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美图】带棱角、长胡须的油滴,你见过吗?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九重天上游霄汉 2016-01-24

漂在水面上的油滴是什么形状?想想汤碗里的油花儿,估计你也会立即给出答案:圆的呗。那么,水里的油滴呢?如果观察水中分散着油滴的乳剂系统,我们也会看到一个个浑圆的小球。总之,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收缩表面,保持“圆滑”总会是比较稳定的状态。

但是,油滴的形状其实也可以千变万化。看看下面的动图,小油滴就能在你眼前长出棱角和触须来,它们甚至还披上了“花衣裳”:

这不科学啊,长成这个怪模样的东西真的是油滴吗?事实上,这是索菲亚大学研究人员们的一项研究发现,相关论文前段时间发表在了《自然》期刊上[1]点这里可以获取论文全文)。在变形的油滴背后,可有不少名堂。

这些“油滴”的成分不是油脂,而是液态的长链烷烃,它们分散在含有1.5%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当中。随着温度下降,就出现了上面不可思议的一幕:圆圆的油滴慢慢变成了六边形、三角形的扁片状,它们甚至还会伸出长长的触角。最终,“异形”小油滴完全冻结,并在光学干涉的作用下展现出了缤纷的色彩。

油滴变形,需要啥条件?

实验所用的小油珠是含有14~20个碳原子的烷烃,它们比汽油要重一些。这里的表面活性剂也不是普通的洗涤剂,而是诸如“Tween 60”、“Brji 58”之类看起来名字有些奇怪的家伙。看到这些怪名字不必慌张,说到底,我们只需要把它们理解成一头亲水一头亲脂的“两面派”就好了。整个表面活性剂分子可以看做两个部分,亲水端的部分紧密地与水团结在一起,而另一部分,也就是亲脂端,则去拉拢油滴分子。结果就是表面活性剂会排列在油水交界的界面处。

表面活性剂示意图(作者灵魂手绘)

要想呈现异彩纷呈的“油滴变形记”,还需要满足一些条件。首先,表面活性剂的亲脂端要和“油滴”中的烷烃分子结构类似,碳链长度差不多,甚至还要更长一些。如果亲脂端的长度小于烷烃分子,那么精彩的变换就不会出现了。

此外,降温的速率也会影响油滴最终被冻结成什么形状。这些油滴在“变形”的过程中要经历几个阶段,它们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慢速降温可以让它们充分变形,而“速冻”就会停留在变形的早期阶段。

小油滴变形的不同阶段。

最后,小油滴的个头也很关键。在降温速率为0.01~2K/min的范围内,油滴的初始大小需要保持在直径1~50微米之间。如果冷冻速率比较高,那么过大的油滴就只能被冻成圆形了。

接下来,只要选择合适的烷烃和表面活性剂成分,以及降温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千变万化的冷冻油滴了。

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变形”油滴(上)和它们变成固体后的样子(下)。

更多“异形”冷冻油滴。

油滴为啥会变形?

在液态烷烃“油滴”与水溶液的界面上,表面活性剂分子会整齐地排列起来,降低表面张力,帮助小油滴稳定地存在。不过,如果只是这样,还不足以让油滴变形。变形的关键在于,在合适尺寸的表面活性剂带动下,随着温度降低,油滴内部的分子也排起了整齐的“队列”。

这些烷烃“油滴”的变形记要到温度接近凝固点的时候才会开始。以往的研究发现,当这些烷烃从液态变成固态时,还会经历一个被称为“旋转相”的过渡状态。之所以叫做“旋转相”,是因为此时烷烃分子的排列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整度,但是还可以自由旋转[2,3]。处于这种状态时,油滴分子排列的方向还是相对杂乱的,而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会使得油水交界附近形成更加有序的分子排列。这会产生一种促使油滴分子肩并肩整齐地沿直线排列下去的张力,而表面张力对油滴边缘的作用却是把它“掰弯”,于是,这两种作用力就产生了相互对抗的作用。

表面活性剂使烷烃分子整齐排列,在边缘上产生了对抗表面张力的作用。作者制图

旋转相的弹性张力会要求油水界面沿着直线排列下去。可是这个界面终究是要将油滴完全包裹的,因此油滴在降温过程中,圆圆的边界会被拽直,而为了将油滴包裹起来,就会产生拐角。边界自发的由圆形向六边形,进而向三角形或菱形改变。而在尖锐的拐角处容易产生相缺陷,于是,在这些位置又会延伸出细细的“胡须”。这些“胡须”完全由旋转相组成,因此在弹性张力的作用下,它们对抗了界面张力,没有断开缩成一个个小液滴,反而还能够继续增长下去。

至于油滴变形所需的条件,通过旋转相的这种弹性张力也可以解释。烷烃分子要以表面活性剂中亲脂的一端作为模板来排队,因此它们的分子链长需要适当匹配。而要让弹性张力抵抗原本油滴表面张力的作用也需要一些时间。而如果油滴的个头太大,那么旋转相的弯曲程度小,弹性张力也就变小,不足以带动油滴变形了。

这有啥用?

目前“变形油滴”看起来还只是实验室里的玩物,不过它也有可能的应用前景。利用类似的方法,人们就有机会选择性地生产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微粒结构,而特定结构的微粒作为药物载体是有优势的。比如说,有一些研究表明,肿瘤组织对于具有高长宽比的粒子有更高的选择性吸收[6]。此外,不同的器官对于特定形状粒子的吸收也有一定选择性[7]

最后,就让我们继续欣赏造型百变的小油滴吧:

(编辑:窗敲雨)

除特别说明外,本文图片及动图原视频均来自原论文。

参考资料:

  1. Nikolai Denkov,  Slavka Tcholakova, Ivan Lesov et al. Self-shaping of oil droplets via the formation of intermediate rotator phases upon cooling. Nature 528, 392–395 (17 December 2015) doi:10.1038/nature16189
  2. Sirota, E. B. & Herhold, A. B. Transient phase-induced nucleation. Science 283, 529–532 (1999).
  3. Ueno, S., Hamada, Y. & Sato, K. Controlling polymorphic crystallization of n-alkane crystals in emulsion droplets through interfacial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Cryst. Growth Des. 3, 935–939 (2003).
  4. Israelachvili, J. N. Intermolecular and Surface Forces (Academic, 2011).
  5. Evans, E. A. & Skalak, R. Mechanics and Thermodynamics of Biomembranes (CRC, 1980).
  6. Gratton, S. E. et al. The effect of particle design on cellular internalization pathway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5, 11613–11618 (2008).
  7. Decuzzi, P. et al. Size and shape effects in the biodistribution of intravascularly injected particles. J. Control. Release 141, 320–327 (20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