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档儿童选秀节目上,一个五岁的女孩清唱了一段京剧,主持人开始采访她。在问过“什么时候开始学戏”“是不是每天都需要练习”等铺垫性的问题后,主持人问:“你觉得这几年的坚持有意义吗?”孩子迷茫地看着主持人,疑惑地问:“什么是坚持?”主持人想了想说:“就是说,你觉得天天很辛苦地练习唱戏值得吗?”孩子更加困惑了,小声问道:“什么是值得呢?” 我开始怀疑主持人的专业性,一个儿童节目的主持人,怎么能问孩子这么成人化的问题呢? 读小学四年级的外甥女问我一道数学题:一个数字缩小到十分之一后,得到的新数字比原数字小342,问原数字是多少?教了多年初中数学的我,第一反应就是用方程来解决,但是马上想到小学四年级还没有学习方程,便开始列算式。对我来说,问题很简单,但是讲给孩子听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意思。讲了多遍,孩子仍是听不懂,我的讲解和孩子的理解始终不在同一条线上。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一个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老师,为什么不能给孩子讲清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处在极度焦虑之中,很多画面会反复在我的脑海里播放:升旗仪式上,领导讲得字斟句酌,孩子们听得漫无目的;课堂上,老师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饭桌前,家长说得滔滔不绝,孩子听得无比厌烦……在此之前,我们一直以为是孩子出了问题,叛逆、执拗、无法教化。现在想来,应该是我们丧失了与孩子对话的能力,自然也就无法走进孩子的世界里。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孩子们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慢慢习惯并使用了我们的腔调,而我们却为之而陶醉叫好。 我曾经参加过一所学校的读书节活动。在开幕仪式上,一个学生代表发言,他列举了读书的三个意义:一是读书使人进步,二是读书改变命运,三是读书完善德性。发言完毕,下面是掌声一片,校长在接下来的发言中更是一再表扬某某同学对读书的意义认识深刻。事后我问校长,学生的稿子是不是老师代写的,校长马上否认说,这绝对是学生自己写的,都是学生的心里话。其实,我很希望校长说这个稿子是老师写的,学生只是在代言而已,至少那样还会有希望。而诚如校长所说,那是孩子的心里话,这将是多大的一种悲哀——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语言。 有人说,马未都以自己的智慧让孩子有了一次“角色置换”的体验,你用大人的套话问我,我用孩子的语言回答你。在我看来,这不仅是智慧,更是一种为师者的责任: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侵犯孩子的语言,更不能让他们沦为说空话、假话、成人话的鹦鹉,而我们需要做的很简单,那就是学会跟孩子说话,然后让孩子像孩子一样说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