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我骗你好了 这篇文章很长,我也写了很长时间,需要的人会很耐心仔细地看完,不需要的人也就没有必要往下看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如果你掌握了我所知晓的全部信息,你会完全同意我的观点。——所以,我从来不担心自己找不到读者。 前言 开学没几天,我就被大三下的学弟学妹们的几个问题给难住了。他们问到:到底要不要考研?要不要考公务员?要不要去实习?考研的话要怎么选择?工作前景怎么样?要具备怎样的能力?…… 其实,即便是将这些问题呈报国务院,我想也不会有什么很具体的答复,更何况是问我这个大四下的老学长。 这也是我首先要阐明的观点:既然未来谁都无法预测,所以就没有对未来的金玉良言。 所以,我所写的只是自己的一种态度,希望能让你思考,为你找到自身坐标提供一点帮助。 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从二月底也就是开学初,我就开始动笔了。每次提笔写一点,但是一直未能完成,原因有四:等待三四月份校园招聘最后黄金时段的结束,考研国家线公布和复试的开始与结束,出去闯荡找工作同学的经验分享,和一直处于找工作观望期同学的心得体会。 也就是说,我事先做了充足的案头工作,以期能够囊括各种状况,来还原或者说预测到你们接下来一年,也是大学最关键一年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 迷茫和恐惧 我们先从一点题外话引入。 我有一个在北航读书的同学,在大四上选择保研本校,现在读研一(我自己是复读生,所以晚了他一届)。他告诉我说:“回顾自己走来的一路,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形容,因为成绩一直都不错。考高中不用费心,提前保送去当地最好的;考大学时,看分数觉得填北航合适,就去了;到大四选择读研或是工作时,觉得自己能保研,就保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也在同时间段内,我和其他学校的同学如武大、暨大、华科、中科院、武汉理工等等,以及二本三本、大一二三四、研究生在读、已工作的同学朋友都保有联系。 然后,我想大家都能明白这一点,也就是80末90初(89-94)的这一批人,就是对自己生活至少稍微有点觉解的情况下(而不是安乐死痴呆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对未来迷茫,对当下恐惧。然后普遍会说: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些因素的造成,可以归咎于很多方面:我们所受的所谓教育(很多人读到大四,才猛然醒悟自己被大学忽悠了,特别是那些二三本的学生)、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年轻人的生存空间逼仄、体制的戕害因素、现实中的种种诱惑让人迷失等等。 于是我们就面临了这样的境地:找不到工作,工作了的不停地抱怨,到目前仍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的,读研的觉得读书写论文苦逼、又觉得不好处对象(特别是对于女孩子),当上公务员的(或体制内的其他)觉得生活行尸走肉、百无聊赖的…… 我们不能说哪一种好,也不能说哪一种不好,因为这都是一种选择生活的态度,还是在如此严苛的生存环境下。但就是在这样的境地下,我们失掉了年轻人原有的朝气和活力,失掉了我们最初的追求和梦想。然后自己的生活就处于被他人安排之中,你可以仔细想想,有哪些事是你真正选择的,就好比中国农村里时下最流行的闪婚——认识不到五六天,两个人就在一起了——看似好像是婚姻当事人的自主选择,其实不然;还有找工作投简历时,企业非“985”“211”高校不招,不符合条件的就被拒绝,那么你自己就“被安排了”——只能去那些没有设此限的单位。 就业很难 抱怨是没有用的,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我们来说说大学的无奈,当然不能一棒子打死,因为有些学校还是很牛逼,但是你也可以看到有些牛逼的学校就是拼命把学生送到国外去,或者学生自己要到国外去,所以说到底,中国的大学还是一锅里的。 相比教书育人来讲,我更觉得中国大学的功能是——关住学生,延缓就业压力。据可查数据显示,09年高考全国1010万人,录取566万人;10年高考全国1050万人,录取599万人;11年高考1020万人,录取629万人;12年高考957万人,录取657万人;13年高考933万人,录取675万人——转化成大学来说,也就是09级到13级,而这个13级,就是现在的大三学生。 接着,我们就看到了“史上最难就业年”这一称呼的出现——“2016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因为这年创下历史新高的毕业生规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5年增加19万,刷新纪录”2016年毕业生也就是我们大四的上一届,即12级,但是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年”的称呼似乎叫得太早了!