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离北京,李列的“野味”

 真友书屋 2016-02-01


王卓琳|浙报传媒


从杭州市西北郊的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出发,选择一条直路,需要翻越三道山岭,才能到达李列的“野渡蠡村”。那村是杭州市桐庐县百江镇双坞村,两道山沟,类似于双溪汇流,故名双坞。


李列如今可谓是半个地主。杭州的朋友前去探访,他要安排饭食,附近有不少农家小馆,点菜时似乎已经熟到不能再熟。“野味”并不多,不过是些当地的食材作之当地的做法。这里,地属古“严州府”,与杭州相比,口味要辛辣不少。在杭州城里,“桐庐土菜”代表着一种异于都市风格的乡村风味。


正如李列的身后,是一帮醉心于乡村隐居生活的同伴,共同出资打造这处世外桃源。身边,则是愿意一起看山看水的妻子。


这对夫妻从大都市而来,在江南乡村兜转几处,便相中了这隅。几亩方塘,天光云影。其实,如若按李列指引的方向,沿山向直行,再绕行回双溪村,其实比直线行车要省一半的时间。说是隐,到底也偏不到哪里去。


有人说,李列此法为“隐”,此隐恐怕不是难言之隐,而是遁世之隐。作为一个有点情有点怀的媒体人,只怕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在妻子面前,李列并不隐诲他的得意。他将这处民宿命名为“野渡蠡村”,顾名思义,“野渡”自有古诗出处,“蠡村”也有典故。距此不远的分水镇里湖村,相传是范蠡和西施助越王勾践雪耻后,双双泛舟江湖隐居的地方,村里有西施墓为证。




很难想像,李列会有范蠡功成名就携佳人泛舟江湖的心境。不过,作为一个曾经叱咤新闻江湖的老兵,以及他身后那批同样向往乡村生活的伙伴,此时此刻的归隐,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双坞有高山但无大川,山下是一处溪流,清澈得养不了鱼,站在索桥上看半天,可以看到一只小龟自在觅食。


李列选中的几处农舍以及设计改造方案,相当不错。既保留当地原汁原味的夯土墙,又注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比如极少的房屋配之以极大的公共空间,使之成为文化重构过的另一种乡村生活方式。当地政府也很支持,有意将“野渡蠡村”打造成样板级的民宿项目。


其间,有一处老屋的后面,是用石头垒砌而成的坝子。拾级而上,石坝内平坦的土地上,大片的樱桃树柳暗花明。同行的伙伴似乎看到了樱桃林漫天飞舞的花瓣,赞叹不已。未几,村里的一位老者,寻声而来,向李列推荐家中的一件上了年纪的老家俱。很显然,他现在不是土财主,就是李员外。


穿过幽幽小径是另一处房子,一旁小溪潺潺流下,果树遮阴庇护,母亲的怀抱,也大抵如此。


孩子即将出洋,李列夫妻俩说,“应该寻求自我的回归。”但对于李列而言,这是双重回归,一是回归田园,二是回归祖地。他的祖上从浙江移民至上海。故乡已然陌生,何况祖地。


浙江有的是好山好水,李列凭着报纸上的推荐,很快确定了隐居地,似乎仓促了些。依他从大都市而来的心境,只怕要选择更偏僻的乡村。还好,女性总会考虑到锅碗瓢盆之事,买菜乘车之便尤其大头,于是折中选择了双坞。


这就好像一个杭州人到了海南,发现便宜的房子遍地都是,恨不得一口气全买下来。再待过一段时日,发现便宜的好房也满目皆是。李列一个猛子扎进水中,总算没有被江南的山水迷乱了眼,此地还真是别具一格。


说起桐庐,地处千岛湖和杭州城的过道位置,百花谷的风景自是无以言表,乡村的污水生态化处理也使得地下水保持了完全的纯净。


这里的老百姓并不缺钱。作为中国快递之乡的桐庐,随处一个村民,都不差钱。但乡村因此已然空洞化,差人、差文化,而文化正是李列的长处。


放逐山野,是所有古代士人的理想,李列亦然?




李列自述

心将芜胡不归

野渡这件事,自有定数。


很多时候,个人心中的我之所欲,以及旁人眼中的特立独行,其实都是上天安排。


所谓上天的线索,一是基因,一是时势。前者是纵向的,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和行为,大有可能是某位远祖预埋的伏线,在他这里突然触发;后者是横向的,巨大或者微小的社会,都有其发展的轨迹和节点,在这些节点上,人只要向周围一看,便会发现还有很多人和自己做出了同样选择,这会带来一些慰藉,以及平常心。


当下,某些媒体人进入乡村,而且后继者会越来越多,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虽然人的被动性很大,在这个世界上,职业仍是一种选择。从社会的角度看,媒体本该是一个求名易而求利难的职业,如若一干媒体人呈现厚利而污名的特征,那么这个行业就已然一片荒芜。从基因的角度看,求名者更重精神收益,其选择或有利他价值,或有审美价值,因此在历史上,文人远遁江湖寄情山水,必是庙堂出现某些状况,历史进入某种阶段,这一类人舍此而逐彼罢了。


当下中国,媒体人在内的文化人到乡下“插队落户”,有着更为丰富而细腻的社会含义。比如环境的因素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都市的污染指数比之山林已达十倍之巨;乡村的空心化是另一种时代特征,城市扩张的巨大漩涡,十数年间便彻底改变了乡村的人口资源对比,人多地寡变为地芜人稀,这为城市人的进入提供了空间。


更重要的,长期支撑中国传统的城乡文化交流,被生生打断了数十年,当我们看到那些古村落里的深院华堂已是断壁颓垣,而殷富乡里林立欧化洋房的时候,我们便知道,是该让文化人归去田园了。


这群在城市里心灵荒芜的人,在乡间荒芜的文化田野上,必然觅得蜜奶之源,他们将以现代方式发掘传统之美,重获欢乐与价值。


道理讲过,野渡的故事就非常简单,一个媒体人发现一处清幽山林,就像一只蜜蜂发现一方丰美花田,伙伴们自会相逐而来,于是,蜂巢的搭建开始了,到蜜露产出的时候,花田所在,将涌现一个新的生态。


我们把这个故事叫做野渡,意思也很浅显——回归乡野,摆渡心灵,心将芜胡不归?


李列野渡笔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