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民阅读立法 看国外怎么做

 叶老师YP 2016-02-20

   欧美发达国家乃至中国的近邻日本、韩国都已有本国的阅读立法。

   美国 ●《卓越阅读法》(1998)、《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2002)

  《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主要涉及儿童阅读,其中针对学前教育的“阅读优先项目”,创设一套综合性的、州政府范围内的阅读计划,以确保每一个儿童到三年级时都能够阅读。

   日本 ●《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2001)、《文字印刷文化振兴法案》(2005)

   《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都有义务推进儿童读书活动从而改善儿童的读书环境”。

   日本近十几年来对国民阅读立法是比较频繁的。1999年,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有关儿童读书年的决议》;2001年,日本政府制定“儿童读书活动推进法”,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儿童读书日;2005年,国会通过“文字·活字文化振兴法”,要求建设图书馆、读书周 ;2008年又通过《关于国民读书年的决议》,定2010年为“国民读书年”,又由文化名人组成“国民读书年推进会”。

    韩国 ●《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1994)、《读书文化振兴法》(2009)

  制定《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的目的是“为图书馆及文库的设立、运营以及读书振兴,创造必要的环境,建立健全图书馆及文库,促进读书活动,促进文化发展和终身教育的发展”。

    俄罗斯 ●《民族阅读大纲》(2012)

  要求在出版、运输和传播儿童书籍方面提供国家保护措施;支持和激励作家为儿童青少年创作图书等。

   俄罗斯政府2006年设立了“培养读者兴趣、鼓励年轻人读书”的国家项目,定2007年为“读书年”;2012年出台《民族阅读大纲》,要求在出版、运输和传播儿童书籍方面提供国家保护措施;以组织竞赛或其他方式支持和激励作家为儿童和青少年创作出有意义的图书;国家支持图书馆的措施;创建俄联邦国家权利委员会下属的联邦阅读研究中心等;同年俄教育科学部、文化部、联邦出版与大众传媒署和莫斯科政府联合举办了全国性的“阅读经典”竞赛。

   这些国家的国民阅读状况到底如何?这些法律的效果怎样?对中国有那些借鉴?请他们本国专家来现身说法。

    日本出版界以多媒体促进阅读

(飯塚容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日中演剧交流协会理事)

  日本促进国民读书的措施比较早的是日本图书馆协会于1924年举办的“图书周”,后来于1947年以“读书周”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目前由“读书推进运动协议会”运营,主要活动包括每年11月3日文化日前后举办面向成人的“读书周”和每年5月5日儿童节前后举办的“儿童读书周”。

  相比之下,政府方面的措施启动得比较晚,直到2001年才通过了由超党派议员共同制定的“推进儿童读书法案”。法案规定每年的4月23日为“儿童读书日”,届时,公立图书馆会举行促进读书的活动和关于儿童读书的论坛,文部科学省还要在这一天对积极展开读书活动的先进集体进行表彰。

  近年来日本出版界促进阅读的主要措施就是文学作品的影像化和影像作品的文字化。确实有不少作品就是依赖这种“媒体转换”的战略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另外,所有的出版社、书店都大力发展网上售书。电子书的出版也急速增加,在题材上也呈现出了由漫画独揽天下转向多元化的变化趋势。

  日本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国民识字率为百分之百的国家之一,而且,这个目标是早在100年前就已经达到的。全民酷爱读书曾经是日本人的骄傲。日本的报纸、书籍和杂志的发行量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当时的人均读书册数也是世界领先的。但是,近几十年来日本人“远离印刷品”、“远离阅读”的现象令人担忧。

  从我个人的亲身感受来说,上世纪60、70年代,也就是我读中学、大学的时候,日本只要有点知识水平的家庭都订一份或几份报纸,家里书架最醒目的位置一定是《世界文学全集》、《日本文学全集》之类的文学书籍,各种大型百科全书也是必备之物。可以说,当时每个家庭都有着良好的阅读条件。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是和阅读分不开的。但是,下一代的日本人却截然不同。我在大学担任文学教员这30多年里,亲眼目睹着年轻的日本人逐渐地远离读书。

  电车里的风景更可以反映这些年来日本人在阅读习惯上的变化。上世纪60、70年代,电车里的人几乎都在读书、看报,哪怕是站着的人。到了80、90年代,坐车时看漫画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进入2000年以后,特别是最近,10个人里大概有8个在低头摆弄手机,而其中大多数是在打游戏或者用Line、推特、脸书网聊。他们在家里的样子也可想而知,长时间依赖电子屏幕的人很难有读书的习惯。

  电子媒体对现代人的诱惑也许是无法抗拒的,但是,我仍然认为,无论科技怎样发展,无论知识和信息的承载方式怎样变化,读书给人类的身心带来的益处都是无法取代的。在汉语里,“读书人”这个词意味着知识分子,意味着时代精英,“读书人”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所以,衷心地希望当下的中国人能够在今天重新回味这个词的意义。

  美国的社区比法律更有力量

(黄运特 美国加州大学 圣芭芭拉分校英文系教授)