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6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17级的同学们几乎来到了沙漏型的中间地带,处于就业的悬崖边上!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只是当年的就业数据,去年和前年未就业的人呢,这个数字并没有人去统计,而高校也只是对当年的毕业生负责,也就是拼命都要做上去的那个数据——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 于是,你就可以知道,我们来到了一个怪圈反复的漩涡中:高校拼命扩招,用“接受高等教育”的幌子来吸纳高中毕业生,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大学四年,也就是就业等待期期满,又拼命地将这些人“安排”就业,然后又开始新一次的轮回。绝大多数高校都不能理直气壮地公布自己的那个“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我是指一个真实的数据,而不是统一的各高校都很有默契的惨了水分的90%以上。而据坊间言论,实际的就业情况则是七分之一,七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能就业。 大家被繁荣的假象和虚妄的大学美丽所迷惑,因为在宣传语境中国家总是繁荣昌盛的,大学的环境总是安逸美好的。于是都不肯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学四年让自己彻底废了。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老总,你会录用一个知识覆盖面不如高中生、求知欲不如初中生、动手能力不如小学生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么? 于是有人就出来反驳了:你这么说,大学校长知道么? 大学校长知不知道没关系,但是大学里管理就业的单位和工作人员可有切肤之痛:一方面是亟待就业的学生和需要刷新的数据,另一方面是企业来校后发现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并且近年来新出现的让他们更加头疼的问题是:一些大学生不就业了! 很多单位和很多言论将大学生就业难归因于——没能力。那么也就可以说,大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学到真正的东西。(这里的能力当然不仅仅是指专业能力,还包括人际交往、沟通、人脉、应变等等)。 必须强调一点的是,当人们讨论大学生就业时,便在心中无形设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是与大学生能力相匹配的,而不是从事只要小学文化都能从事的工作,这就是为什么“大学生应聘清洁工、超市收银员”等等会成为话题的原因。要知道,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曾付出过高昂的代价,那么就有理由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残酷的现实 于是,游戏规则制定者们便打出了自己的“救济牌”——政策扶持。 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扶持一直都存在,比如以前的包分配;而现在呢,表现在很多方面:国企扩大招生人数,研究生招生人数扩大,类似于“西部支教”计划的增多,鼓励并扶持自主创业,公务员考试招录人数增多等等。 所以,给大学生的将来之路分出了很多岔口,使其处于纠结痛苦的边缘。但是迷惑的假象之下,看似选择颇多,实际上则少得可怜。 国企招聘限定专业(一般理工科的比较抢手,这也是就业市场上的常态)限定性别(一般文科类只要男生);公务员录取比例2015年53:1、2014年59:1、2013年59:1、2012年58:1,并且其中还有我们心照不宣的暗箱操作和想要必上的高额的培训费用;研究生录取比例2015年3.3:1、2014年3.2:1、2013年3:1、2012年2.8:1,但是我们别忘了考取名校研究生的几率少之又少,很多名校诸如北大、复旦一般会将名额指标向自己本校倾斜(保送),外招名额极少;政府政策鼓励创业,你永远最感头痛的是为什么找政府借钱要盖那么多章、跑那么多部门。 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也就是我们的父辈,对于80末90初的这一代人抱有极大的同情,他们也会由衷的感慨,“你们这一代人真的不容易”。 以前听一个老师在鼓励同学们努力学英语时这样讲过:“你们这一代人努力学英语就是为了我们下一代人不要再学英语了,而是促使世界上的人来努力学汉语。”这样的言论不能说它不妥,但是我们却看到高考将从2017年起不再考英语,而是扩大语文和数学的比重。可是就像我们看到的教育部很早就封杀奥数一样,但奥数却屡禁不止;不再考英语但是英语培训机构却依然火爆,只要国外留学依旧时兴、国内选拨人才制度僵化、教育不公等现象依然存在,所有的这些变革都只是隔靴搔痒。 被大学荒废了四年青春的我们大多数,开始清醒地看到,社会这把匕首正无情地宰杀我们。 