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拳术,具有丰富的中国古典哲学内涵,拳理之精深,功法之严密,集技击和养生于一体,是其它传统武术所不可比拟的。我们要学好太极拳,必须要“明义明理、明则、明经络”。 一、明白拳义拳理。 太极拳是怎样的一种拳术?它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和性质?我们可以概括为:太极拳寓太极理论于拳术之中,故称太极拳,它是一种性命双修的内功拳术。性命双修也可称为心肾双修,心主性,肾主命;心象火,肾象水。性命双修就是要通过练习太极拳达到身体内部水火既济,阴阳调和从而健康长寿的目的。 太极理论,可以说是东方哲学中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理论。在我国,从它出现到现在的二十多个世纪中,吸引了无数学者对之进行研究,使这个理论日趋完善而严密。太极拳的创造者,也正是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延伸和推广,使它和武术运动相结合;使练武者通过练习这种拳术既可以防身自卫又可以祛病延年。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无极之义,混沌而原始,无一物而包万物。由无极而生太极,遂太极生焉,阴阳具焉。形象比喻为太极为一大圆球,内中阴阳旋转,互相调济以生万物。古之学者形诸于图,即太极图的由来。古代的求道之士,又以无极、太极理论而移植于人身,则人体亦为一太极;既为太极必有阴阳,而阴阳的代表即为心、肾。心属阳,阳中有阴,肾属阴,阴中有阳,上为阳,下为阴,阴阳相济,太极为真,人始得以长寿。 宇宙中阴阳相生以至生生不息。阴阳互调又生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也。上天下地人居其间,行之于人体则有三宝,三宝的含义即为精、气、神。精气神之舍为三丹田,上为天门(百会穴),下为地户(会阴穴),中为气海(丹田穴)。天门主神,地户藏精,气海蕴气。精气神充足,即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 明白了理论内涵,练太极拳时必先求无极。“拳诀”云:“练拳先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学者练拳之先必站无极桩,使自己心定神安,空洞无物,以至绝象觉明,复有一点灵犀生于气海之中,则太极生焉。随则两仪、四象、八卦、三才、五行皆在于其中。动则为阳,静则为阴,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之间拳术已具。开始练习时,尤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的效果。精气神为人身至宝,习练得法功必大进,实为练拳之最紧要处。 二、明白拳术法则。 古时有句话叫“宁传十手,不传一口。”由此可见拳术理法的重要。练拳者千千万,大成者不多,其不成者多为不明理法之故。孟子说:“大匠海人,必以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拳虽小道,亦本乎正理。学者练拳务不可自专自用,以一己之念而致固塞不通,每以十年苦功而不见长进,甚或成病,颇为可惜! 纵观练太极拳者,若专求力必凝滞不灵;专求沉重必失之园活;若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虚必神意涣散,轻浮无根。此皆为太极拳之大病,练习者切记!练拳时须身体和顺,舒展园活,而尤须神气圆满无亏。“心神为君,气为统帅”,在心意的指导下做到以心行气,以气贯身,以至于节节贯穿,不疾不徐,不刚不柔,不轻不重;于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中,择其中和之道而行之,无形中感而遂通,则功力、灵气与日俱增。练至功形圆满,凝神于地户则沉重如山,凌神于天门则身轻如羽,注神于气海测得其中和之道,可应万物。通晓了拳义拳理和拳术法则,还应该在练拳中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练拳时不可用拙力。 太极拳是内功拳术,若用拙力,则周身血脉不能通顺,筋骨不能舒展,致全身拘谨四肢不活。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成病,当时不觉,必于后发。在推手中若用拙力,必为能手所乘,以致倾跌。若双方均用拙力,必发生顶抗的毛病,不能体现太极拳的沾、连、粘、随。 2.练拳亦不可努。 努则力刚易折,且气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挤,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 3.不可挺胸、收腹、突臀。 如是则气逆行而上,气不能归丹田,双足似萍草无根,心肾不交,阴阳不和而万法不至。 4.不可心存打人之念,以求速成。 如此必为神气所拘,好勇斗狠而失心和;更有每日苦下痛功练数十遍拳者,亦不知变运动为劳动,变养中长为疲而伤,久之五劳七伤与身俱存,稍有病痛则齐发而至,是为大害,学者尤须牢记!若气顺力和,虚心实腹,则道心自生,久久功至,瓜熟蒂落水到而渠成。 三、明白人体经络。 人体经络发源于脏腑,布于肢体。经络中气血畅通则百病不生。概内气发于丹田(气海),贯于经络之中,腰隙内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行,使之流布于周身,(上行则为转膀旋腕,下行则为转膝旋踝)而达于四梢,复归于丹田。太极阴阳之理结合经络学说,使武术与导引互为表里。练时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一家,诨灏流行,一气呵成,其重要者,即气不离丹田。发于丹田,收于丹田,无极象始,无极象终。气不离丹田,身内常保持一种中和之气,则百病不侵,而延年益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