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该文是一位学生家长在阅读了《孩子,你为什么必须刻苦学习》系列文字之后的感受。作者与我素昧平生,只是在QQ上向我转发了片段。别人在夸我,我自然很高兴,于是索要来全文,发于我的博客。欢迎大家购买我的册子,谢谢您喜欢我的博文。感谢原作者对我册子的喜欢。
《孩子,你为什么必须刻苦学习》读后感(1)
胡子宏老师的智慧力作《孩子,你为什么必须刻苦学习》捧在手上,凭自己的阅读喜好,择部分篇目细读,触动是“底朝天”,顷刻之间,颠覆小进即安的理念。
如果,您为此读到我的浮燥焦虑,读到我的急功近利,读到我的自不量力。嘿嘿,我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无所谓对错。
1990年7月,那年我十五岁半,懵懵懂懂,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刻苦,如何刻苦,仅凭自己的一点小聪明考取一所毫不起眼的中专学校,直接蹦进铁饭碗行列……
2003年4月,儿子降生,咱娘俩的“鱼水”命运被牢牢地定格在泥泞的沼泽地里,漫无边际。如果在农村安家,就算不愁吃不愁穿,也就是不考虑经济因素,我自己不吃不睡,一天24小时的陪伴。蹲在信息闭塞的山村,缺乏良好的就医康复环境,无法获得周正、王金战、薛涌、维尼、胡子宏等实力派育子的秘诀,就算疯掉,绝对也换不来阳光自信勤奋的儿子。不信,您到康复中心采访那些焦头烂额的父母们看看。
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年的“跳出农门”成就了儿子不同寻常的成长之路,经济、信息、资源,加上自身的毅力,缺一不可。如今虽然没有“铁饭碗”的说法,地区部门行业的薪水活生生地分为三六九等,离开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饿着肚子谈理想,谈精神,那就是幼稚,就是扯淡。
前两天,儿子班级组织亲子活动,无论怎么动员,还是有七八个家庭因这样那样的原因缺席。如果这些孩子的父母有双休,或者不再需要那么拼命地挣钱,哪个当爹妈的会忍心拒绝孩子可怜巴巴的眼神?小学阶段的五次亲子活动,儿子一次没落。我丝毫没有显摆的意思,相对而言,收入稳定,有双休的家庭陪伴孩子的时间会多一些,辅导学业的效果会彰显一些,这个应该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吧?
我无法确定,要孩子刻苦学习,是不是父母一定得变成狼爸虎妈,一定得跟“压力山大”扯上瓜葛。我同样无法确定,刻苦学习是不是优异成绩指日可待,象牙塔的顶峰唾手可得,前方一片茫然。但我依然乐此不疲地诱导儿子刻苦学习,在小学阶段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哪怕最终跑不到预期的方阵,刻苦的过程也能锤炼许多优秀的品质,比如毅力、坚韧、抗挫……将来不管入哪一行,干什么,都不至于挑肥拣瘦,眼高手低。
陪伴孩子成长,如同在一起玩拖拉机扑克牌,无论抓的是好牌烂牌,都要傻傻地坚持下去,尽最大的努力,以求最好的结果。
“你的每一点付出,总会有一天照亮你未来的路。”诚哉斯言。
2015-12-8
《孩子,你为什么必须刻苦学习》读后感(2)
没有一种教育方法可以生搬硬套。
经过两个多月的洗脑,自己走火入魔地坚信,胡老师“刻苦学习”的理念才是咱温饱阶层孩子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金科玉律。尽管我时刻清醒地意识到,儿子离优秀还很遥远,抓一手烂牌,想赶超队友,多少有点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味道,但我还是要豁出去博一搏,并且傻傻地坚持,不论最后采得西瓜还是捡得芝麻。
大概是犯贱的缘故吧,总是管不住自己的手,力荐胡老师的教育心得。能够感恩分享的,说出读后感想的,寥寥无几。但我宁愿相信,大家太忙了。
