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遇春

 邓超越梦想 2016-01-15

金庸小说虚构的屠龙刀锋利无比,内藏《武穆遗书》,是世间第一神兵,而常遇春敢打敢拼,骁勇善战,是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头号利器,俨然屠龙宝刀的化身。元朝末年,十余个军事集团逐鹿中原,在鄱阳湖大战这个改变历史走向的转折点上,常遇春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

 

经过近十年的混斗与兼并,元朝的天下被几大主要军事集团瓜分在黄河以北,元顺帝仍在名义上维持统治,而其实际仅能控制大都(今北京)、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的周边地区,各自为政的元朝军阀察罕帖木儿和义子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盘踞山东、山西,李思齐、张思道扼守陕西、甘肃。在长江流域,占据湖北湖南的陈友、占据江苏安徽的朱元璋和占据浙江大部的张士诚彼此反复争夺。在边远地区,方国珍控制浙东、友定雄踞福建、何真割据广东、明玉珍称霸四川、匝把瓦剌独占云南。

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的时间点上,十几个军事集团之间的实力差距不大,征战互有胜败,但如果一旦哪一个集团吞并了另一个,获得了对方的军队、器械、粮草和税源,其实力将急速增加,赢得夺取天下的主动权。


长江中下游的“三强争霸赛”中,以武昌为中心的陈友谅兵力最强、以杭州为中心的张士诚财富最多、以应天(南京)为中心的朱元璋夹在两强之间,实力居中、形势最险。经过审慎分析,朱元璋决定将军事重点放到实力略强的陈友谅身上,力图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陈友谅倾巢而出,率大军顺流而下,来取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久攻不下后,与前来救援的朱元璋大战于鄱阳湖。

金庸小说中虚构的屠龙刀锋利无比,内藏兵法精华《武穆遗书》,简直是世间第一神兵,“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而常遇春敢打敢拼,骁勇善战,简直就是屠龙宝刀的化身,是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头号利器;在鄱阳湖大战这个改变历史走向的转折点上,常遇春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

 

常遇春的第一个特点是勇猛,打起仗来奋不顾身,完全不把自己的命当一回事。在刘聚团伙做强盗的时候,常遇春“每出战必鼓勇争先”;投靠朱元璋以来,在采石矶率先登岸一战成名之后,常遇春无论统帅多少人都是冲锋在前,边战边吼,带动将士无不以一当百。

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时,朱元璋的座舟陷入浅滩,几乎被擒。常遇春驾船直接冲入敌阵中间,不顾一切地射伤陈友谅的头号猛将张定边,阻挡住对方进攻的势头,硬是把朱元璋的座舟给撞了出来。救主之后,常遇春的船陷住动不了,士卒几乎全部阵亡,自己仍独立支撑,最后由于上游漂下来的废弃船的冲撞才侥幸出了浅滩。随后,常遇春发动火攻,率众大战三日,杀得湖水尽赤,惊得以彪悍闻名的陈友谅不敢复战。

朱元璋对常遇春这种勇猛不要命的性格是又喜又忧,在命其北征时特意嘱咐,“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常遇春)。不虑不能战,虑轻战耳。身为大将,顾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常遇春连连承认领导批评的对,转身就在进攻河南的时候单人独骑突入敌营,一人面对二十余名元军骑兵毫无惧色,一箭射死对方前锋,率军败敌追击五十余里,相继扫平河南。元末群雄争霸中,能够与元朝蒙古骑兵正面对攻而不落下风、甚至战而胜之的汉族将领,仅有常遇春一人而已,其勇猛善战,可见一斑。

此外,常遇春的善战不仅在于勇猛,而且战术极为得当。据其经历推测,常遇春很可能识字不多,但其战争感觉却好得出奇。“运筹决胜之方不学而能”,“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称得上是预先内嵌了《武穆遗书》的战争天才。

 

