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艺]如何学唱老生(上)

 hamako 2016-01-22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掌握京剧老生的演唱方法,小编今天特意为大家精选了已故老生名家,杨宝森先生入室弟子朱云鹏老师的如何学唱老生的谈戏文章的上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哦!!!

                                                       

谈谈如何学唱老生(上)

朱云鹏


自从我退休以来有机会接触了不少票友,因为我是学余、杨派的老生,又是杨宝森先生的入室弟子,因此一些学老生的票友跟我切磋讨教,跟我学戏的也不少;而我爱人李妙春是荀慧生先生的关门弟子,因此学青衣、花旦的票友也来向她学戏。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票友在学唱中一些共同的问题,因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朱云鹏 李妙春 夫妇合影


票友学戏和专业演员学戏有着根本的不同,票友本身的情况也各有区别。有的从小受家庭的影响而爱好京剧;有的是在青年以后接触到京剧而逐渐迷上京戏的。例如在“文*革”时期看“样板戏”,学唱“样板戏”,从而喜欢上了京剧。也有的年轻时喜欢京戏,参加工作以后搞专业去了,没有空听戏和学戏,到了退休以后才开始学唱并参加票友活动,这种情况在目前一些老年票友中不乏其人。也有的票友唱了一段时间以后转而进行戏曲研究或戏曲评论,写一些评论文章,总之仍没有脱离京剧。

       票友学戏主要是凭爱好出发,喜欢哪一行当哪一流派就学哪一行当哪一流派。学老生的根据自己的爱好有的学余派,有的学马派、有的学杨派……等等。他们不像专业演员学戏有一个“倒仓”期。在科班里学戏,入学时还年幼,有的七、八岁,有的十来岁,到了十四五岁就到了“变声期”。男孩子在发育时都要变声,内行话叫“倒仓”。“倒仓”的意思是:比喻仓库里倒粮食,倒得过来说明“有饭吃”,倒不过来就没有嗓子,梨园行有一句行话叫“祖师爷不给饭吃”,就是说不能吃唱戏这碗饭,那就得改行。“倒仓”期过了以后,有的嗓音变好,有的变坏。嗓音变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成了一条极好的嗓子;有的嗓子不甚好,但经过苦练后,练得一条“功夫嗓”,余叔岩先生就是如此;有的根据自己不大好的嗓音条件,改变发声方法,注重韵味和音色美,也唱出了名,如杨宝森先生。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当然倒仓后嗓子不好就当教师或改行的也有,如杨宝忠先生改行拉胡琴成了名琴师;有的教戏教得很好,教出了不少名角儿,如陈秀华和南方的刘叔诒(天红)。以上讲的是内行(专业演员),而票友学戏一般没有“倒仓”的问题。


京剧 捉放曹 教唱


以前票友学戏没有现在方便。过去的票友要经常到剧场去看名角的戏,多看多记,这样一点一点地学。后来有留声机和唱片了,就跟留声机学,戏称之为“留学生”;到了上世纪八〇年代以后录音、录像逐渐普及,就可以跟着录音学了,学习的资料也多了,而且还有唱腔的乐谱。所以目前一大部分票友恐怕主要都是跟着录音和对照着乐谱学的。在这里我要提醒一点的是:在听录音的时候要听准、听仔细了,这样才能学准确。如果一开始没有学准确,渐渐成了习惯以后,要纠正就难了,所谓积习难改。曾经有一位青年朋友向我学《文昭关》的[二黄慢板],第一句“一轮明月照窗前”的“一轮”两字他看谱念“2430”,可是他开口一唱就把“4”唱成“5,的音,高了半个音,他自己还不觉得。教了几遍也没有改过来。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已经唱成习惯了,要纠正就十分困难。因此一开始就要唱准了。在以前科班(现在是戏校)里老师口传心授,唱错了老师马上纠正,唱不准不往下教的。可是跟录音学自己听不出来,不觉得有错,又没有人来给你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也就难改了。在学的时候最好自己能录下来,然后跟原唱磁带对照,听是否唱准了。如已准确了,然后再往下学。整段学会以后最好找一位学得好的听一听,请他指点指点。当然能找一位搞专业的名师指点一下,那就最好了。要反复唱反复练,把这个唱段唱好,水平也就提高了。唱京剧首先要音准,音不准别人听了很不舒服。但也有人天生“五音不全”,他自己不觉得,别人一听就觉得出来,“五音不全”的人,学唱戏就比较困难了。


