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们在咨询:我是不是适合艾灸? 因为都知道艾灸是个好东西啊。尤其各种的title砸在身上。 什么 “家有艾火不求医” “艾灸让女人更优雅,男人更健康 !” 等等等。。 总是心痒痒想试试,但是又不清楚自己是不是适合艾灸,怕出问题? 艾灸的原材料就是艾草。艾味苦,气微温,无毒,温通十二经脉,去湿、散寒、止血、平喘、止咳、安胎等作用。 端午节时,习惯将艾草和菖蒲挂在门口用来辟邪的。 把艾叶制成艾炷或灸条,在人体的一定穴位上熏灼,借艾火的热力透入肌肤,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灸法离不开几样东西:艾、火、灸、阳。 艾,是纯阳之性。火,本身就是阳。灸,是一种方法。阳,是生化万物之本的正气。 利用大地上最具有阳气的艾草,用火的力量,通过灸的方法,来扶补我们人体的阳。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吧。 艾灸对于比较适合那些,阳虚,体寒,寒湿的体质的人。 现在阳虚的人太多了,李可老就说过,阳虚之人十有八九,阴虚之人百不见一,所以艾灸对大部分人都是合适的。 这类人通常容易面色比较白(没什么血色),怕冷,怕风,手脚特别容易冷,经常没有精神,说话没有力气,感觉怎么都睡不够。。。 还有一种就是现代人很常见的:上热下寒,中焦不通。 就是阳气在上面,潜不下来,阴气堵在下面,升不上去。 我身边的不少好基友就是这样。胃脘部硬硬的,甚至一按就痛,还特爱上火(俗称的虚火),烦躁,失眠,手脚出汗,有时还会出现胸闷,吸气吸不下去等等情况。。。 这类人很多是自己“作”出来的,熬夜,不睡觉,脑子每天在高速运转,阳气都往上面跑了,贪吃冷饮,吃饭不定时,脾胃中焦又被败坏了。。。最后造成阳降的困难,阴升的艰苦,造成了一个“否”卦。 这类人也适合用艾灸。但是艾灸时可能会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这有可能是只艾灸了上半身(肚脐以上的部位),气堵了在上部,下不来。 原来气就不易降下来,现在又加气进去,容易出现加重的情况,所以建议灸完上部,最好再灸一灸足三里或涌泉把气往下导引一下。 实热,阴虚,阴虚内热的人群,不太适合艾灸。 这类可能有这些情况:大便干结,实热性的便秘,干口舌燥,经常要喝水,又不解渴,容易出虚汗等等。 深度阅读,不喜可跳过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因为艾灸的能补能泻,慢火自灭为之补,吹火速燃是为泻。 对于热症施灸,就像张景岳在《类经》中作注所说“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起窗,如揭起被,皆谓之发”艾火施灸可以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从而达到“火郁发之”的散热退热祛邪外出的目的,所以称“火有拔山之力,开门驱邪之功”。 另外,田原老师采访过符天舁,人家就能用祖传法来治热症,是一种以热治热的方法。但是,作为保健养身,学得不深入,操作不好,就不要在这些情况下艾灸,而且找专业的医生处理。) 排名不分先后 ·中脘 【胃之募穴、八会穴(府会)】 在胃体中部,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循经》:"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对于中焦脾胃不好的伙伴很有帮助。 ·神阙 【元神之门户】 在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会元针灸学》写道: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腕,下有胞门、横户,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 连接着人身的真气真阳,能大补阳气,又与任、带、冲三脉相连,是经络的总枢,经气的汇海,联系着五脏六腑。
《类经图翼》里就说到:“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足三里 【胃经合穴】 可补可泻,疏导阳明气机。能和胃止痛、调理中焦、理气降逆。对于中焦受邪,升降失常,气滞致胃脘疼痛、中上腹部或脐上心窝部疼痛有很好的帮助。 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 就是说要想身体安康,经常将足三里灸后产生灸疮,而有渗出液渗出使足三里穴不干。 但是我是不建议大家就出泡,疮,容易有瘢不说,还很痛,重点是因为不灸出泡,疮的效果也是棒棒的。。。 ·涌泉 【肾经井穴】 泉涌之前讲过,再啰嗦讲一次。。。 《灵枢·本输》:“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张隐菴注:“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阴所出,名曰涌泉。” 涌泉为人身诸穴的最下方,少阴又为人身六经之最里。足少阴为肾经,主水,五行中水居最下,此犹天一之水由至下涌出。 如果涌泉穴温暖,人体至阴部位得阳而充,阳气充足则引力增大,上部的阳被引就下而归源。 火一归源,犹如地下的水泉被蒸动,则肾经之气如源泉之水,涌出而灌注周身,气行则水行,真正地做到了水津四布。 所以艾灸涌泉常能让人产生满口甘津,这是人体水泉上涌的征兆,也是火降水升,上下交泰的好兆头。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下期要讲点什么呢?让我先想想。。。 现在对艾灸的合适人群有了解了吗? 点击 阅读原文 挑一款心意的艾条,扶补体内的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