不过,屠龙宝刀虽然锋利无比,但挥动起来难免误伤无辜。尽管不太光彩,但是常遇春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是残暴,在战场上极为冷酷和功利,不仅不把自己的命当一回事,而且完全不把别人的生命当一回事。征战早期,每次大胜之后,常遇春几乎必然要诛戮俘虏和屠杀百姓,将怒火完全发泄出去。最为著名的就是至正二十年(1360)的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县)争夺战中,常遇春与徐达在九华山下设伏打败陈友谅,斩首万余级,俘虏三千人,常遇春不顾徐达的反对,一夜坑杀过半。朱元璋十分恼怒,却也无可奈何。

用战争方式来解决问题本就是非常野蛮落后的行为,而在获胜后杀降屠城更是异常残忍。在起义早期,各支起义军的军纪都不怎么好,朱元璋的部队尤甚。在元末社会大混乱中崛起的武将几乎与强盗无异,杀降是为了避免日后叛乱,屠城则可以对协助对方守城的居民进行报复,并趁机掠夺民。客观地说,常遇春所率领的从来就不是什么仁义之师,其所向披靡在于勇猛残暴、赏罚分明。朱元璋深知这弊病的危害,但早期麾下将领几乎人人如此,直到政权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陆续启用刘基(刘伯温)、宋濂、章溢等文官约束将士,整顿军纪。剿灭陈友谅势力后,朱元璋劝诫常遇春,“克城无多杀,虽得地,无民何用?”常遇春虽然勇猛残暴,在政治上却十分精明,此后断然改正,残暴的性子收敛了许多。

 

常遇春的第三个特点是坚决执行领导意图,无论多么艰难、阻力多大,都毅然决然地实施下去。在群雄争霸的中后期,幸存下来的几大政权在实力方面相差无几,优势劣势敌我各半,因此决定胜负的关键就在双方相持或对峙阶段,哪一方能坚持得更久、战略执行更坚决,那一方就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鄱阳湖大战中,连番恶斗之后,朱元璋虽取得阶段性胜利,但陈友谅手下军兵仍数量众多。残酷搏杀之余,众将都打算放陈友谅撤退,彼此罢兵休整,朱元璋也有点举棋不定,而众将中唯有常遇春沉默不语,无声地反对放虎归山。陈友谅突出鄱阳湖由长江撤退后,朱元璋的绝大多数将领也打算撤回应天;朱元璋下定决心命令追击之后,常遇春第一个率军逆流而上,带领众将在径江口射杀陈友谅,逼降其精锐部队五万余人,一口吃掉了西侧劲敌。


鄱阳湖大战后,陈友谅和弟弟猛将陈友仁战死、长子陈善被俘,精锐尽丧。大将张定边收敛残兵,拥立陈友谅次子陈理为“汉王”,逃回武昌。此时的陈氏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仅剩一批将领各自据守城池,苟延残喘。

鄱阳湖大战对于朱氏政权的意义则更为重大,一举击溃陈友谅的朱元璋从此掌握了夺取天下的主动权。此役过后,朱元璋大喜过望,一面检讨自己不该有之前救援安丰,给陈友谅可乘之机的战略错误,一面庆幸假如陈友谅乘虚直捣应天,则大事去矣,连称天命所归,绝处逢生,自信心爆棚,认为“此贼亡,天下不足定矣!”

至正二十三年九月,朱元璋乘胜追击,略作休整后亲率大军进攻陈氏政权的大本营武昌。而仅在前线待了三个月、布置完围攻武昌和分头进攻湖北境内各处城池之后,朱元璋便将战场的指挥权交给常遇春,令他节制诸军,自己则返回应天处理内政,准备称王。敢把绝大多数精锐全权交给常遇春指挥,可见以狡诈猜忌著称的朱元璋对常遇春有多么信任

随即,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正式建立政权。常遇春此前屡立战功,在鄱阳湖大战中更是功劳最高,因此被封为平章政事。至此,常遇春在朱元璋政权内部的地位仅次于右相国李善长和左相国徐达,位居第三,时年三十四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