要想唱得好还要少而精,切忌贪多,也不要太杂。京剧老生有很多流派,不要今天喜欢余派唱余派,明天喜欢马派学马派,后天喜欢上言派又学言派了,这样是学不好的。因为各个流派有各自的风格,不能相互搀杂,不然学得非驴非马学成“四不像”了。要专攻一派,学一派真正学好了以后,再学其他流派的唱段。总之,必须要循序渐进。作为票友当然可以想怎么唱就怎么唱,业余玩玩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想要唱好,就必须这样循序渐进,不可贪多,不可操之过急。

      目前大部分的著名唱段都有唱腔乐谱,有的整出戏都有乐谱。对着谱唱可以唱准,但唱不出味来,很多技巧上的问题,例如:唱腔中各种擞的运用,谱中是反映不出来的,而且各位名家在唱时如何运用也不尽相同,因此还是要跟原唱磁带学,要多听,唱谱只能作为辅助学习的资料。为了检查自己有没有唱准,听着录音带再对照着唱谱,这样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京剧的唱是根据字来制腔的,所谓“腔由字生”、“字正腔圆”。京剧的唱词中把汉字归纳为十三个“辙”。“辙”类似于古诗词中的韵,所以把汉字按读音归纳为十三个辙。即:中东、衣齐、言前、灰堆、怀来、发花、由求、人辰、乜斜、梭波、姑苏、夭条和江阳,一共是十三个。下面列一个表,每个辙各举一字为例,注明它们所属的“辙”,说明它们的归韵。

东(中东)ong(反归鼻音)
西(衣齐)依
南(言前)安
北(灰堆)唉
坐(梭波)喔
扭(由求)欧
捏(乜斜)唉
俏(天条)嗅鸟
佳(发花)啊
人(人辰)恩
出(姑苏)呜
房(江阳)昂(收归鼻音)
来(怀来)依

      弄清楚十三辙的“发声”和“归韵”,就要练嘴上的功夫,把每个字唱准。余叔岩先生在调嗓时必先唱一段《马鞍山》中钟元甫的[二黄原板]唱段。杨宝森先生也是这样。因为这段唱词中“辙”比较齐全,除“怀来”辙外,其它辙都有。这段唱词是:“老眼昏花路难行,耳边厢又听得百鸟喧声。乌云遮住了天边月,似狂风吹散了满天云;这才是黄梅未落青梅落,白发人反送了黑发儿的身,我的儿(口惹)啊!”总共六句唱词中有十二个辙加儿字韵。下面举例说明。

老——夭条辙;眼——言前辙;昏——人辰辙;
花——发花辙;路——姑苏辙;得——梭波辙;
又——由球辙;厢——江阳辙;月——乜斜辙
风——中东辙;未——衣齐辙;儿——儿字韵;

2:15 杨宝森 马鞍山 来自京胡艺术网

      这里要提一下,十三辙之外还有“儿字韵”。当年老师教我时就说过,因为“儿”字音归不到十三辙里去,如“儿、耳、而”等字,它是把舌尖上卷贴上颚发音,唱的时候要把舌尖紧贴上颚并上卷,特别唱老旦更需如此,听起来比较真切。

      唱熟了上面这段[二黄]唱段,把字头字腹字尾唱好了,字咬清楚了,特别注意收声归韵。而且口型要准确,例如“发花辙”的字要张口,口型不能变,更不能闭口,一定要声音停了才能闭口。因为发花辙的字都属于“开口呼”,练习时要能注意发声的四呼“(即:开口呼、合口呼、撮口呼、齐齿呼),对每个字都这样去练,这对嘴上的功夫是大有益处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