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胎掐丝珐琅 文 | 物道 世界上没有孤独的文明,越交融越辉煌,西方人公认的中国国粹景泰蓝,则正是交融的辉煌。而这样的瑰宝进入当代,却经历着从低廉地摊货到拍卖行宠儿的多舛命运。一直以来,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物的命运,这是物的无可奈何,也恰恰是物对人的深深仰仗。 蓝底铜丝的八宝吉祥聚宝盆在灯光下静默,金色的碗口和蓝色的底纹,在小小的碗身形成恢弘的想象──这是晨光破晓时金蓝色的大海,细致繁复的回形纹如翻腾的金色海浪,一朵朵盛开的西番莲花娇艳动人,碗上一只金鱼儿如跃海上。 这是一个经典的景泰蓝作品,这种叫做“铜胎掐丝珐琅”的工艺在元朝时,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从开始到辉煌,经历了三朝共计600年。景泰蓝的魅力来自于中西文化的交融,它结合了中国的青铜器、西方金属的掐丝技术和中国的彩釉烧结技艺,是中国最具有世界视角的国粹。 绝技高天下,五洲景泰蓝 传说,景泰蓝的工艺是女娲娘娘托梦给老匠人的,“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说的正是关键的五步: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 掐丝 掐丝是整个景泰蓝工艺中最为魔幻的程序。这如同在铜胎上画白描,复杂多变的图案,必须用专用的镊子将铜丝掰出花样,再一点点粘上去,这考究的是大师的手法,更是想象力。 工艺美术大师米振雄坚持“景泰蓝首要的是手工艺美,从打胎到磨光,都必须是手工艺”。 看他做掐丝,是一种安静的欣赏。大师一边用手指甲盖抵住紫铜丝,另一只手抓着镊子,拉长、弯折、回旋。如何拿捏花样的形状、掰出弧度大小,全凭师傅一双巧手。 米振雄老师 点蓝 点蓝时用的釉料一般要师傅自己配好的,各色纷呈。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用一支细长勺,在釉碟里轻轻地勾出一点颜色,一点点填满铜丝间的缝隙。点蓝时要填得饱满、平坦,重轻色都靠师傅的把控,需一边填色,一边用吸水布吸干多余釉料。什么颜色要涂多少层釉料,一层都不能少,因为图案的明暗变化,色彩的深浅过渡,都在这毫厘之间凸现。 钟连盛老师 烧蓝 烧蓝时,铜胎通体红亮,又恢复到原有的色彩缤纷,犹如凤凰涅磐。每个景泰蓝都要烧结三次,一次与丝平,两次要高于丝,最后与丝找平。磨光时,师傅会用双手按着煤灰摩梭着器物,经三次将凹凸不平的釉打磨至平滑。 100多道工序,上百次的打磨,一次次的烧结镀金,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手艺精湛的艺人独立承担,清末时就有诗词赞道,“就中绝技高天下,压倒五洲景泰蓝。” 国之瑰宝,不应有憾 近代景泰蓝在国人的印象中,是出现在旅游市场里低廉的转心瓶钥匙扣,和做工粗糙的大牡丹瓶子。而当我们看到钟连盛老师的月夜笔筒时,仿佛才回到了景泰蓝应该站在的历史巅峰上──金黑色的云底,翠绿的竹子在月光下镶着金边,玲珑的翠鸟双双停靠,淡雅却闪着辉煌的光。 2011年,香港佳士得,一对“清乾隆御制鎏金铜胎掐丝珐琅春寿宝盒”拍出了4273.722万元的天价。自此,景泰蓝成为收藏的新宠,追逐的人们来不及学会欣赏,只以价格为标准,于是,减少几克铜丝,少做几道工序,哪怕是机器做的,能成个景泰蓝的样子就会火爆。 物品不能言语,它的价值和传承,全仰仗人心的取向。600年来,景泰蓝的雍容华贵从不因岁月而磨灭,却将因人心而不古。我们有理由认为,不经思索和沉淀的捧,当是对景泰蓝工艺的杀。心系景泰蓝的林徽因先生在她离开尘世时不忘嘱咐,“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 是的,国宝,国之瑰宝,与世同辉,不应有憾。 |
|
来自: 昵称29680706 > 《传统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