通过总结和冷静分析,被人艳羡和提及最多的“幸运者”,大抵至少具备以下三点中的一点: 一、有背景; 二、有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脉、行动力、敢于尝试等; 三、有好运气; 越沟通越实践,你就越能明白圈子的重要。在中国“靠关系”的文化氛围里,人很难独善其身,比如官场中的各种派系,就是典型的圈子,外人很难攻进来。要亲属帮忙则是运用亲情圈子,靠朋友帮忙则是运用人脉圈子。那就可以说,人的圈子混得越多越高端,那么个人成功的实现就越便利,这就是我所指的“背景”,它不仅仅是指“拼爹”(亲情圈子),还指“拼人脉”。 有能力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能喝酒也是一种能力,我将这种“能力”定义为“优于别人的地方”,也就是说不要做芸芸众生中被埋没的“一枚圆石”,就算你有一个尖锐的棱角,也是好的。我以某公司招聘条件为例: 1、本科及以上学历,中文、新闻相关专业优先; 2、文字功底扎实,思路清晰,具有创新意识; 3、擅长新闻写作,材料撰写,熟悉报纸、杂志等基本出版基本流程,能完成大型稿件的策划、采编、写作; 4、能独立承担新闻采访、摄影摄像工作; 5、擅长PPT制作,有通信行业从业经验者优先。 ——他们几乎想要招一名全才,但是提供的待遇却不太令人满意。 这也是校园招聘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企业开口就要一个全面的职业人,而不是花时间去培养他们的那些技能。当然这样的出发点也是有原因的:优中选优,培养成本过高,年轻员工跳槽的频率大。 当然“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再牛逼的人也要靠运气。去年被判刑的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不就是因为自己运气太差,那微微一笑而致使自己被冠上“表哥”的头衔最后挖出原来是贪官而身陷囹圄么。不能忽视运气的作用,很多考公务员、考研的同学总是这样勉励自己:尽人事,知天命。 于是,你现在完全可以对号入住:有背景?有能力?有运气? 米字路口 在巨大的压力和现实面前,我们开始了自我拯救。 但是,在湍急河流里翻滚的我们很难抓住哪怕一根救命的枝桠。 没有人会很详细地给我们指明方向,这些迷茫自从我们接受教育开始就一直存在,因为应试教育让人中毒太深,这种戕害让人失去创造力和对于自我价值的追寻。当找工作面试的时候被问到“你的职业规划”,这跟回答你的“大学规划”一样为难。 大四人的状态现在已经走到了悬崖的末梢,他们只差那么被逼迫的纵身一跳,有一个词很形象,叫“死大四的”。 于是,对于大三下的学弟学妹们,当你们看到这里的时候,心中至少对于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境况有了一点感同身受。不管曾经在学生会、社团还是某个校园组织混得多么风生水起的,到了这时也只能跟退休的胡大大那样“比较低调,关心起教育事业来”。因为,你们已经同时来到了米字路口,并且其中有一条是通往悬崖的;可怕的是,如果你们至今没半分觉醒的话,就会沿着这条悬崖之路走下去;更可怕的是,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那么如何觉醒呢? 折腾自己 大学里的“安乐死”是一种悄无声息地病毒,它蔓延速度快且“杀人”于无形之中。当你的室友每天十一点起床,早午餐一起吃,并且总是让室友带,整天不去上课而是窝在寝室打游戏或者逛淘宝且从来不去图书馆,久而久之你也被感染了,开始从众,成了“起床困难户”“叫外卖专业户”等等。可怕的是,中毒之后,你却丝毫没有觉察。然后随着“法不责众”的心理惯性,当你的周围都是一滩死水的时候,你自己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里面的杂质。 于是,大三下的你就开始真正警觉起来,因为现实的强大压力让你必须要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但是,来到米字路口的你却显得无所适从,即使当初那么坚定的考研党也会在中途无奈地选择退出。 根据往年的安排,我将这一年,也就是今年5月到明年5月将会出现的情况简单归纳如下(具体情况还以这一年实际公布的时间为准): 5月-8月,大三至大四的交接,学校一般会安排实习; 10月-11月,校园招聘的一个大高峰; 10月上旬,研究生保研; 10月中下旬,研究生考试报名; 11月,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 1月,研究生考试; 1月或2月,国家公务员考试出成绩; 3月,研究生考试出成绩; 4月,研究生复试; 4月,省内公务员考试(省考); 3月-4月,校园招聘的一个小高峰; 5月,毕业论文答辩和离校; 9月-次年4月,各银行、企业、教师资格等招聘零星的考试,以其单位发布为准。 每一阶段的安排,就是一些机会的显现,我们不妨根据这些安排好好分析,重点规划我们的这一年。 于是,有人就开始问我:到底要不要考研? 我不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罗列自己收集整理到的各路言论,以供大家参考。 