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灭秦之战,旗帜之争!

 wunianyi 2016-02-10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是刘邦率先进入关中地区,并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但事实上,灭亡秦朝的功绩,应当算在项羽头上。所谓灭亡一个政权,在那个年代,主要在于歼灭其军事力量,而不在于攻陷首都、俘虏领袖。秦朝的军事力量,是项羽,而非刘邦,剿灭的。


不过,陈胜被干掉的那会儿,项羽还跟着自己叔叔项梁在江东打酱油呢。


别着急,项羽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灭秦的过程。


旗帜之争


陈王被干掉的消息对起义军打击很大。虽然陈胜能力差,但好歹是起义的旗帜。旗帜倒下了,本来就各自为战的起义军就更是一盘散沙了。


那么,赶紧再树一面旗帜起来吧。


项梁当然想做这面旗帜了。他之所以留在江东迟迟不渡江,就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同时,训练军士,加强自己的军队实力。江东地方偏僻,中原地区的战火一时半会还烧不到那里。


不过,老天没让他等太久。


之前陈胜曾经派了一个叫召平的人去广陵(现今扬州)略地。但召平还没怎么打呢,就听说了陈胜被章邯大败的消息。这哥们反应还挺快,知道自己单干不靠谱了,于是就干脆渡过长江,找到了项梁。


对于召平来说,他这个时候首先是要保命,为了留条性命,干什么事都行。而对于项梁来说,听到陈胜大败的消息,就知道他所等待的出兵机会已经来到,他只需要一个名份就万事具备了。两人一合计,各取所需,项梁给召平的身家性命提供保护,而召平呢,这时候也没有什么资源了,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用了一回陈胜的名义,封项梁为楚国的“上柱国”,让他打着这个旗号出兵向西进击秦军。


不过,项梁首要面对的敌人不是章邯率领的秦军,而是自己人。


说到旗帜,有政治头脑的盆友可能会想了,既然是旗帜,如果是我树的,岂不是我可以“挟旗帜以令诸侯”?


聪明,确实如此。


项梁不是陈胜失败后第一个妄图举起大旗的人。最先树起旗帜的两个人叫秦嘉和宁君。他们做得比项梁更彻底,找来了一个叫景驹的人,立为新楚王。这俩人的如意算盘就是把楚王这个招牌掌握在自己手里,以此号令天下。


但这俩人实在太simple,太naive了。


树旗帜,是需要实力支持的;没有实力,一阵风过来,这旗帜就会倒。


可惜秦嘉当时没有这个觉悟,他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立了楚王就能立刻号令天下了。于是,他派了一位叫公孙庆的人出使齐国,给齐王下命令,让齐王领兵跟他一起合力进攻秦军。


公孙庆跑到齐国的地盘上,齐王田儋却不待见他,说,陈胜现在还死生不明呢,你们楚国也没有请示我,怎么随便就立了一个楚王?——言下之意是,你们主子实力太弱,给我做属下还差不多,自己想树大旗做领袖,还差得远呢!



公孙庆有点愣,当场就给田儋顶回去了,说,之前你自己称齐王,也没请示我们楚国;我们这次立楚王,是我们内政,凭啥就得请示你了?况且我们楚国是这次的首义,自然应该做号令天下的人。


客观的说,这番话说得还是有点道理的。但问题在于,公孙庆的后台不够硬。


结果是,田儋虽然嘴上说不过他,但暗自掂量了下,觉得新楚王的势力太弱,所以毫不顾忌地直接把公孙庆给砍了。


树旗帜,这根基还是得深,否则来阵风就给吹倒了。对于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来说,所谓的“根基”没有别的,就是你背后的军事实力。


项梁就比秦嘉之流要识时务多了,专注于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带着江东八千子弟渡江之后,项梁仗着自己是名将之后,再加上这么个“上柱国”的荣誉称号,一路上收编了不少人马,并收了英布这样的猛将。到达下邳的时候,其军队已经达到六七万人的规模了,且麾下猛将如云。


