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功悬紫光阁,千秋仍说阎相师

 gt_wxz 2016-02-03


一生功悬紫光阁,千秋仍说阎相师





阎相师曾是高台的自豪和骄傲。



两百多年前,一介武夫,凭着自己的武艺和顽强,拼搏厮杀,最终提督甘肃,悬像紫光阁,正史有传,后世留名,使高台从一个偏僻小邑走向全国,触动天颜令人瞩目,的确难能可贵。



阎相师是高台镇夷(今罗成乡天城村)人。镇夷在明朝时是和高台一样的一个千户所,是个军营,驻守着“龙城古道”。清朝初期沿袭明代制度,镇夷还是军营。民风剽悍,习武成风。阎相师的父亲阎仆也是军士,生子三人:阎相尚、蔺相师、阎相悦。阎相师自幼秉性耿直,在祖辈的影响下,好文爱武,弱冠之年便投军从戎。



从军后的阎相师就是一个普通的军士,现在都无法考证他是在那支部队中服役,所以其传记中只说他“效力西路军营”。但是他踏实勤奋努力上进,直至雍正七年(1729年),38岁时才被提升为把总(正七品),接着升为千总(正六品),仍然是默默无闻。终于在51岁时被提升为提标左营守备(正五品),提标左营守备是提督统帅的其中一支部队中的一个中级军官,现在还无法考证这个提督是何处的,不过,依据“西路军营”的说法,这个提督的最大可能性应当是驻守今天张掖的甘肃提督。不过,这只是揣测,自然,阎相师所服役的部队就仍然无法搞清。



乾隆十八年,阎相师53岁,他被升迁为大同协都司(正四品)。大同是隶属于山西的一个军事重镇。绿营建制:总督、巡抚、提督管辖的军队均可称标,分别为督标、抚标、提标;标下有协,协的长官为副将;协下有营,长官为参将,还有游击、都司、守备等。阎相师53岁时仍然是军队中一个中级军官,54时调任安西城守营都司,56岁时即将调任凉州镇中军游击(从三品)时,安西提督李绳武,以阎相师久在口外,熟悉夷情,奏留本任,遇缺候补。也就是说阎相师的勤奋努力终于在他走向老年的时候得到了上司的注意和重视。58岁补任安西提标前营游击。61岁时代理瓜州营参将(正三品),这是是乾隆十七年。



阎相师终于等到了自己人生的辉煌时代。



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月,清廷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扎布从蒙古乌里雅苏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扎布汗省省会)快马奏报:准噶尔汗国的三个小首领,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蒙克(史称三车凌)率领三千户蒙古人,一万多人口,宣布脱离准噶尔汗国,投奔大清国寻求庇护。成衮扎布请示乾隆皇帝如何处置。早就通过情报系统了解准噶尔汗国国情的乾隆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百年难逢的时机。



数代以来,准噶尔汗国一直是大清王国最大的威胁。



准噶尔蒙古是蒙古族部落的一支,长期以来生活在今天的新疆、青海一带。汉人对他们曾经有过多种称呼,比如“西蒙古”“厄鲁特”“卫拉特”和“瓦剌”。明代,就是这部分蒙古人在也先的带领下,制造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俘虏了明英宗。



清朝建立后,准噶尔汗国在首领噶尔丹的统帅之下统一了西蒙古四部,并意图统一天山南北,继而统一蒙古各部,最终恢复大元旧业的宏伟蓝图。等到康熙年间,噶尔丹在中亚各民族的眼中俨然已成为同康熙皇帝、彼得大帝鼎足而三的“博硕克图汗”。准噶尔汗国已成为清朝西部和北部的严重威胁。所以康熙皇帝才倾全国之力两次亲征打败了噶尔丹。



失败后的噶尔丹并没有被打垮,雍正九年(1731年)大败清军于和通泊,这是清王朝建立以来内外战争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汗国原首领噶尔丹策凌(这是康熙打败的那个噶尔丹的侄孙)病逝,他的三个儿子为争汗位大打出手,自相残杀,导致汗国四分五裂,力量大衰。现在,准噶尔汗国有人来降,乾隆知道,继承祖父和父亲的遗志,打败准噶尔,完成他们未能完成的愿望,保障帝国边疆的安全,拓展帝国的战略空间,这是个最好的时机。



经过艰难的动员,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乾隆皇帝派出两路大军打败了准噶尔汗国。不料,原本投降了清朝并助清军打败准噶尔的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又叛变了,清军只能再次去攻打阿睦尔撒纳。不仅如此,由于乾隆出兵时准备仓促而制定的“因粮于敌”的策略又逼反了原本与清朝关系良好的喀尔喀蒙古,乾隆只好又用外交和军事的双重手段安抚喀尔喀蒙古部族。



西蒙古部族的翻覆让乾隆心生戒惧。“上谕巴里坤大臣雅将军尔哈善密察之,如可信则坦怀以待,勿使疑,否则先发制人,毋令为肘腋患。”(清·昭连《啸亭杂录》)
清朝将军雅尔哈善见皇帝猜疑心重,遂抱定宁左勿右的宗旨。