考研(读研)的人: 一、对自己心仪大学的向往,很多人有名校情结; 二、不想工作,只想继续过校园生活; 三、想找对象,这点很好解释,因为想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当下的环境中找了四年找不到,可能换个环境会好点,(可是这点对于女孩找男朋友来讲有点遗憾,因为考研和读研的女孩子占大多数,并且越来越多); 四、被推着走的,这点对于保研的人来说最明显,觉得可以,就读吧; 五、不强求的,没有什么其他事,但是又想读点书,就选一个学校考考,但又不是那种非读不可的,上了可幸,不上不悲; 六、累积筹码,名校读研无疑会增加人生拼搏的筹码,比如人脉和开阔眼界,多读点书总不是坏事,毕竟技不压身; 七、家里人说(要求)的,觉得读研会比较好; 八、搞学术,一条路走到白的,——很遗憾,在我认识的考研党中,有这种追求的几乎没有。 不考研(读研)的: 一、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就别折腾了; 二、想工作,想要挣钱,尽快融入社会; 三、觉得读研耗费青春; 四、中国现代的情境里,有钱就有文凭了,长江商学院不就是一例么; 五、相比工作来讲,读研的性价比极低,举例说,你为自己的导师打工,平均补贴下来每月可能就几百块钱甚至没有,但是同比工作的话,你挣得更多,还有三年的工作经验对比三年的读书生涯,显然前者更有实用; 六、家庭现实原因,如果你家里有三个孩子,你排行老大,弟弟妹妹也都还在读书,家庭情况并不宽裕,你会被直觉告知,你选择读研不怎么妥帖; 当然,选定的原因总是相似的,徘徊的原因却各有各的说法,就像很多二三本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武大的学生会放弃保送本校的资格,只能说人各有志吧。 一个被大家接受的共识时:若读研,就要去比自己现在所读的更好一点的学校。 也就是说,要好好地折腾一下自己(因为保送的几率很渺茫,所以只能选择复习考试)。在这方面我并没有发言权,所以我特地要我同学写了一点考研的感悟,以供大家参考(见下面的附录一)。这位同学考的是法硕专业,现在正在中国政法大学进行复试,她今年考了392,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了,作为一名典型的“三跨”(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考生,她值得我们学习。 合理规划时间 在考研(读研)之外,我们的另一个选择是——考公务员(国考和省考)。 因为是“铁饭碗”,所以每年的公务员考试总是最热的话题之一。在这一块,我特地找了一名对于公务员考试颇有心得的人给大家写了一点参考信息(见下面的附录二),以供借鉴。 这一年来,我自己作为班级的联络员,也就是负责传递就业信息和统计班级就业情况,如此能够直接跟同学们(应届毕业生)接触,对于就业、考研和考公务员的情况有所了解,同时还经常参加院里的一些关于就业的大小会议,对于就业形势也有自己的看法。这段时间内,室友之间、同学之间也经常交流,关于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所不谈。 等到我们快要毕业的时候,大家谈及这一路来的想法,几乎都会责怪自己没有合理规划好时间,这也是我想重点跟你们大三下的同学分享的,因为这些失败的血淋淋的教训是无数学长学姐的亲身经历。 如果没有那种学霸型坚持到底的勇气和天生的好运气,我建议大家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从时间上来看,10月-11月,是校园招聘的最大高峰时期,特别是11月的上中旬,但是国考的时间是在11月的下旬,很多抱着国考一竿子撑到底的同学完全无视这一段校园招聘,最后国考不理想,招聘会又错过,只能陷入很被动的状态。很多人对国考抱有一种近乎疯狂的迷恋,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学院这一次国考报考没有百人、也有七八十号人,但最后只有两三个人进入了第二轮面试,完全符合那种58:1的现实。 这也是一种很让人头疼的问题,企业大规模的校园招聘集中在10月-11月,而这段时间正逢国考复习、考研复习和保研准备的黄金时间,所以需要人在各种选择中权衡。 所以,这段时间需要大家忙起来! 我所指的合理规划时间并不是仅仅合理规划国考或者考研的复习时间,而是合理规划自己这一年的时间,特别再次强调,对于不是学霸型有坚持到底的勇气或者天生好运气的那种同学,尤其要这样。 那就意味着,在自己的精力限定范围内,有目标地多多尝试! 只要你有想尝试的打算,你就会发现便利的条件和机会接踵而来。如果你想考研(保研),你就需要找这方面牛逼的前辈讨教怎么复习、如何买书买资料;想考公务员,可以向有经验的人讨教;想找工作,可以四处打听关于投简历的网站和渠道;想要考银行或者编制的,可以问问那些有过这方面经验的同学或朋友;想要工作的,可以问问那些已工作的人,找找投简历的渠道和多多了解工作的前景——只要你的心中有这种意识,你就能获得你想要的信息!朋友没有,就找朋友的朋友,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人脉资源。 最怕的就是依然像大一大二那样选择安乐死和不问世事! 将你所打听到的信息(尽量多方打听和收集),自我整合,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给自己做一个这年的规划表,这样除了主动争取之余,你还给自己留有后路和规划,这样不至于错失黄金时间的机会而使自己陷入被动。 