此时的项梁,非常明白的知道,他的楚军在面对秦军之前,要先处理“景驹”这个起义军内部问题,统一起义军的旗帜、并解决他的名份问题。


景驹这个楚王身份,项梁是绝对不可能承认的。对于项梁自身利益来说,他跟景驹、秦嘉等人没有什么私交,因此也不可能将他们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做自己的傀儡。而在政治上更加微妙的事情是,项梁的“上柱国”称号是前楚王陈胜“封”的,而这个时候,绝大多数起义军领袖都还不知道陈胜的死亡消息。


在自己的老板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就匆匆忙忙立了一个新君主,这不是赤裸裸的篡位行为么?所以,作为楚国的忠诚,项梁有义务剿灭景驹、秦嘉这伙叛党。


出战前,项梁对自己的士兵作了一番大义凛然的演讲,说,陈王现在不知去向,死生不明,但秦嘉却背叛楚国自己拥立一个新楚王,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我们必须先干掉这伙谋逆的人!


业余军事爱好者秦嘉怎么可能会是专业将领项梁的对手,没几个回合就被打得落花流水,自己战死,底下的军队乖乖投降。而他拥立的楚王景驹,也死在了逃跑的路上。


这也是项梁统一楚国军事力量的重要一战。他通过这次战斗向天下说明,项家才是楚国独一无二的旗帜!



项羽上位


项梁没有停止脚步,他一刻不停的继续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这个期间,刘邦也来投奔项梁。项梁觉得刘邦还算个将才,就给他拨了一些士兵和军官,并命令他去攻击一些据点。


当然,项羽也没闲着,这期间也独立领兵作战了。他打了一个叫襄城的地方。攻城战么,难度总是略微大一点的,所以,项羽攻陷襄城颇费了番功夫。但项羽是个暴脾气、狠角色,一攻下城来,居然就命令将参与守城的军民全部活埋!



而且,这只是个开始,在之后的征战过程中,屠城、活埋、杀降几乎成了他的习惯。这个坏习惯也在日后为他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看见自己的军队日益壮大,且政权基础也得到了广泛支持,项梁就开始图谋树自己的大旗了。他决定,召集所有部将讨论立楚王的事情。


一位七十岁的老头子也闻讯而来,他叫范增,当代奇士。遇见范增之前的项梁,还只是个造反头头;而遇见范增之后的项梁,就是帝王的有力争夺者了。


范增对项梁说了一番话,很有水平。这番话的主要内容是劝诫项梁不要重蹈陈胜的覆辙。他说,夺取天下要“取势”,征服天下不是一个人或一队兵马的事情,而是天下人的事情。


陈胜、还有项将军你,之所以能在初期迅速壮大,正是因为打了“为天下人灭秦”的旗号。但陈胜随后却自立为王,暴露了自己的野心,最终导致他丧失了天下民心。因此,陈胜会有这样的下场是很正常的。项将军可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啊。


项梁毕竟是名门出身,不像陈胜那样是不学无术的人,他听了范增这番话后,对范增非常信服,于是立刻按照他的建议张罗寻访楚怀王的后裔。


当然,寻访这种事,是可以暗箱操作的。项梁手下的人,在“跨遍千山万水”后,找来一个叫熊心的牧羊人,说是当年楚怀王的孙子。项梁很满意,就立这个牧羊人为楚怀王,建都盱眙(现在以小龙虾闻名全国),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牧羊人的身份意味着这位新上位的楚怀王必然处于傀儡的角色下。而至于这个熊心到底是不是楚国王族后裔,这一点都不重要。既然项梁已经是当时最厉害的造反军领袖了,他说是,那就是。


好了,旗帜树起来了,项梁成为了起义军集团中一呼百应的人,当然,跟陈胜建立张楚政权一样,项梁这面旗帜也即将成为章邯领导的秦军所亟须打击的核心对象。


章邯打农民部队已经打出瘾头来了,一路干掉了好几支农民起义军。他攻灭陈胜后,转向攻打魏王。魏王手下的周巿打仗水平一般,面对来势汹汹的章邯,不得不派人去向齐楚两国求救。齐楚都响应了这个号召,齐王甚至自己披挂上阵,亲自去救魏。


