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砚六要

 率我真 2016-02-16

[转载]品 <wbr>砚 <wbr>六 <wbr>要

 

      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砚也是综合性的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中最富有收藏价值。
      砚,不仅有其实用功能,而且还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这就是砚的欣赏价值。《西清砚谱》说:“古今佳话,因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贵。”的确,砚台其制作过程中,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形制式样,题材内容,构图纹饰及雕刻风格都非常讲究并与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金石融为一体,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珍爱。要欣赏和鉴藏砚台,首先要掌握如何鉴别品赏砚台。衡量一方砚台的好坏,有以下六个要点:
      一、神韵
      神韵是“六要”之中的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品砚之所以先品其神韵,是因为神韵乃最高的艺术审美享受,也是砚雕家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凡砚皆有形,其必皆有神韵。神者,表现精神生动,韵者风姿所致,二者皆可感受而不可具体一一列数,可谓形神兼备。凡有形而无神韵者,皆是败作,不过是方石头而已,不能算作艺术品,哪怕外形巨大,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是大石头砚。凡有神韵的砚作,皆有鲜明的个性,极富生命的动感。神韵是制砚者带给欣赏者的最高艺术审美享受,是一种奇妙的精神愉悦。制砚者若想带给赏砚者艺术上的欢愉与享受,必须自己先行超越生命的境界,否则只能永远心困于砚台的表象而不能知其奥妙所在。故做砚者仿其形易,得其神韵难就是这个道理。显其神韵,出其意境,砚作方能神趣出奇而呈多姿多彩。如古朴、玲珑、轻素、柔润、挺拔、适切、疏刚、清爽、天真、雅淡、简洁、明快、高昂等,皆高雅脱俗、生气勃勃。
      二、形态、构图
      砚之神韵,不可自立,要在形态中流露出来,神欲栖于形中,寄物而通,使人自然感受出来,故无形亦不可见神。表达主题思想所要选取的具体形象表现题材,包括主题形象、环境内容、配景的选择、造型形式等。砚的作品有形者未必有神,无形者则神无所依附,神须在形中求,韵须在态中见。形者从点、线、面体现,大小厚薄、方圆,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形和态有别,形有自然、几何,杂形等不一而足,名目繁多,从蛋形、长形、斗方形、金钟形、兰亭砚式、太史砚式发展到现在一砚一形。态亦有“三态”,指静、动、平三态,三态具三美,即静美、动美、平淡美,当然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动静亦兼而有之。形态中又有柔感,刚感,刚柔兼济感,又有圆中寓方,方中寓圆,方圆互济。或端立稳固厚重,或挺拔清刚,固此砚之“态”的一半乃属神韵,但又微有别,正如佳人作态而生韵。形态者,神韵之体也。三形、三态外尚有“三平”,即砚的墨堂要平、砚底要平、花地要平(因砚多以高浮雕,浮雕、浅雕的雕刻技法为主)。三平是砚作的一般原则,而不是绝对原则,三平处置见均衡美,亦可变而取其突之美。砚作在构图方面,普遍追求的一种相对平衡、和谐的审美趣味。
      砚之神韵,是依靠砚的形态、构图体现的。所以有人说,凤字砚似隶书,心平气和;太史砚似楷书,一丝不苟;随形砚似篆书,是内心隐秘的宣泄;而巧用砚品则是草书,是情感激发的写照。
      三、色泽、石质、石品花纹
