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外吉市口的胡同忆旧我老家

 xunsun 2016-01-28
追忆时光 |
吉市口五条胡同忆旧 北京朝阳门外约400米路北 现华普商场西侧 原有个吉市口胡同
吉市口原名 鸡市口 成名于清代 此处据说曾是卖鸡鸭的市场 民国初年 取其谐音 寓意吉祥之意易名为“吉市口 吉市口胡同南北走向 南起朝外大街
北至吉市口八条西口 长约500多米 1990年以前 吉市口胡同南口左边把口是一处高台阶两层砖木结构的旧式二层小楼 居住着刘姓和邵姓两户人家 右边把口是一家设备齐全 比较正规的理发店 理发店东临一户吕姓人家 院内也为砖木二层小楼 门口有一个自来水的水井 立着一根有10公分粗细的铸铁水管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朝外大街上是绝无仅有的 由朝外大街走进吉市口胡同 往北10米左右路东 原住着一户姓韩人家 约六十年代末 房子过于破旧 该户人家被政府迁到朝外大街东部大有粮店西边的简易楼房 原来的旧房子被拆除 建起了一处卫生条件相对较好 能够冲水的公共厕所 再往北有吉市口头条 二条 三条 四条 五条 六条 七条 八条胡同 朝外大街到吉市口头条西口之间有个桃补绣花厂的仓库 吉市口头条到吉市口二条西口之间有个私人诊所 大夫叫赵一鹤 往北是个废旧的仓库 六十年代中期 由朝外街道办事处在这办了个副食品商店 附近的居民管它叫做 大油盐店 主要经营副食调料和少量的水果蔬菜
沿着吉市口胡同东侧 在八个胡同口之间分布着许多居民住宅 有的是临街的住宅 房门就是街门 白天过往的行人隔着门窗玻璃可见一户户人家屋内简单的家具和家庭成员屋内的活动情况 住户主人毫不避讳 只是到了掌灯时 才拉上窗帘 这些大多是吉市口胡同的买卖人家 如有开馒头铺的 烙咯吱合或摊煎饼的等等 吉市口胡同路西有朝外街道桃补绣花厂
由一处小院和一处旧教堂组成 与路东吉市口头条相对是几处临街居民住宅和院落 与吉市口二条相对有一条小巷叫太平巷 小巷大多也就一米多宽 总体是东西向 中间向南拐了个弯又西折胡同渐宽 出口向南通朝外大街,向北和杨家胡同西部相连 通向菱角坑 因为小巷临近菱角坑及护城河 旧时巷内有些贫民是做出售鱼饵营生的 所以附近居民也叫它香饵胡同 吉市口太平巷往北与吉市口三条相对 有杨家胡同 胡同口两边各有一家小理发店 小孩到这推个 学生头 只要1毛钱 若洗头再加5分 杨家胡同口往北10多米处有一个副食品商店 大家叫它北边合作社经营项目较多 有烟酒糕点 蔬菜水果 各种调料 猪肉牛羊肉 纸张文具 日用百货等等 往北与吉市口五条相对有个煤铺大院 出售煤球 木柴,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出售蜂窝煤 院内有大堆大堆的煤末和煤球 立着几个筛煤的筛子 放着压制煤球以及蜂窝煤的机器 还有大堆的木柴。煤铺大院的后面下坡是一条南北向的路 路西就是菱角坑了 吉市口胡同路西的居民住宅和路东相仿 吉市口胡同北头路面较低 称八条下坡 向北通向新中街 吉市口胡同以东 自清末民国初就已形成大片居住区 吉市口头条到八条的原居民多为工匠 手艺人 小商贩等城市贫民 住房矮小简陋 区域内也有一些较好一点的北京四合院 寺庙甚至官署 八条胡同均东西走向 长度大致相等 约500多米 各条胡同的西口即吉市口胡同 各条胡同出东口都是元老胡同 元老胡同 南北走向 中段向东微弯 略呈弧形 南起朝阳门外大街北至吉市口八条东口
