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们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立志于道,慎执操守,仁厚为人,心无旁骛,游于各种技艺之中。这是一种标准,一种修养,一种追求。“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依于仁,游于艺”则是生活处世的准绳,只有具备这些,才叫学问和修行。 人生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又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 志于道 一般人说孔子说的是人道,不讲天道,因为天道渺远,属于形而上的范围。究竟有没有神的存在?生命是怎样开始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是属天道。一般人说孔子只讲人道,这是后代的人为孔子下的定义,事实上孔子并没有这样说,当时,只有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见《公冶长》篇。根据子贡这里的话,再看孔子在《易经》中所讲的学问,他绝对懂天道——宇宙的来源。所以子贡便说,他讲人道,我们听得懂,他讲宇宙的奥妙,因为我们的学问还不够,实在听不懂。
根据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就以赚钱为目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几千万元。但立志尽管立志,事实上如今一个月只赚几千块。如果因立志几千万,只拿几千元,“不为也!”不愿干回去好了!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说,作学问、修身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据于德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理,有许多都是“据于德”的说明。
“据于德”,就是以德为根据,这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孔子告诉人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 依于仁
“依于仁”,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孔子集语》记载了一个故事,子路手提着剑,孔子问说:“子由!何事须用到剑?”子路回答说:“遇到好人,古人当然以善意对待;如遇到坏人,古人仍然须要自我防卫。”孔子说:“君子以忠诚为待人处世的本质,用仁义做防卫,虽不出院墙,却能名闻于千里之外。面对坏人,能用忠诚感化寇仇;面对强暴,能用宽恕来包容,因此何必拿剑呢?”子路听后说:“我子由,请先生允许我以最恭敬的礼节来事奉先生。” “君子以忠为质,以仁为卫。”仁不仅是最好的修身之道,最好的处世之法,也是保卫我们安全的“武器”,胜过一切拳脚功夫、刀剑甚至保镖。所以要“依于仁”。现在很多父母让孩子们练跆拳道、武术,强身健体,必要的时候还能自卫。这固然不错但一定不要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教育孩子有一颗“仁爱之心”。 游于艺
“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于艺”,这里的“游”是游泳的“游”,而不是游戏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因此,我们现在理解六艺,不能理解为具体的六种技艺,而是六大类技艺和能力。
纵观六艺,我们可以概括为:丰富的知识,做事的本领。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为什么要“游于艺”?因为这也是修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具体的技艺,具体的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也是一种修身,修行。另外,“游于艺”,六艺不可偏废,这告诉我们,要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不要用某一方面限制自己。 儒风大家编撰,转载须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