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半秋凉一半春暖——英国游记【22】莎翁故居及购物村

 溜溜达达的晖姐 2016-01-22

莎士比亚故居

18日又是个晴朗的天,今天是跟团旅游的最后一天,上午是去斯特拉特福镇去看莎士比亚的故居,下午是到比斯特购物村购物,然后就作鸟兽散。

对英国为数众多的文学家中,我看过狄更斯、弥尔顿、笛福、斯威夫特、拜伦、雪莱、夏洛蒂·勃朗特、柯南道尔等人的一些作品,当然也有被称为莎翁的莎士比亚的戏剧集。像《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记得还看过小人书。插队时回到北京探亲,父母都已经去五七干校了,我住到母亲的大学同学家里一段时间,他家收藏着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不敢放在书架上,堆在壁柜里,我便天天从里面找出喜欢的书来读,他家就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全套《莎士比亚戏剧集》,朱生豪先生译的。不但是看得津津有味,还会背下一些脍炙人口的句子,和同学比一比记忆力,到了今天只记得“人渣”二字了,那时并不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很多内涵,只觉得他就是骂人都骂得这么犀利有文采。

导游领我们从有个张牙舞爪的小丑雕像的街口进到一条街上,这个小丑好可爱,大概是马戏团里的,据说是在《亨利八世》里,他在大叫:我很丑,但是我很快乐!

 
 

走了没多远,看到了一座红白相间的房子,旁边还有一座醒目土黄色的两层楼。导游告诉我们要是想参观莎翁故居,就要去那个红白相间的房子里买票,票价是15.5镑,而旁边的那幢16世纪木桁架房子便是故居了。六十多人的团里只有我和小羽转身就奔了售票处,我们想到这里一定要去看看故居呀,小镇虽美,可故居只有一个。到写游记的时候才知道我们是收之桑榆失之东隅,在离这里不远还有莎翁夫人的家和圣三一教堂,关键莎翁就葬在那座教堂里,他的墓就在圣坛的前面,圣坛左面墙壁上有莎翁的半身塑像,据说与原貌最接近,天天在那儿瞅着自己的坟墓。有意思的是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句话:“不妨碍我安息的人,将受到保佑;那些移动我尸骨的人,将受到诅咒。”看来莎翁害怕将来有人移走他的尸骨,为什么会有这种顾虑?他又没在中国。

 
 
 
 (网)
 (网)

而导游领我们进入小镇的那个街口并不是正“口”,在正“口”耸立着莎士比亚披着风衣的青铜坐像,神情宁静,沉思的目光投向远方。他右手握一支笔放在右腿上,左手拿着一个剧本搭放在椅背上,仿佛在构思一部新剧。周围有哈姆雷特、哈里王子、法斯塔夫、麦克白夫人环绕,各自代表哲理剧、历史剧、喜剧和悲剧。但是——所有这些我和小羽都没有看到,之前导游一个字都没提过,而且给我们停留的时间也很短,参观完莎翁故居后就到了集合时间。不知道其他的团友是不是饱了眼福。

 
 

那红白相间的房子是莎翁故居博物馆,有各种风格的莎士比亚画像和雕像,还有他写的戏剧里人物的纪念品。从另外一个门穿出去是故居的后花园,花草树木茂盛,要是捧着本《莎士比亚戏剧集》坐在草坪上的木椅上阅读不知道是不是就能读懂哈姆雷特了?

 
 
 
 
 
 
 
 
 

一条石板小路通向故居的侧门,进门后可以从桌上放着几张粉色的“指南”,见有中文的,便拿了一张。这里的一切都还原到16世纪70年代的模样,莎士比亚是1564年出生在这所房子里。讲解员也都是那个时代的打扮,很认真地讲着,可惜听不懂,只有东张西望地看看,第一间屋子里有简陋的壁炉和长条木椅,这是莎士比亚姐姐的房间。

 
 
 

再往里走就看见一张四周挂着帷幔的床和一张方桌,桌子上有水罐、稿纸和鹅毛笔,貌似莎翁写作的房间,但还有两双皮手套也摆在桌上,不知道为什么?“指南”上说这间是客厅,那时候老百姓家里客厅和卧室在一起是很平常的事,这点中国老百姓就很熟悉啦,但人家是在16世纪。说明上还说在16世纪能有那样一张床就是财富的象征。墙上挂不起昂贵的挂毯就用色彩明艳的布料代替。石材地板是当时的原物,

 
 
 