但齐王又怎么样呢?一个齐王的名头能实质性的提升军队战斗力么?不能。


所以,即便是面对三国联军,章邯也毫不害怕。他命令士兵在晚上进行突袭,在魏国临济城大破联军,杀掉了周巿和齐王田儋。最有气节的是魏王咎。


他听说联军兵败的消息后,就向他的敌人章邯投降,条件是要章邯保证不得伤害城内百姓。在得到章邯的保证之后,魏王从容自焚而死。这个魏王在位的时候没捞到任何的好处,最后却为了自己的百姓慷概赴死。


一个傀儡诸侯能有这样的气节,令人钦佩!


但问题在于,正如范增所说的那样,天下大势已经变化了,秦朝是气数已尽的节奏了。章邯再能打,也无法挽救秦王朝的没落。


没多久,项梁带着他的八千精锐赶到战场,他一出场,便给了章邯一个下马威,随后一路追击,把章邯这个秦末头号名将打得落花流水。他麾下的项羽、刘邦也一路高奏凯歌,数败秦军,还阵斩三川守李由——当然,项羽也一直未改他屠城坑杀的老毛病。


正当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时候,项梁却掉链子了。他开始骄傲轻敌了。


他底下一位叫宋义的人发现了这个不好的苗头,就出来规劝他,说,现在楚军内部,将军骄傲、士兵懒惰,而敌方秦军的兵力却一天天增多,这样下去我们的赢面就越来越小了。


这个问题还是指得很明白的,但项梁就是听不进去,还觉得这个宋义有动摇军心的嫌疑,就找了个理由把他支开,让他出使齐国。宋义心怀不满,在出使的路上沿途一路散布悲观言论。


刚好,他去齐国的路上碰到了齐国的使者高陵君要去找项梁,宋义就直接对那哥们说,项梁这次肯定会吃败仗的,你呀,就尽量在路上走慢点儿,安全第一啊!


高陵君还真的听了这个建议,保下了一条命。


秦廷这个时候还是想做最后一搏的,因此秦二世命人集结了几乎所有的秦国军队援助章邯,要跟楚军决一死战。最终在定陶这个地方,秦军和楚军大战一场,大败楚军,项梁也战死于此战中。


楚军再度失去首领。



幸好,这时候的楚军将领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没有各自化整为零、作鸟兽散,而是非常有章法的应对这一变故。包括项羽、刘邦在内的楚军各路主力立刻集结回防,并将楚怀王从盱眙带到了彭城,几路军队成犄角之势,做好了防御准备。


幸运的是,章邯认为丧失了项梁领导的楚军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了,就挥师北上,去进攻赵国了。


这时候的赵国,也因为内部政治斗争换了一任赵王。之前的武臣因为自己的姐姐得罪了底下的武将李良,招致后者造反而被杀死。后来在张耳陈馀的努力下,他们重新掌控了赵国局势,并扶持赵国王族后裔赵歇做了新任赵王。


章邯进攻赵国,一路都很顺利,很快就将赵王和张耳两人围困在了巨鹿城内。而陈馀呢,由于此时正在外边收拢残兵,很幸运的没有一同被围。他带着刚刚聚拢的赵军驻扎在巨鹿城外,跟章邯军对峙。但无论是张耳还是陈馀,都对击败章邯毫无信心。赵国数次派出使者向楚国请援。


楚廷还是非常想救援赵国的,但问题在于项梁已死,暂时没有哪个人再具有统帅全军的号召力了。


恰好,之前来楚国做使者的高陵君还没走。他就向楚怀王推荐了宋义,说宋义有能力,之前曾经准确预测过项梁的失败,不如用他。


楚怀王就把宋义召来讨论计划,也是试探。牧羊人出身的楚王实在是没什么见识,听了宋义一番侃侃而谈之后,就对他五体投地、心悦诚服了。楚怀王将这个宋义封为了上将军,命项羽、范增居其下,共同率领楚国军队救赵。楚军是诸侯军的风向标,楚军一出,其他国家的军队也自然靠拢过来。为此,宋义还得了个雅号,叫“卿子冠军”。


