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要抛弃“木桶理论”

 中原高考678 2016-01-21


美国管理学家提出过一个“木桶效应”。百度百科描述如下: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

你要抛弃“木桶理论”

我们知道高中阶段,若想考上理想的大学,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短板,在自己明显短板的科目下些功夫,提高分数是很快很明显的。考研也是一样,不能有明显的短板,否则国家规定的分数线(俗称“小分数线”)没过,总分再高也是录取不了。

那大学阶段是否还要遵循整个效应呢,答案不仅是NO,更是要打造自己的长板。

现在的大学教育其实还算是基础教育,你在课堂学到的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是要重新学,重新加深的。但不要忽略和忘记这样一点:你学到的某门课程也许就是你终身从事的一个职业或事业。所以在大学众多的科目中,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深入进去,慢慢打造成自己的长板,哪怕是偶尔蹭的一堂公共课、选修课,只要有兴趣就要自己试着慢慢的深入打磨自己,就算不会成为自己的一个谋生手段,成了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大学中,是在没兴趣的科目,只要不影响取得毕业证就好。

为什么在大学阶段就要打磨自己的长板呢?

首先:时间有限。美好的大学时光其实一晃就会过去,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开几次学,放几次假就要照毕业合影了。在大学阶段如果不虚度年华,学到了些走上社会能用的知识,你就比其他人有优势。别人可能要在入职后三年五年才能真正成长起来,而你成长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在同期入职人员都在呀呀学语的时候,你都能小小的独当一面了,你想想,在同龄人加薪晋级面前,在公司老板选人委以重任面前,你得有多大优势,有句话这么说:机会时时有,抓住机会的是有准备的人。

你要抛弃“木桶理论”

再者:精力有限。相信大家对一万小时定律都有了解,一万小时定理是在《异类》这本书提出来的。为什么很成功人士劝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要前五年不要重点考虑薪资,不要频繁跳槽。也都是基于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专家,或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需要在这个领域付出一万小时。如果按每天工作八小时来算,每周工作五天,那就需要至少五年时间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一个人不可能在哪个领域都是专家,的确存在这样的人,但大部分人不是,我们都是凡人。

我们不说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这些人是不是一万小时理论的实践者,说说大家身边的例子: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戴志康能够在大学毕业即在北京成立康盛创想,和他大学四年一直在编写论坛程序有关,如果他和其他同学一样,没有在编程上的专注,打造自己这个长板,就会不有Discuz这个风靡PC端的社区生成软件。如果李想没有高中时就对显卡测评的持续发力,也不会有泡泡网的诞生,更不会有后来的汽车之家。

你要抛弃“木桶理论”

第三点,现代社会职业分工需要。社会越发展,社会分工越明确。也不知道是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发展,还是社会发展导致社会分工。反正现在分工是越来越细,要求从业人员的技能越来越高,如果没有自己的长板,没有自己的特长,怎么在越来分工越明确的社会中体面的立足。你可能会说:我是多面手,我全能。我只想说:真是这样那就太好了,你可以朝向任何方向发展成为专家。但当今社会,为什么有那么多专家,为什么人们也乐意考些资格证成为专家,因为那是一个人的标签,一个人在某些领域地位、权威的象征。当今社会,是某方面的专家,又有着很多的兴趣爱好,岂不是更好。

你要抛弃“木桶理论”

第四点, 我觉得是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朋友走出没事干,浪费时间自己又很自责的怪圈。趁自己有时间,打造自己一个专长或者爱好,是多么好的一件事。一些成功人士总结经验的时候也总是说: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些事情,最容易成功。

注:为了解决大学生中计划列的一大堆,却没有一件坚持下来的问题,会在“在线论坛”开辟一些专栏,锻炼自己的毅力,我们都知道最长21天一个人就能培养成一个习惯。我们会从最简单的开始,比如:坚持签到一周、坚持签到一个月、坚持每天写一个月日记、坚持背一个月单词,在坚持过中,挺过了“痛苦期”,也就成为了习惯,自己知道自己有了这个毅力,堆自己也有了信心,在这个信心的引导下,再坚持做其他时间就容易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