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胃痛 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中脘、足三里募合相配,内关属心包经,历络三焦,通调三焦气机而和胃,三穴远近结合,共同调理胃腑气机。 (2)临床运用 寒邪客胃证:加神阙、梁丘以散寒止痛,神阙用灸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饮食伤胃证:加梁门、建里、璇玑以消食导滞。诸穴针用泻法。 肝气犯胃证:加期门、太冲以疏肝理气,针用泻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湿热中阻证:加阴陵泉、内庭以清利湿热,阴陵泉针用平补平泻法。余穴针用泻法。 瘀血停胃证:加膈俞、阿是穴以化瘀止痛,针用泻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胃阴亏耗证:加胃俞、太溪、三阴交以滋阴养胃。诸穴针用补法。 脾胃虚寒证:加神阙、气海、脾俞、胃俞以温中散寒,神阙用灸法。余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3)其他 指针疗法:取中脘、至阳、足三里等穴,以双手拇指或中指点压、按揉,力度以患者能耐受并感觉舒适为度,同时令病人行缓慢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即可止痛。 耳针疗法:取胃、十二指肠、脾、肝、神门、下脚端,每次选用3~5穴,毫针浅刺,留针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穴位注射疗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别选用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等,也可选用维生素Bl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按常规取2~3穴,每穴注入药液2~4ml,每日或隔日1次。 埋线疗法:取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门、足三里;方法:将羊肠线用埋线针植入穴位内,无菌操作,每月1次,连续3次。适用于慢性胃炎之各型胃痛证者。 兜肚法:取艾叶30g,荜茇、干姜各15g,甘松、山萘、细辛、肉桂、吴茱萸、元胡、白芷各10g,大茴香6g,共研为细末,用柔软的棉布摺成15cm直径的兜肚形状,将上药末均匀放入,紧密缝好,日夜兜于中脘穴或疼痛处,适用于脾胃虚寒胃痛。
【附】 吐 酸 2. 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内关 中脘 梁丘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沟通三焦,功擅理气降逆;胃募中脘,健脾和胃;梁丘为胃经郄穴,和胃制酸。 (2)临床运用 热证:加行间、内庭以清肝和胃。诸穴针用泻法。 寒证:加足三里、关元以温中和胃。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附】 嘈 杂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内关 公孙 中脘 足三里 中脘、足三里募合相配,内关、公孙八脉交会穴中的一对,远近结合,共同调理胃腑气机。 (2)临床运用 胃热证:加内庭、阳陵泉以清泻胃热,针用泻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胃虚证:加胃俞、气海以温阳和胃。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血虚证:加血海、三阴交、膈俞以滋阴补血。诸穴针用补法。
第二节 痞 满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内关 公孙 足三里 阴陵泉 内关、公孙八脉交会穴中的一对,健脾胃除痞满;足三里、阴陵泉表里经合穴相配,疏调胃腑气机。 (2)临床运用 饮食内停证:加天枢、璇玑、下脘以消食导滞。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痰湿中阻证:加丰隆、中脘以化湿除痰。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湿热阻胃证:加丰隆、阳陵泉以清热利湿。诸穴针用泻法。 肝胃不和证:加太冲、丘墟以疏肝理气,针用泻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脾胃虚弱证:加脾俞、胃俞以补益脾胃。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胃阴不足证:加太溪、三阴交以滋阴养胃。诸穴针用补法。 (3)其他 耳针疗法:取脾、胃、大肠、小肠、肝、胸等,针刺每日1次,或用压豆法,每日按压2~3次。 穴位注射疗法:采用维生素B1于足三里、胃俞、脾俞等穴注射,1~2ml / 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电针疗法:取上脘、中脘,配足三里、天枢,选疏密波,电流强度以肌肉明显收缩为度,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15~20次为1疗程。
第三节 呕吐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中脘 胃俞 内关 足三里 中脘、胃俞俞募相配,和胃止呕;内关功擅理气降逆;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合治内府”,以通调腑气、降逆止呕。 (2)临床运用 外邪犯胃证:加外关、大椎以解表散邪,针用泻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食滞内停证:加梁门、天枢、下脘以消食止呕,针用泻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痰饮内阻证:加丰隆、公孙以健脾化痰。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肝气犯胃证:加太冲、期门以疏肝理气,针用泻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脾胃气虚证:加脾俞、公孙以健脾益胃。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脾胃阳虚证:加关元、神阙以温中和胃,神阙用灸法。余穴针用补法。 胃阴不足证:加脾俞、三阴交以滋阴养胃。诸穴针用补法。 (3)其他 耳针疗法:取胃、贲门、幽门、十二指肠、胆、肝、脾、神门、交感等,每次选用2~4穴,毫针浅刺,每日1次;也可埋针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穴位注射疗法:取足三里、至阳、灵台等穴,每穴注射生理盐水1~2ml,每日1次。 穴位敷贴疗法:取神阙、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切2~3分厚生姜片如硬币大,贴于穴上,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本法也可预防晕车、晕船引起的呕吐,临乘车船前半小时贴药(不用生姜,只贴伤湿止痛膏也有良效)。
