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好久没有畅想人生了吧?

 圆角望 2016-02-15

  看见约翰·威廉斯这本小说,我第一反应是书名有意思。“stoner”有好几个惯用的意思,我想,有两个意思是跟书的立意相关的,一个是瘾君子、吸毒的;另一个是雕琢石头的人。首先,斯通纳可以说是学术成瘾的人。父亲让他上大学,是想让他学农学,然后再回去帮忙,他却选择继续读书,而且一本正经研究起了文学,自此一生都没有离开学校。

  其次,《斯通纳》不像一本美国小说。从这本小说看,我们特别容易找到德国成长小说的影子,特别是黑塞的作品,《在轮下》《玻璃球游戏》。这种成长,特别是在学院里的成长何尝不是一种琢石成玉的过程呢?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是笨功夫,斯通纳终其一生都“笨”,或者说一身朴气。这种朴气使他一直保持了精神上的明澈,但也让他活得很不如意。

  这本书的人物设置还让我想起《魔山》。在斯通纳的老师斯隆身上,我看到了塞塔姆布里尼的形象,充满激情的、执拗的人文主义者;而老曼克斯则是一个弱化了的纳夫塔,他的思维方式、治学风格都是激进而跋扈的,此外还有他个人品质中的阴狠。

  当然,我不能说《斯通纳》是在宣扬一种人格理想。而这也正是这本书和德国成长小说拉开距离的地方,斯通纳的一生,并没有目的论的设定,而黑塞也好,托马斯·曼也好,总是带着黑格尔式的视野通盘考察人类的精神状况,并试图画出新的精神蓝图。

  《斯通纳》诞生于半个世纪前,但直到近几年,美国人才发现可以跻身经典之列。这种埋没也不是完全没有原因。这本小说首先很难真正成为那种大众读物,如果不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那么约翰·威廉斯在书中提到的种种文学问题就让人不待见;其次,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斯通纳的一生显得太过平淡了,没有宏愿,没有意外,也没有幻灭,甚至找不到福克纳式形而上的激情。

  了不起的是作品中总有让人说不出的东西,读《斯通纳》的体验有点像读乔治·弗兰岑的《自由》。那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特别的时间体验,你甚至可以听到时间流动的声音。一本好的小说都有自己的时间感。有的小说,故事时间可能集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却感觉流逝很快,它作用于人的方式是暴力的,比如《局外人》《麦田里的守望者》;有的时间跨度很大,但却流逝很慢,比如《悲惨世界》。后一类小说往往是为了表达某种精神而写,所以,即使里面的人物也会变老,但时间感并不强烈,因为它是写时间无法改变的东西,人的性格是变化了,但都是为了满足某种作家的某种精神要求。

  在《斯通纳》中,并没有明确的精神命题,一切都只是在发生。这种发生如此纯粹,以至于你在越过过程中从来不会想到对人物命运做一些预测。奇迹、转折,对这类小说没有多大意义,而在抛除了对奇迹的期待之后,你就会被小说的时间之流卷走。比如斯通纳的婚姻,他对伊迪斯的一见钟情似乎预示着这个老木头找到了真爱,但婚后的一切却证明这场婚姻有多么失败。在这种失败之中,没有激烈的精神冲突,也没有无法预期的变故,而只是随着生活本身的步伐一点点崩溃。

  当然,不能说这本小说中完全没有毁灭,斯隆的晚景、格蕾丝的成长,都可以看作毁灭过程。只是这种毁灭竟如此平常,以至于你几乎感觉不到它。这一点可能会让人想起卡佛,但卡佛的人物总是会笼罩在悲观和绝望之中。但在《斯通纳》中,只有时间,只是这些人物无法在时间中去审视自己的命运,更不用提改变。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威廉斯就写了这么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追忆似水年华》讲的不也是这么一回事吗?

  太阳底下无新事,但世界已足够疯狂。有时,仅仅想一下人在世这回事,不是已经足以让人唏嘘了吗?就像维特根斯坦说的,“真正神秘的,不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是它竟然是这样的。”二十万字的《斯通纳》,和很多伟大的小说一起,汇入了亘古的无言。

  我们总是在小说中期待救赎,而且往往会找到。但斯通纳的救赎没有来,这么说,也许可以证明斯通纳无罪。但更重要的也许是,我们的人生只是在时间中闪烁了一下,接着就熄灭了。面对这些,我们有什么可说的呢?所以在合上《斯通纳》之后,我什么也没有想,只是在窗户前站了一会儿,小区里有很多老人,我想他们都是好人;也有不少小孩,我想他们也都会长成好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