中与吉市口头条至七条 元老下三条至下五条相交 成路于明代 相传明代曾有一位官宦门第的袁姓老人住此 故名袁老人胡同 清代讹传为元老胡同 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 朝阳区公安分局曾驻该胡同南部路东 北部与下三条西口相对有吉元小酒铺 买些烟酒糖果熟食什么的 附近还有一些个体户经营的小百货 饮食 缝纫摊点 胡同两侧无行道树 仅有居民庭院种植的果树和灌木等。胡同南口原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店铺 据传有一家钱庄 清乾隆帝南巡途经此地曾在该钱庄打尖歇脚此后 生意兴隆不衰 至民国后期才拆除翻建 朝外大街吉市口头条胡同两侧都是一个个的居民院落 有比较规则的四合院 更多的是不规则的居民大杂院 没有推开房门就是街道的住宅 这点和吉市口胡同和元老胡同不同 胡同街道宽约六 七米 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为土路,街道上没有树木。路南每隔20来米就竖立着一根路灯杆 50年代前是木头的 60年代初改为水泥的了 街道两旁的墙上 在文化大革命前有几处大跃进时代残留的宣传画 文革开始后涂写上很多 三忠于 四无限 四个伟 等革命口号 头条西口到东口路南依次为1号到19号院 1号是个小四合院 房主姓马 甲2号过去好像是个大车店 只有一户人家 人称小辫刘 乙2号是个大杂院 没有街门 3号门口左侧和4号门口右侧有三块大石头,其中一块上面还有水波纹 鱼虾等浮雕 不知来自何方 现也下落不明了 吉市口头条5号是个比较好的四合院 两级台阶上有街门 街门两旁有石头门礅 进门是门道

门道里原有两个长条的凳子供人出入歇脚和夏天坐在这乘凉 享受穿堂风的惬意后不知何时被房东撤掉了 过门道下台阶 迎面约两米多 是个砖雕影背墙 墙下正中扣放着一个闲置不用的缸瓦大鱼缸 左转进二门 北面有房一间 南面是山墙 向前走过二门 里面是个大院子 院子大方砖铺地 院中北头两颗高大的柿子树 夏季黄蕊白色的柿子花 吐着淡淡的清香 引来无数的蜜蜂 茂密宽厚的树叶为到这的人们遮阴纳凉 秋冬季节 累累的果实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 院子中间的丁香树 美人蕉 院内北房四间 住着姓薛9口人 长孙薛建国首都医科大学毕业 现为北京友谊医院教授 主任医师著名的普外科专家 他是我的发小开篇的长兄李文德的同班同学 薛建国的弟弟薛建生与我和开篇都是头条小学的同班同学 院子东房四间 西房四间 南房五间住着房东穆姓一家 南房东头与东房侧面之间有个正方的小院 种着一棵黑枣树 南房西头有个过道通向后院 后院狭长 宽约两三米 南北向是西房后面,到南头向东拐了90度弯,是南房后面 种着很多枣树 甲6号是个不规则的大杂院 乙6号有街门楼 没有门道 街门包着铁皮 大家称 铁门6号 住着张姓一家 只有几间北房 院子很大 种着些花草树木 养着金鱼 文革中曾被充为公产 房管局在院内加盖了房子 引进了新住户 7号是个小四合院 院子整洁干净 院内没有树木 8号住着蔡姓一家 房屋比较破旧 院子较大 空着 60年代街道办事处在此盖了一溜北房和两间东房 成为朝外大街吉市口头条街道幼儿园用地 9号是个东西向长条形的院落 房屋破旧低矮 过了9号向南拐可进入隆和园小胡同 这里的居民都叫它 龙凤园 吉市口头条10号到15号在这条胡同的两侧 这条胡同北头宽五 六米 总体向南延伸 拐了四个弯 通向朝外大街 南口宽度不足2米 东边把口是一户人家 西边把口过去是隆和园茶馆 后来改为街道文化站 60年代一段时间每天晚7点播放电视 对外卖票 2分钱一张。