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想一二:读《心有欢喜过生活》

 昵称535749 2016-01-15

朋友买来纸笔砚台,请我题几个字,好让他挂在新居的客厅补壁。这使我感到有些为难,因为我自知字写得不好看,何况已经有很多年没练书法了。

朋友说:“怕什么?挂你的字我感到很光荣!我都不怕了,你怕什么?”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纸、磨墨,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

朋友说:“这是什么意思?”

我说:“意思是说,我字写得不好,你看到这幅字,请多多包涵,多想一二件我的好处,就原谅我了。”

看到我玩笑的态度,朋友说:“讲正经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生命里面不如意的事占了绝大部分,因此,活着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两成是如意的、快乐的、值得欣慰的事情。如果我们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两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朋友听了,非常欢喜,抱着“常想一二”回家了。几个月之后,他来探视我,又来向我求字,说是:“每天在办公室里劳累受气,回家之后看见那幅‘常想一二’就很开心,但是墙壁太宽,字显得太小,你再写几个字吧!”

对于好朋友,我一向有求必应,于是为“常想一二”写了下联“不思八九”,上面又写了“如意”的横批,中间随手画了一幅写意的瓶花。

没想到过了几个月,我被许多离奇的传说与流言所困扰,朋友有一天打电话来,说他正坐在客厅我写的字前面,他说:“想不出什么话来安慰你,念你自己写的字给你听: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朋友的电话使我很感动,我常觉得在别人的喜庆里锦上添花容易,在别人的苦难里雪中送炭却很难得。那种比例,大约也是八九与一二之比。

不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在生活中大概都锻炼出了宠辱不惊的本事,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历过生命的痛苦与挫折,也经历了许多情感的相逢与离散,慢慢地寻索出了生命中积极、快乐、正向的观想。这种观想,正是“常想一二”的观想。

“常想一二”的观想,乃是在重重的乌云中寻觅一丝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滚滚的红尘里开启一些宁静的消息;乃是在濒临窒息时浮出水面,有一次深长的呼吸。

生命已经够苦了,如果我们把几十年的不如意事综合起来,一定会使我们举步维艰。生活与感情陷入苦境,有时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如果连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讨苦吃、苦上加苦了。

在波涛汹涌的海上航行,我早已学会面对苦境的方法。我总是想:从前万般的折磨我都能苦中作乐,眼下的些许苦难自然能“逆来顺受”了。

我从小喜欢阅读大人物的传记和回忆录,慢慢归纳出一个公式:凡是大人物都是受苦受难的,他们的生命几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常八九”的真实证言,但他们在面对苦难时也都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后他们超越苦难,苦难便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养料,这是为他们开启莲花所准备的。

使我深受感动的不是他们的苦难,因为苦难到处都有,使我感动的是,他们面对苦难时的坚持、乐观与勇气。

原来如意或不如意,并不是决定于人生的际遇,而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原来,决定生命品质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原来,苦难对陷于其中的人是以数量计算,对超越的人却变成质量。数量会累积,质量会活化。

既然生命的苦乐都只是过程,我们何必放弃自我的思想去迎合每一个过程呢?

所以,静下心来想到从前的时候,要常常想那些美好的时光,追忆那些鎏金的岁月与花样的年华,以抚平我们内心的忧伤。

静下心来想到未来的时候,要常常思及未来的美丽梦想,在彼岸、在黄金铺地的国度,到处都有美丽的花朵与动人的乐章;在走向净土的路上,有诸菩萨与上善人相伴相扶持,以安慰我们在俗世的苦痛。

在不思及过去与未来的时候,就快乐地活在当下,让每一个当下有情有义、发光发热、如诗如歌!

我常常在想:达摩祖师渡江的“一苇”,不是芦苇,不是小舟,也不是什么神通,而是一个思想的象征。象征在人生的险海波涛中若能“用美思维”,“以好静心”,纵使只有一苇,也能无畏地航行了。(摘自 林清玄 著《心有欢喜过生活》)

作者简介:林清玄,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连续十年上榜“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文章曾多次入选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中小学华语教材及大学国文选,更是大陆高考语文试卷的热门材料。笔耕四十余年,摹写散落在生活各处的禅机,给国人带来清雅的享受和禅意的领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