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会下意识地跟哼唱别人刚刚唱过的... ?

 pgl147258 2016-02-16

这个问题要从儿童, 成人,以及杏仁核的功能三方面来回答

人类在婴幼儿期还没有掌握语言工具,此时的婴儿对于世界的理解建立在最本能的触摸,观察和模仿阶段. 形态,大小,色彩,声音等抽象的东西对婴儿有极强的吸引力,通过感受并且模仿周围的事物,婴儿不仅开始了解这个世界,也是和父母沟通的第一步,此时父母的言谈态度习性等都会对婴儿构成长久的影响,并融合成为婴儿未来性格的一部分. 而对婴儿来说,由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系统,所以在一初始,他所模仿的往往是母亲哼唱的一串美妙旋律, 小鸟的鸣叫,或者乐器的奏鸣,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可以说在一开始,这种本能行为就深深的在人类身上留下了烙印. 事实上善于模仿,并且乐于与父母沟通的孩子无论在当下还是长大后都在智力,性格,语言水平等方面远远超过那些沉默木纳性格孤僻离群的儿童. 而千百年的生存选择留下的总是那些更合群更聪明的孩子

成年后的模仿行为则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 斯特尔的研究(1)表明对非语言符号如表情动作等的模仿会大大缩短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能更有效的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体验. 但大脑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往往会在后台进行许多准备工作, 当你听到一段旋律或看到一个动作时,大脑已经在你意识到这一切前就准备好指挥你这个社会动物去模仿了. 这些"旋律"或"动作"本身会在你脑中一闪而过, 你可能根本没留意到自己的大脑重现了这些画面, 而相较毫无意义的画面片段人类对音乐更熟悉,也更敏感. 所以当大脑重现音乐片段的时候你就会留意到了, 而且在脑中回想一下并不费事,但模仿一个动作的欲望却是在很多情景下都要被抑制住的, 久而久之自然更加不敏感.

其次,科学家曾试图弄明白为什么一些旋律总是在耳朵中绕梁三日而不绝(2),进行研究的科学家虽然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耳虫>,但却不能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 只是发现如果一首旋律中重复的部分过多, 或者和一个人所熟悉的旋律越相近,这种讨厌的挥之不去的旋律似乎就更容易出现在耳畔. 但却无法验证. 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可能恰恰和负责人类社交与情绪功能的大脑部件: 杏仁核有关(3), 有趣的是杏仁核同时负责人类在面对威胁时的应激反应(4). 而应激反应属于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它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构成, 而所谓自主神经系统的意思就是你没有主动干预权的一种功能, 换句话说逃与不逃全在闪念之间, 全凭本能来做出判断. 这是千万年进化的结果. 所以这么看来, 真相可能仅仅是一段特别是一段不好听的旋律激起了人类的本能反应, 想想看当你讨厌或者极端恐惧于一样东西时,大脑里是不是反而会反复重现你最不愿意想起的东西呢?这一切都是为了强化你的印象与反应强度罢了


参考:
1. http://www./question/98411/
2. http://www./article/6237/
3. http://news./sciencenow/2011/08/scienceshot-brad-pitt-is-not-an.html?ref=hp
4. http://en./wiki/Fight-or-flight_response
http://en./wiki/Autonomic_nervous_system

<<儿童心理学>>
<<Neuroscience: Exploring the Brain>>


-------这里是傲娇骑的签名档-------

Ideologies separate us, dreams and anguish bring us together ----Eugèn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