你要实习 除了考研(读研)和国考之外,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四处找工作。 我以这为起点复原开来,即面试,投简历,做简历,挖掘潜能,实习——倒过来说。 我这里所指的实习不是单位实习,而是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 有人会说,我要考研,要国考,那我要不要去实习呢? 我的回答很肯定,要!必须要实习!(当然是那种自我选择的实习,而不是学校暗箱操作的和公司方约定的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实习) 有人又担心实习会占用时间的问题,其实真正抱定要考研和国考的人,是不会在乎那两三个月的实习时间的(可适当缩短)。不要听信那些“得暑假者得考研”的鬼话,人都是有惰性的,不到最后一刻是不会刻苦奋斗的。还有,人不可能永远都保持长时间良好的复习状态,战线拖太长反而在中途会自我否定和怀疑,特别是当你周围的人都在看似很潇洒地活着。 我对“要实习”的解释很简单:实习可以让自己更加明白头两年半的学习,在接受检验的过程中,你会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 读大学时,有些同学的专业是被调剂的,有些同学则是根据自我感觉填报的,有些同学是根据他人建议报的,但是在我了解的周围人群中,只有很少的人真正了解并喜欢自己的专业,多数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 实习可以让你自我辨别,最生动的一个例子是,很多新闻系的同学去实习,然后发现新闻真的不适合自己,于是回来后就更加坚定自己读研或者国考,或者(找工作)远离新闻这一行的决心。 实习就是一种击碎自己大学安乐死状态的过程。知道自己不适合什么,然后再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更重要的是,有些人通过实习,发现自己适合实习的节奏和生活,从而开始爱上(至少不抵触)这一行,这样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提前积累了筹码。 并且实习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挖掘出自己的潜能。 社会毕竟要比学校复杂太多,将自己放置社会中磨练,才能更有所收获。很多企业招应届大学毕业生看重的就是——你们是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这样对接受单位的企业文化更有好处。 所以,千万别忘记自己的这一优质身份——应届大学毕业生! 不少人考研败北,再战,再战又失利,这样既不符合校园招聘要应届毕业生的要求,又不符合社会招聘要工作经验的要求,所以就陷入更加被动状态。 充分运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一身份,重要的一点是挖掘出自身潜能,实习阶段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应试教育让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特色,但是社会实践却是个很好的检验平台。企业不是学校,什么都教,它是有针对性的,所以对于潜能的挖掘,也就是为自己找工作做好准备。 这样我们就开始做简历。做简历就是一个自我总结的过程,这样在开始之前挖掘出的潜能就开始奏效了。很多人不重视简历的制作与出彩,单纯以为靠一份万能简历就可以闯天下,其实这是大大的错误! 在自我潜能挖掘和自我定位中,你给自己确定的大致方向肯定不止一种,这样你就可以针对自己确定的努力方向做出不同的简历,多尝试也就是意味着多机会,并且根据大家的经验,面试多了之后就一点也不紧张了。据坊间传言,你至少要面试15家企业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还有不可忽略的是,你必须结合所投单位的应聘要求,适当将简历和准备资料做出修改,这样即使你在硬性条件中不如别人,但是你至少传达出了一种态度,那就是你很渴望这份工作并为之做了充足的准备。 和我熟识的一位学姐在谈及自己被成功保送暨大新闻学研究生时这样跟我说:“当时有很多名校的学生跟我一起竞争,北大的,中大的都有,我们湘大对比起来就显得弱势了。我在面试的时候,就将自己在校期间所发表的和所创作的作品打印装订成册,并加上自己的简历呈给了那些老师,同时我还特意将册子中哪些是新闻稿件、新闻评论、自由写作等折了角进行区分。我还留意到有些同学根本没有任何准备,有些只是几张简单的纸。” ——想想看吧,运气有时候是随着实力和准备降临的! 结尾 室友间的谈话经常能够折射出我们当下的处境,当然更多时候会表达出一种无奈。没有人会跟你详细说这些,在大混沌的背景之下,年轻人总是选择相信明天会比今天更美好,下一代人会比这一代人更幸福——甚至可怕到没有人怀疑这到底是不是对的。我们有时甚至抱怨说,为什么上一届的人那么自私,没有人跟我们说这些,而是让我们继续不明不白地活着而错失很多机会。也许吧,可能他们自己也没有弄清楚。 值得玩味的是,每当有人看到我和学弟学妹谈话的时候,他们总是带着戏谑的眼光看着我并笑着说,哎哟,又在忽悠小学妹了。 