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业寒潮下,一个投资人一年的创业和投资感悟分享给你

 时间变成水 2016-01-29

2015年一恍惚就过去了,真正投入在创投圈的时间其实也就8个月左右的时间,其余时间都浪费在各种消耗和折腾中,下面就直接说说我在2015年看到的一些东西吧:

1)钱和需求的不对称性依然严重,钱和项目匹配的效率依然很低。

即便现在那么多的创投服务,FA服务,依旧不够高。

市场上有很多闲钱,大部分钱比较分散,集聚在中小基金和个人投资者当中。

一个是缺乏优质的项目来源,二是缺乏足够的项目判断和经验;所以到了2015年底,出现了一些为个人投资者提供项目分析和研究的服务,主要项目也都来自于股权众筹公开平台。

2)新兴基金越来越多,也比较活跃,对PR品牌的诉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新兴基金的投资在2015年下半年,相对成熟老基金而言,更加活跃。

道理和新股民和老股民一样的,新股民,初生牛犊不怕虎,先投几个再说,老股民在资本泡沫时期,更为谨慎。

3)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关联度比想象中的要高。

上半年,资本泡沫比较严重,A股一路从4000飙涨到5000多点,然后6月份一阵狂泻,股灾来了。下半年股市继续下探,最低到2800点,腰斩。

很多LP的钱都被套啦,源头的钱没有了,影响中后期的融资,慢慢地到了15年底,早期的风险投资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4)VC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一方面,VC的供给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真正能够成事的创业者是稀缺的。

所以,资金的供给市场将越来越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一个国家的钱多了,优质的投资标的有限,那么资产的全球配置一定是趋势。

5)创业者日子真的不好过。

到了2015年底,形成了一批融资堰塞湖,大多挤在Pre-A和A轮之间,但是资本方呢,休假的休假,没钱的没钱,总结的总结,VC也需要融资啊,所以这个年估计比较难过。

6)资本对项目的数据要求、商业化能力要求更高。

过去在A轮、B轮都可以不考虑营收数据,但是现在没有营收数据,很难再融到新的钱,所以我们看到企业级的服务、能产生营收的项目会更加受到资本的欢迎。

7)准垄断公司的并购导致创业的窗口越来越小。

过去在老大和老二互相撕逼的时候,没有人真正会去考虑一些利基市场,所以在老大和老二互撕的时候,创业者依然能找到自己的那个小窗口,活得很好。

但是随着老大和老二的合并,对于剩下的利基市场,新老大就很有可能随时切入,这个时候创业者就难过了,典型的滴滴打车和快递打车合并后,对出行、代驾领域创业者的影响。

8)2015年上半年O2O创业依旧如火如荼,但是到了下半年很快就淹没下去了。

平台型的模式很难走,教育O2O、医疗O2O、健身O2O、二手车O2O领域的部分创业公司面临两条转型路线,一是从C2C转型为B2C或B2B,一个就是开线下店。

当然另一方面,线下的传统实体厂商也开始走线上,主要通过投资、孵化互联网团队,玩家主要是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比如美年大健康。

9)2016年,我依然看好的行业。

互联网金融(保险尤其是健康保险)

消费升级(包括小而美的电商、实体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升级)

传统产业+互联网(注意,颠倒过来了哦,不是互联网+传统行业)

大娱乐文化产业(ACG、影视网剧文学的IP化)

10)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边缘思维”。

所谓边缘思维,就是当众人,不管是创业者也好,还是资本也好,当他们去追逐一个行业时,你要善于发现这个行业的边缘有哪些机会。

举一个形象的例子,就是当他们都去挖金子的时候,你是不是可以去卖点水,卖个铲子,如果大家都去买水,买铲子,再顺着水和铲子的上下游去想,从行业的上下游出发看看机会。

11)纯粹拼资金的基金和机构会死一批,产业基金会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和欢迎。

背后的驱动力是行业资源的比拼和整合效力,我已经看到不少的创业者都拒绝掉了传统的vc而选择有产业背景的vc或者合投叠加。

12)围绕自己的生态链型的投资和并购会越来越多。

整个市场玩家数量开始收缩,到了B轮或者C轮的创业者将进入一个更加依靠资本运作打法的时候,而不再纯粹靠自己的团队。

13)创业团队竞争激烈,为创业者服务的团队竞争更加激烈,创业生态圈,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

因为优质、靠谱的创业者资源是稀缺的,为了吸引这批优质的创业者,留住优质的创业者,你必须提供一条龙的服务,从天使到A轮,到B轮,从寻求融资到创业培训,到媒体传播,到早期办公。

因为每一个环节,既是筛选优质靠谱创业者的入口,也是流失优质靠谱创业者的出口。

14)资本寒冬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是让创业者能够冷静下来,回归商业本质和思考背后的项目逻辑。

因为在狂热期会想不明白,冲上去,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风险,结果发现产品和服务绕了半天,效率还不如改造之前的模式。

15)分享经济模式的创业项目盛行。

依旧可以看出从实体产品(房屋、汽车)到虚拟产品(时间、技能)的过度,但是还有一个隐性层面的共享尚未被很好的挖掘和满足,那就是关系的共享和产品化。

尤其是中高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学识的人背后的关系去共享和商业化,这个在部分的创业项目当中,已经隐约可见。

16)关于社交产品,我的判断简单粗暴,两个目标导向,泡妞和自我提升。

如果项目不是朝着这两个目标当中的任意一个去优化和提升效率,那么这个项目十有八九不靠谱。

17)关于公关

早期创业者普遍大大低估了公关和品牌建设的作用。

尤其是高质量的写作带来的VC接洽和商业合作机会、人才招聘等隐性效益。

18)关于渠道。

一方面渠道正在加速向腾讯、百度和360集中。

另一方面,传统的应用市场渠道分发效用下滑严重,用户主动搜索的比例大幅上升,背后的驱动力来自于用户的口碑传播和强大的品牌势能。

因此,传统的用户增长策略失效,用户的增长变得更加依靠产品和大运营的相互助力(所谓大运营,包括常规运营、市场Pr和商务BD)。

19)关于社群电商、红人电商。

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概念,大的社群是一个大网,每个小网是大的社群下面的细分小群,红人就是连接这些细分小网的节点。

过去用户是由内向外表达自己的个性和主张,希望与众不同,所以有大众的潮牌出现,现在用户是由外向内表达,追求是内在的价值共同感,寻找互相有爱的同伴,所以小的社群才会结网而成,大的社群电商才会因此而成。

20)“边缘思维”。

其实和去哪儿网创始人CC提到“Addressable Market”定义方法论是相同的。

当一个行业被众人追逐的时候,它一定是一个高速变动、不恒定的市场,这个时候,作为敏锐的创业者,应该绕开这个高速变动的市场,去找到一个相对恒定的市场,而这个市场,我认为就是从”边缘思维“出发的边缘市场。

来源:sa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