第四节 噎膈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天突 膻中 内关 上脘 膈俞 足三里 胃俞 脾俞 天突散结利咽,宽贲门;膻中、内关宽胸理气,降逆止吐;上脘和胃降逆,调气止痛;膈俞利膈宽胸;足三里、胃俞、脾俞和胃扶正。 (2)临床运用 气滞痰阻证:加丰隆、太冲以理气化痰,针用泻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瘀血阻滞证:加合谷、血海、三阴交以行气活血,针用泻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津亏热结证:加天枢、照海以滋补津液、泻热散结,针用补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脾肾阳衰证:加命门、气海、关元以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3)其他 耳针疗法:取神门、胃、食道、膈,用中等刺激,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或贴压王不留行籽。 穴位注射疗法:取足三里、内关,用维生素B 1、维生素B6注射液,每穴注射1ml,每3天注射1次,10次为1疗程。 附:反胃 针灸可选用上脘、中脘、内关、足三里,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第五节 呃逆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膈俞 内关 膻中 中脘 足三里 膈俞利膈止呃;内关宽胸利膈,畅通三焦气机;膻中宽胸理气,降逆止呃;中脘、足三里和胃降逆。 (2)临床运用 胃寒气逆证:加梁门、气海以温胃散寒、疏通膈气、降逆止呃,针用补法,或加灸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胃火上逆证:加内庭以清泻胃火、降逆止呃。诸穴针用泻法。 气逆痰阻证:加太冲、阴陵泉以降逆化痰。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脾胃虚寒证:加关元、命门以温补中焦、和胃止呃。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胃阴不足证:加胃俞、三阴交以养阴止呃。诸穴针用补法。 (3)其他 耳针疗法:取耳中、胃、神门、肝、心,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也可采用耳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法。 拔罐法:取中脘、梁门、气海,或用膈俞、肝俞、胃俞,每次留罐15~20分钟,每日1~2次。 穴位贴敷法:用麝香粉0.5g,放入神阙穴内,用伤湿止痛膏固定,适用于实证呃逆,尤其以肝郁气滞者取效更捷;或用吴茱萸10g,研细末,用醋调成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胶布或伤湿止痛膏固定,可引气火下行,适用于各种呃逆,对肝、肾气逆引起的呃逆尤为适宜。 指压疗法:翳风、攒竹、内关、天突,任取1穴,用拇指或中指重力按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连续按揉1~3分钟,同时令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常能立即止呃;或取T2~L1双侧夹脊穴、肺俞~肾俞的膀胱经,先用拇指或掌根摩揉,再提捏膀胱经3~5遍,后用拇指点按双侧膈俞1~2分钟。 第六节 腹痛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中脘 天枢 关元 足三里 胃募中脘,大肠募天枢,小肠募关元,“肚腹三里留”,四穴合用疏调胃肠气机。 (2)临床运用 寒邪内阻证:加神阙以温中散寒止痛,用灸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湿热壅滯证:加阴陵泉、内庭以泻热除湿,内庭针用泻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饮食停滞证:加下脘、里内庭以消食导滞,针用泻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气机郁滞证:加太冲、阳陵泉以疏肝理气,针用泻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瘀血阻滞证:加膈俞、合谷、血海、三阴交以活血化瘀。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中脏虚寒证:加脾俞、胃俞以健脾温中。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腹痛兼便秘:实证者,加上巨虚以泻实通便,诸穴针用泻法;虚证者,则加气海、照海以温阳补气、增液行舟,诸穴针用补法。 (3)其他 耳针疗法:取腹、大肠、小肠、神门、脾、肝、交感,每次选用3~5穴,毫针强刺激,或用耳针埋藏法或贴压王不留行籽均可。 穴位注射疗法:取异丙嗪和阿托品各50mg混合,注入天枢、足三里穴,每穴0.5ml。 药熨:取麦麸50g、葱白(切碎)、生姜(切碎)各30g、花椒15g 、食盐15g、白酒20ml、食醋15ml混匀,放铁锅内炒热,布包,乘热熨疼痛处,药凉后再加热熨之,每次熨30分钟左右,适用于虚寒腹痛。 指针疗法:取中脘、粱门、神阙、天枢、气海、大肠俞、小肠俞,用拇指点揉15~20分钟左右。 