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经是初五了,从除夕夜开始,就陆续不断地收到亲朋好友通过各种方式发来的祝福。有的朋友通过微信发祝福语,有人通过朋友圈晒自己的过年照,也有朋友在各种群里不停的发红包,还有亲自登门拜访的。总之,在一年365天中这个时候,人们的心情,多数都是喜庆并且充满期待的,你说是寄托也好,期待也好,过年,归乡,总是让人感到幸福。 除夕的清晨,我和太太就启程从中国的最南端踏上归乡的路程。家乡,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词,但是从十年前开始,却只能一年就回去那么几天,不是我们不想回去,而是时间上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安排不过来。忙碌的一年里,和父母或者是亲戚朋友们的交流沟通,更多的是通过几句微信语音或者视频而不是面对面坐下来一起吃顿饭。 家乡,从路程山看还是比较遥远的,一路上,要先搭乘飞机,再坐大巴,之后在坐几小时小车才能回到自己深藏在城市角落的家。一路上也算折腾,但是还算顺利。 回家后,作为漂流在外的莘莘学子,或者说在外打拼的少年,自然也是亲朋好友关注的重点。七大姑八大姨都送来问候,要出去吃饭,聚餐,去他们家里玩,和哥哥姐姐们聚一聚,时间的紧张程度,真的是一点都不过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这回家后的行程,都已经被安排的满满当当了。 可能是老家过年的传统,每次过年,家人们总能准备出非常丰盛的餐食,妈妈为了迎接我们回来,早早一个月前就开始做卤肉,准备各种食材,爷爷奶奶家也是,很早之前就开始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其实有时候我常常问自己,妈妈为什么这么辛苦去准备年夜饭,她总是说,一年到头了啊,不吃顿好的怎么行,而且一年你也才回来这1-2天,一定要让你记住家乡的味道。 家乡是个小县城,从以前的土路,现在已经变成农村城市化后的水泥大马路,以前街道边的大树和小溪,现在都变成了一栋栋的小洋楼。如果你问我更喜欢什么时候的老家,我会毫不犹豫的说,我更怀念以前那土路和土路边的小溪,记得当年夏天,我也是那种穿个泳衣就下小溪捞鱼的能手。可是,现在连小溪都没了。时光,也回不去了。 记得小时候一到暑假,在爷爷家,晚上十分凉爽,我们在露台上搭了个床,躺在那里,晚上可以看到满天的星空,真的可以看到各种星座,还不时有流星闪过。而现在回去,以前的农村院落变成了小洋楼,因为整个地面的光太强,加上空气质量下降,已经很难看到小时候那种完美的星空了。很怀念那个时候的家乡和那片星空。 归乡,其实说起来是忆乡,我觉得每年回家乡的时候,都是一种对回忆的寄托。记得有一次时隔一年回家乡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家乡变样了。以前小县城里都没什么车,大家要去城里的集市上,都是踩三轮,登自行车,而那次回去之后,发现街道上全都是小轿车,后来妈妈告诉我,现在城里人有钱了,都开始买车了,我的亲戚朋友们,基本上都是每家都有一辆车了,有的还有两辆车,如果孩子也在身边的,都会考虑买车。 因为县城并不大,但是也不至于从东头走到西头,能靠步行走过去。所以买的小轿车,确实也能体现出它的作用。但是后来我就发现,小城市的车多了,显得拥堵了很多,虽然方便了人们,但是以前那种淳朴的城市味道,渐渐的没了,汽车尾气越来越多,城市里空气明显不如以前了。也许,你得到了一些,但是也付出了一些。 不知道现在的90后,00后,他们目前的家乡记忆是什么样的。也许再过10年,城市会变得更现代化,甚至会有很多电影里的桥段出现,所有智能交通,智能家具,无人汽车,VR等等这些的。他们也许到了那个时候,又会怀念现在这样的城市,过年,还有些年味,春晚,还能看,爷爷奶奶都还在。 今天是初五,清早被外面的爆竹声吵醒,初五老家里会扫五穷,一帮装扮成各路神仙的乡间戏班子会被邀请到家里来,这扫扫那扫扫,背后还跟着锣鼓队,让家里很热闹,也预示着把去年陈旧的不好的东西都一扫耳光,迎接新一年的好意头。而这些小时候感觉新奇的东西,可能随着年龄的成长,反而会成为难以忘记的回忆。 还记得以前过年回去,老一辈的长辈们,都会给压岁钱,而且会期望你在学业上会有长足的进步,接着,随着年龄的增长,长辈们对学业的期待,慢慢变成了对事业的期待,然后是对生活的期待。有几年回去,长辈们总会问什么时候结婚呢,在外压力大不大,过了两年,又会问,什么时候要小孩,我们可都等着升一个辈分呢。今年回去,长辈们知道我已经开始自己创业,知道在外很拼,吃饭经常不在点上,所以都很关心健康问题,问我是不是可以吃饭准时之类的。其实也挺感谢他们的,因为我知道他们一直在惦记着我,知道我在外面打拼,靠自己的能力也不容易,但是这种潜移默化的祈祷,也许真是在默默的保佑着我。 归乡,说起来是一种风俗,但是却是一种寄托,一种对亲情的寄托,长辈们也许唠叨,也许思想跟不上潮流,但是每次回去,也许呆久了,会有些不耐烦,不过还是每次都很珍惜回去的那几天时光,就算是默默和长辈们在一起做点家务,一起开车去乡间小路上摘点小果子都好。 归乡,感到一种知足,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