呵呵,所以我就干脆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取为“就当我骗你好了”,注意哦,题目中“骗”这个字并没有加引号。 ——这倒是真的。 附录一:正在中国政法大学复试的学姐考研心得(“三跨”考生) 考研,是个迷茫的词,是个迷茫的事,我们要做的就是度过迷茫期,驱散迷雾,找到自己要走的路。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我的考研路。 至于选学校,我不想多说,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然后根据专业选择几所理想的学校,然后根据学校的情况、自己的实力最终选出学校。这里一定要考虑自己的英语情况,北上广的英语成绩每年都比较高,所以英语比较薄弱的话,要慎重选择此类的学校,不要总分达到了成绩,英语没有达标,那时候会很亏的。 有人会问,如果考研不去实习会不会好一些?我当时也很纠结,但我最后还是选择实习了。5月份实习了一个月。如果你认为你是那种耐力特别好的,能够长时间保持复习的良好状态,并且你的实习作品能够拿到,那么可以不去实习,多点时间学习,知识点掌握的牢些,那自然很好。但是如果你自己不能坚持八九个月,实习作品又不好交出,那么那还是实习吧。我和我的几个研友都出去实习了,并且感觉还不错,也没有多大程度耽误到自己的复习。这个因人而异吧。 我真正认真准备复习的是7月份,但是在之前,还是会每天看英语单词,看英语文章,查单词,翻译文章,这是给自己打好英语的底子,毕竟已经好久没有接触英语了。考研英语单词是特别重要的一关,不管你用的是什么版本的英语单词书,最好都要背3到4遍。牢牢掌握单词,是考研的基础,是阅读的致命,至少我这样认为。 7月份就开始有规划的准备复习了,每天早上都会背英语单词,背英语文章,大概2个小时左右;每天下午就开始做英语阅读理解,每天不多1到2篇。因为一开始,单词量不够,没掌握做题技巧,做题很慢,两篇阅读理解可能会花上2个小时,当然包括做题,核对,翻译,总结。我当时是每篇文章都翻译了,很多单词都不认识,都要查单词。因为我英语不太好,所以我每篇文章都这样,但我的一个同学不是这样,她英语成绩比较好,所以她只是了解了文章大意就过了,没有一句句认真的翻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单词量扩大了,题做多了,知道怎么找到答案了,做题速度就会提上去,但是这个过程很痛苦,要沉下心,慢慢来,量变必然会带来质变的,贵在坚持。 英语最重要的是阅读理解,所以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做题技巧。在做阅读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训练了自己做完形填空,翻译,新题型了,这三类题我当时没有花太长时间,只是做了真题,训练了一下,没有特点买专门的练习,其实买了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的。再次强调,做好阅读。 至于写作,买一本写作方面的书,背作文,到12月的时候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模板了。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模板,不能完全照搬写作书上的句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转换书上的优秀的短语,句子。我当时在考场上特别紧张,根本写不出东西,一片迷茫,但是之前我准备的英语模板就有100多个单词,直接默写的。以防万一吧,好好准备。 当自己英语复习差不多的时候,开始做真题。大概10月份就可以了,每个人情况不同,找到自己的时间就行。真题是要反复做的,至少3遍。并且真题的阅读理解,每句话都不要放过,要认真的翻译,可以的话,可以背下,至少熟读,作文中也可以用阅读理解中出色的语句的。这就靠自己发现了。做英语真题时,目的是找出做题技巧,找到答案的地方,答案出现地方的特点,例如but,although,even等这样的转折的,递进等词,答案的可能性很大,段落的开头和结尾也是答案频出的地方。这些策略在做题中一定要注意,那考试的时候会容易很多。 至于政治,我也不好说,我只说说我认为可取的点吧。政治真题,我没有太认真做,只做了两三套,做真题就是看看大题是怎么答的,从哪些方面来答,主要也是找技巧。根据真题,看看哪些是重点,然后在书上重点复习你找到的重点,不用太纠结政治真题。这是复习政治对待真题的态度。政治也没有用太多资料,一本教材,一本配套练习,肖秀荣和任汝芬的都不错,自己选择。最重要的就是任汝芬和肖秀荣的最后四套题特别重要,每年都会有压到题,可以并且应当重点考虑。《风中劲草》的口碑一直都不错,就有学长向我推荐这本书,我自己也用了,知识点特别清楚,复习起来很轻松,大概11月份出来吧,到时可以认真看看。 我考的是法律硕士,专业课复习想说的就是:看书一定要细。教材主要是《考试分析》《考试指南》,并且细看分析,分析是制胜法宝,必须高度重视。指南的话主要是看刑法分则的内容,只是考试的地方,其他的可以随便看看。我当时就看了指南的刑法和民法部分,综合课的都没有看,但我分析是背了3遍,新书变旧书了(作者注:学霸就是这样炼成的!)。专业这里不多说了,主要是按照要求,认真看书。 