行事,見上文「二起」文。 ▲肅一、肅二即玉嬙、景一、景二即含玉、益一即虎頭,均五起北行。玉嬙入宮,封夫人,晉帝姬。含玉嫁韓昉子,虎頭嫁克錫子。 △開封府狀:「肅大宗姬六歲。」「肅二宗姬二歲。」「景大宗姬七歲。」「景二宗姬三歲。」「益大宗姬三歲。」 呻吟語:「紹興八年即金天眷元年、完顏亶四年 四月,虜主封玉嬙、飛燕兩宗姬為夫人。」「紹興九年 即金天眷二年、完顏亶五年二月,虜封慶福帝姬、玉嬙宗姬並為帝姬。帝姬即嬪。」「紹興十二年 即金皇統二年、完顏亶八年三月,虜封華福帝姬、玉嬙、飛燕兩宗姬並次妃……」按含玉事無考。 ▲鄆五、鄆六、濟一、濟三歿於水。 △開封府狀:「鄆五宗姬四歲。」「鄆六宗姬二歲。」「濟大宗姬六歲。」「濟三宗姬五歲。」 ○宗室二 ▲趙俁即燕王,四起北行,四月十六日歿於都城店。 △呻吟語:靖康二年四月「十六日,次都城店,燕王俁薨。太上哭之慟。殮以馬槽。王夫人、王子同在一軍,視含殮,請歸喪,斡酋不許,令火化,囊骨而行。王妻別在一軍,不准哭臨。」 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神宗十四子,「燕王俁,帝第十子;越王偲,帝第十二子。靖康元年,同遷太師……二年,上皇幸青城,父老邀之不及,道遇二王,哭曰:『願與王俱死。』徐秉哲捕為首者戮之,益兵衞送二王於金營,北行至慶源境上,俁乏食薨,偲至韓州而薨。」 ▲妻妾郭氏,四起北行,至五國。 △開封府狀:「燕府郭夫人,四十六歲。」 ▲王柳姑、葉三郎五起北行,入洗衣院。 △開封府狀:燕府「王郡君十九歲。葉郡君二十一歲。」 ▲子有章、有亮,孫愛男,四起北行,至五國。 △三朝北盟會編卷九九靖康皇族陷虜記:「見在棣華宅親王等……燕五節使有章……燕五觀察有亮……」 ▲媳盧生光、周文姑、方錦儀、王桃夭、周靈姐,女巧申,均五起北行。 △開封府狀:「燕五宗姬十六歲,即巧蓀。」按「巧蓀即巧申」,餘無考。 ▲次女、三女、四女、長孫女、次孫女,均四起北行。有名飛燕者見在宮。皇統二年封次妃。 △開封府狀:「燕六宗姬九歲。燕七宗姬六歲。燕八宗姬四歲。」按金人排行,不論死者,故行次不同。此次女、三女、四女,實即六、七、八女。 按飛燕事,參上文「肅一、肅二即玉嬙」條箋證所引之呻吟語。 ▲趙偲即越王,四起北行,七年八月歿韓州。 △呻吟語:建炎三年[即金天會七年]「八月,越王偲薨。」餘參上文趙俁條箋證。 ▲妻妾陸氏,四起北行,歿韓州。 △開封府狀:「越府陸夫人三十二歲。」 ▲陳大眉五起北行,歿燕山御寨,陳細眉入洗衣院。 △按開封府狀只載一「陳郡君二十四歲」,未詳究係何人。 ▲子有忠、(□)[有]德,四起北行,至五國。 △三朝北盟會編捲九九靖康皇族陷虜記「見在棣華宅親王等……越五節使有忠……越五觀察有德……」 ▲媳李琴和、邢惠儀、周文、曹吉祥、顧壽生、陳艷,長女添香、次女檀香,均五起北行。檀香入宮,封夫人。艷入兀朮寨。三女、孫女四起北行,見在五國。 △按此條無考。 ▲趙有奕即和義郡王,首起北行,至五國。 △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吳榮穆王佖,帝(神宗)第九子……子有奕,武信軍節度使、和義郡王。」 呻吟語:建炎四年[即金天會八年]「七月,又徙二帝於胡里改路五國城。舟行至東路,都統孛堇習古傳虜主命,減去隨從宗室仲瑅等五百人、內侍黎安國等三百人流離咸州道中,惟和義郡王有奕,永寧郡王有恭,燕王府節使有章、有亮,越王府節使有忠、有德六人從。」 ▲妻妾林靈好、毛久香自青城寨七起北行,靈好歿於道。久 (下闕。) △按此條無考。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其八 其九 编者:確庵、耐庵 靖康稗史其中除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又见于三朝北盟会编和大金国志外,其它六种皆所仅见。本来,开封府状、南征录汇、宋俘记、青宫译语和呻吟语各一卷,是确庵于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公元一一**年)编订的同愤录下帙,过了一百多年,到耐庵于度宗咸淳三年(公元一二六七年)于临安顾氏家发现这个稿本时,该书上帙已经散佚无存。由于耐庵从下帙的内容,推知「上帙当是靖康闰月前事」(见本书序),也就是汴京陷落以前的事,故他在下帙的基础上,又补了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和瓮中人语各一卷,以使「靖康祸乱始末备已」(同上),就是说,靖康稗史是耐庵在确庵同愤录下帙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