      砚的色泽,质地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砚的发墨与下墨,同样影响砚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端砚如贵妇,通体油润丰腴,形、质、纹、色皆美艳绝伦。端砚坑口种类众多,色泽不尽相同,石色和石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石质的优劣、发墨的好坏,往往可以通过石质、石色、坑种反映出来,这亦是鉴别端砚的重要依据。古有“端石尚紫,淄石尚黑”之说,且以为端石紫色最好、最名贵,磨墨效果最好。在紫蓝的基调上色彩越多、越名贵。但无论端石的形、质、纹、色多么美,它都不能成为艺术品,只有当制砚者拿到一块砚石之后,注入审美意识,让这些砚石的形、质、纹、色寓意什么?象征什么?体现什么情趣?让这些石品和心灵的互动形成一幅图景,并将这幅图景形诸砚石上,才成为艺术品,反之,只能算作工艺品。砚作到了赏砚者的手上时,赏砚者用手抚摩砚石,特别是砚堂的部位,用手心轻轻按之,感其细腻滋润,赏其独特纹质,心灵的窗户瞬间打开,瑰丽奇幻的图景也瞬间展现。
      四、意趣、意境
      制砚讲究神韵,更讲究意境。制砚者利用石品,设计出新的画面,如写书作画一般,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有所寓意,有所象征,有所比附,使砚内之景流向砚外之境,使想象空间得以无限的拓展,这就是砚的意境。赏砚者通过砚台上的画面,产生联想,领略弦外之音,画外之意,发现意境之美,并使之精神化,理想化,最后升华为艺术之美,这便是撷趣。人由主观情意而见于物,物奇则生趣,趣又见意,之所以成为佳作,又见能见制砚者的思想意趣。如形由精小之作,以见玲珑小巧之趣,厚重者,以古朴之趣等等。见之而能生美好之联想或某种高雅之趣,移情变心,神与物游,思与趣接,感与意通。
      制砚者制砚时要立意,要从技艺中超脱出来,游心于道,着意追求砚作的艺术韵味和意境,才能“得至美而游乎至乐”。构图的基本过程和思维要从主题思想的确定形象法则来选择。如造型、画面的布局,摆设安排是构图阶段所要思考的基本内容。构图不只是揭示内容的形式。如雕梅花,要突出梅树的坚强、品格与孤芳自赏;雕竹,要见到高风亮节之感。作者所刻的生活图景,要达到情景交融、情与景汇,景与象通。要让赏砚者在方寸砚台之上所提供的有限画面中,通过想象和联想,产生形象之外的更深刻,更丰富的东西,所谓象外之旨,弦外之音,味外之致。
      人之视觉思维中有实景也有幻景,虚实交融,浑然一体,一刹那间达到天人合一,法意合一的境界。有的作品我们看一遍就感到淡然无味,不想再看第二遍了,而有的作品却百看不厌,每看一遍总获得新的感觉和意境,什么原因?就是因前者太浅白,不含蓄,没再生,没给观者思索和再挖掘的矿藏。后者有隐秘,有宝藏,只稍作点染,把部分想象空间有意留给赏砚者,实质上是给人留下一份发现的愉悦,让人每看一次都有新的启迪和新的发现。
      五、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文化生活中,端砚不仅是实用工具,也是精神寄托的物证。由于这一特殊的情结关系,使得端砚成为了饱含着丰富文化和人的情感的艺术品、收藏品。
端砚以其外形或雕刻而属于一种造型艺术,是通过可视的形体和色彩给人以美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书写工具的改革,端砚的实用价值已经淡化,但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端砚的文化性和艺术审美性较以往更强。这是今天端砚依然存在,发展的价值所在。
      古代大多数砚都有铭文、在砚体上题诗、铭文、作画、印、刻画,因以寄托,以示作者心境情怀、文雅之意,砚韵之不足,题诗文、书画补充,谓砚之文心也。
      六、实用性
      砚用于磨墨,固之要平整,以适用为基础,如没有砚堂的砚不算砚,只算砚石工艺品。传统的制砚者在创作构思过程中,在追求艺术性时,绝不会忘记其实用性。如果抹去传统砚的标志性印记(砚池、砚堂),其审美价值与商品价值将大打折扣。实际上适用并不妨碍展开艺术想象,不但不碍于美的表现,如运用得好的话,反而有助于美的表现。犹如旧的题诗格律,若作者不掌握它,固有碍思想发掘的表达,若熟谙其律,则有补于形赏之表现,并不约束作者,更有助于作者。扬弃、创新、发展并非不要砚堂,反而是以适用为基本,然后设置枢机、神居胸臆,则有助于作者的巧思。
      雕花不能雕太浮或镂得太空,不宜作立体造形,也不宜雕琢几满,无研墨之处。古语说“所雕之纹,必掩疵显美。务志繁琐而求雅洁,务志浮华而求浑朴,务志纤巧而求天然,务志陈俗而求清新。”端砚得到发展是因为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评价其是否佳品,除要品其神韵、形态,色泽、石质、石品花纹,意趣、意境、文化内涵之外,还要看其是否便于携带、摆放、研磨。要制作一方既有实用价值又可供鉴赏的好砚的确很不容易,但砚雕艺术就是要追求这样高品位的佳砚,这也是砚的生命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