80年代成了古董商店 取名 鉴古斋 龙凤园北头15号 住着杨姓回民兄弟俩家 所卖栆切糕在朝外一代很有名 称 切糕杨 15号院对面有一个小水井房 在1米多高处伸出一个水龙头 很长时间吉市口头条西部大部分居民都到这来打水 17号四合院住着五 六户人家 宽大的南房曾做过头条街道的幼儿园 46号李家的天球开篇我那发小曾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幼儿中班 大班的时代 该院子格局和5号差不多 没有柿子树 有两棵大槐树 18号是朝外街道房管所 19号是个大杂院 文革时接待串联来京的红卫兵住过 路北由东到西依次为20号到48号院 26号院房子低矮破旧 60年代中被政府拆除翻盖 建了几排排子房 西侧是吉市口东巷南口 吉市口东巷横穿吉市口二条 三条 四条 五条 六条 北头是个煤铺大院 吉市口头条路北43号住着头条居委会主任 她叫窦英杰 西侧的甲45号解放前为东光小学 是一所私立小学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 人民政府接管了这所学校 改名为吉市口头条小学 学校临街一对灰色大木门 校园前后两重院 前院进门左边是传达室,长年看门的校工大家都叫他刘师傅 由于刘师傅剃的是光头 也有淘气的学生恶搞叫他 刘秃子 右边是个比较宽敞的水冲厕所 其北侧有一棵两个人都合抱不过来的大槐树 与之相对 校园西侧也有一棵同样的大槐树 它们枝叶繁茂 每年五月 槐花盛开 一串串的洁白小花挂满枝头 散发着甜甜的清香 常有男孩子们趁老师不注意 忍不住用各种办法摘槐花吃 槐花的芯真是甜的 校园西面的大槐树北侧是学校的锅炉房 柴房 煤房 南面传达室西侧两小间瓦房是学校总务室再往西是一间教室 能安置四五十套课桌椅 学校的每个教室正前方都是一大块木质黑板 黑板上方端端正正挂着毛主席像 两旁是毛主席题词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校园北面有高台阶 东西两侧各有一间教室 西边教室前靠校园西墙下有一口水井 正中间是一个过道 通向学校后半部校园 前院中间比较宽敞 学生做课间操 上体育课 体育教师应该姓童或佟 到底哪个 记不准了 开会都在这里 北面中间过道的台阶权当就是领操台或主席台了 其上方房檐下正中间一个大电表 左右是校训 诚实 勇敢 团结 活泼 过道两边 东为校长室 校长叫王连舫 文革前夕退休 后来的校长姓马 叫什么记不清了 文革期间遭到五六年级红卫兵的批斗 西为教师办公室 校园后半部中间一条青砖铺的甬路 两边左右对称 西边前后两间向阳的教室 东边前后三间向阳的教室 每间教室前都有一片空地 是学生课间活动的地方 教室前小花池种着各色的小花草,把头有毛桃树或丁香树 甬路东中间教室前还有一个跷跷板。与东边最北边教室对应的西边是一户居民住 甬路北端中间一阕小门是学校的后门 出学校后门便是吉市口二条胡同了 学校有六个年级12个教学班 实行二部制 学生上半天课 每个教室两个班上下午轮换着上课

吉市口头条乙45号也是个简陋的四合院 院门口有台阶是一块大石头 台阶有半米高 正面中间是一个小排水口 冬天常结冰成一条 小小河 可在上面座滑板玩儿 所进出院子都走两侧的碎砖的小台阶 有门道 门道内墙皮剥落 有的地方露着碎砖和黄土 过门道 下台阶是前院 方方正正 前院只有三间南房 虽然较高 但很破旧 西面是一个只能容下一人 一个蹲位的旱厕 厕所的小木门都裂着缝 全院男女老幼30多口人 都用这一个厕所 如厕者走到门前 都必须先问一声 茅房有人吗 没人回应时 再推厕所门方便 如果听到一声咳嗽 则就得在一旁等待 或出院门 找公共厕所去了 厕所北靠西墙是个土坡 院子东面也是个土坡 西面土坡紧邻厕所就成了污秽之地 常有人往上面泼脏水 倒炉灰 当年北京胡同多为旱厕 胡同的四合院 大杂院内厕所的粪便 都定期由掏粪工人肩背粪桶来清理运走 