一个靠抱怨上位的人居然混成了联合国军的领袖,荒唐。


话说回来,宋义能上位也不完全是他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其实,他能做到“卿子冠军”这个位子上,也是楚廷内部政治斗争的结果。


之所以推宋义,主要是因为楚军的其他将领想压制项羽。楚怀王本人是项梁立的,现在项梁死了,而项羽是个暴脾气,动不动就屠城,让这样的人继承实质上的起义军领袖地位,让楚军其他将领、大臣非常的担忧。


因此,他们就想趁这个机会压一压项羽,继而就阴差阳错的把宋义这哥们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当然,宋义、项羽带领的这路军队,只是楚军的一部分。楚廷的主要目标还是秦朝的咸阳。楚怀王在此之前曾经下过一道诏令,“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就是说,谁先拿下关中,就将其封在关中做王。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诱惑。秦朝之所以能夺取天下,跟拥有关中这块宝地是分不开关系的。所以,关中是王者之地。


这么好的地方,大家当然也不想留给项羽了,他们琢磨着不如让一个看上去比较好控制、羽翼尚不丰满的人去做这个关中王。这帮老谋深算的狐狸们挑来挑去,发现再也没有比刘邦更合适的人了。


于是,楚军兵分两路,一边是宋义和项羽,出兵赵国,面对的是章邯带着的秦国主力军队;而另一边则是刘邦,出兵向西,直捣关中。


刘邦也是好运气,天上掉馅饼儿了,居然让他捡到这么份大肥差。


而宋义呢,了解自己的任务是拖住项羽,让他丧失王天下的资本。于是,他带着军队跑到安阳后,停留了四十六天,一动也不动。


项羽是个直肠子,也没考虑那么多政治上的事情,只是觉得这么拖下去,等他们跑到赵国,赵国的小伙伴们都已经死绝了。他就跑去跟宋义说,现在是进军的最好机会,赵军和楚军里应外合必能击破秦军。


宋义却否定了他,说,要等。秦军攻赵国,无非胜和负两个结果。如果秦军胜了,他们也疲惫了,我们再出兵,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如果秦军败了,我们就可以直接擂鼓向西,攻克秦廷。所以我们要等。


说完大道理,宋义还不甘心,他还特别对项羽说,冲锋陷阵,我是不如你的,但运筹帷幄,你比我差远了——言下之意是,你小子就是个肌肉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


讲完之后,下了道军令,不服从指挥的人,斩立决!——分明是针对项羽!


项羽秉性本来就爆裂如火,哪受到了这般羞辱,当下就下了决心要亲手把宋义这个二货送上西天。碰巧宋义给自己儿子送行——他给自己儿子安排了个齐国相国的美差——大摆宴席。但与此同时呢,外面的天气已经非常寒冷了,底下的士兵们却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


士兵们的窘迫处境和宋义等人的穷奢极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项羽抓住了这个机会,煽动了底层军士对宋义的不满,在军中搞了政变,找了个机会亲手杀掉了宋义。


当然,政变还是要粉饰的。他杀宋义,也是矫楚王的诏。他编了个故事,说宋义和齐国密谋谋反楚国,楚王密令我杀了他。项羽在军中是有名的黑心、强悍,而且战绩不错,加上是项梁的继承人,有很高的威望,所以所有将领都不敢提出任何异议,还共推他做了代理上将军。


稳定了军心之后,项羽派使者将这一消息通报楚怀王和他的大臣们。听到这一消息,楚廷当然非常的不高兴,但毕竟项羽手里有军队,同时这件事处理得也算是在理,反复权衡下,他们不得不追认了项羽上将军的职位。




剿灭秦军


章邯对赵国一点也不手下留情。张耳和赵王困在巨鹿城里几乎快不行了。张耳数次派人去找陈馀发兵来救,但陈馀自己觉得力量太小,不想以卵击石,一直坚守营垒。其他诸侯派兵来救援赵国的,看到陈馀畏葸不前,觉得自己也没必要为赵国的安危出头,就也一直做壁上观。


张耳就派人去骂他,说我们在城里快死了,你手里几万人马,却准备眼睁睁看着我们死在秦军手里,这是人干的事情么?