  从最高层面来讲,美国第一夫人经常参与阅读活动,如小布什富人每年都会在白宫组织一个阅读书会。而国家政策的话,就要从两面看了。

  美国的具体政策,与阅读联系最紧密的是2002年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这个法律对小孩的阅读有多大影响很难评估,但现在美国舆论争论很凶的就是阅读“统考”问题,很多家长和学生抵制。因为它是以考试为主要目的,到底对阅读能力有什么影响很难说。

  世界阅读日在美国很少有人知道。在美国阅读活动的推广主要是靠社区、社会团体,并不是从上而下的政策。比如美国国家图书奖,有一个奖项是专门颁给那些在过去一年推动公众读书做得比较好的社团和社区,一个小书店或是非盈利的小出版社。有一次我在德州奥斯汀的高档小区散步,非常惊奇有一个鸟笼一样的玻璃亭子,近看才知道是他们的社区自动借书亭。你有书推荐给别人就可以放在那儿,大家互相传阅。美国民间组织的力量的确比较大。

  美国和中国的阅读推广之所以是不同的力量在起作用,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体制差别。美国的教育部管辖范围有限。各个州有自己的教育部门和法律,有些保守的州不愿意联邦教育部门来管理,经常为此打官司。在这种情况下,联邦法经常会受到抵制,所以现在《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引得怨声载道,很多州在抗议。

  这是美国走过的弯路,中国应该避免。

  在美国阅读做得比较好的还是民众自发举办的阅读活动。例如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学校UCSB Read举办的形式很简单,选热门话题的书(去年根据环保主题选的是《野火》),把作者请过来,同时与出版商协商允许学校以低价印几千册,盖着学校的章,免费发给学生和老师,对作者进行采访和作品朗诵,效果还很好。中国发展空间很大,很多社团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举办类似的活动。

  个人认为中国的读书氛围还是比较浓厚,去上海书展就会发现,读书的人很多。而美国中产阶级总在抱怨,小区里面没有几个人读书。最近十年经济不景气,对公共图书馆的打击非常大。纽约时报书评推荐的书,经济好的时候公共图书馆系统能买一大批,现在裁减了不少,图书馆更愿意买电子版的了。所以普通老百姓的阅读受到很大影响。

  美国的媒体书评依旧比较有影响,但是影响到的人不多,主要集中在精英阶层。如我出的书所有大小报刊都报道了,但卖到几十万册、上百万册很难,就是因为看报刊报道的主要是上层精英。纯文学的阅读还是不多,中国所谓的文学青年,过去和现在都很多。

       土耳其人像做礼拜一样敬重读书

(吉莱 土耳其加齐大学 副教授)

  土耳其人近年来很重视阅读推广,前总统甚至亲自上阵,通过很多活动和优惠政策推动土耳其人读书。政府还通过伊斯坦布尔图书展、电视广告、文化旅游部的资助项目等推动阅读和出版。政府也会资助一些流动图书馆,就是汽车改装的那种。土耳其的书籍市场越来越大,阅读率也有很大的提高,土耳其的阅读率,从十几年前的平均16人1本书发展到现在平均1人2本书。

  土耳其人非常重视书籍,认为读书像做礼拜一样重要。即使在偏远乡村,也有很多人带着骡子、小毛驴把书驮回乡里。但是土耳其的阅读现状仍然不理想。

  17世纪以前,全世界其他地方所有的书加起来仅相当于中国的三分之一,印刷和报纸都是中国人最先发明的。中国有非常好的基础和文化底蕴,肯定有光明的未来。最近几年中国的出版物市场发展非常快,已经是全世界翻译外文书最多的国家之一。去年我参加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在青岛组织的“首届中外出版翻译恳谈会”,它将学术机构、学者和出版社组织起来,尤其重视国际汉学家与翻译专家资源,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读者、出版机构对知识和书籍的热情。

  中国应加大针对青少年的阅读推广,因为效果更明显。让青少年了解读书是一件好事,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投资,读书和不读书的人是不一样的,至少对于他们的生活质量来说是如此。

  我在美国已经有几个月,他们的图书馆系统和图书市场都很发达,可能与国力和民众受教育水平有关。我去过很多美国大城市,有很多优秀的图书馆,包括民间图书馆,藏书也很丰富,中文、德文、土耳其文、希伯来文的书籍都有。中国的图书馆也非常好,我作为一个汉学家想研究的时候去中国国家图书馆,他们的数据库、电子书等都一应俱全,非常方便。

  图书馆在土耳其的阅读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根据2007年的数据,在81个省中有1163个公共图书馆,1300万种左右的藏书,共有2000万人进入图书馆,占国民总数的将近三分之一。另外还有59辆移动图书馆。土耳其正在努力增进公共图书馆服务,通过图书馆的免费数字接入和联网等来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土耳其同中国一样也是发展中国家,需要互相学习,也都需要向美国学习。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作者/龚牟利  编辑/橙子

声明:本文观点仅为作者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