当然啦,莎士比亚他家祖上并不是三代贫农,他爹要过饭。而是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他父亲原来就一农民,后来做羊皮手套和羊毛加工,娶了一乡绅的女儿,生了四个男孩四个女孩,莎士比亚是男孩里的老大。这个时期,英国的毛纺业蒸蒸日上,小镇里的工商业也水涨船高。莎士比亚生正逢时,在他两岁时,他的父亲当选为市议会的议员,四岁时,他的父亲还当选为市长。直到莎士比亚十来岁之前,他父亲正是春风得意的时期。

穿过客厅就是餐厅了,长条餐桌一看就是新的,木凳倒是16世纪的古董了,木头家具能保持好几百年,也真是不易。看看餐桌上摆的满满的食物,大块的肘子、奶酪、整个的洋葱头和梨,还有高腰玻璃酒杯,餐具好像是锡镴器皿。食物是绝对够得上丰盛了,但忒原生态了,这些食物搁我们老祖宗手里,一定是色香味俱全呀。

 
 
 

最里面的房间一看就是皮匠干活的地方,到处都是熟好的皮子,架子上、筐里还堆着很多羊皮,皮子有薄有厚,是用来做手套的原料,这里也有个16世纪打扮的讲解员,和她商量合个影,她欣然答应。

 
 
 
 

接着就到楼上了,这里有两间卧室,很茁实的木头床,床上搭着几件小衣服,还有捂被窝的长柄的东西,让人心生遐想的是,这里有个婴儿床,仿佛立马就穿越到莎士比亚呱呱堕地的时候。“指南”上说所有的织物和墙布都是16世纪的原装,家具则是“忠实的仿制品”。房间里还有一些显然不是16世纪的东西,那是维修工人留在这儿的。

 
 
 
 
 
 

没想到厨房也在二楼,架子上摆满了陶罐,煤火上吊着汤钵,所有的都按照16世纪末的样子复制,也有个别是原件。

 
 
 

莎士比亚到了六七岁时和当地的富二代一样免费进了城里最好的文法学校,这座学校里的老师多半都毕业于牛津和剑桥,也是英国最好的文法学校之一。在学校里他接触到了古代罗马文学,自然也有古罗马著名的喜剧和悲剧。所以虽然没有受到高等教育,却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和知识基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赢在起跑线上了。总而言之给我的印象莎翁故居就是个殷实的皮匠兼皮货商的家。

 从故居的另一个门出来,是个小小的广场,中间有个圆形的石台,周围是一圈长椅,游客坐在那儿欣赏露天剧场的莎剧片段,不知道这些演员是粉丝还是志愿者?他们很认真地大声朗诵着台词,我虽然听不懂,但揣测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片段,因为看到女演员喝了几口饮料瓶里的水后仰倒在石台上了。

 
 
 
 
 
 
 
 
 
 
 

莎士比亚在伦敦经历过人生的顶峰以后,居然在盛年急流勇退,1610年回到了故乡斯特拉特福,回到了原点,但还继续写戏。1613年他最后一部历史剧《亨利八世》是和别人合作的,演出时,他来到伦敦,诡异的是演出时着了大火,连剧院都烧了。从此他彻底封笔了,在小镇上过着悠闲的日子,河边走走,侍弄侍弄花园里的花木,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意境。没想到一场热病,上帝在他52岁生日那天把他招去了。阿门!

比斯特购物村

中午来到了旅行团行程里的最后一个景点比斯特购物村。这里聚集了五十多家名品店,东西还便宜。我对那些世界大牌知道得很少,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很茫然地东张西望,后来决定先去喂脑袋。找到一家快餐店,食品都放在架子上随便拿,然后带着选好的食物到收银台结账。我们还是拿了三明治,到了收银台,问能不能帮忙加一下热,收银员热情地告诉我们架子上有热的三明治,闻之大喜,回去换成热的,10.48镑解决了我们的午饭。快餐店里人真多,我们找了个靠墙的位置,三口两口吃完了,就看众生的吃相,歇歇腿。

大部分的商店,我们只看看橱窗,即使进去也很快就退出来了,但不花点钱,买点打折的名牌也觉得对不起自己,小羽看中了一款女包,我买了两条领带,心满意足地回到大巴上,大概团友都没有不为大英帝国的经济做点贡献的,尤其是年轻人懂名牌,了解行情,买到了最值的最爱。

 
 (网)
 (网)

已经和邓同学约好,下午回到伦敦后,去他预定好的旅馆放下行李,再去国家画廊与他会合,周五国家画廊到9点才闭馆,他领我们进去参观。我的心已经飞回伦敦,祈祷路上千万别堵车,早点到。还算顺利,5点左右回到出发的地点,团友们纷纷互道珍重,四下散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