但是考研除了知道该怎么复习之外,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作息时间要合理,要有规划。在12月份之前,早上7点左右起床,7点40进教室,中午11点40吃午饭;下午2点进教室,6点出教室,6点半进教室,9点半出教室。时间并没有安排很紧,但是在12月份之后,每天都要看书12个小时左右,早上7点20就进教室,中午有时候12点才出教室,12点半直接回教室,看半个小时书后再睡一觉,1点半又开始看书,到下午5点半,6点的时候又开始看书到10点20才回宿舍。后来是时间越多的被挤出来。 但是这么长时间都看书一定会不能完全集中精神的,所以要有不同的看书方法。看书累了就可以到教室走廊外或者楼梯间或者泽园等地方放声读出来。读书也是一个很好的记住知识的方法。特别是最后一个月,我几乎有6至7个小时都在读书。我一直都是读出来才能记住东西,但是每个人的习惯和方法不同,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方法。看书时间一定要有规律,早点找到自己的学习和作息规律吧,并且一直坚持下去。 再者,要坚持下来。考研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很多人到最后都自己放弃了考研,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在10月11月的时候,我总有要放弃考研的想法,因为考研真的很无聊,每天都是重复着一样的事情,没有乐趣,再加上自己给自己压力,真的坚持不下去了。但是我的身边有着一直鼓励支持我的研友,他们一直都说,你都到这个样子了,放弃太可惜,大不了在考场上答不了题,也比不上考场强太多,一直安慰我。自己也是寻找方式让自己解压,听音乐,看电视剧,释放憋在自己心里的一口气,每个星期都会给自己半天或者一天的放纵。在自己不想看书烦躁的时候,我都会上网来发泄,发泄完了才能重振旗鼓,认真复习,这一直是自己的想法。找一群研友,相互鼓励,相互交流,找到自己的减压措施,一直坚持下去。 考研交流特别重要,特别是英语政治,看看别人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复习进度,寻找自己的复习缺陷,找到自己的复习方法,修改自己的复习进度,这是特别重要的,可以帮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节约很多时间。下完自习和朋友讨论讨论今天的复习情况,说说自己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说说自己遇到的比较好玩的问题,说说笑笑,让考研变成一件乐事。 这是我考研的一些想法,希望会有所帮助。 附录二:国考失败的学长所总结的心得体会 都说大四是最迷茫的一年,这一年,你不在是一个小大学生,不会再也学长学姐过来人教你,最简单的,连晚上吃宵夜也不会有人抢着买单了。大四到底怎么过,你开始填各种各样的表格,注册各类重复似网站,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还是继续打游戏,你总会莫名其妙的时常感受焦虑,这是以往三年不曾有过的,仿佛大学三年的懒散要在这一年全部偿还。 我是在暑假决定要考公务员的。公务员考试大的如国考,小的如选调生,从十一月份开始可以一直考到你毕业。考试基本都是笔试加面试,笔试也只考两门(也有部分省份考三门),考试内容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和申论。现在图书店和网上都有这类书籍买,我用的是中公版的,比较出名的还有华图,至于买哪一版,看你自己的喜好。公务员考试跟别的考试最大的区别就是,考试三不公布:不公布答案、不公布每题分值就连试题他都不公布,平时我们看到的真题都是用小型摄像头拍下来的。我一直觉得这个原则很闷骚,我复习这么久,辛辛苦苦考完,完了你还得等,到最后官方只会给出一个具体分数,所以你连争议都没法争议。考完国考是没必要对答案的,因为你会发现不同培训机构发布的参考答案有时会大相径庭,给出的解释好像也都还蛮合理,让你雾里看花,是懂非懂。 我还清楚的记得11月24日考完之后,大家聚在汽车站排队等车的情形。所有人都在感叹:早知道我还不如不复习,这复不复习到底有什么用。有人裸考可能比你每天复习考试的分数还高,这很正常,这就是国考。就好像室友说的,国考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复不复习去考,好像结果都一样。 这其实很简单,因为国考考的太杂了,它什么都考,什么都涉及,你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还得会数学。所以你复习很多企业考试、银行考试都对你有用。行测135道题,120分钟做完,这其中还要用15分钟涂答题卡,所以具体到每一道题的答题时间,跟你早上起来伸个懒腰的功夫差不多。而且行测还包含35道数学题,分值根据培训结构分析应该是1分一道,有的题目光题干就有200到300字,看完都得花你一分钟,看完了你还得思考吧,还得分析吧,其实压根儿没那么多时间给你思考,一眼扫过去,第一感觉是那个就是那个,千万不要怀疑。 以2014年国考为例,行测分为五部分,常识、言语、数学运算、推理、资料分析,全是选择题。