掏粪工所用的工具有三样 一个竹木大粪桶 粗下细 一米来高 一根木棍前拴着个小铁桶 用它来把粪坑内的粪汤舀起 倒入粪桶 一个长把粪勺子 用它把粪便蒯进粪桶 掏粪工是社会必须的工作 但在旧社会地位低下 备受歧视 解放后共产党提倡为人民服务和工作无贵贱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掏粪工人受到应有的尊重 掏粪工人时传祥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时传祥14岁从山东老家逃难来到北平 迫于生计 干上掏粪工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饱受了粪霸的剥削压迫 受尽了凌辱 解放后在共他受到了尊重 感到了做人的平等 他积极努力工作 提出 宁愿脏一人 换来万家净 的口号 他以主人翁的姿态 肩背粪桶 走家串户 利用公休日为居民 机关和学校义务清理粪便 整修厕所 使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因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 1956年他当选为崇文区人大代表 1959年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国庆节前 毛泽东请时传祥到中南海去住 并以贵宾礼节请他上天安门 参加国庆观礼 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握着他的手 说到 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 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 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从此 工作无贵贱 行业无尊卑 愿一人脏 换来万人净 的时传祥精神 迅速在全国传扬 当年担任副市长的万里也曾背起粪桶 跟着时传祥学习背粪 清华大学的一些学生曾拜时传祥为师 那时吉市口头条胡同也能见到一些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肩背粪桶的身影 为人民服务不怕脏和累成了多数人的价值取向 对当时的青少年产生很大影响吉市口头条45号院子中间比较低洼 北面正中一个小门只有门口 早已没有门板了 进门迎面一个木头旧影壁 中间一个“福 字顶上搭着铁皮 过了影壁 后院便一览无余,左右各有瓦房三间 无瓦平房两间 左右间距五米多 北面两极台阶上一溜三大间北房 院内住着六 七户人家 房东姓王 住在北屋。门前院内放着土瓦鱼盆和一些花盆种着一些小杂花 和几棵美人蕉。西屋李姓家的孩子 还在屋前搭了个鸡窝 养过几只鸡鸭 长大杀了吃了 南屋刘家二儿子刘克俭 养了十多只多兔子 院里七八个上小学的孩子 放学做完功课 到工人体育场去钓鱼 到日坛公园捉蜻蜓,回来喂鸡鸭。秋天到六里屯 朝阳医院东墙外的鬼子坟地捉蟋蟀 顺便拔点草回来喂兔子是那时孩子们的一个乐趣 前几年在北京晚报第二版上 曾刊登一条消息 说黄衫木店有一个养兔致富的能手叫刘克俭 我想这就应该是当年吉市口头条那个酷爱养兔子的小学生了 如果是他 也该是60岁的老人了 刘家一家五口人原来是靠做补绣活维持生计的 文革后活少了 政府提出 我们也有两只手 不在城里吃闲饭 的口号 号召城里没有正式工作的人都到农村去 刘姓一家人就去了黄衫木店村 吉市口头条乙45号 各房间内都有土炕 20世纪60年代初臭虫闹得厉害 