第七节 泄泻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天枢 大肠俞 上巨虚 神阙 三阴交 天枢、大肠俞为俞募配穴,与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合用,调理肠腑而止泻;神阙穴居中腹,内连肠腑,无论急、慢性泄泻,灸之皆宜;三阴交健脾而兼调肝肾。 (2)临床运用 寒湿困脾证:加脾俞、阴陵泉以温中散寒、健脾化湿,阴陵泉针用平补平泻法。余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湿热中阻证:加合谷、内庭、阴陵泉以清利湿热,合谷、内庭针用泻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食停肠胃证:加下脘、建里、里内庭以消食导滞,针用泻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肝气乘脾证:加期门、太冲以疏肝理气,针用泻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脾胃虚弱证:加气海、脾俞、足三里以益气健脾。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肾阳亏虚证:加肾俞、命门、关元以温肾固本。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3)其它 耳针疗法:取大肠、小肠、交感、肺、神门、直肠下段, 刺后埋针,每日治疗一次。 刺络疗法:取曲池、委中、金津、玉液,湿热盛者加十二井穴或十宣穴。曲泽、委中用三棱针刺血5-10毫升,金津、玉液、十二井或十宣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出血量以血色变为鲜红者为度。此法适用于湿热泄泻,亦可用于水泻脱水者。寒凝血瘀腹痛较甚者,亦可选曲泽、委中表面青筋隆起处刺血。 穴位注射法:取中脘、天枢、足三里、大肠俞,用黄连素注射液(此外还可用普鲁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每穴注入0.5~1ml,每周治疗2次。急慢性腹泻均可采用本法治疗。 第八节 痢疾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合谷 天枢 上巨虚 合谷为大肠之原,天枢为大肠之募,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三穴同用,能通调大肠的气血,血行可除脓血,气调可除后重。 (2)临床运用 湿热痢:加曲池、内庭以清热利湿。诸穴针用泻法。 疫毒痢:加大椎、十宣(选3-5穴)、水沟以泻热解毒、镇痉醒神,十宣刺络出血。余穴针用泻法。 寒湿痢:加关元、气海、阴陵泉以温化寒湿。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阴虚痢:加照海、血海以滋阴养血。诸穴针用补法。 虚寒痢:加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以健脾益胃、温中散寒。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休息痢:阳虚者,加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以温补脾肾,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阴虚者,加肾俞、太溪、照海以养阴止痢,诸穴针用补法。 噤口痢:加中脘、内关以和胃止呕。诸穴针用泻法。 久痢脱肛者:加百会、长强以升提固脱。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3)其他 耳针疗法:大肠、直肠下段、胃、脾、肾、腹。每次3~4穴,急性痢疾用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2次。慢性痢疾用轻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穴位注射疗法:选穴参照基本处方,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注射0.5~1.0ml,每日1次。 第九节 便秘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天枢 大肠俞 上巨虚 支沟 天枢与大肠俞属俞募配穴法,再加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合治内府”,三穴同用,能通调大肠腑气。支沟调理三焦气机以通腑气。 (2)临床运用 肠胃积热证:加合谷、曲池以清泻阳明、通便保津。诸穴针用泻法。 气机郁滞证:加中脘、太冲以疏肝理气、导滞排便。诸穴针用泻法。 阴寒积滞证:加神阙、关元以温里散寒、通便止痛。诸穴针用泻法,或加灸法。 气虚无力证:加足三里、脾俞、气海以健运脾胃、益气通便。诸穴针用补法。 阴亏血少证:加三阴交、太溪、照海以养血润燥、增液行舟。诸穴针用补法。 阳气虚衰证:加肾俞、命门、气海以补益肾气、温阳通便。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3)其他 耳针疗法:取直肠下、大肠、脾、胃、交感、腹、神门,各穴强刺激留针1~2小时,留针期间捻转2次,每日1次。 电针疗法:取大横、下巨虚,通电10~20分钟,采用疏密波,隔日1次。 穴位注射疗法:取健脾穴、温溜、阿是穴(腹痛点),用维生素B1注射液,在穴位反应点上,注入0.3~0.5 ml,每日1次。
附: 脱 肛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百会 长强 大肠俞 上巨虚 百会升提固脱。长强位近肛门,与大肠俞及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相配,涩肠固肛。 (2)临床运用 肺脾气虚证:加气海、足三里以健脾益肺、升清举陷。重用灸法,先灸长强,后灸百会,余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肾虚不固证:加命门、肾俞以补肾固脱、益气升清。重用灸法,先灸长强,后灸百会,余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湿热下迫证:加阴陵泉、合谷以清热利湿解毒。诸穴针用泻法。 (3)其他 挑治法:在第三腰椎至第二骶椎之间,脊柱中线旁开1.5寸外的纵线上,任选一点进行挑治。耳针疗法:取直肠、直肠下、 大肠 、皮质下、神门,用埋针法或王不留行籽贴压,两耳交替进行,每日按压2~3次,3~5天更换一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