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重意象而非具象,直取“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有一种理想化的依恋和敬重。如何鉴赏一幅画?不外乎三方面:即看它的气象、笔墨、韵味,这三点如果达到标准,即是好画,否则就不算好画。
中国的山水画自古至今都与西方的风景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中国人独特的表现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对景透视写生和再现自然之美。它蕴藏极为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它力求人的主观内心对自然规律即“道”的感悟和表达,不拘泥于物象的具体罗列和刻划,中国画重意象而非具象,直取“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有一种理想化的依恋和敬重,在画之外还能获得心灵的升华与慰籍,这是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山水画家乐此不疲的缘由。
如何鉴赏一幅画?不外乎三方面:即看它的气象、笔墨、韵味,这三点如果达到标准,即是好画,否则就不算好画。我们看一幅画,拿一个标准去衡量,看它的构图皴法是否壮健,气象是否高华,有没有矫揉造作之处,来龙去脉是否交代清楚了。健壮而不粗犷,细密而不纤弱,做到这些,第一个标准就达到了。
接下来第二个标准,看它的笔墨风格是否既不同于古人或并世的作者,又能在自己塑独特风格中,多有变异,摒去陈规旧套,自创新貌。而在新貌之中,却又笔笔有来历,千变万化,使人猜测不到,捉摸不清,寻不到规律,但自有规律在。做到这些,第二个标准也就通过了。
第三个标准要有韵味。一幅画打开来,第一眼就有一种艺术的魅力,能吸引人往下看,使人玩味无穷。看过之后,印入脑海,不能即忘,而且还想看第二遍。气韵里面,还包括气息。气息近乎品格,每每和作者的人格调和一致。所以古人说:“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一种纯正不凡的气味,健康向上的力量,看了画,能陶情悦性,变化气质,深深地把人吸引过去,这样第三个标准也就通过了。
学画早年成名,不一定是好事。成了名,应酬多了,妨碍基本功的锻炼,也没有工夫去写字读书,有碍于提高。所以学画切忌名利心太多。年纪轻,扎扎实实做些基本的功去,博收众长,冶炉自铸,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不宜凝固不变。30岁定了型,到60岁还是这样,说明不再探索,坐吃老本。所以必须变,不断地变。
一个成名的画家,有早年、中年、晚年之分,各个阶段,虽然可以看到有一条线挂下来,其个性笔性有踪迹可寻。而其风貌,每个时期,各不相同。因之可贵者老年变法。黄宾虹早、中年画,在70岁以前,无甚可观,及其晚年,当八九十岁时,突然一变,墨法神奇,开了面目,这点精神,我们应该学习。
画切忌有甜俗气、犷悍气、陈腐气以及黑气等等。犯甜俗气就是用笔没有沉着痛快的感觉,也就是不辣,一味软疲疲,用墨浮涨,用色无方,绚红搭绿,甜腻不清,一股馊气,令人作呕。
犯犷悍气的就是大笔挥洒,力量外露,有筋无肉,有笔无韵,对待物象,交代不清,但求快意,毫无含蓄,看似雄壮,实则外强而中干,内部虚弱。
犯陈腐气的为前人法度所拘,不能自拔,即学前人,也只学到一些糟粕,陈腔滥调,酸溜溜一点也不新鲜。以上三病,是容易看出,独有黑气,不是画面上多用了焦墨浓墨就有黑气。殊不知黑气的有无,不关用墨的浓淡。所以没有黑气的画,即使通体用浓墨焦墨,甚至用宿墨,横涂竖抹,也不觉有黑气。有黑气的,即使淡淡几笔,还是有黑气。此种关键,全在看它气清不清,从外表看是在用墨上,实则用笔占主要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