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多人说这种东西在苏州已经消失了,今天我们到大街上找了一下午

 夏威夷海岸 2016-02-06

姑苏君:gusujun0512 电话:18068034680

很多人都在说苏州的年味越来越淡

今天,我们去大街上找苏州的年味了

时间:12点34分

地点:葑门横街

各个菜市场都水泄不通,大家纷纷出来备货准备过年。

置身老街,在吵杂的吆喝叫卖声中走完这一段路。老式木杆秤称斤重、挑担子的菜农、络绎不绝的人群 新的一年真的要来了!

当家家户户贴上春联、福字,春节就这样到了。记忆深处对新年最深的印象,就是到处喜庆的红色。

这几天走在大街小巷,你会看到很多制作春卷皮的阿姨,有本地的,有外地的,她们一手抖动面团,一掀就是一张,干净利落。那一摞春卷皮,薄如纸,圆如镜。

一张小板凳,几个蛇皮袋,大爷摊位前,来来往往的人。有的人这个摊位比较价格之后去隔壁的摊位继续砍价,然后在最隔壁的摊位交易,这不是斤斤计较,而是会过日子!

还记得小时候的零嘴茨菇片吗?薄薄的茨菇片炸成金黄色,香香脆脆,飘香在街头巷尾。

海蜇皮是苏州过年必不可少的,清脆无比,不需过多调味,只加上葱油的香气就足以让人多下两筷。

年年有余,所以过年家家一定有“鱼”。虽然手冻得通红,但是心里是乐开花的,这几天攒足了钱,过年就可以给孩子包个大红包了。

就算饱得马上要吐了,最后的一口八宝饭还是一定要吃的。这是苏州年夜饭约定成俗的规矩。年夜饭年夜饭,没有“饭”哪能叫年夜饭。

苏式暖锅必备的手工丸。尽管现在超市有各式各样的丸子,但过年总习惯去老街买些手工丸。

在很多外地人眼中,黄豆芽只是一种很不起眼的蔬菜,但是在苏州,它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如意菜“,这可是年夜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一颗金黄色的豆瓣,拖着一条银白色的尾巴,形似“如意”,吃了黄豆芽,称心如意过日子。

逢年过年家里备足肉、菜等是咱们中国人一直不变的传统,以前生活不好,都盼着过年吃肉,现在虽然生活好了,买肉过年也从未变过。

夫妻二人,一个做汤团,一个搓圆子,有说有笑,简简单单的幸福。

蛋饺在苏州人的年夜饭桌上是充当“金元宝”角色的,所以是苏州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讨口彩之物。

卖苏式爆鱼的摊前也是排了老长的队。苏州吃爆鱼,不但取“年年有余”的好寓意,且“爆”字亦有“爆发”之意。

苏州人过年一定会准备些干货的,亲朋好友到家拜年,拿出些瓜子、坚果,话话家常,一天就过去了。

时间:13点05分

地点:苏州火车站

不管来自哪个地方,这一刻我们的目的地都是一样的,都去往一个叫家的地方。

一年,甚至更长的日子没有和家人见面,行走的脚步也慢慢快了起来。

给父母报个平安,告诉他们再过几小时就能见到自己了!

大包小包,总想带更多的东西回家。但是,带不走的只是东西,心却永远向着家。

简单的言语 简单的心愿

已经在这生活10年的重庆姑娘,全家人都已经定居在苏州。对他们来说,在老家过年和在苏州过年是一样的。

这几天在家帮爸妈看店的女孩,说起新年愿望,就是希望家人开开心心和和乐乐。

背着大包小包准备今天坐火车回家过年,希望赶在除夕前回家,可以和家人开开心心吃个团圆饭。

2016年愿望是希望航航健康成长。第一个带孩子回家过年的春节,路途再远也变得异常幸福。

来自南京的一对情侣,下午3点的高铁,但1点多已经早早在火车站等候。希望能在2016 年结婚。

两个小宝贝一个5岁,一个3岁,姐姐看上去乖巧懂事,妹妹活泼可爱。来苏州三年,今天全家人准备坐火车回家过年。2016年的愿望是家人健康、平安、 幸福。

大家都在说年味越来越淡

这几天,大街小巷的都挂起了红灯笼,喜庆的氛围愈发浓厚。

都在说平时大鱼大肉吃惯了,过年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但你会发现,超市采购年货的人还是接踵而至。

路再远,还是要回家,后备箱满载年味,对子女来说,想送给父母的太多,想表达的感恩太多。 但其实对于父母来讲,什么特产都比不上子女回家过年的幸福。

除夕,我们也会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抱着手机抢红包,也会陪着父母看春晚!

大年初一凌晨,我们也会到寺庙烧香祈福,虔诚地许下今年美好的心愿。

新年期间,我们也会走亲访友,唠唠家常。

大年初五,我们也在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迎接财神的到来。

其实年味并没有消失,

只是换了种表达方式!

版权说明:姑苏网发布的部分内容,图文来自网络,因无法一一联系到原作者,如有使用到您的作品,请联系我们,即付稿酬。如你需要使用姑苏网的作品,请联系我们授权使用。

赶紧点击“阅读原文”,姑苏网10000元的红包等着你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