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个角度读易经

 广州无雪 2016-01-14
          换个角度读易经——用九用六(二)

  上次说到,我们这次的主题是从“二用”的角度,也就是从数的角度读易经。易数源于河图洛书,《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指的就是河图数,邵雍对此有专门的解释,并把它归纳为“天数五,地数五,合而为十,数之全。”所谓“天数”,就是1、3、5、7、9五个奇数,取阳之清轻而位乎于上之意;所谓“地数”,就是2、4、6、8、10五个偶数,取阴之重浊而位乎于下之意。天地万物之数,皆由这10个数字而生,所以说“数之全”。
  “易有真数,三而已矣。”“真”指的是什么?真有原本、本始的意思,也叫正数。我们都知道阳爻是用一画“一”来表示,阴爻是用两画“- -”来表示的,换句话说,阳爻是一,阴爻是二,有阴有阳就是三,易卦就是依照事物的本始之数创造而成的。伏羲当年作三爻卦,用的就是真数。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就是易数相生的道理。
  “参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这句话是邵雍解释孔子《说卦》中的“参天两地而倚数”而来,倚者,拟也,是比拟天地正数而生的数。了解了真数,我们就会发现天地之数都和3有关系。三是由三个三组成,三三而九;六是由三个二组成,三二为六。参就是三,参天就是三天。两地就是二,是阴爻的二画。阳可以兼得阴,所以一阳包括了二阴;阴不可以兼阳,因为阴自有其二。所以,三三而九者,三画的乾卦,其中包含了坤的六画阴。倍三而六者,指的就是坤卦的六阴爻。有了九和六,老阳老阴之数就显现了;有了九六则应该有七八,这样少阳少阴之数也自然而然出现。九六相加等于15,七八相加也等于15,这就是洛书之纵横十五,而七八九六迭为消长。
  从这里我们就清楚地看出,九六是来源于易的真数3,并从3开始推演出来阴阳。这就符合了《系辞》所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八卦又是怎么推演出来的呢?这就要谈到前面提到的大衍筮法了。
  什么是大衍?大衍的含义是开展、延展、衍生、繁衍。大衍就是演天地之变。大衍之数,(天一地二…天九地十)就是推演由太极繁衍出来的数。大衍筮法,用50根蓍草,模拟大衍之数50推衍出来的蓍数(也叫策数)和卦数。大衍之数前面已简单介绍了,这里不再累赘,单独介绍大衍筮法和易的关系。
  邵雍说“天数二十有五,合之为五十,地数三十,合之为六十,故曰五位相得而各有所合。五十者,蓍数也;六十者,卦数也。五者,蓍之小衍也,故五十为大衍;八者,卦之小成,则六十四为大成也。”说的是河图10数,天数1、3、5、7、9和地数2、4、6、8、10五位相得,各有所合,50为蓍数,60为卦数,说明了蓍草的用途和八卦数的来源,也清楚地解释了“大衍之数,何也?圣人之倚数也”,当初伏羲就是依此河图之天数推演大衍之数,易之揲蓍,乃倚靠大衍之数推演而来。
  地数30,合之为60,六十者,卦数也。卦有64卦,为何只说60卦?这也和揲蓍的过程有密切关系。蓍数五十,置一不用以象太极,分二以象天地,挂一以象三才,所用者48支蓍草,以穷天地之变化。卦本有六十四,只用六十,就是效仿大衍之数五十,而只用七七四十九数的道理一样。当初伏羲就是依此河图之天数推演大衍之数,易之揲蓍,乃倚靠大衍之数推演而来,通过河图——大衍之数——大衍筮法——易卦,几个程序的推演,慢慢形成了《易经》。由此可见,大衍筮法对易经的重要性,小小蓍草却是易经的起源之一,所以说,学易者,不可不知大衍筮法。当然,大衍筮法比起现代的铜钱筮法繁杂了许多,现代人都几乎不用,甚至不会用,对易经当然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换个角度读易经——用九用六(三)
  大衍之数50,用七七四十九者,经过分二、卦一、揲四、归奇、挂扐的过程,共通过十八次变化而成一卦(六爻卦),其所产生的数字,不是九六便是七八,九为老阳,六为老阴,七为少阳,八为少阴,把这些阴阳爻,自下而上重叠起来就是所求的卦了。七八者,六爻皆不变;九六者,本阴变阳,本阳变阴。可以看出揲蓍的目的是为了求卦。