也许,有人认为我膜拜胡老师是盲目的,是跟风似的人云亦云。嘿嘿,其实不然,我还不至于沦为迷糊蛋。胡老师也沾染普通人的一些毛病,如“前妻的基因比较好,大儿子比小二聪慧”,“孩子,你别怕花钱”,“穷人才会在乎俭省”等等观念,我是无法苟同的。其实,什么理念和方法不需要消化迁移,就可以复制粘贴?果真如此,哪里还有那么多家长焦头烂额。
在谈到家长执行力问题,一位朋友认为“孩子情绪不好,硬要执行,效果未必好”,我是认同的。脱离了家长的有效陪伴,只想在孩子唧唧歪歪,就筷子敲手指,巴掌扇耳光,指望立竿见影,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教条。
“孩子的规矩由爸爸来定”,胡子宏、郎国任、付雷等等,对号入座,毫厘不差。到了我家,也要生搬硬套,那就是自寻烦恼。如果妈妈一直占家庭教育主导地位,还是老老实实把孟母当榜样吧。
“孩子,你的爸爸不是郑渊洁,不是李开复”,这句话到了我家就延伸为“孩子,你的妈妈不是毕淑敏,不是董明珠”;“孩子,你不是丁俊晖,也不是郎朗”。我们既不能要求胡老师站在普二代的立场,还得跑到妈妈这一角色来诠释“刻苦学习”,那就是鸡蛋里挑骨头。
“要求孩子考班级第一,年级第一”,对于我来说同样水土不服望尘莫及,考不了第一,带领孩子像蜗牛一样一点一点的往前爬,即使永远走不到前列,也不至于被大部队甩出两三条大街吧。
所谓的窍门技巧,只是当事人的经验而已,如果你不亲自坐到驾驶室踩油门,方向盘打转的角度无非就是一个数字。钻进去,打火,刹车,换挡,加油,方向盘摸久了,直线转弯倒车,打多大的弧度还用测算吗?
2015-12-25
《孩子,你为什么必须刻苦学习》读后感(3)
让那些真理式的说教见鬼去吧
曾几何时,我也被那些真空里才能生根发芽的教育理论,忽悠得晕头转向。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等等诸类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谬论当成陪伴孩子的座右铭,如今想来,真想扇自己几个耳光,以赎回一路走来的浑钝无知。
可不是吗?现在只要孩子有点任性,家长就会“孩子叛逆了,管不了了。”孩子在物质方面更是想要星星,不会给月亮,生怕孩子受委屈。
想想八十年代初期,我家在穷山僻壤的小山村,兄弟姐妹多,母亲没那么多功夫说道理,略有不合乎规距,手掌半握,一组四个坚硬的指关节,从半空降临,直击头顶。从墙角操扫把,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至今我们几姐妹在一起还会谈论当年谁的头顶被敲最多,谁被扫把狂扫最频。
如果说后来我做事细致,生活简朴,也是母亲锤炼的结果——就算是大风把门板吹合,发出大一点声音,不是我们不小心,数落几句还是免不了的;早上喝着滚烫的白粥,开风扇凉快一下也会被视为奢侈。
这么说,绝不意味着完全认同父辈的方法,而“不打不骂也能教好孩子”,我同样不会买账。“我爸我妈养我这么大,都没舍得打过我骂过我”,这样的孩子以后怎么能忍受上司的吆三喝四,同事的忠言逆耳?可见,极左极右都不足取,适度、适合适宜的惩戒必不可少,关键是家长平时有没有倾注足够多的营养,还有对时机地精准把握。
除了教育理论家的说教,佛学真善的熏陶,也是一壶令人迷糊的鸡汤。我丝毫没有不敬佛教的意思,但以吃饱了撑的所谓“真善”的道德标准,去要求我们这些俗人“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忍冻受饿却不争名夺利,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作为普通老百姓,守住做人的底线和良知,通过阳光透明的竞争规则,依靠自己的勤耕劳作,试图获得多一点财富,多一点保障,怎么就沦为“急功近利”、怎么就活该屈从认命了呢?唉,真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站在不惑之年的前端,我确定自己还会时不时地误入理论的怪圈,但相信那些迷魂说教会渐渐淡出视野。从此,熊丙奇、孙云晓、董进宇等教育学者们之论调将随风飘散……
蓦然回首,所幸我中的毒不够深,自己也愿意洗心革面。
今夜,让那些悬浮在空中的理论说教,滚开,见鬼去吧!