这五部分每一部分的分值都不一样,我按照中公给出的的分值算过,即常识20道0.5分一道,言语40道0.6分一道,数学运算15道1分一道,判断推理40道0.8分一道(其中图形推理和类比推理0.5分一道),资料分析20道一分一道,加起来是99分,所以分值应该也大致是这样。 常识20道,这一部分最杂,国情社情、政治、人文、科技、法律、经济等等,其中法律和人文考的比较多。这部分就是文科生是没必要太担心的,我买过一本厚厚的常识专项,看了很久,后来发现我根本都没记住,考试的时候太紧张,时间没分配过来,常识我一道也没做,全选C,这部分你花费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五分钟。 言语分为逻辑填空、片段阅读、语句表达。 逻辑填空最恐怖,一共20道。好友有过13道错12道的记录,他考察的就是你对词语的敏感度,这部分资料书里面讲解的很详细,也会给你提供很多的复习方法,挺管用的。 片段阅读就是扔给你200多字,让你看,完了说这话说的什么意思,复习的时候资料说的最多的就是行文结构,国考很注重逻辑,所以每段文字都会有一个逻辑结构,总分还是分总还是并列,题目做多了自然有感觉,语句表达就是把原原本本的一段文字给你拆成六句话,然后让你选,这种题很少只有三个,复习书基本上都会讲解很清楚。这部分是很费时间的,但是总分只有24分,所以没必要太纠结,题目做多了就凭感觉。 数学运算是文科生的痛,给你两分钟你可以算出来,但是给你40秒就不一定了,中公教育的李国斌老师这样说,如果你不能一看看出来答案,你就直接瞎蒙,准确率还高一点有四分之一,你自己做百分之百错。数学运算题目很简短,但是看完往往不知所云,但是一看讲解有种不相信自己智商,这么容易怎么会想不到。 推理有四部分,每部分题量都是一样的,图像推理很简单,而且复习的时间特别欢快。接着是定义判断,它会给出一个定义,比如说什么是高校,高校的分类,然后让你选出答案中哪一个是满足题干定义的。类比推理做对了,你会觉得应该,做错了你会怀疑是答案错的,分值比较低,0.5分一道。 逻辑推理挺有意思的,而且我比较喜欢逻辑学,所以这部分做起来很愉快。推理一共40道题,定义判断和逻辑推理都是0.8分一道,而且是很容易的,所以这部分得分很容易。 最后一部分资料分析是比数学运算还要纠结的一部分,它有四道小题,每到5个小题,题干也是最长的,最费时间的,运算量最大的。他给出的数字往往特别大,每道题你都可以列出计算方法,但是看到这计算量往往有点不敢相信,所以肯定是有快捷方法的,资料书会介绍几种简化运算量的。每道小题的最后一道题,复习的时候我都做了,但是考试的时候你根本没时间,他是运算量最大的一道题,每个答案都要计算,花费时间过多,不划算。 2014年国考行测都还比较高,我拿了67分,但是常识和数学运算都是全蒙C,这根平时复习有关。平时不进行限时训练,加上考试时紧张,把最简单的常识全放弃了。105分钟做135道题,所以做完是不太现实的,在做真题的时候,一定要限时,不限时就算你全做对不能说明什么。李国斌老师说,做行测要懂得舍弃,敢蒙。有的题目一看看不出来的直接蒙,没有关系的。 申论,国考败北的很大部分都是败在申论。70%的人申论在30分以下,你就知道申论有多惨了。申论题目通常可以分为概括归纳题、综合分析题、提出对策题、应用文写作和文章写作题五大基本题型。它不是考你的文学文笔,考的是公文写作,所以行文一定要有逻辑。申论答题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所以不必担心时间问题。虽然资料书对申论总结的很好,你感觉答案也很简单,但是自己不去做,申论跟没复习没差别。 一但准备考试,在暑假你就可以选择资料书,打印一份很简单的word版日历,把你自己的复习进度确定,我当时就是这么做的,并且大学大部分时间都是这么做的。9月份是复习最好的月份,跟着考研党每天早上7点去,晚上9点回,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那段时间都在自习室,晚上再约人去跑步,这会让你很充实,不会觉得很累。 考完后我跟室友总结过我们国考败北的原因,希望各位不会重蹈覆辙。 1、从未进行限时训练。在考前可以试试几次模拟考试,在三教的一间小自习室,考试时间跟国考一样,提前三十分钟进考场,给自己105分钟做题,时间过了就交卷。下午再考申论,用3个小时,中途不准上厕所,手机开启飞行模式。 2、把时间过分的放在两会与十八大。你觉得哪个是热点,基本上国考是不会考的。 3、申论看的多,背的多,做的少。这直接导致我们申论都在45分左右。 4、过分迷信国考。别太紧张,国考监考很松的,根本没必要这样要求自己。 5、最后一句话,切莫因为复习国考就不参加招聘会,这是让我们最后悔的一件事,9月到11月在你复习期间,大部分国企都在这个时间段举行招聘会,每晚留意一下就业网,有自己喜欢的一定要去参加,找到好工作你甚至可以不参加国考,毕竟国考是个低概率事件,别太痴迷。国考失败了也没关系,机会有的是,只要你肯去尝试。如果阳光很好的话,别老呆在自习室,约人去晒晒太阳。 这只是我个人的备考经历,不喜勿喷。 (注:对这两位特地为学弟学妹们提供经验的学姐学长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谢谢在和我谈话中提供经验和解疑的室友、同学朋友、和学长学姐以及过来人们) (微信号:xiankuntalk) |
|
来自: 昵称29886550 > 《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