  归奇合卦之数,也即得到七八九六之数,是经历揲蓍三变而来的(也就是挂在尾指和其他手指之间的蓍数),它们的组合有如下六种,可以用算术公式表示:
  5+4+4=13 49-13=36 36/4=9 九为老阳 9+8+8=25 49-25=24 24/4=6 六为老阴
  9+4+8=21 49-21=28 28/4=7 七为少阳 5+4+8=17 49-17=32 32/4=8 八为少阴
  5+8+8=21 49-21=28 28/4=7 同上 9+4+4=17 49-17=32 32/4=8 同上
  从上述组合可以看出,七八组合有两组相同,除去相同的部分,实则九六七八4组,。36为乾之用策(求得乾一爻所需的蓍草数),乾爻皆阳,所以为阳中阳;24为坤爻之策,坤爻皆阴,所以为阴中阴;28为少阳之策,为阳中阴卦,为震、坎、艮卦;32为少阴之策,为阴中阳卦,易以少为贵,如兑、离、巽卦当中的阴爻。所以,九者,阳之极,六者阴之极,数极则反,故为变也。为什么把九六说成是阴阳数之极?“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有生数和成数之分,12345为生数,678910为成数,圣人三天两地而效仿之,指的就是生数。三天,就是倚天一、天三、天五而为九;两地,即是地二、地四,地二倚地四而为六。就生数而言,九六为倚数之极,极为至,极则必反,故为变。因此,用九用六,不仅仅是用阴阳,又是本阴变阳,本阳变阴;用九用六,不单纯是统统用阳或用阴那么简单,还有七八不变之数;用九用六,不是简单地用蓍草求得卦爻,更重要的是求得其中变化规律。所以,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互为其根。
  邵雍说:“阳得阴而生,阴得阳而成。故蓍数四而九,卦数六而十也。犹干支之相错,干以六终,而枝以五终也。”
  阳得阴而生,阴得阳而成,就数之理来说,也是如此;九本为阳,去一为八,八为阴数;四本为偶,以四约之为一,一为奇。换句话说,九中有阴,六中有阳。因为,九如果没有四,就不能生九之阳;六为阴数,实为三天之倍数(二三得六),如果没有三,就不能生阴之六。凡所有之阴,皆由二阳而生;凡所有之阳,皆有皆由阴阳相合而成。
  卦属阴,得六之阳(二三为六),以成十之阴。故卦数六十。六与十表面上看去,好像阴而无阳,其实大衍地数30,合之则60,六乃三天之倍数,故六实则含阳,以六之阳,成十之阴,故说卦数六而十也。古人以干支纪年,阴阳之相得,犹如树干与树枝相错一样,有主有从。以天干而言,历经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而终六十,此所谓六甲,干以六终;以地支而言,如初为甲子,第二轮为丙子,第三轮为戊子...庚子、壬子,终而六十,此“五子”乃支以五终也。
  邵雍接着说:“蓍数全,故阳策36与28,合之为六十四也。卦数去其四,故阴策24与32,合之为五十六也。”蓍数全,指的是大衍之数存一,而用四十九而言。老阳之策36加少阳28策,正好等于64卦数;老阴之策24加少阴32策,正好等于用卦之数。先天图64卦,去乾坤坎离、中孚頥大小过八卦,余56卦变易之卦。可见揲蓍之数与卦数密切相关。
  若用老阳九加少阳七,共十六,阳与阳偶,失之太过;若用老阴六加少阴八,共十四,阴与阴偶,失之不及;用九而六,用七与八,皆成十五,合洛书上下、左右、曲直之数。九六七八之数,如同四象。
  乾用九者,三三也,可以分为两个三;坤用六者,二三也,可以分为三个二。从九和六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三而两,两而三,乾坤通用。从天数的组合中,一二三为六,四、五为九,一三五为九,二、四为六,皆是参天两地。从大数而言,天无非三,地无非两。自细数而言,天亦有六(天含地之意),地亦有九(地含天之意),所以,乾坤互用,在数字上就体现在,三而两,两而三呀!因此,阳生于阴中,从六前进到九,就从老阴变老阳;阴生于阳中,从九退到六而变老阴。正由于乾坤互用,《系传》才告诫学者“不可为典要”呀;也是基于天地有定体,《系传》又提醒学者“既有典常”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