张耳这么生气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和陈馀是刎颈之交——要一起赴死的朋友。现在眼看自己就要成为刀下鬼了,当初的山盟海誓去哪里了?


但陈馀却看似非常冷静的回答张耳的使者,他之所以不出兵,是为了能保住有生力量,以后能为他报仇。两个人抱一起死,有什么好处呢?——颇有点“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境界。


呵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不好评判。但这对曾经的生死之交现在已然有点反目成仇的倾向了。


幸好,项羽及时的处理掉了宋义,率兵急赴巨鹿救援赵国。项羽还是很懂得兵法的,一上来先断了围城秦军的粮道,随后,全军渡河,上岸之后,破釜沉舟,随军只带三日口粮,告诉士兵们,这是必死之战,没有后路可退。


这样的措施下,楚军士气爆棚。首先遭遇这样一支虎狼之师的是当年秦朝名将王翦的孙子王离,双方交手了九次,楚军胜了九次,秦军一泻千里,主将王离也被俘虏。


其他诸侯军呢,原本要么是抱着来看楚军笑话、看他们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的心态,要么是抱着让楚军先上、等秦军实力消耗殆尽之后自己再上捡便宜的心态。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楚军将士是如此骁勇,战局居然呈现出了一边倒的态势。战事结束后,他们不仅对自己的投机行为颇感“惭愧”,而且也对项羽的楚军由衷地感到畏惧。破秦之后,在项羽召见这些军队将领的时候,这帮人统统都是膝行向前,不敢仰视项羽,并心甘情愿的俯首称臣。


项羽,在极短的时间内,便从一个边缘化的位置,一跃至楚军上将军,二跃至诸侯上将军。



章邯毕竟还是名将,在王离被项羽剿灭了之后,他迅速稳定了军心,重新集结了秦军,开始固守。项羽拿他还一时没有太好的办法,于是秦楚之间出现了暂时的两军对峙的局势。不过,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胜的楚军在士气上显然更胜一筹,章邯不得不经常调整秦军的防御策略,向后撤退了数次。


秦二世听说了,很不高兴,派人去骂章邯——这恐怕是秦二世最擅长的事情了。章邯很惶恐,派自己的长史去咸阳解释,但却被赵高拦在门外。这样的结果让章邯更加害怕了。


陈馀这时候又出现了——他现在比较闲,巨鹿之围解了之后,他跟张耳彻底闹翻了,而他手里的军权也以一种非常滑稽的方式完全交给了张耳,陈馀本人是彻底下野了。作为普通群众的陈馀给章邯写了封信,在信中将其与白起相比较,说秦朝斩杀功臣是惯例,你现在手握兵权却要为了一个即将亡国的朝廷卖命,而自己最后又会落个不得好死的下场,何苦呢?


这话说到了章邯的心坎里。他开始认真考虑投降的问题了,派出了密使暗地里联络项羽。


项羽心里清楚得紧。他也很希望招降章邯,像章邯这样有实力、有兵力的将领能作为队友出现而非作为对手出现,绝对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而且,当时一个更加急迫的现实情况是,项羽的楚军已经没有军粮了。


但另一方面,如果要谈判纳降,项羽也必须要确保自己对章邯的绝对优势,让他打心底里臣服于自己。所以,他假装不知道章邯有意投降的事情,跟秦军又干了两架,彻底打消了章邯的侥幸心态,这才接见章邯派来的密使。


在殷墟,章邯正式向项羽投降。仪式完成之后,章邯流泪不止,向项羽哭血陈述赵高对他犯下的种种罪行。一位战场上威风八面、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却被一个奸臣逼得无可奈何而投降敌军,这样的政权还不灭亡,简直就没有天理了!


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剥夺了他带兵的权力。而他的军队呢,则被派给楚军做先头部队,当肉盾使。


至此,秦国的真正军事力量已经丧失殆尽。秦朝灭亡真正只是时间问题了。


另一个结果是,由于项羽牢牢牵制了秦军主力,刘邦率领的西路军,占到了很大的便宜,率先入关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