这时是乾隆二十一(1756年)年十月。



阎相师是雅尔哈善的裨将。当时和硕特部的汗王沙克都尔曼吉因粮食缺乏率部族四千余人迁移至巴里坤大营,并请求接济。可是雅尔哈善军中本来已经缺粮,现在沙克都尔曼吉又来求粮。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令裨将阎相师率五百人假装迷路进入沙克都尔曼吉营地。沙克都尔曼吉见是天朝大军来到,极力表示欢迎,腾出了最好的几十顶帐篷给这些清兵住。尽管自己部落乏食,仍然“屠羊以待”,把仅存的几十只羊都杀掉了,拿出积存的所有美酒,盛情款待。蒙古首领们在宴席上都喝得大醉。等到半夜时分,阎曰:“此擒吴元济时也。”“以笳为令,袭其卧庐”,一声令下,对沉睡中的蒙古人发起突袭,杀光了七百座蒙古包中的蒙古人,“尽歼全部四千余人”。 



这是阎相师的成名之战,也是阎相师最辉煌的战例。战争中的智与勇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几乎与此同时,原归附清朝的喀尔喀蒙古郡王青袞杂卜又起而叛清,辉特部台吉巴雅尔起兵发难,已归属清朝被封为辅国公并深得朝廷信任的莽噶里克突然在吐鲁番发动叛乱,攻杀清军。紧急时刻,阎相师奉命和副将丑达率千人赴鲁克察克同额敏和卓逐回酋莽噶里克,援助定边右副将军兆惠。(其实,阎相师这时是跟随总兵傅魁参加这次战斗的,但因为傅魁在这次追击战斗中杀死来降的莽噶里克而被正法,因而《清史稿阎相师传》讳而不录)



阎相师在这里表现出的是一个军人的令出必从的职业精神和在战争优势转瞬即逝是的决绝和坚定。



因为这两次战斗中的突出战功,阎相师被升迁为金塔寺营副将(从二品),并率军在吐鲁番屯田,不久,又被升迁为肃州镇总兵(正二品),赐花翎。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朝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兵万余人进攻库车,打响了平定大小和卓木分裂叛乱的战争。被授予领队大臣的阎相师也率军参加了这次战斗。小和卓木霍集占任用其亲信阿卜都克勒木为伯克,驻守库车城。阿卜都克勒木的假投降激怒了雅尔哈善,于是雅尔哈善下令攻城。战争十分激烈,激战两日,清兵未获优势,阎相师身先士卒冒着箭雨飞石攻打东门,未能攻克。第二天,他又带领几百人攻打南门,埋伏在城外的敌人尾随其后,城内的敌人开门冲出,前后夹攻阎相师军。阎相师腹背受敌,却毫不畏惧,披坚执锐所向披靡,敌军莫敢阻挡,终于带兵冲出重围,但他也被等被流石所伤。一个月后,霍集占亲率援军支援库车,虽被打败,但霍集占最终进入了库车。后来霍集占又从库车突围。雅尔哈善因此被逮京议斩。



阎相师的英勇和血性在这次战斗中得到又一次的展示了。虽然主帅被问罪,但丝毫也没有影响他的战功。



清军追击霍集占,占领了阿克苏。定边将军兆惠留阎相师率绿营兵八百人驻防阿克苏城。阎相师的驻守为兆惠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后方。



兆惠一路追击霍集占,许多城邦望风而降。这让兆惠产生了轻敌思想,连乾隆也认为回部各城迎降相继,大功可计日而成。但是霍集占固守叶尔羌将近俩月,兆惠兵少,只好征调援军。阎相师又带兵来到了前线,参加了叶尔羌之战,攻击敌人的要害之地。经过艰难的黑水血战,经过呼尔璊大捷,经过和阗之战,大小和卓木狼狈西逃,清军占领了喀什噶尔和叶尔羌。阎相师因战功被授予安西提督(从一品),率军驻防喀什噶尔。数月后,阎相师又被调任为甘肃提督。这时,他已经68岁了。



成熟稳重的阎相师成为了兆惠的得力助手,无论是前线的冲锋陷阵批亢捣虚,还是后方的收拾残局安定民心。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秋,天山南路完全平定,战争结束了。大军凯旋,阎相师也随军抵京,参加了隆重的庆祝仪式。乾隆皇帝亲自召见赏赐银币,更重要的是评定出平定西域的100名功臣。命画师画出他们的画像,并悬挂在紫光阁中。阎相师是第五十七名,排列在后五十功臣中。其画赞为:“薄库车门,石著於额,屹不为动,观者舌咋。叶羌之役,虚捣亢批,雄姿伟干,足镇关西。”



觐见之后,阎相师就任甘州,这时他已经69岁了。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71岁的阎相师因病奏请朝廷获准,退职回家休养。因他在职时战绩卓著,虽已解甲,朝廷特例让他享受全俸,是年卒。为表彰阎相师身前功绩,乾隆皇帝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御赐白银一千两办理丧事,并下旨为其树碑撰文,将其事迹立传,载入国史。



用一生的时间耐心的准备,等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当这个机会到来时便紧紧抓住,充分的施展自己的智慧勇猛责任稳重等等的优势,发展自己,提升自己,达到自己人生的辉煌。这,就是先贤阎相师给我们的启示。



作为正史中的传记,《清史稿·阎相师传》还给我们展示了阎相师孝养双亲,信任兄弟,团结宗族,惠及地方的一些高尚的品行,但这都已经是后话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