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雨巫山梦故国

 zgq638 2016-01-27

云雨巫山梦故国——我们见证三峡(6)

2009-10-29 16:33 汪洋
字号:

核心提示:     三峡新闻网 消息 (三峡晚报记者 汪洋)  江水飞快的上涨着,码头在慌乱中上移。6月5日傍晚,地势最低的聚合街开始进水,经历了长时间繁荣、具有千年历史的巫山老县城正成为水底世界……    巫山:钻出古老的躯壳   长江的支流大宁河,在巫峡的一个口子奔进长江,入江处被冲出一片台地。...

   三峡新闻网消息 (三峡晚报记者 汪洋)  江水飞快的上涨着,码头在慌乱中上移。6月5日傍晚,地势最低的聚合街开始进水,经历了长时间繁荣、具有千年历史的巫山老县城正成为水底世界……

  

巫山:钻出古老的躯壳

  长江的支流大宁河,在巫峡的一个口子奔进长江,入江处被冲出一片台地。

  建在台地上的巫山老县城,如今已经荡然无存,新城搬到更高的山上脱胎换骨,搬迁没多久,竟发现骑在一片滑坡体上。

  新城全是清一色现代风格的建筑,大街小巷共12条,均以巫山12峰命名,其中最繁华的街道建成了欧式,100多家新颖、洋气的服装店在欧式街道上依次排列。

  满街奔跑的出租车多数还是崭新的,看记者是外地人,司机热情地介绍当地好玩的去处:“大城市里有的,我们这儿都有!”

  以前一谈起巫山县城,当地人常感到难为情。现在不一样了,居民发自内心的笑声前所未有,他们终于有了好大好大的广场、好漂亮好漂亮的楼房……流光溢彩的大街上,甚至还装饰有五颜六色的假花假树,深红色的假叶子在空中迎风飘舞,乍一看以为是真的。

  老城作为县城的历史已经有2280年了,而早在200万年以前,早期人类(巫山人)就在这段峡谷里繁衍生息。

  因缺乏投资和建设,老县城日渐破旧、拥挤,街道实在是太窄太挤,连走路都要小心翼翼,“本地司机车技都很高明,在外地都可以做教练了!”一名出租车司机说。

  是三峡工程的机遇,让巫山从古老的躯壳钻出来,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

  

舍弃大昌古城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提供的资料,大昌镇下游约1.2公里处,将是135米蓄水在大宁河回水的最北端点,这里是大昌镇光明村的一片菜地和农田。

  从巫溪县城出发,沿大宁河下行两个多小时,依山傍水、绿阴掩映、青墙黛瓦的地方就是大昌古城。

  古城藏在巫山山脉的一个平坝里,1700多年前,大昌的先民在此筑城,有着充分的理由:大宁河、洋溪河在平坝汇合,冲积了数千亩肥田沃土,盛产稻粮;滔滔的大宁河下连长江,上通陕西镇平、湖北竹溪,在水路交通一统天下、诸侯割据争雄的时代,大昌堪称“咽喉”要地。

  下了渡船,登上30多级青石阶,迎面就是南门。一棵古老的黄桷树生长在南门城墙里,躯干从石缝中冒出来,根虬暴露在外,盘旋着、扭曲着,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

  受非典影响,这个夏天来大昌的游客很少,古城显得冷冷清清,居民们在郁闷中打发无聊而漫长的时光。因为三峡大坝蓄水,经常有记者前来采访,宁静的生活一次次被打破。

  古镇建在大宁河畔,占地约10公顷,现名为“解放街”的街道呈“T”字形,串通东、西、南3座城门,东西街长350米,南北街长200米。镇内建筑大多为四合院,系砖木结构、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具有浓郁的江浙风格。

  沿着青石板路来到东门,城墙上长满荒草、小树,在狭窄的街上行走,看不到紧闭的大门。自古以来,大昌人就有一个习惯:白天里一直敞开着大门,随时等待客人登堂入室。

  老人们静静地坐在门口,安详得像百年老屋雕刻。孩子们奔跑打闹着,尖锐的叫喊声划过青石板街,古镇的气氛才逐渐生动起来。

  街上一些代表性民居,已经钉上重庆市文物局、移民局、巫山县政府的保护牌匾。据称,古城的保护方案是“部分复制”,挂有保护牌匾的30座民居、2座寺庙、3座城门,本月起将随大昌镇政府一起迁至6公里外的新镇区。