有几户人家经房东同意就拆了土炕 搭起床板或用上木床 由于不能统一行动 臭虫不能绝 把人身上咬得起了红疙瘩 为消灭臭虫 人们喷滴滴涕 撒六六粉 还把六六粉调成糊状 抹到墙缝 床板缝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的卫生条件实在是太差了 可以说是四害横行 除了臭虫 还有老鼠 家家吃的东西都得装到篮子里吊起来 以防老鼠偷吃 买回的米面必须装到坛子里 缸里 面缸 水缸是每家的必备 生活用水得用铁桶 扁担到500米外的龙凤园小胡同去挑水 夏天蚊蝇肆虐 为防蚊虫叮咬 家家房门吊上浸透满敌敌畏的布条。赶上下雨 居民更是苦不堪言 屋内漏雨院内雨水排不出去 外院成了大水坑 人们在水中踮起一块块砖头 踩着一块块半头砖 上厕所 出院门 那时家家还必备有土筐 垃圾筐 说是筐 其实用什么的都有 有用旧脸盆的 有用废铁桶的等等那时没有用煤气 家家都烧煤用煤炉子生火做饭 每天都产生大量炉灰 加上日常生活垃圾 都装到土筐里 吉市口头条胡同每隔百米左右有一处垃圾站 天黑以后各家出来 倒土 垃圾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大亮由清洁队开着卡车

工人披戴着帽子 扒在车后面的脚蹬板上随车边走边撮 土 把垃圾运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吉市口头条的大杂院 其卫生情况大都如此 吉市口头条46号是东西两个大院 两个大院之间有个小门相通 西院住着十几户人家 好几户都是朝外房管局的家属,院内种着大槐树 清乾隆年间旧警察机构辖域部分地区治安但受辖于京师稽察 据清乾隆年间吴长元所辑 宸垣识略 记载 东城副指挥署在朝阳门外鸡市口 北营外西一守备署在朝阳门外鸡市口头条胡同 吉市口头条46号西院即该衙署所在地 这座带有后院花园的京师稽察东部衙署 门口有鼓形师门敦 高而宽大的台阶 门洞也宽敞高大 为标准两进的大四合院 前院南边区域东西各有小跨院 西跨院住杨振芳一家杨叔文革前为朝阳公安分局协理员 文革受冲击 后落实政策任副局长 东跨院月亮门旁有棵三个小孩搂不过来的大槐树 槐树下有东南配房 南房住李姓大家 主人庆祥为朝外大街房管所所长 东房主人是李所长的堂哥庆和 天球开篇的父亲 前院北面高台阶上一拉溜五间高大的瓦房 并配有东西厢房。北房两侧各有通道至二进院落 后院有北房及其耳房和东西厢房 北房堂屋有门通往后花园 北房的最西侧有一狭窄通道也可至后花园 吉市口头条46号东院是个空场 院内种着几棵桑树和杨梅树 想必原来是八旗兵的练兵场了 世纪50年代有大石灰坑和堆放的砖瓦木料 是房管所的用地 60年代初盖起了一排排的红砖排房 院内有上下水和冲水厕所 卫生条件较好 47号是个小四合院 瓦房质量较好 48号院又是个大杂院 住着十几户人家 房子质量很差 特别是南房 都快倒塌了 政府及时做了翻修 吉市口头条没有寺庙 吉市口二条有建于清代的水月庵 又名万禄寺 吉市口七条有建于明代的观音寺 吉市口六条东口好像也有一个庙 60年代是朝外大街少年之家的活动场所之一 孩子们管它叫 六条庙 吉市口胡同 吉市口头条到八条胡同 元老胡同的街道原均为土路 20世纪60年代末筑沥青路面 70年代初每个院都通上自来水 逐渐把民居住宅院里的旱厕改成水冲厕所 卫生条件大大改善 1991年吉市口地区列为危房改造地区 1992年和1995年分两批拆迁 地区内建起了住宅楼房和商厦 现已改建为新的统建住宅区 在朝外北街北面是吉庆里居民区,朝外北街南面是吉祥里居民区 朝阳门外吉市口的胡同忆旧 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