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非常值得深思!

 wunianyi 2016-02-12


《资治通鉴》究竟是一部什么史书?为什么毛泽东、周恩来这些杰出领导人如此重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张国刚教授从《资治通鉴》概说、精髓、讲析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大家带来启发心智的哲思。


《资治通鉴》概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周以前(959年),凡1362年。


原名《通志》,宋神宗以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资治通鉴”。


内容条贯、叙事清晰,其内容与国家兴衰、民生休戚相关,其目的是为了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过程中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一九五四年,毛泽东在与吴晗谈话时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


叙事有章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读这部书,可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两年后,在周恩来安排下,顾颉刚等十二名著名学者点校了《资治通鉴》标点本。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1019-1086),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宋史》(本传)关于他的介绍是这样的:“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由此可见,司马光的禀赋和个人素质超群。


司马光为什么写这本书?据司马光言:“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


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


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臣既无他事,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豪厘。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有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


(二)胡三省论《资治通鉴》


宋元之际著名学者胡三省(1230-1302)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


(三)曾国藩评通鉴


曾国藩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能窃物之理,执圣之权;又好叙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又好详名公巨卿所以兴家败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实六经以外不刊之典也。”


(四)读史三境界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解释:所谓“资治”:不仅知道什么是“治”、“乱”,而且要作为“力行求治之资”。


所谓“鉴”:如人照镜,“可就正焉”。读者于历代兴亡、人之贤否之中,“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故曰‘通’也”。读史三境界:自淑、诲人、知道而乐。



《资治通鉴》的精髓


《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亡实践中,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人君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


我们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司马光更强调“人君”尤其要负主要历史责任。


司马光曾上疏宋神宗(1048-1085):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治国之要三,曰用人、曰信赏、曰必罚。“臣尝以此六事献仁宗,其后以献英宗。


今又以献陛下,诚以臣平生所学所得至精至要者,尽在是矣。”


(一)修心之要


修心之要有三点:仁、明、武,这三点是领导人的内在品质。仁者,非妪煦姑息之谓也。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此人君之仁也。明者,非烦苛伺察之谓也。


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


武者,非彊亢暴戾之谓也。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


三者兼备,则国治彊,阙一焉则衰,阙二焉则危,三者无一焉则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一)


(二)治国之要


司马光说:“治国之要亦有三,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曰必罚。”


官人指干部的任用,赏与罚都是驱使官员努力工作的武器。如果说,仁、明、武是领导人的内在品质,那么,官人、信赏、必罚则是领导者的治理手段。这些治理手段的一个共同交集点就是“用人”。


司马光特别强调用人得失对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认为用好人是人君治国的不二法门。司马光说:“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


譬如,如果根据名声来选拔人才,就会出现竞相博取声名而善恶混淆的状况;如果根据档案上的政绩来选拔干部,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说到底,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领导者“至公至明而已矣”。


领导者只要出以公心,明察是非优劣,不以亲疏贵贱或个人喜怒好恶改变自己的判断,就一定能选拔到合适的人才。


(三)评论


从修心之要(仁、明、武)到治国之要(官人、信赏、必罚),再到用人、识人,构成了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管理学体系、领导学框架!



《资治通鉴》讲析


《资治通鉴》叙述了22个王朝的兴衰,记载了历史上创业君臣用人上的成败得失。张国刚教授具体分析了《资治通鉴》中的楚汉之争、贞观之治等历史事件,谈了自己的体悟,为大家带来了启发。


(一)楚汉之争:刘项谈成败


汉高祖刘邦在取得天下之后就总结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治钱谷,安百姓,保证前线粮草供给,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我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不是因为比项羽更强大,而是因为我能用好这些人才。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所以导致了失败。由此可见刘邦的领导艺术,即三不如(自知之明)、人杰(知人之智)、用之。


三不如,即领导要有自知之明。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通鉴》卷一,周纪,前377年)


大意为:“领导自以为是,众人的计策自然听不进去。即使领导决策是对的,也应该集思广益,百密总有一疏,更何况决策错误,却一味拍马屁奉承使得错误更加严重呢。作为领导人,不明辨是非,一味地喜欢歌德派,没有比这更昏庸的了。而作为臣属,不坚持真理说真话,一味阿谀自保,没有比这更奸佞的了。领导愚蠢,臣属奸佞,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么,这国家能长治久安么!”


可见,刘邦赢项羽是因为他的领导力,能够把握方向、提出愿景,并通过对人们施加影响,使人们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张国刚教授进一步指出,领导的层次可分为三类,高层:胆识、超脱、价值、领导;中层:沟通、协调、效率、管理;基层:专业、勤勉、业绩、执行。高层管理者应遵循例外管理原则,注重重大人事布局和重大方向决策。中层管理者应注重沟通技能:自动报告你的工作进度;对上司的询问有问必答,而且清楚;努力学习,了解上司的言语;接受批评,不犯第二次错误;主动帮助他人,只要不太忙;毫无怨言的接受任务;对自己工作提出主动改善计划。基层管理者要注重知行合一。


(二)贞观之治:太宗谈用人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通鉴》卷192贞观元年)


何谓“用人如器”?尊重人才,用其所长。要用人之长,就要容人之短。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唐太宗谈“用人如器”: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犹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


子思谈用人,取长弃短。子思:“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


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资治通鉴卷1)


唐太宗谈成功之道,唐太宗:“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通鉴卷198贞观二十一年五月)


由此可见唐太宗用人的“五原则”,一取才胜于己者。要恢宏气度,不按照自己的模式选人。(如李靖、房杜)。二要用人之长,弃其所短。


这需要能识得真才,看人看基本点。三要使贤不肖各得其所。这需要具备用人艺术。什么人可用,什么人可信,都要心里有数。四须容忍梗直者顶撞。


这需要有大修养,同样也是对基本点的判断。(魏徵、王珪)五不管亲仇疏远,一旦用之,爱之如一。

 

(三)修心克己


《资治通鉴》卷1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子击(魏文侯的儿子)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


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卷1,前403年)


所以,领导要更谦谨,更有自我反省能力。


新年的鞭炮声早已响起,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在此,小七祝贺各位读者: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O(∩_∩)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