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遗尿症中医辨证施治

 iippss 2016-01-27

遗尿症中医辨证施治

提要:小儿遗尿症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小儿不自觉地排尿。睡中自出者,俗称尿床。常见于三岁以上的小儿。中医认为多因肾气不足,膀胱寒冷,下元虚寒,或病后体质虚弱,脾肺气虚,肝胆实火,下焦湿热或不良习惯所致。     

  一、下元虚寒: (此型多见)

1、常见证候:睡中遗尿,一夜可发生1=2次后更多,多在夜间一定的时间,而且往往在梦中排尿 ,患儿面色白光白,恶寒肢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而频数,舌质淡,脉沉迟无力。

2、治疗原则:温肾固涩。

3、主要方药:桑螵蛸散和巩堤丸加减。

4、临床加减:小便清长,恶寒肢冷加附子、肉桂。

二、 脾肺气虚:

1、常见证候:遗尿,尿频而量不多,面色不华,形体消瘦,神倦乏力,食少便溏,面色白,自汗或盗汗,舌 淡,脉缓。

2、治疗原则:补中益气缩尿。

3、主要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

4、临床加减:若患儿熟睡不易醒者,加石菖蒲,莲子心。

三、肝经郁热:(此型少见)

1、常见证候:遗尿,小便黄燥,性情急躁,兼见手足心灼热,唇红,苔薄黄,脉滑数。

2、治疗原则: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3、主要方药:龙胆泻肝汤合麦味地黄丸加减。

4、临床加减:若见有舌光无苔,脉细数之阴虚明显者,加大熟地10g,萸肉10g,麦冬10g ,淮山药10g。

 附:

1、桑螵蛸散:方见于《本草衍义》,由桑螵蛸、茯苓、当归、煅龙骨、炙龟板、石菖蒲、远志、党参八味中药组成。有调补心肾、缩尿固精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阴血亏虚、心肾不交致滑精、遗尿、尿频、健忘等证。

2、巩堤丸: 方见于《景岳全书》由熟地60克 菟丝子(酒煮)60克 白术(炒)60克 北五味 益智仁(酒炒) 故纸(酒炒) 附子(制) 茯苓 家韭子(炒)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山药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空腹时用开水或温米酒送服,每日二至三次。 功用:温补固摄。 主治:命门火衰,膀胱不固,小便不禁,或溺后遗沥不尽。

3、补中益气汤:方见于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组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4、缩泉丸:出自《妇人良方》一书,由乌药、山药、益智仁组成,有温肾祛寒、缩小便的功效。功效主治:下焦虚寒、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症。

5、龙胆泻肝汤:出自于《医方集解》组成:龙胆草(6克) 黄芩(9克) 山栀子(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8克) 生地黄(20克) 柴胡(10克) 生甘草(6克)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6、麦味地黄丸:又名八仙长寿丸,成份: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麦冬、五味子。功能主治:滋肾养肺。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眩晕耳鸣,腰膝痠软。

资料来源  网络书刊  搜集整理   仅供参考   老中医王圣尉    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