  大昌人显然不满意部分复制的方案:“那哪里还是大昌呢?”可能是资金的原因,原定去年开工的复建工程也大大拖后了。

  2001年,大昌镇开始大规模的移民,首批5000多名移民迁往安徽、广东,目前共外迁1.2万人。按照计划,二期淹没线下的房屋已全部拆除,点缀其间的废墟杂乱无章,古镇无法看到完整的摸样。

  

穿越古今的力量

  到大昌古城,温家大院是不能不去的。

  5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温家大院,65岁的温广林正好在家,精明的女主人则伸手要收5元的“门票”。59岁的女主人付少香介绍说,温家祖籍广东梅州,明末清初,先祖在广东梅县任巡抚,湖广填四川时举家迁至巫山大昌。那时家族势力较大,拥有良田万亩,并先后修建了大院、宝塔,因抽大烟,良田和宝塔被后人变卖,只剩下了一座温家大院。

  温广林是温家第10代,他在大院里出生、长大、结婚、生子,如今3个孙子、孙女都已经上学了。1959年,“大跃进”办食堂将温广林赶出家门,许多家具和悬梁都被焚烧;文化大革命时期,温家再次遭浩劫,所剩无几的家具和祖传家谱被抄得一干二净;改革开放以后,温光林和妻子才回到温家大院,以卖豆腐为生,生育了2个儿子和2个女儿。

  温广林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儿媳长期在广东打工,2001年8月,他们作为三峡移民迁回祖籍广东。小儿子、小儿媳留在本地,而温广林和老伴都不想外迁,守着老屋等待拆迁。

  庭院由门厅、正厅、后厅3部分组成。雕花窗户像巨大的双喜字,刻有仙桃、蝙蝠、菊花、牡丹等祥瑞之物。天井里的水漏是排污水和雨水的地方,天井四周围合的房屋形成了走廊。正厅是家族长老会客的地方,摆放着两把椅子,似乎能看到当年温家掌权人的影子。后厅有一个巨大的木盆,是温家巡抚洗澡的容器。

  几百年过去了,青砖黛瓦显得有些破败,仍然透出一种穿越古今的力量。

  

400年后返乡的路

  大昌的居民大多是湖广填四川时的移民后裔,经过近400年的风风雨雨,他们又沿着先民的路线返回祖籍故乡。

  温广林的大儿子只是其中的一个。

  几年前,温广林第一次得知祖传的老宅要被淹没时,急得挠破了头。这位温家的第10代后人并不急于返回祖籍,他习惯了温家大院的一切:听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天井,抽着香烟、哼着小曲,让儿孙绕膝,讲授“祖遗厚德世代昌隆”的家训,领着游客参观大院的老屋子,不厌其烦地讲述这里发生过的故事……

  温广林说,“对我来讲,老宅只要少了一寸土,就是对祖先最大的不敬。”

  当三峡库区水位上升至175米,大昌古城上方水深将达近30米。按照规划,古建筑专家将把大昌镇里的古民居逐一拆卸下来,给每块砖、每片瓦、每根梁栋标上记号,再原样运输到5公里以外的新址复建。

  大昌必须换一个地方创造文明、书写历史,而在变迁中,古镇将要发生伤筋动骨的变化。

  

大溪,最后的守望

  船过凋敝的大溪遗址,不远处就是风箱峡,栈道上遗留下的石孔在绝壁上延伸。

  上个世纪20年代,在瞿塘峡东口的大溪,一支由美国人带领的探险队首次采集到石器、陶片。1959年,长江流域文物考古队发现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重要遗址,随后,四川博物馆发掘出大量文物,从而发现、揭示出一种全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溪文化”。

  大溪是一个偏僻的山乡,因大溪文化闻名于世。三峡大坝蓄水后,大溪遗址将永沉江底,为了赶在三峡水库下闸蓄水前,重庆文物部门最后一次对大溪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5月21日下午,记者慕名来到大溪遗址,考古队的发掘工作已结束。

  遗址位于长江与大溪河交界的一片高地,探方密密麻麻分布在茅草丛中。野外发掘工作结束后,接下来要对几年来挖掘出的近千件文物、几卡车的陶片进行整理,把同一地层出土的陶器、陶片、人和动物的遗骸分别进行整理研究,并形成大溪考古的文字记录、图片资料和研究论文等文献图书。

  据了解,迄今大溪遗址共发掘出200多个墓葬,大致理清了从直肢葬到屈肢葬、跪肢葬、蹲屈葬再到直肢葬的过程;发掘出各种古朴的陶器、工具,据此推测他们狩猎、打鱼的谋生方式。

  远古先民在这里是怎样生活的呢?大溪文化的社会结构、族群关系、婚姻状况如何?要弄清这一系列问题,只有等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了。(发表与003年6月8日三峡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