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古代,今新疆和新疆以西的很大一片疆域,都是中国的领土,当时统称为西域。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都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西域和中原地区就有频繁的文化、经济和人员的交流。到了公元前60年,西域就正式归入了中国的版图。 公元前1000多年时,天山南北存在着很多形形色色的氏族、部落,其经济发展水平很不一致,其中今南疆地区的一些农业绿洲,已进入了阶级社会。绿洲之间,隔着浩瀚的沙漠,交往不便,因此往往每个绿洲就自成一个独立的小国,史书中称之为“城郭诸国”。南疆的“城郭诸国”都力量弱小,北疆也不存在一个足够强大的游牧部落。因此,天山南北一直是一盘散沙。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9年)时,南疆有几十个城郭小国,北疆则有乌孙、月氏等游牧政权。各国都愿与汉朝交往,有些还表示愿意归附。但蒙古草原上的匈奴人不断侵扰西域,并阻挠西域各国与中原汉王朝的交往。公元前177至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大举西进,迫使月氏西迁到了葱岭西的阿姆河流域。乌孙则被迫臣服,于是天山以北成了匈奴的游牧地。随后,匈奴的铁骑又大举南下,征服了南疆的城郭诸国,实行残暴的奴隶制统治。西域与汉朝的联系被切断。为了反击匈奴,西汉军队不断出征,先是肃清了今内蒙古和河西走廊地区的匈奴势力,接着又向西域发展。以公元前138年汉朝使节张骞出使西域各国为标志,汉朝与匈奴争夺西域的斗争就开始了。当时,西域各国人民不堪匈奴的残暴,多数愿归顺汉朝。在他们的配合下,汉朝军队逐步向西推进,匈奴节节败退。公元前104年,汉朝出兵6万,远征不愿归顺的西域大宛国(位于今乌孜别克斯坦东部的费尔干纳盆地)。在伐大宛的同时,汉朝从河西走廊至新疆东部的罗布泊沿途设置烽燧亭障,并派将士在当地驻扎屯垦。公元前101年,汉朝在塔里木盆地设立了最早的行政官员“使者校尉”,负责屯垦等事务。到了公元前60年,汉朝将匈奴的势力完全逐出西域,并设西域都护府统辖西域各国。西域各国的国王和重要官员仍由本地贵族充任,但由西汉政府任命并发给印绶。他们都算是汉朝的地方官吏,汉朝政府就依靠他们统治当地各族人民。西域都护驻于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代表中央政府处理西域各国的事务。西域都护统辖的范围包括天山南北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同时,西汉还在当地驻军屯垦,以维持治安和防备外敌的侵扰。驻军的统帅叫“戊己校尉”,驻于今吐鲁番高昌古城。从此,西域正式归入中国的版图,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在此后的2000多年中,历代中原王朝大多在新疆设有统治机构。在两汉时期(公元前60年一公元220年),设有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曹魏和西晋(公元220—317年)时期,在西域设西域长史,驻于鄯善国的海头城(罗布泊东北),还有戊己校尉,驻在高昌(今吐鲁番)。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分裂,中原北部和西北地区的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等割据政权仍然继续管辖着西域,相继在当地派驻有官员。从前凉开始,还在吐鲁番设高昌郡,推行同于内陆的郡县制。唐代(618一907年)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和北庭两都护府,分别驻于高昌、龟兹(今库车)和北庭(今吉木萨尔县)等地,管辖天山南北和葱岭西的广大地区,并继续在吐鲁番和哈密等地区实行郡县制。唐朝灭亡以后,中原长期分裂,后继的几个中原政府,无力直接管辖西域,但西域的各地方政权大多向五代、宋、辽等朝称臣纳贡,西域在名义上还保持着对中央政府的臣属关系,双方的使节和经济往返也很频繁。到了元朝,中央政府再次直接控制了西域,并在吉木萨尔、和田等地设都元帅府、宣慰使等机构,管辖当地事务。明朝曾在哈密设哈密卫,派都督带兵镇守,对西域其它地区,则分封当地首领,使他们与明王朝保持一种政治上的臣属关系。清朝初年,天山南北的地方政权多遣使进关,向清朝表示归顺。以后,天山北的准噶尔部反清,被清军击败。到1759年,清朝就直接控制了整个西域。当时管理西域的最高官员是总统伊犁等处将军,驻惠远城。此外还有乌鲁木齐都统、喀什参赞大臣和分驻于北疆的道、府、州、县官员及南疆的办事、领队大臣等。在这些清朝官员的节制下,各地方的首领继续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但他们的职务大多已经不能世袭,而是由清政府委任了。1884年新疆建省后,则开始实行完全同于内陆的郡县制。新疆同中原各省的政府机构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可见,自西汉以后的2000多年来,新疆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 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90年在加拿大西蒙佛雷泽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系进修;199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作访问学者;2006年在德国马普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讲学。 研究领域:中国西北及中亚民族 代表成果:《回纥史》、《资治通鉴突厥回纥史料校注》、《黄河流域的服饰文化》(主编)、“干旱地区的文化”等。 主要讲授:《民族学调查方法》、《西北民族历史与文化》、《新疆与中亚民族问题研究》等课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