2015-12-26
《孩子,你为什么必须刻苦学习》读后感(4)
你的付出,决定你孩子未来的高度。
车子被追尾,必须去修理厂倒腾几天,没办法,我只好弄一辆电驴应急接送儿子。
翘首回望,彻底告别电驴已经有四年光景。想想在崇左奔波的那三年,儿子去园上学,下雨天,自个可以右手抓车把,左手撑雨伞,如今路上车多,手脚也没有那么麻利了,摇摇晃晃,战战兢兢的。
在车里,用不着风吹日晒,即使刮点蹭点,好歹还是“铁包肉”。坐电驴,且不说那些目无交规的“飙车”,如同泥鳅在缝隙间穿梭,让人猝不及防。单就十字路口等红灯的片刻,都能叫人浮想联翩。
扎堆的电驴,挨挨挤挤,稍有触碰,就会东歪西倒。那些尾部排出的气味,虽然没有汽油那么呛人,夹杂着灰尘,也熏得难受。
遥望四周,电驴黑压压的一片,那一刻,内心猛地咯噔一下。
未来,如果孩子骑着电驴去上班,他的圈子多半是骑电驴的,而他的另一半骑电驴的可能性八九不离十。
未来,如果孩子就读高职院校,他的圈子多半是高职院校,而他另一半的学历层次大抵半斤八两。
未来,如果孩子能够进入211广西大学,甚至更高的平台,他的圈子,他的视野势必站得高,进而望得远。
能够让孩子自由轻松快乐成长的,永远都是郑渊洁们,李开复们;能够坐着飞机到全国各地聆听“真善”神人洗脑的,也是吃穿不愁衣食无忧的闲人。
唉,说到底,就是收入高,有保障,才能讲究“营养搭配”。而咱普二代,就不要盲目跟那些“真空中的理论”瞎起哄,老老实实督促孩子摊开卷子,多做习题,争取日后甩开“骑电驴”的圈子,摆脱“高职院校”的命运。
你的付出,决定你孩子未来的高度。除了刻苦与坚持,你和我,别无选择。
2015-12-27
《孩子,你为什么必须刻苦学习》读后感(5)
错过了季节,我也没辙.
这一夜,熟悉而久违的声音跨越时空,翩然而至。
“自己的孩子,难道会有所保留吗?家教书买了不少,读了不少,似乎一点用都没有,沟通交流只要一谈到学习,脸就变成苦瓜,油盐不进。他不是笨,而是懒……”闺密的宝贝在初二,当妈的如此感慨。
“如果你读的家长课程都是真理式的废话,在空中飘,不接地气,也许越读越迷茫,好象都有道理,却无从下手。只有跟对的人,读对的书,一日复一日地言传身教,才有可能做到有效陪伴。”
换了一口气,我接着班门弄斧:“现在的孩子有谁笨?差距就在于有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愿意象蜗牛一样一点一点地往前爬,也就是比别人多付出三五倍,甚至十倍八倍的努力。”
朋友直呼:“你们两个都是老师,当然会教孩子,我是黔驴技穷。”天啊,我在图书馆搬书扫地,哪天被拔高成为老师了?再说了,教孩子,不是父母应有的技能吗,跟职业有多大关系?她的那一半还是自由职业者呢,时间精力比我充裕得多,孩子的起点也比我儿子高得多。
我忍不住弱弱地插了一句:“你觉得在孩子的学业上,你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是吗?”
朋友似乎心不服,口更不服:“谁谁谁根本没父母管也自觉得很,谁谁谁又比我用心多少,女儿也考上西大附中。”没有反省自身的不足,纯属抛开个体差异,这么比,够我跳楼几百次了。
“老师也是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功夫专门管教哪个孩子的,一般来说,孩子天赋普通,很大程度就是要依靠父母来补足短板。”我如履薄冰。
诚然,初二再来探讨这些问题,已经错过了季节。以前,我也主动询问过孩子的学业,顺便交换个人的看法,谁知“一说到孩子的学习我就烦”,电话随之礼貌地挂了。
如果你只是抱怨孩子没有别家的自觉省心,自己没有别人的经验,老师管理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若干年之后,你只有羡慕嫉妒别人的份——这些逆耳之言如鲠在喉,我终究没说出口。
别说是朋友,就是我自己的儿子幼时没能给他讲故事,没有培养阅读习惯,没有刻意训练语言表达。尽管从一二年级开始,就摸石头过河,多做阅读理解,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口说作文片段,听做数学易错题,如今已过三四载,还没有满意的效果呢。错过了季节,除了恶补少睡死磕,还能啥办?
2015-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