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腊八节喝粥,是为了纪念一个汤阴人 | 豫记

 闲之寻味 2016-01-19

一入腊月,年味儿一日浓过一日,喝腊八粥、剪窗花、祭灶神、贴春联、吃年饭,好不热闹。


再过两天就是腊八了,若把腊月比作一场旷日持久的大狂欢,首当其冲的就是腊八节。


往昔的腊八节,早晨一睁眼,满屋满床的粥味儿,甜滋滋的,一个劲儿地往门缝、窗缝里头钻。出了卧室,探头往厨房一看,煤气灶上炖着一个擦得雪亮的不锈钢汤锅,天蓝色火焰轻舔锅底。


锅内波面微皱、汤水清透,俨然一场豆类盛宴,红小豆、赤豆、黄豆、黑豆、绿豆应有俱有——赤红、鹅黄、乌黑、碧绿,色色鲜明、煞是好看。

腊八节喝粥,是为了纪念一个汤阴人 | 豫记 - 豫记 - 豫记
 

一旁的妈妈忙着剥桂圆,把壳、核统统丢掉,只留下光溜溜的果肉。等粥熬得半熟,豆子上下翻腾、咕嘟咕嘟直冒泡,再将事先淘好的雪白糯米、细圆黑米,去核的鲜红甜枣、去芯的滚圆莲子以及半透明的桂圆果肉一股脑儿倒入锅内,拿勺子一搅,顿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了。


氤氲蒸汽中,糯米、豆子吸饱了水分,恰似一颗颗雨后新笋,卯足劲儿膨胀着、蹦跶着,粥也跟着一点点黏稠起来。待粥熟香溢,轻轻舀上一勺,倒入瓷碗、拌上砂糖——白瓷红粥,雪白绛红——趁热喝下,滚烫滚烫,顿时暖到心扉深处。


不论天南海北、海角天涯,腊八节喝一碗稠稠的腊八粥,早已成了约定俗成的惯例。或许有人要问:腊八节为什么要喝粥?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河南一直流传着一则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这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息息相关。


相传南宋初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在朱仙镇大破金军,正欲直捣黄龙,一鼓作气收复汴梁,孰料竟被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连夜召回。

无奈之下,岳飞只得挥泪班师。归途中正逢腊月,数九寒天、军粮匮乏,将士们缺衣少食,个个饥寒交迫。


腊八节喝粥,是为了纪念一个汤阴人 | 豫记 - 豫记 - 豫记
 

八百多年前的黄昏,岳飞勒马提枪,站在朱仙镇的黄土地上。他的脚下横七竖八,乱躺着敌军尸骸,他的背后,行军帐已拔,甲胄已归整,将士们沉默着,有人握紧了拳头,有人无声掉泪,有人低声咒骂着。


岳飞抬起头,他的视线越过低伏的山峦,望向燃烧着的血红天幕。他明白,目光的尽处就是东京汴梁。这是靖康之变后,他距离东京最近的一次——第一回,也许是最后一回。他深深望了最后一眼,猛地掉转马头。


归途中风雪大作,纵使饿着肚皮,这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岳家军依旧步履坚定,有条不紊地前进着,直到一涌而出的百姓拦住道路。


原来,沿途的河南百姓感念岳帅的抗金功勋,听闻军队缺粮,纷纷慷慨解囊、自发献粮。他们把各家各户送来的食物集中起来、倒入大锅,浓浓地熬成一锅。


有人提着木桶,有人端着碗,有人拿着碗筷,碗里盛满了热乎乎的八宝粥,分给将士充饥,他们七嘴八舌,争着抢着,把碗塞给不知所措、冻得直打哆嗦的将士们而这天正是腊月初八。


不久后,岳飞在临安的风波亭含冤被杀,河南民众闻讯悲痛不已,为了悼念这位抗金名将,每年的腊月初八,河南地区家家户户熬粥,以示缅怀。因此,在河南,腊八粥又被称为“大家饭”。

腊八节喝粥,是为了纪念一个汤阴人 | 豫记 - 豫记 - 豫记
 

传说归传说,为何单单河南人对岳飞情有独钟,以至于将八竿子打不着的腊八粥跟岳飞凑到一起?


一来,腊八粥兴盛于两宋之交,岳飞活跃于南宋初年,年代上相对吻合;


二来,岳飞冤杀于腊月二十九,同是腊月,日期上挨得近;


三来,岳飞是汤阴县人,即今天河南安阳的汤阴县。老乡看老乡,天生一股乡土情,自是亲厚万分;


四来,面对英雄,尤其是回狂澜于既倒、抱定信念一往无悔,为了理想与家国豁出性命、至死不渝的悲剧英雄——人们往往又爱又敬、叹惋不已,由衷地缅怀他、纪念他。


作者简介:张汝佳,女,文学硕士,《圣道文化》杂志执行主编,《聚砚斋》杂志执行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